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现状及对策研究

2023-03-22 09:18张海龙
中国动物保健 2023年2期
关键词:保种场保种种质

张海龙

(内蒙古凉城县农牧和科技局畜牧业工作站 内蒙古乌兰察布 013750)

我国是世界上畜禽遗传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目前在畜牧生产上利用的畜禽品种资源仍以我国地方品种最为重要。这些地方品种不仅数量多,而且大多具有明显的优势特性,是培育新品种的“芯片”,在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目前,我国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虽取得一定积极成效,但仍存保种难度大、纯种繁育力量薄弱、基础设施不完善、缺乏专业性人才队伍、未成形品牌效应等问题。为此,加强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是当前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工作。

1 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现状

1.1 畜禽遗传资源丰富

2021 年1 月,农业农村部公布了《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名录(2021 年版)》,其中包含猪、牛、羊、马、驴、骆驼、兔、鸡、鸭、鹅、鸽、鹌鹑等家畜与家禽,共收录畜禽地方品种、培育品种、引入品种及配套系948 个。地方畜禽品种在千百年来的不断饲养与驯化过程中,具有明显的优势特性,如繁殖力高、肉质鲜美、产绒性好、抗逆性强等。太湖猪以产仔率高而闻名,西藏猪作为高原品种猪耐寒、耐粗饲,金华猪以肉质风味独特适合生产“金华火腿”而称著;秦川牛和鲁西牛作为北方牛地方品种具有体躯高大、肉用性能好的生产特性;南方地方鸡品种以抗逆性强、肉质好、适应性强为,其中海南文昌鸡、仙居鸡、丝羽乌骨鸡等地方品种肉嫩味美,还可供药用,这些优秀地方畜禽品种均具有特色明显的优势基因,对维护生物多样性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2]。但随着科技不断进步、城镇化建设不断加快,人们不断引进大量的外国品种并盲目与地方品种进行杂交,导致具有许多优势基因的畜禽品种逐渐消失或被人为淘汰。

1.2 畜禽遗传资源普查工作不断推进

“打好种业翻身仗”的第一要义就是要摸清家底。为此,我国于2021 年开启了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调查工作。通过资源普查,可以摸清分布在全国各省市地区的所有畜禽遗传资源基本情况,包括遗传资源名称、分布区域、来源、产区环境、群体数量以及近年来的变化,此外还有畜禽品种的主要特征特性、保护现状、濒危情况、开发利用情况等信息。2021 年完成全国畜禽资源基本情况免税普查,将普查数据录入国家数据库;2022 年对完成已有遗传资源和新发现资源的性能测定、特征特性专业调查;完成上报新发现畜禽资源;2023 年第三次资源普查结束后,本次的普查结果将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内我国畜禽种质资源登记、畜禽遗传资源挖掘鉴定与数据库建设的重要依据。

2 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存在问题

2.1 保种难度大,种群数量下降

我国虽然畜禽遗传资源较为丰富,但众多的畜禽遗传资源仍有濒危或是消失的风险。①畜禽养殖不断向集约化、标准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再加上禁养、限养、环保等问题,导致一些散养户逐渐退出了养殖领域,使地方畜禽品种生存空间受到一定的限制;②某些地区、养殖场一味单方面追求畜禽的生产效益和经济效益,盲目引进外来品种和培育品种并进行杂交改良,导致地方品种群体数量下降;③近年来,非洲猪瘟、禽流感等动物疾病不断发生与流行传播为地方畜禽品种的保护进程增加了阻力。

2.2 基层保种工作硬实力与软实力有待提高

目前,虽然国家已经建立了一些畜种品种的保种场、保护区和基因库,但走访调研发现,基层在开展保种和利用工作中存在缺乏中长期的发展规划,保种技术落后,设施设备不完善等问题,尤其是对优良种质、特色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力度不足。一些保种场、保护区或是承担保种企业的实验室中的检测仪器设备存在陈旧老化、灵敏度不够等问题,从事保种的相关人员往往学历较低或是非专业出身,从事保种工作的积极性也不强,严重制约着优异种质资源的创新利用。

2.3 畜禽育种与繁殖基础工作薄弱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地方和培育畜禽品种拥有优良的品质特性,但生产效率相对较低,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核心种源对外依存度高。

我国畜禽育种工作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育种工作表现为起步晚、规模小、成效不显著。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由于我国育种工作跟不上畜牧产业和食品加工产业的快速发展,育种资源种群规模有限,表型数据基础薄弱,质量差也不具有代表性。由于畜禽生长的养殖周期长、投资高、技术含量高,从时间和效益方面考虑,引种比育种更划算,长期以来依赖外国种源。近10 年来,虽然畜禽业的整体和系统发展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基本满足了市场对肉、蛋、奶产品的供给,但本民族种业创新发展仍相对滞后[3]。

