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之问”的破题之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2023-03-23 08:53池晓龙董军明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
关键词:民主现代化人类

池晓龙,董军明(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当今时代是人类文明生产力最发达的时代,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环境最复杂的时代。工业革命后,西方文明塑造了西方式现代化道路,在发展人类生产力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世界级发展难题,世界各国发展逐渐走入困境,习近平总书记由此提出“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1]的“世界之问”。如何于世界之变,寻人类文明发展之路,世界各国期待的目光投向中国,中国没有缺席,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就是中国人民骄傲的答卷。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2]在世界发展面临诸多难题之际,研究阐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如何破解世界发展难题,对于指引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塑与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一、从跨越资本到超越资本为破解人类物质文明发展难题提供中国方案

工业革命之后,西方国家走出了西方式现代化道路,信奉着“以资为本”的现代化逻辑,获得了“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3]的生产力,但是,这条道路也犹如一个潘多拉魔盒,释放了人类物质文明发展的罪与恶。西方式现代化道路以资本为本位,人民作为劳动者被异化成为资本增殖的工具,成为资本家追求无限剩余价值剥削压迫的对象,甚至出现了“羊吃人”的圈地运动。人民作为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却无法享受物质文明发展成果,西方国家无法兼顾公平与效率,面临着因为贫富差距过大而导致社会频繁动荡的危险局面,人类物质文明发展陷入了困局。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而形成的“跨越式现代化之路”,在社会形态上跨越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利用资本的历史进步作用实现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全体人民共建共享发展成果。在近代中国,代表封建统治者和帝国主义的落后生产关系已经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变革落后的生产关系,使之适应现代生产力就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曾经勾勒了新中国发展的蓝图,他说:“要让私人资本主义在不能操纵国民生计的范围内获得发展的便利,才能有益于社会的向前发展。”[4]毛泽东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清醒认识中国国情,提出中国需要经历一个新民主主义社会才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正确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解决社会化大生产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二者之间的矛盾,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多种所有制并存照顾了各阶层的利益,充分调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最大程度上解放了生产力,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三大改造完成之后,中国迅速地建立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超前于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想要生产力协调发展,就必须在一定范围内允许资本作为生产要素而存在,由此引发了国家最高领导人对于经济制度的“认识论革命”。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判断姓“资”姓“社”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5]在这一精辟理论的指导下,中国摒弃了苏联“反资本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也不同于西方“以资为本的市场经济”,创造性地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我国经济发展成功的原因时指出:“关键因素就是我们既发挥了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6]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融入全球市场,吸收市场经济创造的有益成果,又要摒弃资本市场的弊病。十八大以来,我国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国内国外双循环的经济发展新格局,持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优化营商环境,努力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贸关系。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完成了从跨越资本到超越资本的飞跃,为破解人类物质文明发展困局提供了中国方案。生产方式是我们界定社会物质文明发展水平的度量衡,也是衡量现代化进程的刻度尺。从本质上看,现代化进程是在不断打破落后生产方式以及所有制的革命中推进的,是在解放与发展生产力的历史进程中发展的。中国革命的特殊性使得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具有了在社会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可能性,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可以跨越,资本主义生产力不可逾越,社会化大生产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不可少的历史阶段。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条超越资本逻辑,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利用资本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现代化之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突破了反资本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模式,在经济上允许资本的存在,引导资本解放生产力,在政治以及文化等其他领域决不允许资本逻辑的渗透与腐蚀,使资本在保障人民利益的基础上运行。在理论层面,将资本与市场经济等概念从“资本主义本质论”中剥离出来,抹除其意识形态色彩,使之中性化,成为“工具论”。在制度层面,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匹配中国当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推进公有制经济升级优化,认可非公有制经济的积极作用,承认市场在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优化非公经济营商环境。确立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方式,调动人民生产积极性,明确提出发挥好三次分配作用,提升企业家道德素养,引导资本助力社会公益事业。在实践当中,国家层面的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均衡发力,运用国家权力这只“看得见的手”在法制的轨道上去驾驭资本,运用市场调节这只“看不见的手”激活经济发展活力,二者互为补充,实现物质文明新飞跃。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人民为本位,生产关系在本质上适应先进生产力的发展需求,社会生产的动力、性质、目的都能够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超越了西方式现代化的资本逻辑,成为人类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物质文明发展的新道路。

