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东南鼓乐文化非遗传承与创新研究

2023-03-23 14:23
戏友 2023年6期
关键词:泽州潞城晋东南

张 磊

世界锣鼓看中国,中国锣鼓看山西。山西锣鼓历史底蕴深厚且锣鼓种类众多,山西的三大鼓种晋南威风锣鼓、绛州鼓乐、太原锣鼓早已走出中国享誉世界。经统计,从2006 年山西省开展第一批国家级、省级非遗保护名录申报开始到目前为止,山西的锣鼓类项目进入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保护名录的有近百项,其中锣鼓种类数量最多的城市是临汾市(29 项),锣鼓种类数量最多的地区是晋南地区(48 项),晋东南地区锣鼓种类数量为9 项。

尽管山西被誉为“锣鼓之乡”,然而山西晋东南地区的锣鼓种类相对偏少,长治地区和晋城地区非遗锣鼓项目共有9 项,其中国家级非遗1 项,省级非遗6 项,县级非遗2 项。国家级非遗土沃老花鼓,省级非遗斤秤锣鼓、泽州对鼓、瞪眼家伙、西河花鼓、壶关迓鼓、潞城鼓乐,县级非遗八面锣鼓、丧葬鼓乐。根据前期田野调查得知,目前这些非遗鼓种整体传承和创新令人堪忧,鼓乐类非遗的传承和创新受到严峻挑战。

非遗鼓乐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活态部分,保留和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是老祖宗长期创造积累的宝贵财富,是人类共同拥有的文化遗产和精神食粮。因此,我们这一代人有责任去保护它、传承它、发展它、创新它。现在的问题是为什么山西的其他三大鼓种能够良性传承发展,而晋东南的鼓种却传承发展滞后?所以,如何进一步做好晋东南鼓乐文化传承与创新,提出相应对策是目前面临的紧要问题。本课题也希望能够为晋东南锣鼓类非遗项目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一、晋东南非遗鼓乐的基本情况

(一)流布区域

晋东南非遗鼓乐主要流布于长治市和晋城市,其中长治市主要有省级非遗项目武乡县的斤秤锣鼓、潞城区的潞城鼓乐、屯留区的瞪眼家伙、壶关县的壶关迓鼓,县级非遗项目有长子县的八面锣鼓;晋城市主要有国家级非遗项目沁水县的土沃老花鼓,省级非遗项目泽州县的泽州对鼓、沁水县的西河花鼓,县级非遗项目陵川县的葬礼鼓乐。

(二)表演形式

山西锣鼓的表演形式多样,千百年来坚持着自然的传承,在时代的延续中坚守着。根据当代山西锣鼓的表演形式划分,可归纳为清锣鼓、社火锣鼓、舞蹈锣鼓、混锣鼓四种类型。

1.清锣鼓

清锣鼓,顾名思义为清一色锣鼓,是山西民间鼓乐的代表,以纯锣鼓打击乐合奏形式呈现①,所使用的乐器有鼓、锣、铙、钹。旧时参与的表演者均为男性,而现在参与者大部分为女性。清锣鼓可以在室内外固定场所演奏,也可以走街串巷在行进中敲击演奏,旧时表演动作单一,而现在融入了舞蹈、戏曲等相关艺术形式的表演动作,更具艺术性和观赏性。晋东南地区属于清锣鼓的有斤秤锣鼓、泽州对鼓。

2.舞蹈锣鼓

舞蹈锣鼓是锣鼓打击乐与民间舞蹈结合边击边舞的鼓乐艺术形式,兼有说唱、戏剧、武术、杂技于一体的表演艺术,②以花鼓类为主兼有迓鼓等。花鼓音乐节奏明快,鼓点铿锵有力,慷慨激昂,极具感染力。表演热烈奔放,动作舒展大方,极具观赏性。花鼓鼓乐曲牌丰富多彩,韵律优美,长短自由,极有意境。花鼓的服装和音乐很有民族特色,在情节动作设计上易于学练,富有生活气息,表演机智、诙谐,是一种既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和广泛的群众娱乐基础,又有着丰富的地域民族承载和广阔的产业发展前景的民间鼓乐。晋东南地区属于舞蹈锣鼓的有土沃老花鼓、西河花鼓、瞪眼家伙、壶关迓鼓。

