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学术出版的思考与实践

2023-03-28 19:14董亚峰牛嘉斐
传播与版权 2023年6期
关键词:科技成果人才培养

董亚峰 牛嘉斐

[摘要]学术出版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体现,在新时代背景下研究和探索学术出版,对把握历史机遇、建设文化强国具有实际参考意义。文章总结和分析电子工业出版社学术出版分社创新和探索学术出版的实践经验,提出学术出版要紧扣党的二十大精神主题,从培养编辑人才、发挥特色优势、打造私域品牌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思考与实践。

[关键词]学术出版;人才培养;选题优化;科技成果;私域品牌

党的二十大报告鲜明提出,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新时代背景下党和国家对出版业的殷切期望和要求,也是出版业实现科技赋能、融合发展的根本遵循。电子工业出版社作为工业和信息化部主管的综合性出版社,勇担促进工业和信息化发展之重任,电子工业出版社学术出版分社也在新时代的出版环境下,以培养编辑人才为支撑,以发挥特色优势为主线,以打造私域品牌为动力,做好“士”(编辑人才)、“势”(特色优势)和“视”(私域视频)这三个方面,逐步探索出一条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的学术出版道路。

一、“士”:严格选人、大胆用人和真心留人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人才”二字出现了36次。在论及“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时,党的二十大报告以“功以才成,业由才广”,进一步强调了人才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中的核心地位和关键作用,也为出版业转型升级指明了前进方向。

在新时代背景下,学术出版行业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渴求人才,因为人才是学术出版创新发展的基础支撑,也是学术出版自信自强的第一资源。学术出版要做好人才建设工作,离不开选人、用人和留人这三步,而选人是这三步中的第一步。

(一)政治品德上把好选人关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学术出版选拔人才要在政治上达标,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这在新时代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新时代学术出版人才选拔需要专业性与政治性有机统一,不仅要考察人才编辑出版的专业能力,而且要求人才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出版导向和学术导向[1],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大任,在纷繁复杂的网络舆论浪潮中始终坚守“求真、求新、求深”之初心,时刻铭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之使命,勇立于时代浪潮之巅的学术思想阵地,做到“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在下沉一线的素纸淡墨中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紧紧围绕国家重大产业和科技领域的战略布局,准确把握时代进步新脉搏,奋力建设学术文化新高地[2]。

(二)精品出版项目中锻炼人才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伟大论断同样适用于学术出版行业的人才结构。就目前学术出版发展来看,编辑人员总体数量虽然不少,但其人才结构存在领军人才紧缺、人才结构断层、知识结构旧化等一系列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问题[3]。要想化解这一矛盾,学术出版就要以党的二十大报告擘画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指引,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高精尖出版人才队伍[4]。

电子工业出版社学术出版分社坚持守正创新,敢于在精品出版项目中大胆启用和锻炼新编辑,让新编辑在精品出版项目的实战中磨砺、锻炼、成长。在启动精品出版项目前期,电子工业出版社学术出版分社尽可能早地让新编辑直接参与到审读流程甚至策划流程中,不仅以实际行动促使新编辑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青年“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要求,而且通过老编辑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培育新编辑仰望星空的精品意识和脚踏实地的工匠精神。新编辑知识新、思维活、胆子大、干劲足,往往能在宣传营销阶段提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建议,从而促进出版社实现以老带新、以新促老的双赢局面[5]。所谓十年磨一剑,精品出版项目如是,新人培育亦复如是。

(三)事业激励和创新氛围留住人才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真心爱才、悉心育才。这是党中央站在更高历史起点为新时代人才工作谋篇布局,也为学术出版留住人才奠定了必须坚守的价值取向[6]。学术出版选拔人才、培育人才的目的是留住人才[7]。电子工业出版社学术出版分社制订编辑职业发展规划,促进编辑和出版社同脉共振。在帮助新编辑认识差距的同时,电子工业出版社学术出版分社营造公平竞争、不唯资历、包容创新的工作氛围,激励每一个人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在出版社形成“容纳百川、海阔鱼跃”的气象,使出版社成为每一个人施展抱负、大展宏图的平台,让每一个人在出版社的大舞台上成就自己的事业,从而实现“让人才成就事业,让事业激励人才”的正向循环。

此外,电子工业出版社学术出版分社还充分整合已有的学术资源、专家资源和作者资源,邀请出版管理部门领导、出版行业专家学者、业界资深大咖为编辑授课解惑,鼓励编辑参加学会会议、开展高校交流、调研企业发展,多渠道、多層次打造自己的“朋友圈”。这种“登高而招、顺风而呼”的做法可以让优秀人才起点更高、看得更广、走得更远,且其核心意义是开放和共赢,打破的是部门、渠道和资源的藩篱,共赢的是人才逐梦中成就的孜孜匠心和灼灼其华。

二、“势”:立足优势资源,打造优势内容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学术图书出版数量约为十万种,相当于每天有将近300种学术图书出版。在学术出版日益繁荣的今天,信息过载、同质同化等问题和矛盾进一步凸显,学术出版市场或多或少地成为竞争激烈的红海,甚至出版什么样的内容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出版社究竟是驶向红海还是蓝海。

