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精神”融入高职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的价值和路径研究

2023-04-05 04:30杨晓蕾
科教导刊 2023年4期
关键词:育人精神人才

杨晓蕾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 德阳 618000)

当前,我国的制造业正处于结构调整转型和技术升级的关键时期,作为产业重要支撑的技术技能人才被赋予了更高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高等职业教育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和育人机制改革,以促进就业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然而,实践中的人才短缺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短缺问题,仍然是制约我国制造行业发展的最大难题之一,《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预计,到2025年,全国制造业重点领域人才缺口将接近3000 万人。

为解决制造类行业“留不住人”的思想根源,高职院校须探索将“三线精神”融入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深入贯彻教育部关于“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的要求,转变高职教育重知识技能、轻素质素养的传统育人观念,培养“素质、知识、能力”并举的高职制造类人才,引导其提高对制造业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价值性认识,树立产业报国志向,在制造业一线努力成长为中流砥柱,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人才支撑。

1 “三线精神”在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凸显的育人价值

“三线精神”是指在20 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的三线建设时期,我们党领导人民在保家卫国、发展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以“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为主要内容的时代精神。2018年,“三线精神”被中宣部列为新时代需要大力弘扬的民族精神、奋斗精神,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已突破了时空局限,有力地回应了新时代党和国家对高职制造类人才培养的期望,育人价值显而易见。

1.1 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1],投身三线建设的工人、知识分子、军人、干部和民工约4000 万人奔赴边陲,17年间跨越13 个省(自治区)建成1100 多个重大项目。建设者们能克服巨大困难,不断创造新业绩,有赖于内心对党和国家事业的绝对忠诚。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上,高职制造类专业学生学习和传承“三线精神”,就是要有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

1.2 坚持集体主义观念

集体主义不仅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还是我们这个民族历经磨难、走向辉煌的基因密码。三线建设期间,全国一盘棋,坚持从全局出发对人、财、物进行统筹调配;“舍小家顾大家”,来自天南海北的建设大军齐心协力、艰苦奋斗。高职制造类专业学生学习和传承“三线精神”,才更能理解,我们只有奉行集体主义,才能汇集磅礴力量去完成建设制造强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伟业。

1.3 树立崇高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的高度决定人生的高度,三线建设者们能与严峻的国际环境、落后的国内经济、恶劣的自然条件抗争,创造出让世人震撼的成绩,根源在于他们怀揣建设美好新中国的强烈愿望。今天,中国在向制造强国迈进的过程中,还存在不少“卡脖子”的领域,高职制造类专业学生学习和传承“三线精神”,就是要树立“技能报国、强国有我”的抱负,在勇闯科技前沿、振兴产业和建设祖国中去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

1.4 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三线地区条件自然环境恶劣,建设者们用智慧和汗水在荒野深山中开矿山、修铁路、建工厂,在不毛之地建起崭新的城市,“江南煤都”“百里钢城”相继诞生,清华大学绵阳分校,还孕育出了我国第一个激光测距仪、第一套数字通信系统[2]。“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高职制造类专业学生学习和传承“三线精神”,就要在学习中发扬拼搏精神,在工作中不怕吃苦,在制造业一线做最美奋斗者。

1.5 传承劳模工匠精神

“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专一行”,这是最朴素的劳动观,也是劳模和工匠身上最宝贵的品质。三线建设时既有“两弹元勋”邓稼先、“攀枝花之父”常隆庆这些响当当的名字,也有“铁牛”唐大黑、“铁姑娘”李祥志等数以万计的普通劳动者,他们身上所蕴含的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是今天制造类专业高职学生需要守护和传承的精神财富,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精神动能。

2 “三线精神”融入高职院校制造类人才培养的预期成效

“三线精神”融入高职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将有助于高职制造类人才培育“技能成才、强国有我”的成才观,树立“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职业观和“勇于到艰苦地方和基层一线去”的择业观,有助于高职院校向社会输送能吃苦、留得住的优秀制造类人才。

2.1 学习“三线精神”帮助制造类人才提高对专业的认同感

热爱源于了解,激发干事创业的热情,需要真正了解和热爱本专业。在“三线建设”过程中,不论是带有时代印记的遗迹遗址、物证资料和动人故事,还是这背后蕴含着的历史文化和时代精神,都是后人探寻新中国国防科技工业振兴轨迹、触摸劳动者和创造者初心的一笔宝贵财富。对物质富足、生活优渥并注重自我感受的当代大学生来说,了解三线建设这段历史,学习“三线精神”,无疑能引导制造类学生树立起历史荣誉感、时代使命感和专业自豪感。

