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域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
——以山西省稷山县稷王小学“博阅稷王”课程的建构与实施为例

2023-03-24 02:48加志宏来鹏俊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稷王小学
教育 2023年4期
关键词:后稷农耕课程

加志宏 来鹏俊 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稷王小学

课程作为实现育人目标的重要载体,不仅是学校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也是优化育人模式、促进学校内涵化发展的重要路径。稷山县稷王小学始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立德笃行 博阅稷王”办学特色,以学生为本位,以课程实施为导向,深挖地域文化,将“知‘根’扬祖、‘后稷’薄发”确定为学校的办学理念,整体建构了“博阅稷王”课程体系,旨在通过课程的实施打开学生通往万千世界的大门。

一、基于地域文化下的课程建设背景

稷山县是后稷故里,4000 多年的文明星河和古老的稷王神韵在这方神奇的土地上闪烁着动人的光芒。“后稷教民稼穑于稷山”进一步诠释了稷王儿女的“根之所在”。教育,应该扎根乡土,传承创新,从一粒种子出发,走向另一粒种子。2019 年,在稷山县教育持续推进“精细化管理”“全面建设书香校园”十年的大背景下,我们立足后稷农耕文化底蕴,挖掘文化内生,深耕儿童阅读,实现课程整合,建构与实施了“博阅稷王”课程体系,旨在培养有中国根基兼具国际视野的稷王少年,为进一步提升全体师生的人文素养以及学校的创新力、竞争力打开新局面。

二、基于育人导向下的校园文化思考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整体精神的价值取向,对于学生的品性形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对于提升人文道德素养、拓宽视野、培养新时代新人具有深远意义。于是,我们从儿童出发,回到学校,回归本真,进一步挖掘学校发展的文化内生。

(一)知“根”扬祖——在历史的地平线种下了一粒文明的种子

后稷,姓姬,名弃。相传其母姜嫄因踩巨人足迹而感身孕,生其于稷山,诗经记载为“天地之子”,是华夏历史上最早的农官,因稼穑之功,遂演变为农神、谷神,后世称其稷王。后稷儿时好种菽麻,成人后,善种谷物,在稷山一带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上古洪荒,开辟鸿蒙,在那个远古的地平线上,后稷弯下自己的身子,种下了第一粒农耕文明的种子,在悠悠华夏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独有的稷王风骨,即博于胸怀、乐于奉献、勤于朴实、贵于实践、苦于钻研、敢于创新的高尚品质和精神。

(二)“后稷”薄发——在时代脉搏中点燃一盏希望的灯火

立足后稷文化底蕴,弘扬稷王农耕精神,打开儿童阅读视野,回归教育本真的模样,我们更愿意积蓄与薄发,传承与创新,在时代的脉搏中点燃一盏希望的灯火,致力于培养有中国根基,兼具国际视野的新时代稷王少年。

办学理念:知“根”扬祖 厚积薄发,让学生站立在舞台中央。

办学特色:立德笃行 博阅稷王

办学愿景:办一所有地域特色、文化底蕴、时代眼光、内涵发展的优质校园。

育人目标:培养有中国根基,兼具国际视野的稷王少年。

(三)稷王新印象——在校园万绿丛中撒下一抹绚丽的绯红

渗透农耕元素,聚焦稷王精神。我们力求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让每一条通道都富有生命力,让每一个设施都具有育人功能,让校园环境真正成为滋养学生心灵的沃土。

稷王校园文化定位:后稷遗风,德行操守,教民稼穑,笃行践之。我们将校园文化建设定位在“立德树人”“求真笃行”的高度。两栋教学楼“立德楼”“笃行楼”,稷王六园“悦心园”“怡心园”“梦心园”“诚信园”“种植园”“农耕展区”,旨在引导学生弘扬稷王精神,了解农耕历史,树立远大抱负,延伸学校多元化的教育内涵。

稷王学子时代品质:传承农耕文明,发扬时代风尚,在继承与弘扬稷王精神的基础上,我们希望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博阅稷王”课程的实施,将稷王的博大胸怀、博学思想、博创精神、博爱情怀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塑造稷王学子的四大新时代品质,即:博学善思、博爱善言、博行善创、博美善艺。

三、基于核心素养下的课程体系建构

稷王在华夏文明里种下了一粒农耕的种子,我们也希望在孩子的童年里种下一粒阅读的种子。于是,立足稷王精神,我们用“稷王之魂、稷王之慧、稷王之行、稷王之韵”充实课程内涵,拓展外延,塑造稷王学子新时代品质,建立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选择性课程、综合性课程四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爱学习、善思考、会阅读、知世界、能实践、勤劳动、多才艺、懂审美”八大素养。

