南京城墙博物馆藏铁蒺藜

2023-03-21 00:52夏慧
大众考古 2023年11期
关键词:蒺藜兵器尖端

文 图/夏慧

兵器铁蒺藜的发明源自古人对于自然界的模仿与创造,南京城墙博物馆藏铁蒺藜数量较多,根据制作工艺可分为模铸型与打制型两大类,每一类又可根据形制细分为不同的亚型,是见证中国古代兵器发展变迁的重要实物资料。

铁蒺藜是中国古代战场上一种常见的撒布型障碍物,其形制一般是从中心向外伸出铁刺。宋代罗愿《尔雅翼》卷七载:“茨,蒺藜也。布地蔓生细叶,子有三角,状如菱而小,刺人,生道上。长安最饶,人行多著木屐……今军旅亦以铁作茨以布敌路,谓之铁蒺藜。”可见,铁蒺藜的发明是模仿自然界中的植物蒺藜。

铁蒺藜的应用与发展

铁蒺藜应用于战争大约始于战国时期。先秦重要军事著作《六韬·虎韬·军用》云:“狭路微径,张铁蒺藜,芒高四寸,广八寸,长六尺以上,千二百具。败步骑。”在狭路小径铺撒铁蒺藜,以达到阻碍敌军步兵、骑兵的目的。秦汉以后,特别是骑兵的广泛使用,铁蒺藜成了战争中常用的防御武器。除在防御地带、城池四周布设外,军队驻营时,也可在驻地周边布设,以防敌军偷袭。如《汉书·晁错传》:“然令远方之卒守塞,一岁而更,不知胡人之能。不如选常居者,家室田作,且以备之。以便为之高城深堑,具蔺石,布渠答。”“蔺石”即礌石,“渠答”即铁蒺藜。晁错在抵御匈奴问题上,向汉文帝提出“移民实边”的战略谋划,同时为了防守之便,建议建造高城深沟,准备礌石,布下铁蒺藜,以抵御敌人。另据《隋书》记载,隋炀帝征辽东,造行宫,设六合板城,外围用马车围起来,内围则铺铁蒺藜,以防敌军的突袭。可见,铁蒺藜自发明以来,就是重要的防御型武器,在古代城防守备,特别是阻碍敌军兵马方面发挥了关键的作用。

植物蒺藜(图片来自网络)

宋代,随着火药的发明与应用,一种特殊的火器“蒺藜火球”诞生,《武经总要》前集卷十二载:“蒺藜火球,以三枝六首铁刃,以火药团之,中贯麻绳,长一丈二尺。外以纸并杂药敷之,又施铁蒺藜八枚,各有逆须。放时,烧铁锥烙透,令焰出。”蒺藜火球点燃后抛射至敌方阵营,随着火球燃烧爆裂,铁蒺藜四散飞洒,刺伤敌军兵马,同时落在敌方的通道上,阻挡敌骑冲击。此时,铁蒺藜开始逐渐由防御型武器转变为进攻型武器。

明清时期,铁蒺藜依旧是必不可少的防御型武器,为了便于蒺藜的携带使用,出现了“蒺藜绳”“蒺藜牌” “蒺藜筒”。戚继光《纪效新书》卷十五载:“(蒺藜绳)每一小尺一个,每一步六个为一绳,俱用绳串入蒺心中而出。每一小队前面下五层,共计十五根,俱牌上挂带以行。”此外,为了进一步增强杀伤力,铁蒺藜在实际运用中还会进行毒化处理,《纪效新书》卷十五有“粪汁炒,染毒药戳脚”的记载,这种铁蒺藜被称为“鬼箭”,敌军兵马一旦被鬼箭刺伤,伤口极易感染,不易治愈。戚继光将铁蒺藜广泛应用于长城防御,并对其使用方法进行了创新与改进,使铁蒺藜在迟滞敌军进攻、增强边境防御上起到重要作用。

南京城墙博物馆藏铁蒺藜的类型及特点

关于铁蒺藜的形制特点,自其发明以来就为“从中心伸出突刺”状。洛阳东汉陵园遗址朱仓M722 出土铁蒺藜7 件,形制相同。标本朱仓M722T59 ③:1,从中心伸出4 个刺状突起,高5.8 厘米,刺长3.5 厘米。由此可知,最晚在汉晋时期,铁蒺藜就已经形成科学且固定的“三棱锥”样式。南京城墙博物馆收藏的铁蒺藜经鉴定年代主要为明清时期,根据其制造工艺,可分为模铸型铁蒺藜和打制型铁蒺藜两大类。

蒺藜火球

模铸型铁蒺藜

模铸型铁蒺藜是模具浇铸而成,具有设计科学、质量优异、批量生产等特点。根据形制特点,又可将馆藏模铸型铁蒺藜细分为三个亚型。

Ⅰ型模铸铁蒺藜整体呈规整的三棱锥状,共有4 根蒺刺,重心居中,无论从什么角度抛出,始终保持三根蒺刺支撑地面,一根蒺刺竖直向上,设计科学合理。Ⅰ型模铸铁蒺藜重约80 克。置于平面时,蒺刺顶端距平面高约7.5 厘米,单根蒺刺的长度约6 厘米,从中心向外伸出逐渐变细变尖,蒺刺根部直径约1.2 厘米,尖端十分尖锐。Ⅰ型模铸铁蒺藜馆藏数量较多,且规格统一,在展厅中呈阵列式展出,应是大批量模铸生产而成。仔细观察Ⅰ型模铸铁蒺藜可见其表面有微微凸起的“范线”,是铸造时留下的痕迹。

