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功能对等视角看英语被动语态的翻译策略

2023-03-23 12:18李英鑫
现代英语 2023年18期
关键词:语态被动语态主句

李英鑫

(聊城大学,山东 聊城 252000)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文化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大量英文书籍引入中国,引起了社会众多学者的广泛关注。 虽然英语已经成为全球通用语言,但阅读原版英文书籍仍给学习者造成许多困难,这就需要忠实而通顺的翻译。 汉语可以用主动句的语义逻辑来表达被动的含义,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导致英语被动语态的翻译一直是学习者的一个难点,因此为了保证译文的忠实通顺,掌握被动语态的翻译策略是非常重要的。 功能对等原则认为应使译文读者能产生与原文读者相同的感受,应注重接受者的理解和反应,即信息传递的效果。 这一原则为被动语态的翻译指明了方向。

一、 功能对等翻译原则

1964 年,奈达在《走向翻译科学》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动态对等”的概念。 他将动态对等翻译描述为“与源语言信息最接近的自然对等”[1]。 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中进一步阐述了动态对等的概念。 他指出:“动态对等的定义是在接收语中,信息的接受者对信息的反应程度与源语中的接受者的反应方式基本相同。”[2]

后期,奈达为了防止众人对“动态对等”产生误解,将其改为“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用“功能”替代“动态”二字,他认为动态不足以显示翻译的交际功能,而功能更加注重翻译的内容和结果。 功能对等理论的核心内容是:目标语读者对译文的反应与源语读者对原文的反应保持一致。 在此核心内容的指导下,进一步将翻译定义为“与源语信息最切近的自然对等物”[3]。 王小丹认为,功能对等的基本点就是将原语文本读者的理解和欣赏方式与译语文本的接受者的理解和欣赏的方式加以比较,要求译语文本的读者在理解译本时达到能感知原语文本的读者理解的欣赏原文文本的程度(最小功能对等),译语文本的读者应该基本上能以原语读者理解和欣赏原文的方式来理解和欣赏译语文本(最大功能对等)[4]。

奈达认为,如果形式和内容无法兼顾,便只好舍弃形式对等,改变原文的形式,再现原文语义和文化,使目标语的读者与原文的读者有相似的阅读体验。

二、 被动语态概述

(一)被动语态的含义及其构成

语态(Voice)是语法范畴,可以表示主语和谓语之间的主动或被动关系的动词形式[5]。 英语动词有两种语态:主动语态(Active Voice)和被动语态(Passive Voice),当动作的执行者为主语时,则表示为主动语态;当动作的承受者为主语时,则表示为被动语态。 英语动词的主动语态是没有语法标记的,而被动语态则是有标记的,通常由助动词be 的一定形式加及物动词的-ed 分词构成[5]165。 此外,还包括get 加-ed 分词(如The girl got hurt on her way home.这个女孩在回家的路上受伤了。)、词组动词的被动语态(如When was the building set up? 大楼是什么时候修建的?)、不定式的被动语态(如She hopes to be nominated.她希望获得提名。)、-ing 分词的被动语态(如She objects to being kept waiting.她反对让人久等。)。

(二)被动语态的使用场合

在一般情况下,在不受词汇和语义限制时,只要施动者已知并且重要,就应使用自然语序即主动语态而不用被动语态。 尽管如此,被动语态的作用是主动语态所不能取代的[6]。 在下列场合应使用被动语态。

a. 强调施动者时,常用by-词组的被动句。

例1 The church was badly damaged by the 1997 earthquake.

译文:这座教堂在1997 年的地震中严重受损。b. 不知道施动者是谁时。

例2 Most paper is made from wood.

译文:大多数纸是由木头制成的。

c. 语义的重心放在事件本身,没有必要说出施动者或施动者不重要时。

例3 The novel was published in the 19th century.

译文:这部小说出版于19 世纪。

d. 受上下文或语境影响,句子主语需要统一时。

例4 Bob fought Jack in a boxing match and was beaten.