二、全过程人民民主为破解人类政治文明发展难题树立中国榜样

历史上,西式民主政治对欧洲封建独裁统治进行了否定与革新,对人类政治文明起到过积极的历史作用,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曾经向独裁专制发起冲锋的屠龙勇士,最终却化身为恶龙。当下,西式民主政治已经背离了初衷,选票制度已经沦为金钱政治的白手套,两党竞选已经蜕变为二者坐地分赃,种族矛盾愈演愈烈。曾经的民主之城,已经失去了灯塔效应,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再一次站在了命运抉择的十字路口。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始终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正确方向,创造性地提出并践行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政治文明新范式。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现实相结合,爆发了以民主与科学为口号的新文化运动,民主理念深入人心,中国人民进入觉醒年代,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过程人民民主提供了社会文化环境。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吸纳各阶级先进分子,党员之间互称同志,民主平等成为党内关系的鲜明特征。在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就认识到了军队民主的重要性,在红军内部提出“官兵一致”的治军方略,在红军各级单位建立士兵委员会制度以保障军队民主化。在土地革命时期,根据地通过民主选举形成了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在广泛集中人民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做出代表人民意志和利益的决策,民主集中制已经初具雏形。在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政府机关人员配置坚持“三三制”原则,最大程度上团结抗日进步势力,成为最受人民群众爱戴的政府,是我们党在抗日战争时期民主建设的成功范式。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夕,黄炎培先生在延安向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如何跳出执政历史周期律的政治难题,毛泽东同志以人民民主监督为答案,人民既是管理者,也是监督者,这就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雏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以人民民主专政为国体,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政体,我国通过三大改造进入社会主义,在生产关系上实现了人人平等,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发展构建了系统完善的制度框架。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在坚定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进一步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提供了物质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后疫情时代的世界大局中,以“生命至上,人民至高”的抗疫行动回答中美真假民主的世界之问,给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能否造福于人民,才是真假民主制度的试金石,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中国人民之幸福安定,与西方国家披着民主华丽外衣下的社会动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谁是真实的民主已经不言而喻。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破解世界政治文明发展困局树立中国榜样。民主是全人类共同价值,国家公权力是统治阶级运用国家机器来实现其意志和巩固其统治的支配力量。人类政治文明发展最大的难题就是如何掌握人民民主与国家公权力二者之间的平衡点,全过程人民民主就是破题的必由之路。全过程人民民主绝不是每人一票行使国家公权力的权力滥用,也不是金钱政治操纵下的金钱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对于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的创新性发展,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旗帜鲜明地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7]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一贯坚持人民掌握国家最高权力,这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理论依据。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结合,铸牢全过程人民民主基石。党的领导是在中国地域广阔且人口众多的国情下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根本保障,让十四亿国民行使国家公权力,只会导致社会的混乱无序,共产党始终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现当家做主,则是立足中国国情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最优方案。人民当家做主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题中之义,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掌握国家公权力具有天然合法性,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国家政治民主就应当体现人民意愿,维护人民利益。依法治国是沟通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做主的桥梁,将党领导人民当家做主这一历史进程制度化,兼顾人民意愿与国家意志,让国家机器在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权利的法律制度下平稳运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实践过程中,民主主体是人民,民主范围包含了人民对于美好生活向往的方方面面,通过科学有效的制度安排来保障民主环节的畅通。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现了过程与成果民主,兼顾了程序和实质民主,体现了民主形式上直接与间接的互补,统一了人民意愿与国家意志,具有广泛性与真实性,是最有效的民主形式,树立了人类政治文明新典范。

三、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破除人类精神文明交流壁垒贡献中国智慧

西方式现代化道路在资本的裹挟下,正在构建一个以霸权政治为核心的国际外交体系,在国际交往中始终秉持着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通过不平等的国际政治金融秩序,剥削广大发展中国家,以实现剩余价值的掠夺。西方国家在国际交往中长期秉持着充满傲慢与偏见的文明优越论,通过宣扬“文明冲突论”来制造紧张气氛。中国作为爱好和平的发展中大国深受其害,西方国家不仅在贸易上制造“贸易壁垒”来遏制中国发展,而且还妄图通过“普世价值论”来瓦解中国,宣扬“中国威胁论”来孤立中国,借助“航行自由论”挑拨台海两岸同胞亲密关系,为和谐稳定的国际关系发展埋下隐患,为人类精神文明交流设置壁垒。

