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史料实证培养高中生的批判性思维

2023-03-24 02:48兰少云郭仕惠福建省宁德市民族中学
教育 2023年4期
关键词:批判性史料高中历史

兰少云 郭仕惠 福建省宁德市民族中学

批判性思维既是探究历史的方法,又是历史思维能力,对高中学生形成准确客观的历史认知和探寻历史背后的真相发挥着重大作用。想要实事求是地运用批判性思维辩证分析和解释历史问题,就需要史料实证。史料实证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重要基础。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不轻信、不盲从的谨慎态度,实际上是要培养学生理性批判精神。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教育界高度关注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批判性思维和历史教学的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历史学科对批判性思维的重视程度紧跟新课改的趋势不断提升。

高中历史教学的批判性思维就是对课本上的表述不盲从,对教材上的材料要进行多方扩展,通过批判性思考,在充足史料的基础上明确自身的认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是让学生以求真为目的,对历史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认知,通过课内外的资料来进行思考,寻找相关的证据。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历史教学中的批判性思维,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有所保留,不要将所有的知识用自己的思想加工之后再传递给学生。需要注意的是:批判性思维并不是让学生对一切历史知识都产生怀疑,而是结合历史学习中的相关内容进行质疑,这种质疑不是盲目的,也不是完全否定的,而是要在明确前提的基础上做好针对性的细节分析。

一、高中历史史料实证和批判性思维之间的联系

(一)基本联系

围绕高中历史实际,在基于史料实证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确史料实证和批判性思维之间的关系。两方在概念定义上存在着一致性,同时还有其他层面的联系。批判性思维强调不要对历史知识和观点盲从,而是要围绕相关的基础,借助大量查找的资料,以求真为目的,多方求证,形成一个合理全面的解释。在这个过程中,要收集史料,辨别史料,借助能够信赖的史料对观点进行分析,得出一个结论,使学生能在分析史料的过程中实现综合思维能力的提高。历史学科的史料教学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让学生对史料进行辨别。这样获得的结论才是一个相对可靠的结论。另外,两者在历史学科定义上存在一定的相近之处,它们都是在一定怀疑的基础上所展开的,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求真。需要个人的分析推理,对问题做好全方位、全面性的思考。在这个过程中要意识到两者之间的形成有着密切的联系,史料实证能够帮助批判性思维达成。

(二)重要作用

批判性思维的养成是史料实证中的一个重要构成。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是历史核心素养的相关指向。传统教育认为,历史教学就是围绕着历史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和意义所展开的阐述、说明、记忆,借助历史结论,可以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积累。在当前新课改背景下,随着教育教学的发展,历史学科更加关注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思维品质的提升。如果只是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历史学科的特点就是帮助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好的提升,借助史料的探究和史料的实证,让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得到更好的发展。

历史学科所提出的五大核心素养,它们是一个共同的主体。其中,唯物史观是指导思想,时空史观是重要概念,史料实证是必要的方法,历史解释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验证,家国情怀是最终学习后的情感态度体现。这五大核心素养都是以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集中性的展现,思维品质又是由批判性和创造性所构成的。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围绕史料实证核心素养进行培养,其中必然不可缺少的就是批判性思维。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发展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学科核心素养就是学生在学习某一学科过程中的品质和能力,发展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某一阶段获得的发展,包括相关的品格和能力,两者之间关联紧密。但学生的核心素养并不是各学科的素养进行简单叠加。通过历史学习,让学生真正将核心素养转化为自己的认知能力,将批判性思维作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

二、基于史料实证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有效前提和原则

(一)前提

围绕史料实证培养思维的一个有效前提就是教师教学思想的转变。传统的教学大多是以教为主,通过教育向学生单向传递知识。而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学生要自行对知识进行汲取,然后对内容进行分析。如果忽略知识的积累,那么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就无法起到突出效果。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只会读书,不会思考,只会学习,不会应用。就像给学生鱼,学生会吃,但给了学生鱼竿,学生却不会去钓鱼,这样的情况对学生的发展极为不利。教师要关注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以自身的批判性思维实现言传身教的目的,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帮助学生实现更好的发展。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的发展得到更好的突破和提升。对于不同基础的学生,在教学时可以有不同的培养侧重点。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自由轻松的氛围下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加强师生互动。另一方面,学生也要转变学习方式,积极参与课堂,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通过主动的思考,让自身的批判性思维得到更好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对任何观点都不要片面选择相信,要经过理性分析后再下论断。对于学生而言,质疑是创新的基石,只有有所怀疑,才会思考,从而让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认知更加合理。

(二)原则

第一,情境性原则。主要是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结合一定的情境或者在具体的文化背景下,形成自己的知识框架。例如,围绕历史人物进行评价时,教师一定要结合人物所处的宏观背景,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思维能力获得理性提升,如果带有情感色彩来进行判断,就会无法达成批判性思维的养成。第二,合作原则。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是学生学习个体对思维的一种修订,需要个人积极主动思考,还要留出充足的空间和时间来进行整体合作。合作是贯穿整个史料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构成。因为史料的内容复杂多样,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够对多种类型的史料进行分析,让学生和学生之间的见解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从而帮助学生得到相关的结论,这样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逻辑条理清晰。第三,反思原则。学生进入学校学习的目的不在于获得多少知识,而在于培养会思考的能力。反思作为一种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思考的有效方式,反思的过程意味着学生对思维进行调节和监管,通过对学习过程的回顾来帮助批判性思维得到发展。三个原则协同共进,才能让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得到发展。