2.2 传承“三线精神”指引高职制造类专业学生以敬业为支撑,科学谋划职业发展

依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敬业可以划分为谋生敬业和人生敬业两个层次。谋生敬业是一种低级阶段,主要是满足生理和安全需要,对自我实现的关注较少,人生敬业是一种更高级的阶段,首要的是超越自我的情怀。在三线建设者的血与汗中淬炼出的敬业文化,是一种超越小我的人生敬业状态,对今天的大学生影响深远[3]。把技能报国作为高职制造类人才培养的核心素养目标,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工业发展的重要论述作为思政课的重要内容,邀请三线建设时期的劳动模范和技术能手进校园,把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融进课程思政,结合《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聘用技能大师和企业专家担任就业导师,与具有三线建设基因的企业联合加强顶岗实习学生的思政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扎根制造业、十年磨一剑”之决心,科学规划职业生涯。

3 “三线精神”融入高职院校制造类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

高职院校可结合深化“三教改革”、推进“三全育人”,通过三个“融入”将“三线精神”融入制造类人才培养过程,实现多空间多维度育人。

3.1 融入课堂教学,在“三教改革”中合理融入“三线精神”

信息时代,课堂教学仍然是育人最直接、最有效的载体。依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三教改革”即教师、教材、教法改革,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那么该怎样科学合理地融入“三线精神”呢?除了持续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的作用,依托课程思政在制造类专业“三教改革”中融入“三线精神”也是有效路径。

一是组建思政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协同”、学校教师和企业专家“双元”的结构化教师团队,优化制造类专业课程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质量评价体系,纳入课程思政目标,实现“知识、能力、素质”三维并重。二是注重提高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开展新时代职教理念培训,让专业课教师既是“工匠”之师,也是铸就学生“灵魂”的工程师。三是建成思政案例库,全面搜集“三线建设”典型人物和故事,精心设计在教学中的切入点。四是重构课程模块,引入“三线”企业的技术和工艺作为项目载体,真正做到“一任务一主题”,在任务和主题中淬炼“工匠”精神和劳模品质。五是加强教学方法改革,综合运用头脑风暴法、情境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增强课堂实效。

3.2 融入校园文化,结合实际植入“三线精神”元素

校园文化包含物质基础和蕴含办学历史、教育理念、价值追求、育人氛围等非物质条件的精神内涵。在校园环境打造过程中,有“三线”背景或渊源的学校,可通过校史馆、院系文化长廊等展出物证史料,通过特别的命名和标识赋予人文景观“三线”内涵,通过橱窗标语等大张旗鼓地宣传“三线精神”,让物质载体“开口发声”,强化校园环境的育人作用[4]。还可以建设“三线精神”主题数字资源和VR场馆,为学生提供沉浸式体验。

内涵建设方面,一是组建“红色引领”团队,邀请“三线建设”亲历者到校为学生讲故事、办讲座,把“三线精神”和重装文化带入校园。二是着力打造融入“三线精神”的“三全育人”方案,丰富素质拓展模块,将其纳入“第二课堂”积分,与学生的操行考核挂钩。三是加强专业文化、班级文化、实训基地文化等“三项文化”建设,广泛开展体验式、浸润式、沉浸式“三式”教育。四是在全体师生中培塑勤学苦练、攻坚克难、精益求精、产业报国等新时代“三线精神”典型人物,发挥其价值引领作用。

3.3 融入校外实践,传承和赓续“三线精神”

社会实践是学校教育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环节,通过“五进五送”计划,让制造类专业人才“进博物馆、进社区、进街道、进企业、进田间地头”,实现“送知识、送政策、送法规、送技术、送文化”,将学习和践行“三线精神”落实好,让“三线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一是带领制造类专业学生到“三线建设”旧址和博物馆参观学习,担任“红色宣讲员”,向社会公众宣讲三线文化、传播时代强音[5]。二是结合社区建设需要,组织学生担任“文明引导员”,定期到敬老院、福利院等开展服务。三是依托“对口帮扶”工作、暑期“三下乡”活动,利用高校的智力优势和制造类人才的技术优势,积极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四是组织制造类学生参加各类技能大赛和创新创业比赛,实现由“三创”到“三新”,通过创新、创业、创造,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融入实践运用。五是依托校企合作、党组织共建等,让制造类专业学生参与企业生产任务、技术攻关和共同课题,在此过程中切实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坚毅品格。

“三线精神”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留下的一份宝贵精神财富,在新时代仍熠熠生辉。将“三线精神”融入高职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激励高职制造类人才强化职业荣誉感和使命感,引导他们做制造强国的追梦人和新时代的奋斗者,既是培养高素质制造类人才的需要,也是培养扎根基层、艰苦创业、建功一线的时代新人的需要。

猜你喜欢
育人精神人才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人才云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