朱仓M722 出土铁蒺藜

Ⅰ型模铸铁蒺藜

Ⅱ型模铸铁蒺藜

Ⅲ型模铸铁蒺藜

Ⅱ型模铸铁蒺藜形制呈三棱锥状,相较于Ⅰ型模铸铁蒺藜整体更显细长,且在蒺刺的两侧留有明显的血槽,以利于扎刺,进一步提升了杀伤力。Ⅱ型模铸铁蒺藜重约200 克。置于平面时,蒺刺顶端距离平面高度约11.5 厘米,单根蒺刺长约9 厘米,蒺刺根部直径约为1.8 厘米,蒺刺从中心向外伸出,逐渐变细变尖,尖端十分尖锐。

Ⅲ型模铸铁蒺藜形制亦呈规整的三棱锥状,重心居中。中心呈圆球状,有一倾斜穿孔,四根蒺刺从中心向外延伸,逐渐变细,蒺刺尖端不够尖锐。相比于Ⅰ型模铸铁蒺藜,Ⅲ型模铸铁蒺藜较为粗钝,一般重500 多克。置于平面时,蒺刺顶端距离平面的高度为9.5 厘米,单根蒺刺长8.5 厘米,蒺刺根部直径为2.5 厘米。器身亦可见明显的“范线”痕迹。Ⅲ型模铸铁蒺藜器形较大,有可能是与软索或铁链组合形成“流星锤”一类的兵器。

打制型铁蒺藜

打制型铁蒺藜是锻打而成,馆藏数量也较多。仔细观察,可发现打制型铁蒺藜一般是由两根经过加工的小铁条垂直锻接而成。区别于模铸型铁蒺藜,打制型铁蒺藜不仅质地更为粗糙,所含杂质较多,且形制不甚规整,造型更为多样,可大致分为五个亚型。

Ⅰ型打制铁蒺藜由两根捶打成月牙状的小铁条垂直锻接而成,其中一根月牙状铁条上有一圆形穿孔。Ⅰ型打制铁蒺藜的重量一般在20克左右,蒺刺呈扁平状,长约4 厘米,最宽处约0.7厘米,尖端锐利。置于平面时,蒺刺尖端距平面的高度约5.5 厘米。Ⅰ型打制铁蒺藜形制虽不甚规整,但制作方法简易,且带有穿孔,更利于穿系、携带、使用。

Ⅰ型打制铁蒺藜

Ⅱ型打制铁蒺藜

Ⅱ型打制铁蒺藜制作工艺与Ⅰ型打制铁蒺藜相同,但形制偏小,重量一般在8.5 克左右。蒺刺呈扁平状或锥状,部分有穿孔,长约3 厘米,尖端锐利。置于平面时,蒺刺尖端距平面的高度约4 厘米。

Ⅲ型打制铁蒺藜制作工艺与Ⅰ型打制铁蒺藜相同。蒺刺宽扁,有穿孔,长约3.5 厘米,最宽处约1 厘米,但尖端呈箭镞状,带有倒刺,增强了扎刺的杀伤力。Ⅲ型打制铁蒺藜重约15克。置于平面时,蒺刺尖端距平面的高度约5厘米。此类铁蒺藜可能是利用淘汰的箭镞改制而成。

Ⅳ型打制铁蒺藜数量较少,整体呈“三爪勾”样式,抛撒落地稳定性好,4 根蒺刺均竖直向上。Ⅳ型打制铁蒺藜重约28 克。中心蒺刺长约3.5 厘米,呈扁平状,最宽处1 厘米,部分有穿孔,尖端距平面的高度约4.5 厘米。

Ⅴ型打制铁蒺藜仅藏有1 枚,由三根小细铁条捶打在一起而成,重6.9 克。该型铁蒺藜落地时稳定性差,锥刺能力相较于其他类型亦较弱。

除了上述铁蒺藜外,南京市城墙博物馆馆藏还有1 枚大型铁蒺藜,形制不规则,器身对称分布6 根凸起的蒺刺,蒺刺长短不一,其中相对的两根蒺刺尖端的最长距离为17 厘米,器身重约1780 克,器形粗大。唐代诗人陆龟蒙《奉和袭美古杉三十韵》云:“杨仆船橦在,蚩尤阵纛隳。下连金粟固,高用铁菱披。”据此推测,此枚大型铁蒺藜可能是应用于战船之上的铁菱,以增加杀伤力。

在中国古代兵器史上,还有某些形状相似的兵器,也被称作蒺藜,如蒺藜枪、蒺藜骨朵等。《武经总要》前集卷十载:“蒺藜枪,刃并袴长一尺三寸,杆长六尺,前二尺施铁蒺藜,皆头车、绪棚中所用战器。”蒺藜枪是长器械,枪头长而大,在近枪尖处有数对铁钩刺,杀伤力强,为兵家所重视,其应用一直延续到明代。蒺藜骨朵亦是古代的一种兵器,为一长棒,棒端缀一蒺藜形的头,以铁或坚木制成。如《三国演义》中描绘的五溪蛮首领沙摩柯的兵器就是铁蒺藜骨朵。蒺藜兵器的产生,源自古人对于自然的模仿与创造,历经千百年,蒺藜兵器的形制趋于完善,种类也日益丰富。

Ⅳ型打制铁蒺藜

Ⅴ型打制铁蒺藜

南京市城墙博物馆馆藏大型铁蒺藜

猜你喜欢
蒺藜兵器尖端
又被蒺藜扎了
郭绍俊:思想碰撞造就尖端人才
兵器图解
兵器图解
平肝解郁的蒺藜
兵器重要编译报告
基于位移相关法的重复压裂裂缝尖端应力场研究
加速尖端机床国产化
“魔力”手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