中国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在对外交往过程中形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理念,彰显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国际交往和谐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新时代以来,世界发展进入百年未有之动荡变革发展期,国际关系日益紧张,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中国实际,面向世界,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理念,从而破解在变局中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发展的世界难题。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理念萌发于中国处理与西方外交关系的时代母体中。在2010年5月,中国在第二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中,提出了“命运共同体”概念。2011年9月,命运共同体概念被纳入《中国和平发展》白皮书。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国内外重要场合阐释“命运共同体”理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逐渐发展成为内涵丰富的理论体系,并且与实践相结合,为新型国际关系发展提供价值引领。中国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理念的价值引领下,积极构建和谐有序的大国外交关系。面对疫情以来经济逆全球化浪潮的侵袭,中国依旧坚信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阻挡的历史大势,并且主动承担大国责任,解决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积极推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世界主要国际金融组织的份额和投票权改革,主导创建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新型多边金融机构,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加速发展,极大程度上促进了世界各国的金融健康发展。中国主动承担大国责任,多次派遣维和部队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出面调停叙利亚、阿富汗、乌克兰等热点冲突争端问题,派遣护航编队定期在索马里等海盗猖獗的海域巡航,维护国际海上通道安全,为受灾国家提供人道主义援助,倡议构建公平、合作、共赢的国际核安全体系,赢得国际社会的高度赞扬,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声望。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破除人类精神文明交流壁垒贡献中国智慧,主要体现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政治观、经济观、全球观和文明价值观四个方面。首先,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政治安全观来看,中国与西方国家丛林法则的政治逻辑截然不同,在经历了最为苦难的近代战争之后,中国深知和平对于世界人民的可贵,倡导公平正义的政治安全观,反对强权政治与霸权思维,尊重各国主权独立。针对2022年爆发的俄乌冲突,中国秉持公平正义的立场,主张和平对话解决争端,积极参与战争调停。中国面对恐怖主义以及跨国犯罪等安全问题,明确提出了“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新安全观,努力建设安全共享保障机制,为维护世界公平正义贡献中国力量;其次,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经济与发展观来看,在后疫情时代,全球经济低迷,部分国家设置贸易壁垒的局势下,中国依然坚持开放与合作的经济政策,与世界各国共享自身发展红利,带动世界经济增长,这种互利共赢的发展观使全球分工更加均衡,为当下后疫情时代低迷的世界经济提供增长点;再次,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全球治理观来看,中国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治理理念,以建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为价值目标,倡导多元主体共同治理,主张世界所有爱好和平的国家共同参与,在治理方式上,提倡以合作取代对抗,化解国际纠纷与矛盾;最后,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文明价值观来看,当今世界是一个文化多元的复合体,每种文明都有其独特的存在价值,西方式现代化却错误地将文化差异视为文明冲突的根源,中国提倡各个文明之间交流互鉴,和而不同的国际外交理念为人类精神文明交流提供了中国智慧,为世界文化整体性发展提供了动力。