三、基于史料实证探究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有效途径

(一)把握基本,学会收集史料

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首先就要收集史料,给史料分类。结合史料的不同价值,将其划分为一手史料、二手史料。通常情况下,一手史料也被称作直接史料,它是对客观历史最直接的反映。二手史料是间接史料,是经过人们再度理解阐述的史料。教科书中所呈现的史料大部分都是二手史料。另外,文献史料本身也属于二手史料,通过对史料进行全面认知后,学生要意识到不同史料所具备的价值,然后学会从教科书中对史料进行收集。现在的教科书都会围绕学生的难点和重点内容,为学生提供图片和文字的史料来帮助学生理解,学会从历史专著中获得史料,还要学会从网络资源中搜集史料,然后对这些不同来源的史料进行对比分析,综合概括。学生可以根据相关的史料提出合理的解释,然后对解释进行假设和分析,这是帮助学生批判性思维得到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

例如,高中历史人教版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其中围绕着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汉至元朝的制度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进行相关的说明。在学习“皇权的不断加强”时,教材中出现了《皇明祖训》中的史料,教师可以基于此设置相应的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史料,思考:“朱元璋为什么要废除丞相制度?”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需要很多史料进行证实,学生在学习和探究时,可以依托史料的分析和解读,了解汉唐时期、宋朝时期、明清时期为加强中央集权所设立的政治制度,并通过政治制度的演变史实,明确中国古代“治”“乱”的原因。学生围绕着相关的内容进行大量的史料搜集,为自己的认知提供支持。

(二)敢于质疑,培养职业精神

在对史料进行收集汇总之后,还要对大量的史料进行质疑,这样的质疑不是毫无根据、毫无目的的质疑,而是通过质疑、解疑、反思这些具体的环节,帮助学生发展批判性思维。在教学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做好有效引导,帮助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得到彰显,这样能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不要让学生被动地接受已有的结论,而是要围绕具体的史料展开质疑。在课堂上,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借助讲解,明白历史是什么,了解历史和史料之间的区别,通过激发好奇心,提出相关的问题。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但反映历史的史料却受到了诸多因素影响而呈现不同的状态。它最终决定了不是所有的史料都是对历史的真实反映,所以学生要对史料有一定的质疑。另外要让学生展示观点的冲突,加深质疑。

例如,高中历史人教版“九·一八”事变中有一个不抵抗命令,那么关于这个命令是谁下达的,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通过两个史料进行分析。史料一是蒋介石致电张学良,希望张学良不要因为一时的冲动而和日军发生冲突,并且告诫张学良无论日军在东北怎样挑衅,都不能出兵抵抗,不能不顾国家和民族的安危,并嘱咐他一定要执行相关的命令。史料二是为了防止进一步扩大战争而坚持不抵抗,这是张学良的意见。那么对于这两个史料,一个是选自马越山的《“九·一八”事变实录》,一个是选自古屋奎二的《蒋总统秘录》。在教材中围绕着“九·一八”事变不抵抗政策下达者,虽然没有相关的篇幅说明是蒋介石,但是很多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都会提到东北三省沦陷的原因就是因为蒋介石所提出的不抵抗政策。对于张学良在其中的作用,认为只是听命于蒋介石。但是通过对史料分析,学生就会发现有一个疑点,就是在史料中并没有明确指出不抵抗政策是谁下达的。材料一认为是蒋介石,材料二则认为是张学良,面对这种思维的冲击,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和探究。通过提供不同角度的史料实证,辩证地思考分析,这样就能够帮助学生对“九·一八”事变有更加全面的认识,从而使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产生对历史探索的兴趣。

(三)推理史料,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质疑是批判性思维的一个前提,在质疑过后,重点掌握的就是如何解疑,如果只疑惑而不解疑,那么就无法帮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升和进步。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要对史料的真伪进行辨别,要通过多方论证来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这样才能够从史料中获得相关的认知。最主要的是在分析史料的过程中,要创设特定的历史情景,这样才能够全面了解史料的真实性以及历史主人公作出这一决定的原因,从而对其展开一个合理性的评价。在推理史料的过程中,除了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之外,在推理的过程中,评价也是格外重要的。经过相关的推理,学生会对历史史料有一个评价,要多方面看待这样的评价,才能将史料中的信息得以彰显。在这样的前提下,学生就会有一个更加全面的思考,由此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在辨别了史料真伪后,通过相关情景,学生对问题已经有了一定的判断,这时候学生要培养反思能力。反思是借助一种对话思考的过程来厘清思维,减少分歧,这也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学生需要在论证中多方审视,在完善的论据中进行多角度思考,然后在结论中反复推敲。这样的推敲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反思的习惯,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综上所述,高中历史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可借助史料实证和批判性思维之间的密切联系,让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得到发展,最终助力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得到更好的进步。

猜你喜欢
批判性史料高中历史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史料二则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探讨樋口一叶作品中的批判性——以《青梅竹马》为例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史料教学,史从何来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