犊新蛔虫病的诊断与治疗

2023-03-22 09:18张建华
中国动物保健 2023年2期
关键词:药期蛔虫病蛔虫

张建华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内蒙古乌兰察布 012000)

犊新蛔虫病是弓首科蛔虫属的牛新蛔虫寄生于4~5 月龄犊牛的小肠内引发的一种疾病,该病在世界范围内分布广泛,可感染奶牛、黄牛和水牛等,对牛养殖业危害极大[1]。犊新蛔虫主要寄生于犊牛的小肠内,可引发肠炎、腹泻、腹部膨胀以及腹痛等,当大量蛔虫寄生时可引发肠阻塞或穿孔,从而导致犊牛死亡。在我国,犊新蛔虫病在湖南、天津、上海等地均有报道,其他品种的牛感染分布更为广泛[2]。本文对奶牛犊新蛔虫病的病原特征、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和防治等进行综述,希望为奶牛养殖场开展奶牛新蛔虫病的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1 病原特征

牛新蛔虫属于弓首科蛔虫属的成员之一,外形与猪蛔虫形似,虫体粗大,呈淡黄色,体表角质层较薄,虫体柔软、透明、易破裂。牛新蛔虫虫体口部由三片唇瓣组成,唇基部较宽且前端略窄。食道与肠交界处有一腺体小胃。雄虫长11~26cm,尾部呈圆锥形,弯向腹面,有3~5 对肛后乳突,肛前乳突数量较多,有交合刺1 对,等长或稍不等长。雌虫体长14~30cm,尾直,生殖孔开于虫体前1/8~1/6处。牛新蛔虫虫卵为近球形,淡黄色,卵壳较厚,表面有多孔结构的蛋白质外膜,形似蜂窝,内含一个胚细胞,卵长69~93μm,宽62~77μm[3]。牛新蛔虫虫卵耐高温能力较差,在阳光下直射4h 即可死亡,粪便中的虫卵在阳光直射下12~25d 死亡。虫卵对温度要求较高,干燥环境中经48~72h 失去感染性。但虫卵对消毒药的抵抗能力较强,在2%甲醛溶液仍可正常发育。虫卵对高温的抵抗能力同样较差,在40~45℃下经3~4d 死亡,存在胚胎的卵在90~100℃下2s 即可死亡。

2 发育史

牛新蛔虫发育不需要中间宿主,其感染有胎内感染和乳汁感染两种方式。牛新蛔虫的成虫只寄生于5 月龄以内犊牛的小肠内,雄虫和雌虫交配后雌虫产出虫卵,虫卵随犊牛的粪便排出体外,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环境中仅7~9d 发育成幼虫,再经13~15d 发育后在卵壳内进行第一次蜕化变为第二期幼虫(即感染性幼虫)。母牛通过吞食被感染性幼虫污染的饲料或饮水感染后,幼虫在小肠内逸出,穿出肠壁移行至肝脏、肺脏、肾脏等器官中进行二次蜕化形成第三期幼虫,并停留在寄生器官内。当母牛怀孕至8.5 个月左右时,幼虫移行至子宫,进入胎盘羊膜液中,进行第三次蜕化变为第四期幼虫。幼虫通过胎盘的蠕动作用被胎牛吞入肠内发育。此外,第四期幼虫还可随着血液循环经肝脏、肺脏、器官和咽部等进入消化道,从而寄生于小肠中,引起出生前感染。在犊牛出生后幼虫在小肠进行第四次蜕化,经25~31d 后变为成虫。牛新蛔虫成虫在犊牛的小肠内可寄生2~5 个月,随后从宿主体内被排出。另一种感染途径为幼虫在母牛体内移行至乳腺,经乳汁被犊牛吞食后感染犊牛[4]。

3 流行病学

牛新蛔虫病主要发生于5 个月以内的犊牛,在自然感染的情况下2 周龄至4 月龄的犊牛小肠内寄生有成虫。在成年牛内部组织器官中寄生有移行阶段的幼虫。感染牛新蛔虫的奶牛是奶牛场主要的传染源,此外,感染的黄牛、牦牛等也可成为传染源。犊牛感染牛新蛔虫病主要通过胎盘感染,即怀孕母牛体内的幼虫穿过胎盘感染胎儿。此外,也可经母乳感染新蛔虫。怀孕奶牛主要通过吞食被牛新蛔虫虫卵或幼虫污染的饲料、饮水等感染[5]。

4 致病机制

犊牛感染后,在肠道中孵化的幼虫侵入到肠壁,并移行至肝脏,在移行过程中可损害犊牛的消化功能,破坏肝组织,影响犊牛的食欲。当幼虫移行至肺部时,在肺部停留发育,破坏肺组织,造成肺组织出现点状出血并引发肺炎[6]。

5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患病最为严重的是犊牛出生后的2 周,表现为精神不振,后肢无力,不愿走动,消化功能失调,吸乳无力或停止吸乳。病牛消瘦但腹部膨胀,有疝痛症状,腹泻,排出灰白腥臭的稀粪,有时可排出血便。当幼虫移行至肺部时可导致病牛出现咳嗽、呼吸困难,口中有特殊的酸臭味,并且有肌肉痉挛等神经症状。当寄生的虫体数量较多时,可引起犊牛肠梗阻或穿孔从而导致犊牛死亡。剖检病死牛可见病死牛肠道内有大量虫体,有时可见肺脏、肝脏等部位存在虫体,肠道、肺脏可出现炎性细胞浸润,表面有点状出血点,镜检可见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加[7]。

