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蹄疫的特点以及规模化猪场生物安全体系构建

2023-03-22 09:18绪欣
中国动物保健 2023年2期
关键词:口蹄疫猪只规模化

绪欣

(江苏省高邮市农业农村局 江苏扬州 225600)

我国是猪、鸡、牛、羊等畜禽养殖大国,也是消费大国,促进了我国畜禽养殖业朝着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标准化方向发展。然而广大养殖户在畜禽养殖过程中也面临畜禽疾病的一些困扰,尤其是养牛、养羊、养猪产业均会发生口蹄疫疾病。口蹄疫病毒在不同畜种间传播、流行以及对畜种的危害不同。本文就口蹄疫病毒的基本情况以及在不同畜种间造成的危害进行了介绍。在此基础上,作者还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为广大养猪业从业者更好的应对非洲猪瘟背景下对养猪业造成的影响,提出了积极构建规模化养猪场生物安全体系的相关建议和策略,提供参考学习。

1 口蹄疫特点

1.1 口蹄疫病原特征

口蹄疫是由环境耐受力与存活率较强、电镜下表面无囊膜的球形的微RNA 病毒科的口蹄疫病毒导致的。可以将其细分为O型、A 型、C 型、SAT1 型等7 个血清型,每个血清型下面又可以分为多个亚型,故导致在畜禽养殖中对此病进行临床免疫预防的困难较大。口蹄疫病毒在畜禽内脏的存活率极强,即将含有病毒的畜禽内脏冷藏7 个月仍可检测出活性,但是此病毒对酸以及酸性环境较为敏感,畜禽养殖中可用酸类消毒剂进行消毒控制。

1.2 发病特点

口蹄疫病毒可感染超过30 种的动物,最易感的为偶蹄类动物,且在不同畜种间的发病特点不同。下面就牛、羊、猪三种畜禽养殖中最常见的饲养畜禽发病特点进行了介绍。

1)猪。此病在猪上的发病时间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但是寒冷的冬季和春暖乍寒的春季发生率较高。与养猪业中其他传染病相比,此病的感染性、传播性更强,并且发病率较高。另外,不同年龄阶段、不同饲养模式下猪群对此病的易感性不同,由于仔猪的免疫力、抵抗力较差,故仔猪感染此病的概率以及发病率均高于成年猪,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可高达100%,若不及时进行处理和预防,则会加快疫情的快速传播[1]。

2)牛。此病在牛上的发病率较高,但是致死率较低;全年均可发病,但是高发季为春秋季,发病周期明显。在牛上O 型血清型的口蹄疫病毒传染性最强,发病率最高。犊牛可能由于吮吸含有口蹄疫病毒的乳汁而发病,发病后的死亡率较高。并且此病无根治的方法,只能将患病牛及时隔离、扑杀并进行无害化处理。

3)羊。此病在羊群中,全年均可发病,但是与其他季节相比,冬季的发生率较高。羊群若感染此病毒,则病程较短,病情发展迅速,若未及时进行治疗或者采用的治疗方法不当均会导致患病羊发生死亡。羔羊由于自身抵抗力和免疫力较低,故其易感性和发病率均高于成年羊,且患病后的死亡率也较高。

1.3 临床表现

不同种畜禽感染口蹄疫病毒之后在临床上的表现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1)猪。患病猪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体温升高至40~41°C,从局部病变逐渐发展到全身发生病毒血症,病猪全身,尤其是口唇、鼻镜、乳房、包皮等出现小如芝麻粒、大如蚕豆的不等的水疱,破裂之后疮面开始发生糜烂。患病猪只食欲不振甚至废退,精神低沉萎靡,对外界的一些刺激无反应。若病猪未发生细菌感染,则7~10d 左右即可自行治愈;若发生细菌感染,则会加重病情,导致病猪无法站立,严重影响饲料采食等行为,最终导致病猪衰竭而死。对处于哺乳期的母猪而言,此病会导致乳房发生烂斑样病灶[2]。

2)牛。此病在牛上的潜伏期为2~7d,体温逐渐升高,可达40°C左右。病牛食欲不佳、精神萎靡、呼吸急促,口腔发脓溃烂并有较多的泡沫状排泄物,病变部位也由局部逐渐发展到全身。若妊娠阶段的母牛感染,则会导致流产或者产出死犊牛;如产奶期奶牛发生感染,则会导致乳房炎进而降低产奶量。另外,此病在牛上可以分为良性和恶性两种,前者的死亡率较低,而后者的病程较急,死亡率很高。

3)羊。在羊上的潜伏期为7d 左右,病羊表现为精神状态较差、食欲不振、呼吸频率增加,有些羊只的眼部会出现一些症状,如严重流泪,眼结膜由最初的发红、发炎逐渐发展为变白、厚度增加,严重时会导致病羊失明。若羔羊感染口蹄疫,会出现血性肠炎,甚至心脏停搏,并且患病后的死亡率较高。