2.4 品牌效应不突出,未形成全产业链

截至目前,不同省市和地区仅有一小部分的地方畜禽品种申请了地理标志产品,由于未能及时进行积极的宣传和产品推介,这些地标畜禽产品的市场价格和品牌价值存在不对称性,并没有突出明显的市场竞争力,挫伤了专业化种业公司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养殖企业上下游、横向联合的养殖机制不完善,企业间难以实现优良养殖资源的交流与共享,畜禽地方品种加工产业链条短,主要以初级加工为主,精深加工和高附加值产品少。销售渠道也较为单一,产业融合不充分,未形成全方位的产业链。

2.5 忽视动物疫病净化和生物安全防控工作

近年来,我国畜禽养殖数量逐渐增多,动物疫病的发生、流行也较为频繁,畜禽疾病防控和生物安全防控工作是保种场、保护区尤为关注的重点问题。特别是近年来。非洲猪瘟、禽流感、口蹄疫、布氏杆菌病均相继有发生和报道,对当前的疫病防控手段与措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生物安全防控体系建设更加显得尤为重要。一些较为严重的传染性疾病仍时有发生,疾病的发生直接导致地方畜禽品种保护、利用和育种工作受阻甚至中断,严重影响了地方畜禽品种保护工作。

3 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对策

3.1 进一步加强收集保护,实现畜禽资源应保尽保

各级各部门要充分利用第三次畜禽遗传资源普查工作,对畜禽地方品种进行全面普查、系统调查与抢救性收集,加快查清畜禽种质资源家底,加大对珍稀、濒危、特有资源与地方特色品种收集力度,确保资源不丧失。完善畜禽种质资源分类分级保护名录,开展畜禽种业资源中长期安全保存,统筹布局种质资源种场、保护区,分布布局综合性、专业性基因库,实行畜禽种质资源活体原位保护和异地集中保存。

3.2 完善相关设施设备,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各级各部门要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申请保种专项经费,用于保种场、保护区以及承担保种企业实验室建设,购进先进的仪器设备和使用方便的试剂试材,注重分子育种和基因测序工作的开展,对购进的设备还要做好日常维护。提高基层从事保种、繁育工作人员的福利待遇,相关部门引进一批懂农业、爱农业、专业素质高的人员开展相关保种和利用工作。保种场、保护区、保种企业要充分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从事产学研合作,健全管理制度,强化保障措施,推动数字化动态监测和信息化管理。

3.3 努力提高畜禽品种资源的繁育工作

基于现代化发展背景下,保种场、保护区、基因库要依托高水平院校和科研院所开展畜禽耐粗饲、抗病性强、品质优和适应性强等优良种质特性研究,开展高通量基因测序,挖掘优异性状的关键和调控因子,建立基因检测参考群,深层次开发生产性能,提高地方畜禽遗传资源利用水平。各级畜禽品种保种场、保护区、基因库要因地制宜地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对于群体数量少的畜禽品种开展纯繁工作和基因的提纯复壮工作,建立集种质资源保护创新、新品种选育、纯繁改良和试验示范为一体的畜禽种质资源创新体系,加强畜禽种质资源创制与育种技术创新团队建设。

3.4 形成品牌效应,完善产业链形成

畜禽地方品种经过千百年来的驯化和饲养,具有肉质鲜美、营养丰富、风味独特等优势,是许多培育品种和引进品种所不能替代的。为此,地方畜禽品种要积极申请地理标志产品,借助地标产品的优势提高特色畜禽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保种场、保护区要与食品加工、物流、电商、冷链运输等部门开展相关合作,延伸产业链条,把产品做优做特,完善销售模式、运输方式,借助京东、天猫、多多果农、抖音直播团购等渠道电商完善产业链条。

3.5 加强畜禽疫病监测,做好生物安全防范措施

各级保种场、保护区以及基层兽医部门一定要注重地方畜禽遗传资源的疫病监测工作,按照免疫程序对畜禽做好免疫接种,确保免疫接种的有效性和整齐度,对于抗体效价低或是免疫失败的畜禽要进行二次免疫接种;做好圈舍内外定期消毒工作,并轮换使用消毒药物;对于发病畜禽要首先进行隔离,根据临床症状、流行病学、病理解剖进行诊断,合理使用药物进行治疗。

猜你喜欢
保种场保种种质
“川山×蜀水”原种保种技术及效果
华南地区最大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库建成
华南地区最大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库建成
牛保种现状及对策研究
保种育种场种牛编号方法与应用
山西省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现状与对策
亚麻抗白粉病种质资源的鉴定与筛选
卢国伟:矢志不渝,痴心保种
红锥种质早期生长表现
200万元保种选育里岔黑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