3.社火锣鼓

社火锣鼓是春节或庙会期间民间举行的各种民俗活动中使用的锣鼓乐。③山西传统社火历经数千年,每逢春节各地民众积极参与各种社火活动,人山人海锣鼓喧天,社火规模从几十人到上百人,社火队伍延绵数里。社火锣鼓的演出形式多样,这些以伴奏为主的传统社火锣鼓气势雄壮,在所有的社火表演中占据重要位置。由于不同风俗及地域差异,各地社火锣鼓的曲牌风格各异,形成异彩纷呈、形式独特且更具地域性的社火锣鼓音乐。晋东南地区属于社火锣鼓的有潞城鼓乐。

(三)社会功能

晋东南非遗锣鼓根据历史记载及当代山西鼓乐现状,其功能大部分均为祭祀锣鼓。

锣鼓最初的功能之一即为祭祀祈福。《后汉纪·和帝纪上》记载:“古者民人朴,制礼至简,污樽抔饮,可以尽欢於君亲;黄桴土鼓,可以致敏於鬼神。”我们可以看到,古人以敲击土鼓来敬之于鬼神,揭示出了此时的土鼓已具有祭祀的功能。《周礼·春官·籥章》:“中春昼击土鼓,龡《豳诗》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凡国祈年于田祖,龡《豳雅》,击土鼓,以乐田畯。国祭蜡,则龡《豳颂》,击土鼓,以息老物。”吹奏豳人的乐歌是古代祈祷风调雨顺、农业丰收的一种仪式,说明在祈求丰年和年终祭蜡中,都用鼓舞取悦神灵。

古代民间认为通过音乐的形式可以达到人与神沟通的目的,将锣鼓作为沟通人神、驱魔避邪的法器。无论宫廷祭祀还是民间祭祀,通过击鼓与神灵沟通,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因此鼓乐在各种祭祀、祈福等仪式中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晋东南锣鼓中属于祭祀锣鼓的有泽州对鼓、壶关迓鼓、瞪眼家伙。

(四)使用乐器

在晋东南锣鼓类非遗项目中,鼓的运用比较集中,如泽州对鼓早期为八面鼓,还有斤秤锣鼓中的鼓在打击乐中占有领军地位,它是各种乐器配合的核心,一切听它指挥,才能奏出和谐音乐。另外,锣、铙、钹也多有运用。

二、晋东南鼓乐文化传承与创新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目前,晋东南鼓乐文化现状是个别鼓种传承发展较好,总体传承发展相对滞后,特别是一些有价值、有特色的鼓种数十年来没有发展。一些民俗活动的消亡,受经济方面的影响年轻一代无暇顾及,老艺人故去或其精力和体力已不能完成非遗活动,加之相关部门支持力度不够等原因,另外还有保护传承体系不健全、人才群体培养不均衡、艺术创新的不全面等也是制约鼓乐发展的原因。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责任。成立了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专门负责试点工作的组织实施。省财政厅、水利厅、农业厅等有关部门作为主要负责单位,积极发挥牵头作用,统筹推进各项具体工作。涉及的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形成整体合力。各试点市县作为实施主体,履行责任,强化措施,强力推进,扎实做好各项工作。

(一)鼓乐文化保护传承体系不健全

应充分认识传承体系的重要性,健全晋东南鼓乐文化非遗保护传承体系。认真落实2021 年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及时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完善调查记录体系,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进行全面系统调查与记录,建立非遗鼓种和非遗传承人档案,专人保存相关历史实物和资料,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档案数字化管理。

