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2023-03-22 10:38安徽省合肥市梦园小学教育集团枫林路学校戴秋芳安徽省合肥一六八新桥学校马鸿龙
教育文汇(综合版) 2023年1期
关键词:古诗词创设情境

安徽省合肥市梦园小学教育集团枫林路学校/戴秋芳 安徽省合肥一六八新桥学校/马鸿龙

古诗词,语言简练,含义丰富,以韵律美、意境美等著称,既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宝贵的财富,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古诗词虽篇幅不长,教师教起来却并不容易,由于年代久远,学生理解起来也有一定的困难。《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在课程实施教学建议部分提出,“教师要把握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趋势,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变革中的价值和功能”。[1]因此,教师在课堂活动中,要善于通过信息化手段,结合古诗词教学内容,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古诗词学习生态,提升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增强其文化自信。

一、古诗词教学应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的必要性分析

传统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模式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机械地反复读或者背诵。教师逐字逐句讲解诗句中的字词注释或者逐句翻译,导致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不高,甚至有畏难情绪。笔者认为,传统的古诗词教学模式存在以下弊端:

1.教学目标不全面

当前,部分教师在古诗词教学时,未能树立全面的教学目标,仅以背诵、默写、了解古诗词含义及作者的思想感情为主,忽视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除了基本的教学目标,教师还应立足中华传统文化,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审美创造能力等,帮助其树立文化自信。

2.教学方式单一

古诗词课堂上,教师更多的是通过文字、图片、视频按照“解诗题、知诗人、释诗意、悟诗情”的模式去教授古诗词。虽然现在的语文教学加强了信息技术的运用,但在小学语文古诗词实际教学中,信息技术开发和应用并不充分。不少教师仅使用了一些基础功能,比如以PPT、希沃作为课堂上的课件展示方式,并未真正结合古诗词教学中的相关功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感悟课文。单一的教学方式往往导致课堂氛围沉闷,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不高,也不利于其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

3.教学重难点难以突破

古诗词教学中,仅仅通过机械的诵读、诗词意思的讲解或者一些图片的展示、视频的播放,学生靠有限的知识难以对其进行想象。没有相关的情境创设,更缺乏直接的学习体验,往往使得教学重难点难以突破。对于内涵丰富的古诗词,学生也只是一知半解,教学效果不佳。

4.难以感悟诗词之美

诗词之美,美在哪里?传统教学模式中,仅靠文字的展示和教师的讲解,学生无法充分感受古诗词之美,学习古诗词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打折扣,进而影响其积累文化底蕴、开阔文化视野。如果学生不能够充分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核心思想理念、人文精神和传统美德,何谈语文素养的提高和文化自信的培养?

综上,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呼唤全新的教学模式。其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相关情境的必要性愈加凸显。新课标在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部分提出,“语文教师要不断提升信息素养,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将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和现代信息技术有机结合,不断探索语文教学和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方式方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学习情景设计、教学资源提供、个性化学习指导、学习证据收集等方面的优势,提高语文教学效益,增强课程育人效果”。[2]

如何通过创设情境帮助学生超越时空,增强学生视觉、听觉上的审美情趣,令其感受到古诗的图画美、意境美、语言美,进而促进其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新课标在课程理念中指出,“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作用,拓展语文学习空间,提高语文学习能力”。[3]在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部分提出,“应重视信息化环境下的资源建设,关注语文学习过程中生成性资源的整理和加工,运用课程资源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4]因此,相较于学生平时接触更多的白话文,思想意蕴深藏、远离学生情感体验的古诗词教学,仍是广大语文教师持续探索的重点。在古诗词教学中,如何借助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将抽象的诗词具象化,使课堂真正有趣且高效,相关应用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二、古诗词教学应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的策略例谈

在“双减”和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可以尝试利用相关软件或平台已有的信息技术创设学习情境,将古诗词与学生的生活体验进行有意义的关联,帮助学生深层次理解古诗词,实现课堂高效愉悦。对此,笔者在语文统编教材的教学实践中做了如下探索:

1.运用信息技术,将抽象诗词具象化

针对概念比较抽象的古诗词教学,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相关学习情境,将抽象的诗词具象化,能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提高课堂效能。

笔者以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17 课古诗三首《饮湖上初晴后雨》为例,根据学情分析,学生进入三年级以后,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语文阅读能力,但对于古诗的理解还比较浅。笔者在教授《饮湖上初晴后雨》时,先借助视频和希沃里的“资料库”帮助学生解诗题、知诗人。通过“变色”“字词放大”等信息技术效果帮助学生读准诗句。在理解“潋滟”“空蒙”等词语时,教师通过“蒙层”“遮罩”“聚光灯”等信息技术手段,把抽象、难懂的古诗词转化成为生动的画面,引导学生感受晴天的西湖在阳光的照耀下,水面波光粼粼的美;在雨雾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若有若无的奇特美。最后通过虚拟现实(VR)、“自定义动画”创设特定的意境,带学生领略西湖的风采神韵,帮助他们体会“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句诗词所要表达的情感。这不仅大大提升了课堂趣味,而且由于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内驱力受到激发,在随后的课后练习中,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课堂参与度非常高,学习效果也显著提升。