可见,当前学术出版的首要任务就是通过创新发展为读者提供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真真切切地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8]。在新时代背景下,学术出版必须深耕资源优势和专业优势,以国家科技战略为楫、以内容建设为舟,执特色优势之利刃,破同质同化之困局[9]。

(一)立足学术特色,驶向蓝海市场

发现和构建学术优势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不断梳理、修正、完善和促进的过程。在发现和构建学术优势的过程中,学术出版往往需要立足市场需求和自身特色,找到既符合市场需求又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作为潜在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未来若干年的出版规划和出版布局。

电子工业出版社学术出版分社强化学术版块定位,紧紧围绕国家重大产业和科技领域的战略布局,从读者和内容两个维度入手,打造属于自己的特色产品和服务。一类是面向特定读者的特色图书。例如“物联网在中国”系列丛书,其集纪实性、技术指导与应用工程示范、场景体验、未来发展趋势于一体,涵盖智能制造、智能交通、智慧农业、智慧城市、智慧广电、生态环境、北斗导航等领域,面向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读者。一类是专注于某个科技领域的特色图书。例如“雷达技术”系列丛书,与市场上众多关于雷达技术的图书不同,它是在我国雷达技术取得系统创新突破后,基于自主技术研发成果而精心总结出版的丛书,既侧重自主创新,又侧重具体技术研发与制造,已成为雷达技术领域各类人员的案头读物。

需要指出的是,構建学术优势、打造学术特色是因人而异、因地制宜的方法,并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能公式。学术出版只有结合自身情况,充分挖掘特色和优势,如作者资源优势、学科背景优势、版权引进优势、地域地方优势等,才能冲出竞争激烈的红海,驶向更为广阔的蓝海。

在《蓝海战略》一书中,作者W.钱·金和勒妮·莫博涅认为,实现价值创新四步动作框架之一是“增加部分元素,绘制新的战略布局图”,而学术优势和学术特色是学术出版应认真思考如何增加的元素之一,从而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在更为广阔的蓝海中规避竞争,利用价值创新为读者提供增值服务。

(二)聚焦科技成果,优化选题结构

在构建学术优势、打造学术特色基础上,学术出版应制订适合自身的出版规划,并在出版规划的指引下,结合专业特点和优势,构思和设计可以长期保持的选题结构。

电子工业出版社学术出版分社密切关注科技领域前沿技术,聚焦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的发展趋势,从科技成果展示和科技趋势前瞻两个方面入手,深挖国家科技成果,使学术出版成为展示科技成果和展望科技趋势的载体。从科技成果展示来说,电子工业出版社学术出版分社出版的“强国基石”系列丛书立足当下、映照历史、远观未来,紧扣工业强国的发展目标,以图文形式为读者勾勒出我国工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科技发展之路,有利于读者坚定文化自信,使其以更加奋发昂扬的精神面貌为实现我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从科技趋势前瞻来说,电子工业出版社学术出版分社积极响应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深入推进能源革命”的总体要求,力邀国内柔性电磁材料权威专家推出《石墨烯电磁特性与应用》。该书凝聚了创作团队近十年的研究成果,系统整理了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石墨烯电磁理论与应用最新技术,并总结分析了石墨烯商业化突破及未来潜在的工程应用前景,为我国新能源革命在万里征途中微光成炬、烛照未来。

建立和优化科学的选题结构,学术出版也需要从特色优势和热点与空白点两个方面入手。无论是学术交流研讨会,还是各类书展动态,无论是国际出版热点,还是每年更新的图书目录,都是学术出版有效获取热点与空白点的渠道。电子工业出版社学术出版分社从国家科技成果着手,以点带面、顺藤摸瓜,即基于这些国家科技成果是热点与空白点的有机结合体,抓住国家科技成果这根藤,顺势跟进国家科技成果的研究过程、成果孵化、趋势前瞻及相关专家学者,最终摸到以科技成果展示和科技趋势前瞻为纲的蒂落之瓜。

三、“视”:以视频号为载体,打造私域品牌

培养了编辑人才,发挥了特色优势,学术出版下一步要解决的就是如何触达读者,让优质内容落地生根。这既依赖于传统的线下终端图书销售,也依赖于方兴未艾的融媒体营销和私域流量。

随着互联网用户增速放缓,更多的企业开始着力拓展新兴的私域流量[10]。所谓私域流量,是相对公域流量而言的,通常人们把搜索平台、电商平台、内容聚合平台的流量称为公域流量,而把企业或个人可以自由把控的流量称为私域流量,如微信公众号的用户、微信群的好友、短视频的粉丝等。私域的意义在于流量为私人所有和把控,其不需要付费即可触达用户并反复使用[11]。

从市场营销和客户服务的角度来说,私域流量的用户本身属于精确定向的目标受众群体,使获客成本大大降低,营销效率也随之提升。此外,私域流量为用户提供了线下线上无缝衔接的联通体验,有效缩短了消费决策路径。通过自建媒体的日常化信息发布和传播,私域流量能够让出版社与读者之间的关系从弱关联走向强关联,并在此基础上深化两者之间的价值认同和价值共鸣,从而将出版社的品牌牢牢铭刻在读者的头脑中。