完善代表性项目制度和代表性传承人制度,建立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代表性项目分类管理体系,加强代表性项目存续状况评估,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和代表性传承人的评估和动态管理以及进出机制。完善区域性整体保护制度,将鼓乐类非遗和自然生态环境进行整体保护,建设具有鼓乐特色和地域特色的乡村旅游重点村镇、街区,提高区域性整体保护水平。完善传承体验设施体系,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建立鼓乐类非遗传承基地,充分发挥鼓乐类非遗传习所的作用,在旅游景区设立鼓乐类非遗特色体验区。完善理论研究体系,加强鼓乐类非遗专业研究力量,建设专业的科研院所,撰写出版鼓乐类高质量学术成果,设立学术期刊,定期举办鼓乐类传承创新研讨会和学术会议。

(二)鼓乐文化非遗传承人才群体培养不均衡

应持续加强晋东南鼓乐文化非遗传承人才多角度、大范围的培养工作。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主体,直接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传承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延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非遗传承人才的培养需要政策支持和制度建设

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财政部联合印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实施方案》,文化和旅游部印发的《“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都明确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培养放到重要位置,拓宽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培养渠道,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师资队伍培养力度,推动传统传承方式和现代教育体系相结合,支持代表性传承人参与学校授课和教学科研,创新传承人培养方式。

2.加强非遗传承人队伍建设

非遗+传承,注重鼓乐非遗传承人才培养。要充分发挥非遗传承人的鼓乐技艺,通过各种传承载体如非遗进校园、非遗传习所、村镇文化站等全方位培育非遗人才,将非遗传承常态化开展。近年来,泽州对鼓先后参加了晋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晋城市第二届国际围棋节民间艺术展演等表演,并荣获一等奖,受到广泛好评。2022 年暑期,泽州对鼓的第十三代传承人张金莲在大箕镇“青年之家”开展了一场为期一个月的生动活泼的鼓乐培训,培训对象为15 名中小学生,让这些爱好鼓乐的孩子们对泽州对鼓有了初步的认识,掌握了泽州对鼓的打击手法技巧,从中了解到泽州对鼓的历史和文化特色,从而激发孩子们对泽州对鼓的热情和学习积极性。培训结束后还进行了学习汇报表演,孩子们表示今后也会继续学习,把泽州对鼓传承下去。

非遗+融合,注重非遗和旅游融合。依托旅游景区,搭建鼓乐技艺和人才的展示平台,展示晋东南鼓乐文化魅力,让鼓乐文化在活态中传承,通过这一模式逐渐使鼓乐传承达到良性循环。晋城市皇城相府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皇城相府旅游以“文、旅、农、商”为主线,大力挖掘本土文化元素并与旅游景区充分融合,将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演艺节目作为景区的一大特色。多年来的“盛世鼓乐”演出成为景区亮点,演出现场气氛激昂。盛世鼓乐的气势磅礴,粗犷铿锵,声势豪放,引得游客掌声不断,热情高涨。为了丰富鼓乐表演,景区还不间断地邀请其他鼓种表演,绛州鼓乐、太原锣鼓等相继亮相景区,将山西鼓乐带给了全国的观众。

(三)非遗鼓乐传承和鼓乐艺术创新的不全面

学精发展、学优创新、以点带面、全面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其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与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相契合,需要在创新表达形式上下功夫,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开来、传承下去。④这不仅需要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还需要各个鼓种传承人的倾心付出,使各个鼓种都逐步具有全面发展创新的能力。

以潞城鼓乐的传承创新为例,潞城鼓乐流传于潞城区、屯留区、上党区、壶关县等周边县区。2020 年潞城鼓乐被列入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23 年潞城鼓乐被列入第六批山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旧时,潞城鼓乐表演者多为农民,各村各社有经管锣鼓活动的公益性组织,称为“同乐会”,各会会员从数十人到上百人不等。如今,潞城鼓乐的演奏阵容强大,常用的乐器有鼓、锣、钹、铙、镲等,队员们配合特有的鼓点,演奏出具有上党风格的锣鼓音乐。演奏形式多样,如“左转打”“右转打”“单槌花”“盘头花”“跳打”等等。目前,从事潞城鼓乐演奏的人员有100多人,职业包括在职职员、退休职工、大学生等,年龄最大的68 岁,最小的18 岁,平均每年在乡镇街道演出100 余场。