四、全面脱贫为破解人类社会文明发展难题提供中国经验

贫困问题始终是植根于人类社会的顽疾,从世界范围来看,因为世界各国本身具体国情不同,贫困问题的性质以及表现特征也截然不同,发达国家主要表现为因分配不公而产生的相对贫困问题,广大发展中国家则主要表现为因生产力不发达而产生的绝对贫困问题。在已经基本消灭了绝对贫困的发达国家,社会逐渐形成了二八结构,即20%的富豪掌握80%的社会财富,社会层次分化更加极端,中产阶级和工薪阶层的相对贫困日益严重。在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底层人民始终在温饱线上垂死挣扎,整个国家也因为贫困导致社会问题愈演愈烈。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创造了减贫奇迹,全面消除了绝对贫困。一部中国史,就是中华民族摆脱贫困的斗争史。近代以来,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以及封建统治者和军阀的腐朽统治,帝国主义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掌控中国的大部分自然矿产资源,以开办商业银行为的形式掌握中国经济命脉,以控制中国关税和财政的手段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和政治操控,中国社会进入深度贫困的艰难处境。在中国各阶级探索摆脱社会深度贫困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消灭列强及其代理人的剥削统治,才是根治中国社会深度贫困问题的必由之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获得了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乃至部分资产阶级的拥护,推翻了帝国主义列强代理人的剥削统治。通过没收帝国主义以及官僚买办在华资本,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主体部分被改造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作出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重要论断,勾画了在20世纪末人民生活实现小康的宏伟蓝图,一以贯之地实施一系列农业农村重大改革,举全国之力开展大规模扶贫开发。创造性地提出在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生产责任制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结合农村当时的实际情况,理顺了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生产关系,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创新性地开展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大力支持乡镇企业发展,促进了农村整体收入水平提高,中国脱贫工作进入历史新时期。1986年,中国开始将县级确立为扶贫计划的基本瞄准单位,确定国家级和省级贫困县共六百多个。1987年,中国颁布《关于加强贫困地区经济开发工作的通知》,文件指出要通过经济发展来摆脱贫困,首次通过正式文件确立开发式扶贫的指导思想。1994年,《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提出,力争用7年左右的时间,集中全国人力物力,基本解决当时全国农村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2001年,国务院印发《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文件明确将行政村确立为扶贫计划的基本瞄准单位,确定14.8万个贫困村为整村推进重点村,开启了以整村推进为主体的扶贫开发新模式,贫困人口持续减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理念,将脱贫攻坚战纳入国家工作总体布局,中央统筹设计,基层构建减贫责任制,打造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齐抓共管脱贫工作新格局。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多元主体共同发力,开创产业扶贫、科技扶贫、教育扶贫、生态恢复扶贫、易地搬迁扶贫新模式,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破解人类社会文明发展难题提供中国经验,创造了减贫治理的中国样本,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按照当前国际现行贫困标准衡量,我国约有7.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绝对贫困,我国减贫人数占到全球同期减贫人口七成以上,提前十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减贫目标。中国脱贫攻坚战始终坚持以人民利益为中心,努力让贫困群众享受到更好更优质的教育与医疗服务,以群众的满意度为衡量脱贫攻坚战成败的刻度尺。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减贫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凝聚国家伟力推进,几代国家领导人,咬定青山不放松,一茬接着一茬干,从而保证政策贯彻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通过发展生产力解决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把改革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推动力。中国脱贫攻坚战立足本国实际国情,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科学制定减贫标准以及目标,扶贫策略由“大水漫灌”式升级为“精准滴灌”,扶贫工作重点由“输血”转为“造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脱贫攻坚战中探索形成的宝贵经验,拓展了人类反贫困探索的新路径,是中国道路对当下人类社会发展难题的破解,是具有深刻世界意蕴的中国故事。

五、建设美丽中国为破解人类生态文明发展难题发挥中国作用

在人类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代,发达国家对外转移污染产业,发展中国家因为发展压力被迫过度开发,环境污染影响范围日益扩大,全球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愈发扩大。生态环境保护成为世界各国必须直面的世界性难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的紧迫任务。面对这一严峻的世界之问,国际社会虽然在形式上达成了部分共识,但是部分具有先发优势的发达国家不愿意承担相应的责任与义务,发展中国家面临着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两难抉择,全球生态文明治理任重道远。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高度重视生态环境问题,以美丽中国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目标,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为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发挥中国作用。新时代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被摆在治国理政中更加重要的地位,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这是美丽中国首次作为党的执政理念被提出。十八大之后,为了建成美丽中国,我国开展了一系列长远性工作,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与制度体系建设,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整体性部署。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要求“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美丽中国成为国家发展规划的重要一环。党的十九大将“美丽”写入现代化强国建设战略目标,并部署了美丽中国建设两个阶段的战略安排,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展望2035年,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美丽中国建设为价值目标,为破解人类生态文明发展难题发挥中国作用。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发展物质生产力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更要提供清洁美丽的生存空间兼顾人民对于生态环境的需求。从世界范围来看,从碳达峰到碳中和,西方发达国家经历了七十年左右的过渡期。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当前正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期,无法摆脱一定时期内对于大量能源的依赖,但是实现这一宏伟目标,中国只给自己划定了三十年的时间。双碳目标的设立,意味着中国需要为了人类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更大的牺牲,降低碳排放的难度要远超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减少的是“奢侈排放”,而中国则是需要以牺牲工业发展速度为代价的“节能减排”。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仍然坚持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同世界各国一同有效保护全球生态环境。对于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而言,保护好本国的生态环境,就是对世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贡献。

猜你喜欢
民主现代化人类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边疆治理现代化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第一杀手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
好民主 坏民主
欲望的位置:论两种慎议民主取向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