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学科大概念的地理课堂共生模式探索*
——以《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逆向教学设计为例

2023-03-29 03:41王楚薇苏迎春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23年7期
关键词:北碚区空间结构城镇

王楚薇 苏迎春 胡 蓉|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是教师关注的焦点。素养指人在特定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技能和态度解决问题的高级能力与人性能力[1],它既基于知识又超越知识,因此实现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关键在于推动知识向素养转化。化知识为素养的教学要求构建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以真实性的学习任务为途径,以结构不良问题为驱动力,以表现性评价为反馈[2]。《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出要“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逆向教学设计契合这一精神。它是基于对学科大概念的深层次理解而进行的教学设计,可以实现学科大概念与基本问题的转换,使地理教学指向素养培育[3]。下面,笔者以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一节《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为例,进行以学科大概念为基础的逆向教学设计,探索“知识—能力—价值”共生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4],以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一、目标设计:从导教到导学

(一)大概念的确定与结构

为了避免碎片化学习,笔者立足于《乡村和城镇》整章架构,以此思考《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一节的地理大概念,梳理其内容的逻辑关系和层次关系。其概念结构详见图1。

在图1中,笔者将乡村和城镇视作聚落在不同时空尺度的表现,基于尺度差异将其与土地利用建立联系,由此与人类活动相关联,进而通过空间上的组合形成空间结构。笔者基于概念结构,建立该节概念的层级关系,详见图2。

图1 《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概念结构

图2 《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概念层级关系

(二)学习目标的确定与转换

达成教学目标向学习目标的转变,是构建生本课堂的基础环节。目标从导教性转变为导学性,本质上是教师以学生容易理解的语言与方式表述教学目标,从而帮助学生进行目标定向,激发其学习的主体性责任感[5]。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应从《课程标准》中提取关键词。《课程标准》对《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一节的内容要求为:“结合实例,解释城镇和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说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从方法层面来看,“结合实例”不仅提示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要注重情境化、案例化,即选取地方情境化的案例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避免空洞地讲授理论,还强调学生学习过程中知识的生成性,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性和实践性。从知识层面来看,“解释”要求学生描述城乡土地利用方式及各功能区的空间特征,并能够分析具体聚落功能区分布的影响因素。据此,该节的学习目标可结合地域,从地理核心素养及学科育人两方面作详细划分。

1.地理核心素养

综合思维:分析城乡土地利用同心环结构,运用该原理解释城乡内部空间结构的特点和形成原因,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不同地理环境下城乡聚落形态各异的原因。

区域认知:认识所处的地方,评价重庆市北碚区的发展现状与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尝试运用所学知识探讨北碚区未来发展的方向和途径,在完成地理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增加主体性意识。

地理实践力:深入北碚区龙凤桥街道凤凰村进行乡村土地利用考察,增强实践操作能力;在遥感影像图、规划图上识别不同的用地类型,归纳不同功能区的分布与特征;绘制城乡空间结构模型,增强对空间结构的分析能力;通过查阅资料等方式获取地理信息完成研究性学习,探索和尝试解决实际问题,并在此过程中深化对家乡的地方归属感。

人地协调观:正确看待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感知因地制宜的中国传统建造思想,并从卢作孚先生的乡村建设实践中总结合理规划城乡土地利用对人地协调发展的意义。

2.学科育人

政治认同:与“十四五”规划中的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内容相联系,能认识到科学、合理的城乡规划在我国国土空间治理和可持续发展中起着基础性、战略性的引领作用。

家国情怀:以习近平总书记的语录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规划价值观,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不懈奋斗。

责任担当、理想信念:将地方发展史融入地理课堂,强化地方感;学习卢作孚先生对北碚区作出的贡献及其乡村现代化思想,立志为地方发展尽绵薄之力。

二、评价设计:从结果到表现

(一)设计真实性评价任务

注重结果的课堂评价不适用于指向素养培育的课堂教学,而共生课堂教学模式重在培育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形成地理思维、提高技能迁移等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因此笔者采用表现性评价方式,并设计有吸引力的真实性评价任务“以‘看见2035’为主题,开展北碚区城乡空间规划大赛”,以任务驱动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具体如下。

情境:北碚区拥有“两城并进”“三区共融”独特优势,当前正迎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等重大机遇。今后,是北碚区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美丽北碚”的关键时期。而这一璀璨未来,需要你我他的灵感和智慧来推动。正值《北碚区国土空间分区规划(2020—2035)》推进之际,诚邀您共同绘制蓝图。

任务:请以“看见2035”为主题,小组合作参与北碚区城乡空间规划大赛。

要求:(1)对北碚区“生态田园都市区、人文科教创新城”的定位提出未来愿景;(2)对北碚区的乡村和城镇空间布局提出总体性和结构性的概念规划设想;(3)请从给定的4 个典型空间(老城更新区:正码头;乡村振兴区:凤凰村;工业转型区:同兴工业园区;生态景观区:缙云山生态区)中任选1 个,对约1 平方公里的区块进行意象地图绘制。

愿景:未来已来,这一次,未来就在你手上。

(二)制订表现性评价量表

笔者以学习目标为导向,以评价任务为范围,设计了表现性评价量表,详见表1。笔者既注重评价维度层次化,将评价等级由易到难划分为水平1 至水平4,也注重评价主体多元化,将评价方式设置成自我评价(自评)、小组成员评价(组评)、教师评价(师评)。

表1 《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表现性评价量表

三、过程设计:从概念到情境

(一)问题链:大概念的表达

对大概念的学习大致可以用“具体—抽象—具体”的迁移学习过程来概括[6],因此如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整体化的知识观是重中之重。实践表明,将大概念用问题链的形式呈现,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阐述大概念,使课堂教学更高效。笔者在前述概念结构图的基础上逐层递进,提炼出如下核心问题链,以此引领课堂教学。

问题1:乡村、城镇各有什么特点?为何二者进行的经济活动不同?