2 构建规模化猪场生物安全体系的策略

与其他畜禽相比,猪、牛、羊等最易受到口蹄疫病毒的侵袭,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失。因此,在中国畜牧业朝着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的大时代背景下,如何构建规模化生物安全体系的养猪场成为畜牧行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本文作者下面就如何构建规模化猪场生物安全体系提出一些建议和策略供广大同行学习交流。

2.1 增强疫病防控意识

在畜禽养殖中,一定要遵循"预防为主,治疗为辅,防重于治"的基本原则。对于口蹄疫等疾病的预防既要通过消灭病原来实现,也要从切断和控制传播途径来进行预防,分别从外部和内部两个角度来构建生物安全体系。从外部角度来看,构建生物安全体系主要从控制病原体和预防各种有害微生物来控制疫病在养猪场内的传播和流行;从内部角度来说,构建生物安全体系就是有效控制疫病的病原微生物在猪群之间扩散。故广大养殖户一定要从内外两个方面提高生物安全防控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控制疫病的产生,不断提高相关养殖技术水平、提高防控意识,才能为构建规模化猪场生物安全体系建立良好的基础。

2.2 控制引种质量

引种是发展规模化猪场的基础,但是也会带来一些风险,因为不同猪群之间可能会携带不同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增加原来猪场发生疫病的风险。因引种之前一定要做好相关准备和检查工作。首先,要检查猪群免疫、检疫的相关文件材料是否齐全,是否有当地畜牧部门颁发的《种猪生产许可证》。然后,最好选择全进全出的方式进行引种,这样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疫病传播的风险,也能够保证全群猪只的健康状态、生理阶段、体格水平等处于统一水平,有利于进行统一的免疫接种工作和开展疫病防控工作。最后,一定要将新引进的猪种进行1~1.5 个月有效的隔离饲养,并且隔离期间由专门的饲喂人员进行饲养,并做好相关记录工作,避免工作人员串圈造成疫病的扩散。另外,对于新引种的猪只,合并圈舍之前进行有效的驯化工作,可以使其更好地适应本地猪群环境和模式,既能有效地降低引种猪只对新环境的应激,也能够降低本圈舍原有猪群被扰乱的可能。

2.3 提供良好圈舍环境

圈舍是猪群遮风避雨、避暑保暖的重要场所,是猪只活动时间最长的场所,因此,一定要为猪只提供良好的圈舍环境,才能保证其健康生长,有利于规模化猪场生物安全体系的构建。首先,做好日常通风换气,保证适宜的温湿度。良好的通风换气,既能为猪群提供清洁良好的空气,也能有效去除猪舍一些刺激性气体,避免对猪只的呼吸道和眼结膜等造成刺激;适宜的温湿度,既能保证猪群健康生长,充分发挥生长性能,还能够避免病原微生物的繁殖。然后,制定完善的消毒免疫制度。消毒是构建生物安全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有效预防疾病的核心内容。规模化猪场一定要按照消毒制度严格执行,根据圈舍、周围环境、用具等不同消毒对象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消毒药物、消毒方法和消毒周期,并且要实行相关的奖惩制度,这样既能保证工作人员具有良好的责任心,将消毒制度落到实处,也能有效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保证猪群的健康。最后,做好相关灭鼠、灭蚊蝇等有害动物控制工作。

2.4 做好相关免疫程序

免疫接种是从源头预防和控制疫病发生和流行的有效手段之一,也是构建规模化猪场生物安全体系的重要策略,还是积极响应国家相关正常的必要程序。因此,广大养猪场户一定要根据本场实际情况、当地疫病流行特点、猪群健康状态等进行相关疫苗的接种工作。首先,疫苗的选择,一定要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进行稀释和注射,一般选择同一产地、同一厂家、同一批次的疫苗。然后是免疫猪群的选择,要按照疫苗接种阶段,选择适龄猪群进行接种。也要注意猪只的健康状态,一般患病猪只、妊娠阶段的猪只、体质衰弱的猪只、应激状态的猪只等非健康状态的猪不宜进行疫苗接种工作,等到情况好转之后再进行免疫。最后,做好接种之前的准备工作,检查疫苗的有效期、包装、标签等是否符合要求;做好免疫用具的清洗、消毒工作;做好疫苗的稀释和保存工作。

2 结语

口蹄疫是严重危害猪、牛、羊等畜禽健康的一种常见疫病,在了解其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加强预防工作、增强畜禽营养等可有效减少发病率。另外,规模化猪场生物安全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繁重而复杂的工作,需要广大养殖户从各个角度重视此项工作,方可加快规模化猪场生物安全体系的构建,获得质量优良、安全卫生的猪肉以及相关产品。

猜你喜欢
口蹄疫猪只规模化
牛口蹄疫的鉴别诊断与防治
降低日粮粗蛋白并添加单体氨基酸对断奶—育肥猪生长性能和营养排泄的影响(中)
益林中草药 初现规模化
猪注射口蹄疫疫苗 出现应激反应咋办
猪胃溃疡的病因与防治措施
秋冬季防应激不可忽略饮水消毒
规模化育肥羊场免疫程序的探讨
猪只硒缺乏症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
规模化猪场暴发PED后的快速稳定策略
口蹄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