译文:鲍勃和杰克进行了一场拳击比赛,鲍勃被打败了。

三、 被动语态的三大翻译策略

奈达的翻译标准是“接受者和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和源语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存在的关系相同”[3]37。 根据这一标准,英语被动语态译成汉语可以采用以下三大翻译策略:第一,将被动语态译为主动语态(包括将英语主语译为汉语主语、将英语宾语译为汉语主语、直接译为谓语动词“是”、增加泛指主语);第二,被动语态保持不变;第三,将被动语态译为无主句或话题陈述句。 翻译时,需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句子结构,使源语符合目标语的表达习惯,实现功能对等原则。

(一)将被动语态译为主动语态

1. 将英语主语译为汉语主语

如果英语中没有by 引出动作的发出者,或者没有地点状语或时间状语修饰时,应先按照将英语主语译为汉语主语的策略进行翻译。 汉语句子中没有“被”字出现,译为“受事者+动词”的结构。

例1 The city was even equipped with a drainage system, for a great many clay pipes were found beneath the narrow streets.

译文:城市甚至还铺设了排水系统,因为在狭窄的街道下发现了许多陶土管道。

例1 中英汉主语都没有改变位置,直接按照原文的顺序进行翻译,译成汉语形式上的主动句,主谓顺序没有变化,符合功能对等原则的同时形式上也对等。 而后半句被动语态则按照译为话题陈述句的策略进行翻译,直接将地点状语提前,语序发生变化,译文流畅通顺。 如果通过增加泛指主语的策略译为“因为在狭窄的街道下人们发现了许多陶土管道”也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2. 将英语宾语译为汉语主语

如果英语中说出了具体的施事者,特别是以by引出了动作的发出者,应先按照将英语宾语译为汉语主语的策略进行翻译,语序发生变化。 汉语句子中没有“被”字出现,译为“施事者+动词”的结构。

例2 We hope that the proposals will soon be approved by the committee.

译文:我们希望委员会能尽快批准这些建议。

例2 中,由by 引出了动作的发出者即施事者,翻译时可直接将施事者译为汉语的主语,用主动语态表达被动含义。 功能对等原则并不要求对原文本进行逐字翻译,只要能准确地再现文化内涵,就不需要译文在形式上与原文一致,译文不拘泥于形式,不仅传达了源语言的准确信息,也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3. 直接译为谓语动词“是”

此时,英语被动语态译为汉语时语序保持不变,译为“名词+是+名词”结构,说明人或事物的客观情况。 英语被动句中判断表示说明客观情况的被动句都可以翻译成汉语的“是”字句式[7]。

例3 It was not built of stone or brick, but of rough logs.

译文:它不是由石头或砖建成的,而是用粗糙的木头建的。

例4 I come from England and I was born and bred in Manchester.

译文:我来自英国,我是在曼彻斯特出生长大的。

被动语态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突出客观事实或信息。 例3 和例4 都译成汉语“是”字句式,该结构在语义上往往具有被动含义,与英语被动结构“be+动词过去分词”的结构十分相似。 译文形式和功能上都能对等,译者在翻译时应该选取更为合适的翻译策略进行翻译。

4. 增加泛指主语

如果英语中没有出现施事者,但是可以根据原文推出是泛指人时,汉语可以增加泛指主语“人们”“有人”“我们”等代词做主语。 译为“泛指主语+动词”的结构,尤其是谓语动词是表示人的态度、观点、思想时,如see, know, believe 等动词。

例5 It is commonly asserted that older people prefer to receive care from family members.

译文:人们普遍主张,老年人更愿意由家人照顾。

例6 It was whispered that he had gone away carrying two tablets of rough-hewn stone.