(一)基础性课程

基础性课程指面向全体学生的国家课程,包括语、数、英、音、体、美等。同时,基础性课程也是实施国家课程校本化过程中的重要探索,是把“校本”作为课程发展理念,整体推动课程建设的重大实践。学校和教师不再把课程看作是既定的教学内容,而是从学校的育人目标出发不断优化课程结构,丰富课程资源,探索行之有效的课堂实施策略和方法,从而整体提升课程品质。

(二)拓展性课程

拓展性课程植根过去、放眼未来,从儿童本位出发,基于学科素养和地域文化,聚力“双元素”,重视“活动化”,关照“年段性”,以阅读为核心,重视文学教育和自然科学阅读,以言语实践和更为丰富的传统文化实践为路径,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积极的生活态度和高雅的审美情趣。包括“一主两翼儿童阅读课程”和特色课程。

1.“一主两翼儿童阅读课程”体系的建构

培养稷王学子大阅读能力,向着美好奔跑,我们推进儿童阅读,建构“一主、两翼”的阅读课程体系。

一主:全学科阅读课程。包括主题阅读、日有所诵、整本书阅读、图画书阅读。

主题阅读:对教材进行单元统整,精简课时,通过大教研活动,以研促教,以优质课带动常态课,推进语文课堂大改革。

日有所诵:把诵读作为孩子童年阶段应有的一种阅读形式、一种阅读能力、一种生命活动、一种精神仪式。分年段带给孩子童诗童谣、你读我诵、经典诗词等,以单元通讲、熟读成诵等课型推进,让孩子们日有所诵,日有所得。

整本书阅读:我们建立班级图书角,制定分级阅读书目,保障每天的午读时间,印发“稷之韵小读者”登记本,记录学生的阅读书目。语文教师每学期与学生共读四本书,以导读课、推进课、交流课形式进行,文本解读,话题交流,提升阅读的质量。三至六年级数学教师每学期与学生共读一本与学科相关的书,每月共读两次,一学期交流一次。

图画书阅读:图画书阅读是以中外优秀的经典图画书作为阅读材料,通过图画和文字的阅读指导,对孩子们进行的一种文学教育课程。图画书阅读课强调,要站在儿童视角看到儿童元素,看懂图文意义,拓展延伸至儿童的日常生活及精神世界。为此,我们建立了图画书资源库,分别以读写绘、讲述课、写作课、主题图画书读写联动课等不同课型推进,达到了“阅读指导,读写结合”的效果。数学、英语教师的图画书课则与课堂同步,渗透学科知识,推进学科阅读。

两翼:具体指项目式学习,全学科渗透、有梯度开展的诗词课程、后稷课程和节气课程。两翼课程理念在于儿童性、体验性、序列性,让儿童在有节奏的阅读中去感受语言文字的美妙、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让儿童能够走出教室,走进自然,与大自然有更为亲密的接触,从而体验世间万物的美好以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乐趣。

诗词课程:让孩子们在小学阶段达到海量的古诗词积累,我们分年级整理稷王小学学生必备古诗词800 余首,形成校本教材。诗词课程以广式积累和个别鉴赏为主,以多种形式的活动推进。我们先后举行“跨越千年的美丽”“时空里的对话”“经典里的邂逅”“最美时节又逢君”十届诗词大会,包括“必答题”“抢答题”“诗词接龙”“飞花令”等诸多环节,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背诵经典的热情。此外,一二年级语文教师每周一节童诗仿写课。童诗仿写依据孩子的纯真天性和丰富的想象,既开发心智,又启迪成长。

后稷课程:依托乡土,探索人文,挖掘稷山人耕读传家的本质,课程分“传说荡漾”“神奇土地”“农耕印象”“历史星河”“人文魅力”“稷王子民”六大主题,实现从稷王到稷山文明的综合性课程建构。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了“传说荡漾”“神奇土地”“农耕印象”“历史星河”的主题阅读探究,研发出相应的校本教材。在课程实践活动中,老师带领孩子们走进稷王庙、稷王山、稷王农耕展区、稷山板枣文化博物馆,追寻后稷足迹,探索农耕文明。通过拍摄专题片、MV、撰写导游词等多种形式进行综合性实践探索,零距离触摸、体验、感知稷王精神,稷山文明。