(一)搭建私域品牌,深耕流量红利

在转型融合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出版社开始重塑品牌形象,聚焦私域流量[12]。电子工业出版社学术出版分社于2020年开通微信公众号和多平台视频号“小术晓术”,尝试孵化全新亲民品牌,打造属于自己的粉丝社群,为精准营销奠定用户和数据基础。2022年1月至10月,“小术晓术”视频号发布图书视频45个,其中“新型显示技术丛书”的视频播放量近万、点赞数近千。“小术晓术”微信公众号发布原创文章80篇,其中《土壤采样与分析方法》阅读量近千次,带动网上图书销量近百册。

以视频号为基础的私域流量运营对学术出版来说是新鲜事物,其需要在建设和运营过程中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形象。以电子工业出版社学术出版分社为例,其“小术晓术”视频号的品牌设定为通晓信息科技、服务学术专著、分享研究报告、提供信息服务的学术小达人,并不是单纯以盈利为主,而是以非营销类视频为主要内容,通过固定频率的更新吸引和留住用户,建立起受传双方的信任关系和社交关系,奠定良好的用户基础。

(二)宣传学术新作,发展知识服务

“小术晓术”视频号在开通后,已然成为电子工业出版社学术出版分社宣传新书的另一个重要阵地。在学术图书上市时,其以新书推荐和精彩书摘的形式将相关内容推送给读者。在学术图书上市后,其组织线上作者直播和读者推荐精选等活动,增强读者群体的互动体验,吸引读者群体的持续关注。“小术晓术”视频号与读者群体的这些互动,可以说是其以性价比最优的方式与读者群体建立有温度、有深度的连接。

“小术晓术”视频号在成功塑造线上形象后又华丽转身线下,定期举办主题论坛和学术会议,明确学术研究方向,搭建知识服务平台,为专家和企业牵线搭桥,服务企业咨询,化解企业痛点,助力企业在新时代中实现转型,推动与时俱进的学术成果转化为肉眼可见的现实生产力。

知識服务的理念源自20世纪90年代,是在知识经济浪潮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为适应社会对知识共享与创新的需求而产生的。从学术出版行业的角度出发,根据学术出版社的规模、实力和技术条件,知识服务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内容的深度加工者。如把纸质产品转化为数字产品或互联网产品,然后利用技术资源进行可视化的呈现,这属于第一层次。第二层次是咨询的重要参与者。学术出版机构开发建设智库等咨询产品属于第二层次。第三层次是多维资源的有力整合者。电子工业出版社学术出版分社的做法无疑属于第三层次。

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数字出版司副司长冯宏声在知识服务模式(综合类)出版相关单位试点工作会议上指出:“出版社无法完成真正的最顶层的横向工作,因此要从纵向考虑垂直领域的工作,学会用主题将多个垂直领域进行串联,对每个垂直领域的主题进行拓展,做横向工作。”电子工业出版社学术出版分社以私域流量为突破口,打通线上线下,搭建知识服务平台,为出版社知识转型实践提供了另一种探索和可能。

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建成文化强国”“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是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之一。“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学术出版需要进一步准确把握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的机遇,履行时代所赋予的文化使命,在培养编辑人才、发挥特色优势、打造私域品牌三个方面均衡发力,讲好工信学术故事,传播好工信学术声音。

[参考文献]

[1]于海洋,马瑶瑶.数字中国视域下我国出版人才研究动态探析[J].科技与出版,2022(11):160-168.

[2]李文娟.十八大以来出版人才队伍建设的成就与经验[J].科技与出版,2022(06):42-47.

[3]郑奥莹.全媒体时代人才培养的方向与建议:对比官方媒体、互联网企业的人才渴求偏向[J].中国传媒科技,2022(03):126-128.

[4]孙保营.新时代学术出版人工匠精神的内涵意蕴与培育路径[J].科技与出版,2021(01):110-114.

[5]刘向东.新时代编辑出版人才培养路径[J].编辑学刊,2022(04):20-24.

[6]袁亚春.高质量发展视域下出版业人才工作的几点思考[J].中国编辑,2022(08):52-55,86.

[7]郑志亮,田胜立,李忆箫.融合发展 守正创新:新时代出版行业与人才培养[J].出版广角,2022(02):6-10.

[8]吴平.学术出版的价值与意义[J].出版科学,2019(06):5-8.

[9]刘志娟.新时代图书编辑的七点思考[J].中国传媒科技,2022(04):86-88.

[10]徐平.基于5A模型探析出版社私域流量的运营策略: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为例[J].中国传媒科技,2022(03):14-16.

[11]张雪.私域流量营销:后疫情时代实体书店直播转型再思考[J].出版科学,2020(05):82-90.

[12]狄晓敏.出版社融合发展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传媒科技,2022(02):73-75.

[作者简介]董亚峰(1980—),男,河南遂平人,电子工业出版社学术出版分社社长,副编审;牛嘉斐(1997—),男,河北邢台人,电子工业出版社学术出版分社编辑。

猜你喜欢
科技成果人才培养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科技成果
八项科技成果介绍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