译文:有人私下说他是带着两块粗石板出去的。

以上两个例子分别增加了“人们”“有人”泛指主语,英语中以“it”为形式主语是常见的英语被动句式,有时需要加上不确定的主语,有时则需要译成无主句,如it is said that(据说),it is reported that(据报道)等。 译者在翻译时要灵活运用翻译策略。

(二)被动语态保持不变

汉语被动语态的使用频率远远低于英语,因此在翻译时往往译为主动语态。 如果英语中的被动语态对动作的承受者来说具有不利影响,是不希望发生的事情,此时被动语态可以保持不变译为汉语的被动语态。 通过增加“遭受”“受到”“被”“挨”等表示不利影响的被动语态标记词。 此外,还可以寻找“被”字的替代词表达被动含义,如“予以”“为……所”“由……加以”等被动语态标记词,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词并没有暗示对受动者的不利影响。

例7 The decision was harshly criticized by environmental groups.

译文:这个决定受到了环保组织的严厉批评。

例8 I have just been fired from my job, and I do not know what to do right now.

译文:我刚被解雇,此刻不知道该怎么办。

例9 The new immigrants have been welcomed into the community.

译文:新移民受到了社区的欢迎。

例10 The plan will be examined by a special committee.

译文:该计划将由一个特别委员会加以审查。

汉语“受到”只是强调某个行动被施加于受事者这一事实,没有暗示对受事者不利或有利影响,既可用于动作对受事者有利的情形,也可用于动作对受事者不利的情况[8]。 例7 中“受到”具有不利影响,而例9 中“受到”具有有利影响,译者在翻译时要注意区分。 例8 中“被解雇”对动作的承受者来说肯定是不利影响,“被”字使用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为了用汉语表达被动含义,例10 中通过寻找“被”字替代词“由……加以”进行翻译。

(三)将被动语态译为无主句或话题陈述句

无主句隐匿了动作的发出者,只是强调了行动本身。 英语是形合语言,而汉语是意合语言,省略主语是汉语典型特征之一,如果英语被动语态中含有应该(should)、必须(must)等情态动词或是有表示建议(suggest)、要求(require)等动词时,可以译成汉语无主句。 如果英语被动语态中有地点或时间状语修饰全句,则可以将地点或时间状语提前,语序发生变化,译成话题陈述句。

例11 Children should be encouraged to learn how to speak in the public.

译文:应该鼓励孩子学习如何当众演讲。

例12 The riddle of the Morgul Blade must be answered.

译文:一定要解开魔窟剑之谜。

例13 Students are suggested to bring with them tea of high caliber.

译文:建议学生自带高品质的茶。

例14 It is said that he who has never been to the Great Wall is not a true man.

译文:据说不到长城非好汉。

例15 Many characters are mentioned in this popular book.

译文:这本流行书籍提到了多个人物。

例11 至13 中,或是含有情态动词,或是含有表示建议的动词,译成汉语的无主句忠实且通顺。 例14 中“it is said”也是一种无主句,直接翻译成“据说”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传递信息的同时实现了功能对等原则。 例15 中含有地点状语,没有提到施事者,此时可以省略介词翻译,将地点状语提前,译为话题陈述句,英语被动语态转为汉语主动语态。

四、 结论

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原则,内容丰富,对中国翻译者来说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 文章从功能对等原则的角度探讨了英语被动语态的翻译策略。 分析发现,翻译策略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大多数英语被动语态不可以直接翻译成汉语被动语态,要根据不同语境加以区分,应当灵活运用翻译策略,在形式与功能不能同时兼顾时,要舍弃形式对等追求功能对等,只有这样才能产出忠实、通顺的译文。

猜你喜欢
语态被动语态主句
盘点主从复合句中的时态
被动语态复习(The Paasive Voice) 九年级 Unit5—7
宾语从句考点梳理(二)
Wheelchair basketball stars
被动语态
被动语态专项训练
被动语态考点大放送
动词的时态与语态题这样得高分
“媒介技术论”语态下的宗教形态与传播
动词的时态、语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