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科夫斯基《四季》的标题性研究

2023-03-22 05:51
戏剧之家 2023年8期
关键词:柴科夫斯基四季套曲

余 洁

(上海大学 音乐学院,上海 200000)

一、柴科夫斯基与《四季》

柴科夫斯基(Tchaikovsky)是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伟大的俄罗斯作曲家。钢琴套曲《四季》是他于1875年受圣彼得堡杂志《小说家》主编的邀请,在一年中的每一个月写一首钢琴曲汇集而成的。《四季》亦是他标题音乐的代表作品之一,共十二首,从一月到十二月,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俄罗斯的四季变化,也描绘了俄罗斯人民在每个月中所做的具有代表性的事。

(一)文学性的标题

巴洛克时期之前的作品大多都是无标题音乐,维瓦尔第的小提琴协奏曲《四季》前有说明音乐内容的短诗,维瓦尔第可以算是标题音乐的先行者。标题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至他,并在浪漫主义时期发展至高峰。

19世纪初,在文学、绘画等姊妹艺术的影响下,标题音乐逐渐发展起来,并成为该时期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体裁之一,甚至还被广泛运用到交响乐的创作中。笔者认为,所谓的标题音乐,不仅指音乐作品具有明确的标题,以表明音乐作品的主要内容,引导听众正确理解乐曲的内容,更指音乐作品具有描述性、象征性。19世纪早期柏辽兹创作的《幻想交响曲》运用了“固定乐思”的创作手法,对标题音乐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柴科夫斯基的《四季》中的每一首作品都有相匹配的诗,每一首作品都被作曲家赋予了标题,如《一月——在炉边》《六月——船歌》等。根据这十二个标题可知,《四季》所描写的是俄罗斯人民日常生活的场景,还展示了俄罗斯一年四季的变幻。《四季》不仅有象征性的标题,在每首乐曲之前还有描述性的诗句,不过,这些诗句是当时的著名作家所写,如《一月——在炉边》 是Pushkin的 诗:“In that quiet corner,the dim night has been shrouded.The faint fire in the fireplace was about to extinguish,and the glow of the candle was still flickering……”[1],而每一首音乐又围绕着诗句的意境展开。

在文学领域,写作手法有借景抒情、比喻、拟人等,作者借这些手法表达情感或者感悟。同理,在音乐创作中,作曲家也可以通过这些手法表现思想情感。如《四季》这部套曲,柴科夫斯基抓住季节特征和每个月具有代表性的事件或意象进行音乐创作,通过音响效果达到借景抒情的目的,表达作曲家的情感,如《一月——在炉边》描绘了人们在寒冷的冬天围着壁炉取暖的景象。柴科夫斯基通过这十二首作品表达了对俄罗斯生活的热爱。然而,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看,在他生活的社会动荡的时代,他看见人民在黑暗的社会中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看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四季》也暗含了柴科夫斯基的爱国情怀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些都可以说明,这首乐曲的标题性与文学创作的理念密不可分。

(二)真实又浪漫的标题

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都是西方艺术中的特定风格。所谓浪漫主义,是指作品强烈地张扬主观情感,注重抒发个人的感受和体验,喜欢描写大自然,它使每个作曲家的作品都带有个性化的特点;而现实主义与之相对,强调客观情感,注重对生活的观察,力求真实又客观地再现实际生活。

在《四季》这部套曲中,柴科夫斯基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以春、夏、秋、冬为背景,真实地再现了俄罗斯人民的生活,表达了他对俄罗斯的热爱,也体现出他的作品的民族性特点。比如《一月——在炉边》,这个标题真实描绘了一月份俄罗斯寒冷的景象及人们围坐在壁炉旁边取暖的场景。《一月》这首乐曲是复三部曲式,首部和三声中部都是单三部曲式结构,再现部进行了扩充。a部分的旋律是建立在A大调上的级进上行旋律,随后,在E大调上进行模进并重复,b部分调性频繁变换,和声不稳定,E大调-降A大调-C大调-B大调,在不断的转调中,音乐的整体感觉变得紧张,最后,在B大调上以Ⅴ-Ⅰ的解决完满终止。在b部分中,柴科夫斯基使用了大量的Ⅱ-Ⅰ变格终止进行。在调性布局上,一开始从主调转向属调,随后以大三度进行转调,而最后的B大调是为转回A大调进行铺垫,B大调的主和弦是E大调的重属和弦。笔者认为这首乐曲最大的特点是在呈现主题时,Ⅰ级主和弦出现在弱拍或者弱位置。a缩减再现时,开放终止于A大调的属调E大调的Ⅴ7和弦。三声中部的织体变为琶音分解和弦以及三连音这种节奏型,旋律的上行走向是从中弱至中强,旋律中多次出现E下行级进至降A,似叹息、似思考,不仅在调性布局上有三度关系,和声进行也存在。三声中部以e小调为主,第30-35小节的和声是Ⅵ级和Ⅰ级的交替进行,更加展现了乐曲的宁静之感,表现出人们围着火炉感受温暖的场景,如图一。