潞城鼓乐的传承发展离不开传承人的不断努力。近年来,潞城鼓乐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和第四代传承人薛路红、薛路芳的积极努力下,发展势头强劲。两位传承人多次带领潞城鼓乐参加省、市级比赛和演出,2019年8 月参加第二届全国青年运动会开幕式,获得了大众的一致好评;9 月参加长治市文化艺术节展演,与各音乐专业进行了文化交流;同年,参加壶关县鼓乐大赛,荣获一等奖;2020 年2 月参加潞城区春晚节目录制;9 月参加全省锣鼓大赛获得三等奖、山西省第七届蔬菜产业大会开幕式;12 月参加长治市系列群众文化体育竞赛活动闭幕式;2021 年参加山省永远跟党走鼓乐大赛;2022 年和2023年参加全省锣鼓大赛获得二等奖。

潞城鼓乐的传承发展离不开传承人的不断创新。在多年的实践中,传承人薛路红、薛路芳积累了丰富的编创经验,她们坚持守正创新、不断增强锣鼓项目生命力。曲牌创新方面,在曲牌[流水]中融入了舞蹈的基本动作,使锣鼓表演动作更加舒畅,更具有观赏性;在鼓乐演奏内容上将具有上党特色的开场[帽头]融入了戏曲[后探鹤],还在锣鼓演奏中的空拍处融入了戏曲中的念白,如[喜临门]等以及戏曲念白“好啊”等等。在2023 年全省锣鼓大赛中,潞城鼓乐的指挥在以往的指挥动作中,融入了舞蹈的下腰、劈叉、旋转等动作,与锣鼓队伍的表演融为一体,成为该届锣鼓大赛的创新亮点。

三、结语

纵观晋东南非遗鼓乐文化,历史文脉久远,能够在历史的洪流中传承至今的鼓种实属不易,我们能做的是很好地挖掘和抢救,将现有的非遗鼓乐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创新好,将这些具有重要价值的传统文化很好地留给我们的后人。

值得关注的是,2011 年被列入山西省级非遗的斤秤锣鼓发展不尽人意。尽管相关部门已经对本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重视,然而受当今多元文化艺术的冲击,这一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仍面临诸多危机。熟悉斤秤锣鼓的民间艺人越来越少,后继乏人,再加上斤秤锣鼓演奏技巧不易掌握,经济收入低,使这一演技难以传承,面临失传。若不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抢救性保护措施,斤秤锣鼓将有失传的危机。

山西鼓乐良好的发展需要健全鼓乐文化的保护传承体系,需要均衡培养鼓乐文化非遗传承人才群体,需要广泛的群众参与,非遗鼓乐艺术精品的全面创新离不开传承人和鼓乐专家的共同努力,全方位的发展创新需要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非遗传承人的不懈努力,持续的传承和创新需要具备多方面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综合能力。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山西鼓乐要坚持做好活态传承与发展创新,传承好中华文脉,维护好精神家园,构建好和谐社会。相信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文化高度自信的今天,山西鼓乐这支民间艺术之花将处处开放、硕果累累,对于增强中华民族向心力、凝聚力,提高国家软实力,增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泽州潞城晋东南
泽州四弦书传播现状调研报告
争当改革创新的实践者
山西潞城大众剧团账簿考述
泽州“巴公大葱”奏响富民“增收曲”
老人坚守地方特色小吃五十载
潞城方言声母与普通话声母的对比
新发现的一座金元风格舞楼*——山西潞城李庄武庙舞楼考
晋东南特色面食名称英译及面食文化外宣
泽州裴窊村怡悦会记“点戏谱”考述
试论晋东南地区方言古语词的训诂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