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2019 年中国糖尿病疾病负担及发病预测分析

2023-04-04 11:03梁珊珊周智华李成程陈慧靖周尚成
中国全科医学 2023年16期
关键词:标化年龄组死亡率

梁珊珊,周智华,李成程,陈慧靖,周尚成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其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对心脏、血管、眼睛、肾脏等造成严重损害。全球糖尿病的患病人数和死亡人数均呈增长趋势,尤其在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增长速度更快[1]。除患病及死亡人数明显增加外,糖尿病的控制及其并发症的治疗还需要耗费大量医疗资源[1]。有研究对2015—2017 年中国成年人糖尿病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为11.2%,且糖尿病会明显增加缺血性心脏病和脑卒中的发生风险[2]。目前已有研究对局部地区的糖尿病疾病负担进行分析,发现糖尿病死亡率虽呈下降趋势,但糖尿病疾病负担依然在上升[3-5]。也有研究表明,中国归因于2 型糖尿病的癌症疾病负担在加重,糖尿病对癌症的影响程度在加大[6]。因此,本研究利用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GBD)数据库全面分析1990—2019 年中国糖尿病发病、死亡及疾病负担情况,并预测2020—2030 年的发病情况,旨在全面了解中国糖尿病防控形势,降低居民由糖尿病导致的其他患病风险,也为中国相关部门制定糖尿病相关防治政策和措施提供数据借鉴。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本研究开展时间为2022 年8 月,资料来源于2019 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 2019)[7]。GBD 2019 利用统一、可比的方法全面分析和估计了全球204 个国家(地区)的369 种疾病或伤害的疾病负担,同时对87 种危险因素的归因疾病负担进行系统梳理[7]。本研究对GBD 数据库进行数据筛选,选择地区为“China”,死亡原因为“Diabetes mellitus”,年份选择1990—2019 年所有年份,年龄选择0~4、5~9、10~14……90~94、≥95 岁年龄组。

1.2 指标选取 本研究采用发病率、死亡率分别描述发病和死亡情况;采用伤残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DALY)、早 死 寿 命 损 失 年(year of life lost,YLL)、伤 残 寿 命 损 失 年(year lived with disability,YLD)评估中国糖尿病疾病负担,其中DALY=YLL+YLD。以上数据均可从GBD 数据网站直接获得。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贝叶斯-时期-队列分析(Bayesian age-period-cohort analysis,BAPC)方法,基于GBD 数据库中1990—2019 年中国糖尿病发病率,预测2020—2030 年中国糖尿病发病率[8-9],未来标准化人口采用2017 年GBD 数据库预测的人群数[10]。BAPC模型的基础是年龄-时期-队列(age-period-cohort analysis,APC)模型,APC 模型是一种常用于分析慢性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变化趋势的模型,经典APC 模型可以根据年龄、时期、队列对发病或死亡的影响描述疾病的变化趋势,并且根据变化趋势进行预测。但APC 模型中的3 个因素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导致参数估计困难,因此在APC 模型的基础上增加贝叶斯模型。贝叶斯模型能够将未知参数的先验信息与样本信息综合估计后得出后验分布,根据后验分布推断未知参数,该模型估计常用集成嵌套拉普拉斯近似(integrated nested Laplace approximation,INLA)算法直接逼近后验边缘分布,由于时间相邻的预期效应可能是相似的,因此采用二阶随机游动(RW2)模型研究年龄、时期和队列影响,对发病数、年龄别发病率和标化发病率进行估计,该预测过程通常通过R 语言中的BAPC 包和INLA 包实现[9,11-12]。本研究采用Excel 2016 软件整理数据;采用R 4.1.2 统计软件计算预测性数据,并通过ggplot 2 包画图展示。

2 结果

2.1 1990—2019 年中国糖尿病发病及死亡情况 1990—2019 年中国糖尿病粗发病率从162.73/10 万增至265.45/10 万,增长63.12%;标化发病率从176.23/10 万增至204.31/10 万,增长15.93%;粗死亡率从5.92/10 万增至12.16/10 万,增长105.41%;标化死亡率从9.20/10 万增至9.44/10 万,增长2.61%(表1)。

表1 1990—2019 年中国糖尿病发病及死亡情况(1/10 万)Table 1 Diabetes incidence and deaths in China,1990—2019

分性别看:2019 年中国男性标化发病率和标化死亡率分别为216.38/10 万、10.72/10 万,相比于1990 年分别增长23.94%、25.07%。2019 年中国女性标化发病率为191.96/10 万,相比于1990 年增长7.03%;2019 年中国女性标化死亡率为8.76/10 万,相比于1990 年降低12.74%。1990—2019 年男、女性糖尿病标化发病率总体呈现波动式缓慢上升趋势,1993 年以后男性标化发病率高于女性;1990—2019 年男、女性糖尿病标化死亡率均在2004 年前后达到最高值,2007 年前女性标化死亡率高于男性,之后男性标化死亡率高于女性(图1)。