图1 《一月——在炉边》第28-34小节

再现部将呈示部的主题完全再现,在尾声处,也就是第97小节,不仅运用了中部的素材,采用级进下行的音阶和分解和弦的方法,还运用德意志和弦也就是降3音的Ⅶ/Ⅴ—Ⅰ进行变格终止。笔者觉得《四季》这部套曲标题的真实性通过表现民族性的方式呈现出来,柴科夫斯基运用俄罗斯民间歌曲和民间舞蹈节奏真实再现了俄罗斯的风土人情。

《四季》这部套曲的音乐创作建立在俄罗斯民间舞蹈的基础上,所以,某些乐曲的情感非常欢快,具有舞蹈风格和民间特色。比如《五月——白夜》运用了少见的8/9拍,充满了律动感。《二月——狂欢节》描绘的是俄罗斯比较重要的节日之一,人们在这个节日中载歌载舞,柴科夫斯基运用了快板以及八分音符节奏,具有明显的动力感和律动感。这首作品的结构有点特殊,既可以看作再现部缩减的复三部曲式,也可以看作回旋曲式结构。首部中的第9-26小节就出现了一系列和弦转调与连续的二度向上模进,和声进行为属和弦及转位到一级和弦的进行,调性为降A大调-降B大调-c和声小调-C大调-d和声小调-e和声小调-升f和声小调-G大调,最后以D大调的Ⅴ7-Ⅰ的正格进行结束,如图二。

图2 《二月》第8-22小节

《二月》这首乐曲的特点在于柴科夫斯基对下属和弦以及和弦外音的装饰使用,首部的第一乐句结束在下属和弦,作曲家在整首乐曲中经常使用下属和弦,如图三所呈现的1-8小节;在第85-130小节中,作曲家喜爱用二度音程作为邻音装饰。其中的每首诗都是俄罗斯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虽然这些诗句并不是柴科夫斯基本人所写,但他这部《四季》套曲是围绕着诗句的含义和意境展开的,因此,《四季》既有客观生活的描写又有主观情感的抒发。

图三 《四月——松雪草》

(三)幻想性的标题

19世纪,在“表现美学”或者“浪漫主义音乐美学”的引导下,作曲家们通常通过音乐作品表达内心情感,这间接带动了标题音乐的发展。浪漫主义时期的标题音乐可以被视为“感知的幻想”,即作曲家通过音乐创作呈现对文学作品、历史事件和自然环境等对象的感知[2]。这首《四季》套曲与作曲家的人生经历相关,同时,当时的社会环境对作曲家的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作曲家看到,在沙皇专制下,俄国社会动荡不安,出现了不满于农奴制的社会改革和汹涌起伏的工人运动,因此,作曲家用音乐来反抗这压抑的人生,这种反抗不仅代表了作曲家个人的态度,还代表了当时的俄罗斯人民的态度。

图四 《三月——云雀之歌》1-10小节

《四月——松雪草》虽然以植物为名,却另有寓意,松雪草是俄罗斯最早报春的植物,[3]它能忍受残冬的严寒,顽强地破土发芽,向人们宣告春天的到来,因此,俄罗斯人民歌颂它的顽强精神,并以之比喻新生活、新生命、新气象。柴科夫斯基结合这首短诗,透过歌颂松雪草象征的积极、顽强的精神,表达对美好的新生活的向往,影射俄罗斯人民在与命运对抗时不屈不挠的精神和积极乐观、顽强的心态。这首乐曲形成了规模庞大的中部,且是对比主题的单三部曲式。这首乐曲的特色在于横向看高低声部的旋律,在强拍上使用邻音或经过音等装饰音。柴科夫斯基一开始以右手级进上行的旋律线和左手级进下行的柱式和弦伴奏以及渐强的力度来凸显松雪草坚韧的精神,如图三。

浪漫派的音乐也追求旋律的抒情性,在这部《四季》套曲中,能明显感受到抒情、优美的旋律线条,如《三月——云雀之歌》《六月——船歌》等。《六月——船歌》的主题就是一段级进上行的g小调音阶式的旋律,悠长缓慢,描绘出小船在水中摇曳的画面。对《三月——云雀之歌》这首乐曲,无论是先有乐曲再配诗,还是先有诗再有乐曲,通过对诗的阅读,或是聆听这首乐曲,我们都可以看到万物复苏、春意盎然的画面。柴科夫斯基通过幻想创造出符合春天和云雀特点的音响效果,如使用跳音、快速流动的十六分音符以及三连音模仿小云雀在枝头蹦跳、欢唱的情景,旋律轻巧,描绘出一幅万物复苏的春意画面。《三月》采用了单主题的单三部曲式,调性是g小调。a段(1-11小节)主要通过快速的流动音型以及旋律在高低声部的交错出现对云雀进行模仿,描绘出云雀在树枝上欢快跳跃的画面。

二、总结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柴科夫斯基的《四季》套曲的创作离不开当时的社会环境,也离不开作曲家本人的生活经历和情感变化。这部套曲的标题性离不开文学,离不开当时的音乐思潮,也离不开柴科夫斯基对这部套曲的音响效果的幻想。

猜你喜欢
柴科夫斯基四季套曲
北曲套曲体式研究述评
浅谈柴科夫斯基《四季》之《一月》之美学体现
清宫庆典承应戏中的【醉花阴】套曲
浅析柴科夫斯基《四季·十一月》
不提他人落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