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与新媒体融合路径探究与思考

2023-03-28 08:40杨国鹏原媛
传播与版权 2023年6期
关键词:思政课新媒体高校

杨国鹏 原媛

[摘要]在新时代大学生获取信息渠道新媒体化,学习方式自主化、个性化的背景下,高校思政课和新媒体的融合是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必然趋势。高校思政课融合新媒体是思政课课堂教学的新要求、学生对思政课的新诉求、整合师资力量的新方式。高校思政课融合新媒体,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文章对高校思政课与新媒体融合路径进行探索,为推动新时代思政课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提供参考,从而推动高校思政课与新媒体融合发展,不断强化思政课在大学生思想引领中的举旗定向作用,真正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关键词]思政课;新媒体;融合;高校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鼓励广大思政课教师将新媒体和思政课有机融合。2016年,习近平

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2]

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还肯定和鼓励学校在思政课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建设智慧课堂的教学方式。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走进思政课智慧教室,与学生同上一堂思政课。

就思政课教学的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教学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涉及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涉及世界史、国际共运史,涉及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等等。这样的特殊性对教师综合素质要求很高。”[2]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思政课教师对所讲课程的重点内容研究较多、理解较深。同时,各类思政课在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上各有侧重、也有重合,如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有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基本内容,这就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极高。

基于此,高校思政课教师以新媒体手段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能够极大提升思政课的“到课率”和“抬头率”,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和“三全育人”走深走实。

一、高校思政课融合新媒体的必要性

新冠疫情暴发后,线上办公、云端上课成为新常态,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习模式被更多人所采纳和接受。思政课融合新媒体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一)思政课课堂教学的新要求

在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探索不同教学方式提升思政课“到课率”和“抬头率”,本质是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的教学效果[3]。

第一,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学生重点关切和网络热点问题。道理讲得深不深、透不透,关键在于是否能解决学生的困惑和问题。以往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方式会产生教师在短时间内阐释不清、学生注意力分散等情况,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可以适时引入学生关于某个热点、现象的看法,再加以解释和评价。这样一方面改变了课堂的教学模式,另一方面改变了教师讲授风格,使思政课更具有针对性和吸引力。

第二,牢牢把握思政课意识形态主阵地。新媒体时代互联网上有丰富的案例资源,但不同教师引入课堂后教学效果不一,其根源在于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信息化建设水平参差不齐,掌握新媒体信息技术的熟练程度不一。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应提高新媒体应用能力,根据课程要求和特点,设计适应课堂教学的新媒体内容,掌握课堂主动权,把握思政课意识形态主阵地。

(二)学生对思政课的新诉求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51亿,手机网民规模为10.47亿,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网民使用率94.6%[4]。教育部相关数据指出,我国高等教育在学总人数达4430万人[5]。大学生作为网络原住民,互联网思维体现在其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

第一,高校大学生成长、生活在高度信息化的环境中,新媒体上有丰富的信息资源,信息获取方式便捷、速度快、可选择性多,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传统思政课课堂教学吸引力不足。学生对传统思政课课堂教学和新媒体的融合有强烈需求。

第二,大学生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世界充满好奇,针对热点问题,急切地想给出自己的看法和评价,但限于知识结构和人生经验,得出的结论常常有所偏差,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思政课是塑造大学生三观的主渠道,其有效融合新媒体手段,能够在引领大学生思想成长过程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增强育人成效。

第三,大学生网络知识获取呈现碎片化、娱乐化和个性化等特点。大学生在浏览网络视频、网络新闻时通常追求短小精悍、重点突出的内容,这种习惯在一定程度上会延伸到课堂学习中。同时,网络内容复杂,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教师需要通过思政课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

(三)思政課课堂教学需要形成合力

思政课教学涉及内容多,对教师综合素质要求也高。在现实中,教师个体的学习和研究精力是有限的,不同教师对新媒体技术掌握程度也不同。不同研究方向的教师之间应相互配合,打好组合拳,形成“思政课+新媒体”的教学合力,提升思政课课堂教学质量。

第一,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造成不同教师教学经验和新媒体技术掌握程度存在差异性。一所学院、一个教研室,甚至一门课程的教学团队,不同年龄段的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认知上会有所区别,在新媒体技术的使用上也存在差异。如老教授更倾向于课堂讲授,以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对理论的准确把握来阐释问题、解决问题,但这对新媒体时代的学生吸引力较弱,而年轻教师更倾向于使用新媒体技术进行引导教育,但对现象和理论的把握不足,解决问题的针对性不强。这就需要不同年龄的教师之间相互协同,形成合力,共同提升思政课课堂效果。

第二,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和研究方向造成不同教师教学侧重点和教学方法存在差异性。由于不同教师的学习方向有所不同,在长期的教学研究中方向也各有区别,不同思政课程侧重点也不相同,造成思政课教师各有所长,也有短板。但思政课教学面对的问题是综合性的。因此,思政课教师应积极学习其他教师的长处,提高个人综合能力,更好地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和现实困惑,增强思政课育人效果。

二、高校思政课融合新媒体的实践路径

思政课教师应围绕大学生成长成才特点和思想需求,坚持用好新媒体,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坚持政治首位原则、师生共建模式、效果为王思路,探索思政课融合新媒体的有效实践路径。

(一)站好主阵地,弘扬正能量

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是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前沿阵地,思政课教师要坚持政治首位原则,借助新媒体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始终,引导学生增强“四个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讲好道理的底层逻辑。传统思政课中教师说教式的讲解容易使学生对思政内容产生排斥心理。思政课融合新媒体要以现实生活为出发点,以解决学生思想需求为目标,教师在强政治讲理论的同时要兼顾讲生活实际,具体、生动、形象地用新媒体讲好道理,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和亲和力,真正把道理讲通讲透,入脑入心。