图1 1990—2019 年中国糖尿病分性别发病率及死亡率变化趋势Figure 1 Diabetes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by gender in China,1990—2019

分年龄看:2019 年中国糖尿病总计标化发病率在50~54 岁年龄组之前呈上升趋势,并于50~54 岁年龄组达到最高值,之后标化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下降。女性标化发病率趋势与总计趋势相似;男性标化发病率在40~44、55~59、65~69 岁年龄组出现拐点,标化发病率呈“M”形走势(图2)。

图2 2019 年中国糖尿病各年龄段分性别发病率及死亡率变化趋势Figure 2 Trends in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rates of diabetes by age group and gender in China,2019

2.2 1990—2019 年中国糖尿病疾病负担情况 1990—2019年,中国人群因糖尿病导致的YLL 率由204.71/10 万降至178.45/10 万,YLD 率由260.74/10 万增至316.30/10 万,DALY 率由465.46/10 万增至494.76/10 万(表2)。

分性别看:2019 年男性YLL 率、YLD 率、DALY率相比于1990 年分别增长8.09%、30.04%、21.08%;女性YLL 率、DALY 率相比于1990 年分别降低28.31%、6.68%,而YLD 率相比于1990 年增长12.65%(表2)。

表2 1990—2019 年中国糖尿病疾病负担情况(1/10 万)Table 2 Burden of diabetes in China,1990—2019

分年龄看:2019 年YLL 率、YLD 率、DALY 率总体随着年龄的增加呈明显上升趋势,但分别在85~89、75~79、85~89 岁年龄组出现拐点。男性YLL 率、YLD 率、DALY 率在各年龄组均高于女性,且分别从75~79、65~69、70~74 岁年龄组开始大幅度超过女性(图3)。

图3 2019 年中国糖尿病各年龄段分性别疾病负担变化趋势Figure 3 Trends in burden of diabetes by age group and gender in China,2019

2.3 1990—2019 年 中 国 分 型 糖 尿 病 疾 病 负 担 情况 1990—2019 年中国2 型糖尿病的标化发病率、标化死亡率、DALY 率均高于1 型糖尿病。1 型糖尿病的标化发病率呈缓慢上升趋势,从1990 年的1.96/10万增至2019 年的3.26/10 万;1 型糖尿病的标化死亡率、DALY 率均有所下降,2019 年较1990 年分别降低52.63%和38.48%。2019 年中国2 型糖尿病的标化发病率、标化死亡率、DALY 率相较于1990 年均有所上升,分别增长15.37%、6.26%、9.34%(表3)。

表3 1990—2019 年中国1 型、2 型糖尿病疾病负担情况(1/10 万)Table 3 Burden of type 1 and type 2 diabetes in China,1990—2019

2.4 2020—2030 年中国糖尿病发病情况预测 预计在2020—2030 年,中国人群糖尿病标化发病率呈现一定的下降趋势。其中,男性标化发病率从2020 年的212.14/10 万下降至2030 年的187.84/10 万,下降11.45%;女性标化发病率从2020 年的185.25/10 万下降至2030 年的150.79/10 万,下降18.60%。根据预测的数据,女性下降幅度大于男性(图4)。

图4 2020—2030 年中国糖尿病发病率预测Figure 4 Predicted incidence of diabetes in China,2020—2030

3 讨论

3.1 1990—2019 年中国糖尿病发病及死亡变化趋 本 研究利用GBD 2019 的中国数据进行分析,发现1990—2019 年中国糖尿病的标化发病率呈波动上升趋势。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对各国家(地区)糖尿病发病率和发病趋势的估计结果,2021 年中国糖尿病患病人数达1.409 亿,居全球首位,是排在第二位的印度(0.742 亿)的近两倍;中国糖尿病成年人年龄调整患病率达到10.6%,高于全球糖尿病患病水 平(9.8%)[13]。2019 年中国标化死亡率相较于1990年增长2.61%,增长幅度较小。但IDF 数据显示,中国是西太平洋地区每年死于糖尿病人数最多的国家,2021年死亡人数近140 万人,尚未被确诊的成年糖尿病患者达0.728 亿人[13]。此外,中国是除美国以外糖尿病健康支出最多的国家,2021 年达到1 653 亿美元[13]。糖尿病的直接经济负担与患病率、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糖尿病的防治力度相关[1]。这些数据都表明,糖尿病给家庭及国家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且中国糖尿病患者数量庞大,防治形势严峻,糖尿病防控工作仍面临巨大挑战。