问题2:如何从遥感影像图中判读地理事物?

问题3:城乡中有哪些土地利用?试概括其空间分布特点。

问题4:影响地租高低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

问题5:如何画出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结构模型?

问题6:影响城镇内部空间结构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问题7: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是什么?我们要如何才能做到合理利用?

(二)学习情境:问题链的载体

提炼出问题链之后,笔者进一步考虑如何设计一体化的学习情境和体验活动,而逆向教学设计中的WHERETO 要素可以作为教师设计教学的导向。WHERETO要素中,W指学习目标,H 指吸引和保持,E 指探索、体验、准备和使能,R 指反思和修改,E 指评价,T 指学习计划,O 指组织教学[7],从实质上来说,它是一种用来架构和检测教学设计的分析工具[8]。笔者结合《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的学习目标及设计的评价任务,制订了一体化的学习情境和体验活动,具体如下。

导入情境: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抗争史和探索史。为了救国救民,当时的知识分子开展了许多关于建设新中国的有益探索,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乡村建设运动。在众多乡村建设实验中,卢作孚的乡村建设模式持续时间最长、成就最大、保存记录最完整。今年(指2022年)是卢作孚领导的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运动启动95周年。

体验活动:观看视频,共同进入学习情境,根据已有的资料,利用地图搜索软件对北碚区进行定位。提高对地方的定位能力,培养空间思维。

问题情境1:以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运动的中心——北碚地区的发展史为脉络,学习这一节课的内容“乡村和城镇的空间结构”,并完成地理研究性学习任务。

体验活动:结合生活经验思考乡村和城镇的区别;浏览学习单,思考完成任务需要学习哪些内容。

问题情境2:教师为学生呈现凤凰村的真彩色影像图,并对解译标志进行解释,即“黛青色为林地,灰绿色为耕地,灰紫色为草地,墨绿色为水域”,引导学生进行判读。

体验活动: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通过凤凰村的真彩色影像图,根据解译标志的对比结果,提取地理事物。

问题情境3:(1)不同地形环境下的村庄具有各异的特征,这也体现了“因地制宜、顺应自然”的中国传统建造思想;(2)对卢作孚的乡村建设运动作出评价,肯定其对今日北碚区城市发展作出的奠基性作用,引导学生通过2022 年北碚区详细规划公开图进行城镇土地利用的判读与概括。

体验活动:(1)以解译结果为基础,探索乡村的土地利用与空间结构;(2)规范读图,思考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空间和位置需求是否相同,并推导功能区的概念。

问题情境4:从城乡一体化的视角入手,结合经济地理学中的地租理论分析城乡土地利用同心环结构,揭示乡村和城镇具有不同经济活动的原因。

体验活动:读图分析地租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根据该特征为不同地理区域匹配相适应的经济活动。

问题情境5:功能区在空间上的组合,就形成了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空间结构作为空间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对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和由此产生的空间相互作用作出了本质性概括。

体验活动:在第四象限,画出城乡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结构模型。

问题情境6:学者们归纳出几个模型来概括城镇内部空间结构——同心圆模型、扇形模型、多核心模型等。

体验活动:概括不同城镇内部空间结构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思考这些模型是否具有普遍适用性。

问题情境7:“十四五”规划中,强调加快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2021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要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为抓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城镇建设必须把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因此,在进行城乡空间规划时,要有价值观的判断。

体验活动:思考并体会人和文化在城乡空间结构形成中的意义;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规划价值观,并将其运用于研究性学习任务的研究过程中。

四、结语

逆向教学设计为大概念的理解和迁移提供了一种科学的设计思路,推动了学科知识与学科素养之间的教学转化,为学科素养的落地提供了实践路径。其“目标导向,评价先行”的设计理念,为课堂教学创设了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观塑造融为一体的共生学习环境,是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保障。笔者对《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进行逆向教学设计,有两个亮点:其一,重视地方情境,以此增强学生的地方感;其二,关注知识的素养转化,深化学生对空间格局的认知,使其能从空间结构刻画、分析、评价能力三个维度入手,结合具体区域进行应用。但该设计也存在实践活动涉及范围小、教学环节烦琐等问题,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将对上述问题进一步优化,使逆向教学设计不流于形式,进而呈现出其应有的教学价值。

猜你喜欢
北碚区空间结构城镇
重庆市北碚区仪器仪表行业协会
重庆市北碚区仪器仪表行业协会
重庆市北碚区仪器仪表行业协会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格绒追美小说叙事的空间结构
文化边城镇远
前进中的重庆市北碚区中医院
徐州安美固建筑空间结构有限公司
基于社会空间结构流变的统战工作组织策略研究
城镇排水系统量化指标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