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为点,文化为媒:推动中华节日文化走向世界

2023-03-22 16:21张君昌
传媒 2023年3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文化

文/张君昌

节日在世界各国各民族中享有独特的文化地位。尤其是重要节日,堪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标志性文化符号,具有广泛而共同的价值认同和情感记忆。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华节日更具喜庆元素、团圆色彩、尚古精神和祈福愿景,因而具备融入域外文化的天然基因,成为中外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的金色名片。

河南广播电视台以《唐宫夜宴》为标志,近年来推出“中国节日”系列电视节目,逐步呈现从春节、元宵、清明、端午,到七夕、中秋、重阳系列化创作态势,以贴近现实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对中国节日文化作现代表达。“中国节日”系列电视节目在AI、AR、VR等技术的加持下,让受众沉浸于浪漫的古典神话场景,享用中华节日饕餮盛宴,节目广受欢迎,传播屡屡“破圈”出海。

节日文化传播受到国人青睐不足为奇,要想享誉海外则要我们在国际传播方面付出更大努力。现代考古研究证明,海上丝路萌于商周,成于春秋,及至明代郑和下西洋则是极盛。还有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唐时鉴真东渡,盛唐万国来朝,林林总总,都是五千年历史长河中外文化交融发展的典型事件。这些事件,一方面把以节日为经典符号的中华文化远播海外;一方面也淘沥域外文明,经过一番消化吸收,纳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于是,作为至今仅存的四大文明——中华文明,成为一个不断吐故纳新的、凝聚人类共同精神财富的世界性文化。

凡有华人处,便有中国结。千百年来,遍布世界各地的华人与在地民族朝夕相处、相濡以沫,以吃苦耐劳、善良恭让的美德融入当地生活,尊重当地习俗,同时也赢得所在国和当地人的尊重和接纳,许多地方视华人节日为当地多民族的共有节日。每逢春节、元宵等重要节点,无论天涯海角,尽张灯结彩、锣鼓喧天,千里共婵娟。

而今,世界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动荡岁月,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风险并起,黑天鹅与不确定事件频仍,和平发展常态格局被搅乱。这时,人们普遍向往回归文化襁褓,寻找人文归属,汲取母体养分,再续成长动能。蕴含亲情人伦、天人合一、和谐万邦价值理念的“中国节日元宇宙”呼之而出,生正逢时,恰切广大国人、华人华侨和五湖四海喜爱中华文化外国人的心理期待,契合传媒市场需求,成为拉动民间亲诚纽带。

在合适时间、合适场所,掀开东方文化神秘面纱,使之映入世人眼帘,既是中国节日传播的幸事,也是作为媒体的文化责任担当。在此背景下,中国节日传播应当继续保持开放包容姿态,海纳百川,吐故纳新,保持中华文化旺盛的生命力、共情力和传播力。第一,挖掘跨文化叙事功能,统筹线上线下活动,以线上传播强化整体布局,串珠成链,壮大主体文化群落;以线下活动吸收在地文化精华,以游戏等拓展形式样态,增强节日文化时尚感和参与感,将有普遍价值的异质文化提纯,适时反哺母体,使之更具多元化和接受度。第二,加强节日文化标识建设,在传播中根据反馈不断使之标准化、规范化、简约化。比如,规定色系:绛红+赤黄;规定项目:贴春联、挂灯笼、舞狮子、赛龙舟,还有节日LOGO设计等,做到易识别、便参与。第三,强化节日传播品牌设计与推广,聚焦节日文化仪式感、体验感和智媒化,探索节日IP模态应用,以社交产品增强品牌亲和力,以趣味互动盘活商业价值,以系列在地项目活化节庆氛围,营造“美美与共”人类愿景。

中国节日传播具有战略传播属性和文化认同功能,蕴含较高文化附加值,其共时性威力有目共睹。正因如此,媒体在中国节日相关节目和产品设计制作中,要向河南广电学习,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共情价值,制定战略传播规划要遵循跨文化传播规律,侧重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不好高骛远、急功近利,持之以恒,久久为功,让中国节日成为不同国度、不同族群之间共情的纽带,成为地球村“乐见”“易传”“同享”的文化名片。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文化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华侨图书馆将建海外漂流站 让中华文化传播海外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谁远谁近?
电视节目主持人的中华文化反思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