3.2 1990—2019 年中国糖尿病疾病负担变化趋势 2019 年 中 国YLD 率 占DALY 率 高 达63.93% (316.30/10 万 比494.76/10 万),相 较 于1990 年 的56.02%(260.74/10 万比465.46/10 万)上升7.91 个百分点;2019 年YLL 率占比为36.07%(178.45/10 万比494.76/10 万),相较于1990 年的43.98%(204.71/10 万 比465.46/10 万)下降7.91 个百分点。YLL 率的下降主要与糖尿病死亡率下降有关,表明中国糖尿病致死的危险性有所降低,可能与中国近年来医疗服务可及性增加、医疗水平提高有关。但是糖尿病致残的风险上升,与既往研究结果一致[4,14]。糖尿病具有患病率和致残率高的特点,会导致心脏和血管、眼睛、肾脏、神经等发生严重疾病,有并发症者所需的治疗费用也远高于无并发症者[15-16]。但有研究结果显示,中国糖尿病的知晓率仅为36.5%,治疗率为32.2%,治疗控制率为49.2%[2]。因此,要提高居民自我血糖管理意识,重视糖尿病的早期诊断,进一步提高社区糖尿病管理质量,同时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率,减轻糖尿病所致伤残疾病负担。

从分型糖尿病来看,2 型糖尿病是中国糖尿病疾病负担的主要类型。2 型糖尿病多发生在成年时期,肥胖等是2 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17],有研究表明经常进行中等强度的运动能有效预防2 型糖尿病的发生,且进行体力活动能够影响体内血糖水平,降低罹患糖尿病的 风险[18]。

3.3 中国糖尿病疾病负担的性别和年龄特征 分性别看,1993—2019 年中国男性人群的糖尿病标化发病率高于女性,男性标化死亡率于2008 年前后超过女性,标化发病率、标化死亡率、DALY 率增长幅度均大于女性,这可能与男性群体肥胖、吸烟、过量饮酒、久坐等危险因素暴露水平较高有关[19-22]。从年龄分布看,2019 年标化发病率的高发期在35~79 岁,标化死亡率随着年龄的增加呈上升趋势,且从65~69 岁年龄组开始增长迅速,这与既往多数研究结果一致[3-4,23]。2019年YLL 率、YLD 率和DALY 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在70~89 岁达高峰;YLL 率在50 岁之后上升明显,说明中老年人患糖尿病致死风险更高。提示应该加强对中老年人群的健康监测,尤其是加强中老年男性群体的健康宣传,提高该群体定期进行血糖检查的健康意识,对超重/肥胖、血糖升高等高危人群做到糖尿病“早发现、早管理、早治疗”,降低糖尿病疾病负担。

3.4 中国糖尿病发病率的预测 2020—2030 年中国男性和女性的糖尿病发病率预计呈下降趋势,提示《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 年)》可能取得成效。但IDF 预测2030 年中国糖尿病患病人数将达到1.641 亿,患病人数仍然在增加[13]。此外,有研究表明,中国≥15 岁人群归因于高BMI 的糖尿病死亡率、疾病负担增幅较大,因此应重视中国青少年群体的潜在患病风险,对该群体开展健康促进工作,鼓励其适当进行体育锻炼,树立防范患病的风险意识[19,24]。

本研究收集了GBD 2019 数据库中近30 年中国糖尿病发病及死亡数据,对中国糖尿病的发病和死亡趋势进行分析,发现:1990—2019 年中国糖尿病的发病人数、死亡人数明显增加;男性糖尿病疾病负担高于女性,且增长速度高于女性;2 型糖尿病及中老年人群的糖尿病疾病负担最重。提示应加强2 型糖尿病患者及高危人群的健康管理,提高人群预防意识,减轻糖尿病疾病负担。同时,男性、中老年人群作为糖尿病的重点关注对象,应该予以适当卫生资源分配的倾斜。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1)未加入糖尿病的危险因素,若在后续研究中能够对糖尿病的危险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可有助于为中国采取更加精准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2)预测是在限定条件中模拟的,而疾病发生的不可控因素较多,包括人口、环境、卫生、经济等多方面因素,故本研究的预测结果与实际发生情况会有偏差,且预测结果准确度会随着预测时间的增加而下降,需要进一步完善BAPC模型,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作者贡献:梁珊珊进行文章的构思,撰写论文初稿;周智华负责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绘图;李成程进行论文修订;陈慧靖负责整理文献;周尚成负责文章的质量控制与审校。

本文无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标化年龄组死亡率
2005—2016年中国喉癌发病及死亡趋势分析
走路可以降低死亡率
春季养鸡这样降低死亡率
新冠肺炎的死亡率为何难确定?
急性烂鳃、套肠、败血症…一旦治疗不及时,死亡率或高达90%,叉尾鮰真的值得养吗?
对广东省成年男子BMI指数的分析
企业创建安标化的意义及实施策略
黄岩长潭水电厂
2005年与2010年河北省经济较好与经济一般城市成年女子健身程度的比较与分析
无锡地区孕中期孕妇血清AFP、free β-HCG、uE3中位数标化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