节气课程:以二十四节气为核心,辐射多个学科,融合节气、物候、传统习俗、老故事、汉字、诗词等开设实施的综合性探究课程。目前,我们已经分学科整合完成了“秋分”“白露”“霜降”“小雪”“大雪”等节气系列课程,编写出节气课程校本教材。语文学科从人文科学的角度探究秋分的传统习俗、老故事、汉字、经典诗词等;数学教师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探索秋分的形成原因、物候、自然特征等;美术教师带领孩子绘画节气图、制作树叶贴画等;音乐教师带领孩子聆听自然的声音,学唱节气歌等;体育教师带领孩子体验初寒,学做节气操,进行秋分户外运动等。两翼课程以阅读思考、探究实践的项目式学习为主,旨在提升学生的阅读力、思考力和实践力。

2.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建构

在拓展性课程实施的基础上,特色课程的设置基于学生素养,立足学科特点,渗透儿童阅读,重在培养学生分级阅读与实践的能力。包括一年级童书故事会、二年级童诗仿写课、三年级阅读与写作、四年级阅读与批注、五年级阅读与农耕实践、六年级阅读与研学。各年级依据特色课程标准,规划特色课程建设,制定特色课程小课题研究、开展与实施分级特色课程,通过每年的世界读书日读书周活动,展示分年级特色课程成果,以此作为年级课程发展的重要评价依据。

(三)选择性课程

选择性课程符合课程空间丰富性发展的多样化诉求、促进个体自主发展的选择性要求,既满足了学生自由自主发展的本质需求,又拓展了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我们开设了各种趣味社团课程,孩子们自由选择,自由发展,充分张扬了个性,培养了专长,使他们有持续发展的平台。目前,学校已开设社团20 余个,包括播音主持、手工制作、航模等。选择性课程以“环创+课程+活动+评价+校队”的五级提升模式开展与实施,以打造“足球”“跳绳”两大名片工程助力特色化发展。目前,学校的“足球”“跳绳”两大社团先后在国家级、省市县等诸多平台参加各种赛事,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争得了荣誉。

(四)综合性课程

综合性课程具备整合性、整体性、开放性、灵活性和适应性特质,更加贴近儿童生活,适应儿童的认知特点,旨在为学生搭建展示舞台,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科学探究、团结协作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学校定期举办读书节、诗词大会、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等活动。

四、基于目标要求下的课程评价机制

课程评价是课程实施与管理的重要环节,合理的课程评价机制不但能科学地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还能够更好地推进课程的实施与发展。因此,为了权衡课程目标的设置与达成、优化课程结构、提升课程发展质量,我们建立与完善了“博阅稷王”课程评价体系,形成了“学校+班级+学科教师+家庭+学生个体”多方参与的评价主体,设置与实施了“博阅卡”“博阅币”“博阅勋章”“博阅小王子”四级评价模式。“博阅稷王”课程评价体系采用更加开放、立体的评价形式,以过程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全面综合评价,“以评促教、以评促读”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阅读成长,感受学习知识的快乐,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最大限度地实现个性健康、全面发展,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目前,在整体评价体系的驱动下,我们共评选出600 多名书香少年、24 个书香班级、160 个书香家庭、260 名“博阅小王子”,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师生的课程参与热情,促进了课程体系的发展,让课程特色更加明显,亮点更加突出。

五、基于发展愿景下的课程实施路径

我们将持续坚持开放性、多元化、整合性原则,实施“博阅稷王”课程。一是国家课程基础化。认真落实国家课程目标内容,促进学科整合,保证学生全面发展。二是拓展课程主体化。形成大阅读理念,建构阅读课程体系,通过多种阅读课型以及项目式学习实施,达成“博阅稷王,写阅有声”的效果。三是选择性课程自主化。固定活动时间,学生自由选择,张扬个性、自由发展。四是综合课程多元化。主题多样的综合课程,不仅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搭建了平台,也体现了“博阅稷王”课程的多元化。

大运之城,大美稷山,知“根”扬祖,“后稷”薄发,我们从一粒种子出发,寻找另一粒种子的萌芽,触摸人性、体验温度、欣赏美感、讲述故事,寻找教育的大格局,虽然长路漫漫,我们一直在路上,踏歌而行!

猜你喜欢
后稷农耕课程
文化认同视域下后稷文化产业的开发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农耕旧事十二韵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后稷族居地在关中不在晋南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后稷的传说
后稷教稼
拾趣安吉,快乐“农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