(二)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师生共建

开放共享是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典型特点,思政课融合新媒体要充分发挥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使思政课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思政课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前提是教师充分发挥主导性,逐步形成教师选题、师生共商、学生出题三个维度的师生共建模式。

第一,教师选题。通过前期调研学生所思所想,教师可以网络热点问题为抓手,利用新媒体技术制作微视频,结合现象讲本质,引导学生正确、全面、透彻认识问题,理性思考问题。这一阶段是思政课与新媒体融合的探索阶段,一方面需要教师在课堂上适时播放视频、合理评价视频效果,增强课堂的吸引力;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在微信公众号、哔哩哔哩等新媒体平台发布思政学习内容,扩大思政课的影响力。

第二,师生共商。思政课教师根据课程教学进度和立德树人实际需要,可与学生一道探讨新媒体与思政课结合的知识点、网络热点问题,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新媒体视频录制、剪辑。教师也需要把好政治关,对主题选取、图文资料、剪辑逻辑等方面进行严格审核。新媒体视频制作的形式具有多样化,可以是情景剧录制、动漫作品创作、微课制作等,这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把社会大课堂链接进思政小课堂。

第三,学生出题。在这一阶段,学生对思政课与新媒体融合接受度高,有将个人所思所想通过新媒体手段表达出来的强烈愿望,会主动提出问题,教师必须做好理论指导工作,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

(三)内容为王转向效果为王

新媒体传播和传统思政课教学追求内容为王,但思政课融合新媒体要在把握政治原则和学理性的基础上突出效果为王,讲清马克思主义理论,讲通、讲透思政课的道理,使思政课达到启智润心、激扬斗志的效果。思政课和新媒体融合要达成1+1>2的效果,就要兼顾灌输性和启发性,并更多向启发性教学侧重,要注重引领学生成长和解决学生思想问题,使学生通过与新媒体融合的思政课更好地接受道理,让他们觉得思政课有趣、有用。

三、高校思政课融合新媒体的未来展望

要加快思政课和新媒体融合,必须坚定不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牢牢占据意识形态主阵地,高校层面、学院层面、师生层面三个维度要共同发力,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

(一)高校建好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肩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任务,在思政课融合新媒体的过程中要统筹协调人力资源、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确保经费保障、做好考评反馈,把思政课融合新媒体作为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的试点工作,建好课程思政,逐步形成典型经验,及时推广与普及。

(二)学院管好

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高校意识形态教学的主阵地,要准确认识思政课融合新媒体的必要性和必然性,集中优秀师资力量,制订实施方案,推进方案实施落实。

第一,整合师资力量,打造专业团队。思政课融合新媒体的前提是保证思政课政治性和学理性不走样、不变味,不同方向的优秀教师具备扎实的理论素养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够为思政课与新媒体的融合提供专业支撑。因此,马克思主义学院有必要整合师资力量,打造专业团队。

第二,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思政课与新媒体融合要对新媒体内容的选择有所侧重,需要定好主题、选好典型,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如通过讲述西迁精神、抗疫精神等,教师引导学生在个例中探索一般规律。

第三,提升创作水平,解决思想问题。思政课融合新媒体要贴近教学内容、贴合学生实际。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学院要组建专门新媒体创作团队,形成可视化程度高的新媒体作品。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了解学生思想需求,解决学生实际困惑,提升学生创作水平。

(三)教师教好、学生学好

教师作为思政课的直接责任人,要根据学院统筹安排合理选取新媒体内容,适时引入新媒体教学手段,做好点评和反馈,了解学生所思所想,指导学生开展好各类主题思政课新媒体作品创作。学生作为受教育对象,也要对新媒体作品的主题、类型、质量提出意见和建议,及时汇总思想需求,做好评价反馈,积极参与各类主题创作,与教师共同解决思想困惑。

四、结语

思政课融合新媒体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是大势所趋。伴随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受到网络的深刻影响,但其心智尚未成熟,因此在其三观形成的重要阶段高校必须加强思政课教育,使其“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要充分利用好新媒体的快捷性、便利性等正向作用,因势利导,不断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加强思政课与新媒体的融合,构建思政课程宣传与推广的新阵地,真正做到思政课育人、育才。

[参考文献]

[1]吴晶,胡浩.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12月7日至8日在北京召开[EB/OL].(2016-12-08)[2022-12-25].http://www.gov.cn/xinwen/2016-12/08/content_5145253.htm?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allContent.

[2]吴晶,胡浩.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EB/OL].(2019-03-19)[2022-12-25].https://m.gmw.cn/baijia/2019-03/19/32653616.html.

[3]新华网 . 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 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EB/OL].(2022-04-25)[2022-12-25].http://www.moj.gov.cn/gwxw/ttxw/202204/t20220425_453721.html.

[4]光明日報.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发布[EB/OL].(2022-09-01)[2022-12-25].

http://www.gov.cn/xinwen/2022-09/01/content_

5707695.htm.

[5]教育部.“教育这十年”“1+1”系列发布会·第十五场:介绍从数据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成效[EB/OL].(2022-09-27)[2022-12-25].http://

www.moe.gov.cn/fbh/live/2022/54875/twwd/202209/t20220927_665276.html.

[基金项目]陕西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改革专项项目“思政课新媒体宣传语推广平台的建设研究”(项目编号:Myjg2104)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杨国鹏(1990—),男,宁夏海原人,陕西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原媛(1978—),女,陕西汉中人,陕西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猜你喜欢
思政课新媒体高校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