6 诊断

可根据奶牛场犊新蛔虫病的流行情况和既往病史,患病犊牛是否存在腹泻、消瘦、腹部膨大等特征性临床症状,注意与其他可导致相似症状的疾病进行区分,如注意与轮状病毒、大肠杆菌等感染引起的犊牛腹泻进行区分。此外,也可使用连续洗涤法或集卵法进行粪便检测,发现虫体或虫卵即可确诊。对于死亡的犊牛也可进行剖检,在小肠内发现大量虫体也可确诊该病[8]。

7 治疗

奶牛犊新蛔虫病的治疗主要使用驱虫药物进行治疗[9]。

7.1 阿维菌素

可使用乙酰氨基阿维菌素注射液颈部皮下注射,剂量为0.2mg/kg·bw,休药期为1d。也可使用乙酰氨基阿维菌素浇泼剂沿奶牛的脊背从鬐甲至尾根渐渐倾注,剂量为1mL/10kg·bw,无休药期,弃奶期为0d。也可口服阿苯达唑阿维菌素片(规格为阿维菌素3mg+阿苯达唑0.15g),剂量为1 片/10kg·bw,休药期为35d。使用阿维菌素治疗时应注意阿维菌素较伊维菌素毒性强,部分牛可出现副作用,此外阿维菌素对鱼、虾等水产动物有剧毒,因此药物包装和剩余药物等避免污染水源。

7.2 左旋咪唑

可使用盐酸左旋咪唑片(规格为25mg),用药剂量为3 片/10kg·bw,休药期为2d,泌乳期禁用。也可使用盐酸左旋咪唑注射液,皮下或肌内注射,用药剂量为0.15mL/kg·bw,休药期为14d,泌乳期禁用。应注意牛用药后可出现副交感神经兴奋的副作用,表现为口鼻出现泡沫或流涎,兴奋或颤抖,舔唇、摇头等,但上述症状一般在2h 内逐渐消失。在疫苗接种、去角或去势后的牛应谨慎使用或延迟使用,待应激过后方可使用。

7.3 伊维菌素

可使用伊维菌素注射液进行治疗,皮下注射,剂量为0.2mg/kg·bw,休药期为35d,泌乳期禁用。使用时应注意一个注射点不得超过10mL,部分牛注射后注射部位可出现先暂时性水肿或其他不适反应。还可使用阿苯达唑伊维菌素片(规格为阿苯达唑0.35g+伊维菌素10mg),口服,剂量为0.3 片/10kg·bw,休药期35d,泌乳期禁用。伊维菌素对水产动物具有较强毒性,因此在处理剩余药物和容器时避免污染水源。

7.4 哌嗪

可使用枸橼酸哌嗪片(规格为0.25g)进行治疗,口服,1 片/kg·bw,休药期为28d,泌乳期禁用。

8 预防

奶牛犊新蛔虫病的预防主要采取定期驱虫和加强犊牛饲养管理两个方面[10]。

8.1 定期驱虫

对于经常流行犊新蛔虫病的奶牛场,应在犊牛15~30 日龄时进行驱虫,此时为牛新蛔虫寄生的高峰期,能取得较好的驱虫效果。此外,通过药物驱虫还可减少虫卵对环境的污染,从而对奶牛场净化该病起到重要作用。用药时应注意用药的剂量、部位和频率等,避免犊牛出现不良反应。

8.2 加强犊牛饲养管理

犊牛的生活环境与犊新蛔虫病的发病率有着直接关系,环境卫生水平较高的奶牛场该病的发病率相对较低。因此要做好奶牛场圈舍和牧场的环境卫生,及时清扫粪便和清除垫料,粪便采取生物发酵的方式杀灭虫卵。此外将母牛和犊牛分别饲喂也降低母牛的感染率,从而降低该病的发病率。

9 结语

在奶牛场,犊新蛔虫病是一种危害较大且传染性较强的寄生虫病,若不加强防控极易给奶牛场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奶牛场的管理人员应加强对犊新蛔虫病的防控意识,了解犊牛感染后的症状、病变变化和防治措施等,发现病牛及时隔离治疗,能有效地防止该病的传播,保证患病犊牛健康。此外,对于经常流行犊新蛔虫病的奶牛场应采取加强犊牛饲养管理以及定期驱虫的预防措施,提高犊牛生长环境的卫生水平,合理的制定犊新蛔虫病的预防性驱虫计划,进而降低犊新蛔虫病的发病率,保证奶牛场的养殖收益。

猜你喜欢
药期蛔虫病蛔虫
食品动物常用抗菌药物休药期规定一览表(2019 年)
猪蛔虫病继发链球菌病的诊断和防治
应进一步加强兽药休药期监管
秋季养猪谨防猪蛔虫病
鸡蛔虫病的危害及防治分析
Non-invasive evaluation of lower urinary tract symptoms(LUTS)in men
磨牙就是肚子里有蛔虫吗?
胆石症术后T管引流蛔虫堵塞2例
四种消毒药对犬蛔虫卵的杀灭作用试验
养殖场执行兽药休药期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