2.创设真实情境,打破时空界限

对于一些古诗词的内容,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较难有直接的体验和感悟。针对此类古诗词的学习,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丰富学生课堂互动体验,突破学习重难点。

以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9 课《题西林壁》为例,为了让学生体验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诗句中庐山不同形态的变化,教师可以借助“庐山VR 全景导览”,突破空间限制,让学生身临其境般云游庐山,进一步知诗意、明诗理。课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按照同样的方法去学习其他描绘庐山的古诗词,如《望庐山瀑布》等,还可以让学生课后搜集相关图片、视频,丰富学习内容。如此,师生之间相互协作,在古诗词学习中渗透信息技术,进一步增强了古诗词的教学效果。

在教授部编版五年级下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古诗时,我们需要了解杜甫创作本诗的背景——公元763 年正月,“安史之乱” 的头目史朝义兵败自杀,河北河南相继收复。当时诗人听闻消息后,写下了“生平第一首快诗”。如何让学生突破时空限制,熟悉这段历史,并深入体会杜甫听闻官军收复失地时复杂的情感呢?教师可以借助和这段历史背景相关的视频、音频、图片等资料,带领学生跨越时空,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体会。此外,这首诗中还涉及了“襄阳”“洛阳”“巴峡”“巫峡”等地名,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课前搜集相关资料,比如当时的地图等,直观感受时空的变化,进而体会诗人的“喜欲狂”。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将多媒体画面与诗歌内容相结合,引导学生自由读、合作读,反复吟诵,边读边体会,使学生能够真正走近诗歌,继而提高教学质量。

因此,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将课堂的学习内容带入创设的情境中,学生跨越了时空,有了直观的体验,从而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体悟诗歌的思想情感。

3.提供任务情境,激发学习主动性

新课标在课程实施的教学建议中提出,“教师要把握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趋势,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变革中的价值和功能”。[5]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相关的任务情境,带领学生借助希沃、PPT、剪辑师等信息技术工具和网络上的相关资源,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使学习更高效。

以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18 课刘禹锡的《浪淘沙(其一)》为例,这一课要求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课前笔者创设了任务情境——尝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激发家人热爱黄河的情感。为完成这一目标,课前笔者通过企业微信中的“班级作业”收集学生在家里朗读的音频,了解学情,实现精准备课。此外,也让学生课前通过各种方式收集黄河古往今来的图文资料,丰富学生的认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课中利用“工具拖拽”“放大镜”“思维导图”等功能,通过抓住“九曲”“万里”“浪淘风簸”等关键词,带领学生感知黄河奔腾汹涌的姿态。通过希沃白板中“古诗词”资料库中的配乐朗读,指导学生读前两句时语速放缓,语调沉稳有力;读第三句时,节奏可稍微加快,语调激昂;读第四句时再转向平缓悠长。利用微视频、图片等帮助学生了解诗中的典故,感受诗人逆流而上的豪迈气概。最后通过配乐、视频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读出黄河九曲的绵长曲折之感和挟沙带浪的气势以及诗人欲直上九霄的气概和憧憬。[6]课后还可以让学生和家人利用平板进行互动游戏、抢答等,激发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这一任务中去。

4.线上线下结合,拓展教学资源

新课标在课程性质中提出,“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7]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针对涉及传统文化、革命精神的一些文章,教师可以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丰富课堂资源,让学生更为直观地感悟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

以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25 课《古人谈读书》第一则为例,这是选自《论语》的有关孔子读书的言论,然而学生对孔子的了解更多停留在一些机械的名言背诵和记忆上。因此,在本课教学时,笔者利用孔子博物馆官方网站中的“云孔博”VR 博物馆资源,线上线下联动教学,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在导入环节,笔者带领学生通过畅言智慧大屏进行孔子博物馆线上游,在新课正式展开之际带给学生最直观的震撼。课程最后,让学生再次“进入”博物馆,以小导游的方式介绍孔子和《论语》,穿插运用当堂所学的读书名言。这样的方式,既能巩固所学,又能培养学生听、说等语文综合素养。此外,类似真实的课堂情境创设,也能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令其爱上中国文化精粹,主动传承经典文化,让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种子深植于学生内心。

总之,在“双减”和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教学时结合古诗词内容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写作意图,体会古诗词中的情感内涵,进而全面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从根本上促进古诗词教学目的的实现,促进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猜你喜欢
古诗词创设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踏青古诗词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护患情境会话
古诗词中的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