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问题链”式教学设计探究

2023-04-05 08:50谢佛荣张方园
科学咨询 2023年3期
关键词:问题链人生观思想道德

谢佛荣,张方园

(南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衡阳 421001)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是教育部规定的高校本科学生的必修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法治观的主渠道。本文将从“问题链”出发,对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进行教学设计,以“问题”为核心,把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各个章节的内容串联起来,把知识点设计成层层递进、螺旋上升的教学问题,形成一个“问题链”,切实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增强师生互动,突出课程章节之间的逻辑脉络,提升学生对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实效性。

一、《思想道德与法治》教材与“问题链”教学法

相比于其他思政课程,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主要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等理论。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帮助新时代大学生筑牢理想信念之基,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弘扬中国精神,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因此,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更注重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社会责任意识、道德素质和法治素质。如何把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所展现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有机地串联起来是《思想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内在要求。

《思想道德与法治》(2021版)教材是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8版)教材的基础上修订的。相比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8版)教材,《思想道德与法治》(2021版)教材更加重视教材的思想性和时代性。《思想道德与法治》(2021版)更加生动地反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注重引导新时代的大学生立鸿鹄志、做新时代的伟大奋斗者。就内容而言,《思想道德与法治》(2021版)新增了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关的生动实践,并且更加注重大学生关注的思想理论和热点问题。就形式而言,《思想道德与法治》(2021版)增设了“习语”“拓展”“图说”“明辨”四类栏目共计163则,图片图表60幅[1]。因此,《思想道德与法治》(2021版)的教材内容更贴近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内容和形式也更符合新时代大学生的认知习惯。

“问题链”教学法主要是基于对教材的深入挖掘,聚焦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现实问题,以问题为逻辑起点建构一系列问题,从而形成“问题链”。因此,把《思想道德法治》教材与“问题链”相结合,能够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通过设置问题可以方便学生理解教材的内容,使思政课的教学从抽象走向具体。可见,以问题为起点和纽带的“问题链”教学法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增强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的重要路径[2]。

二、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问题链”式教学设计

从《思想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内容设置上来看:绪论明确了本课程的教学目标;第一至五章偏重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育;第六章集中强调法治素养的提升。总体来看,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应以“我们大学生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具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的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等问题链思路展开。

(一)绪论的教学设计

绪论作为课程的开端,是奠定整个课程基调的重要一章。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绪论部分的核心内容是要回答“大学生为何要成为时代新人”这一问题,围绕这一核心问题所逻辑链接的“问题链”有:“我们所处的时代是怎样的时代”“我们与时代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如何成为时代新人”。从教材内容来看,绪论部分的教学难点在于如何将理想目标与学生的日常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以学生生活中的一个小点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学会见微知著,将个体目标与国家、社会目标相融合。例如,教师可以结合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以建党100周年大型主题电视节目《时间的答卷》作为切入点,选择其中广为人知的“八月风荷”——党员卢绪章忠于人民和“帕米尔雄鹰”——党员拉齐尼·巴依卡忠诚戍边的故事来进行教学设计。由此,教师可以把上述问题转化为“卢绪章与拉齐尼所处时代环境有何不同”“党史上的青年英杰带给了我们怎样的感悟”“怎样在新时代担任民族复兴大任”等具体问题。教师要通过学生的反思与思考,引导新时代学生理解个人与时代的紧密联系,展现新时代奋进者、开拓者和奉献者的新风貌。

(二)第一章至第五章的教学设计

第一章至第五章的教学主要聚焦提升新时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方法,从个人、国家、中国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道德五个层面对新时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教育。

在个人方面,第一章围绕“大学生应具备怎样的世界观、人生观”这一核心问题展开,由“什么是人生观”,进而追问“什么是正确的人生观”,最后落实到“如何在正确人生观的指导下创造有意义的人生”。用怎样的人生观审视和指导自己的生活,不仅与大学生的生活实践息息相关,而且与社会的整体实践息息相关。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从大学生熟悉、关切的社会问题入手,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分析内卷现象,逐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由此,教师可以将问题转化为“内卷折射出一种怎样的人生观”“为什么反对内卷”“内卷反映了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我们追求一种怎样的人生观”“如何在对人生观的追求中成就出彩人生”等具体问题。教师要借助大学生的思考调动其探究问题的热情,不断深化学生对人生观的正确理解,使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在国家方面,第二章围绕“如何坚定新时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这一问题展开,从“什么是理想信念”“要具备怎样的理想信念”到“如何实现自己的理想信念”。人生观是对个人生活实践的思想指导,理想信念则是人生发展的内在动力[3]。大学生处于学生向社会人士转变的关键阶段,其不再只专注于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更多是面向未来职业的专业化学习。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学的专业选择与之相关的典型人物,使学生将职业层面的个人奋斗和国家层面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将个人的理想信念与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联系起来。例如,针对医学专业的学生,教师可以着重分析医生群体所展现的伟大抗疫精神,可将问题转化为“医生群体为何能勇往直前、无所畏惧”“成为一名医生要怎样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等具体问题。教师根据上述的“问题链”设置,在为大学生勾画未来职业蓝图的同时,也能为中国梦的实现注入青春能量。

在中国精神方面,第三章关注“如何传承中国精神”这一主题。第三章在回答“什么是中国精神”的基础上明确中国精神的时代价值,进而思考“怎样在新时代继承和弘扬中国精神”等问题,最后对接时代精神,思考“如何内化和实践改革创新精神”这一问题。中国精神是中国人的精神旨归,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魂。大学生是中国的新青年,是民族和时代最有活力的青春力量,大学生的精神突出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核心精神和精神信念。因此,突出中国精神不仅能增强大学生的内在力量,也能使新时代的大学生肩负起使命和担当。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可以选择兼具传统与现代特征的案例进行分析。例如,教师可以借助《少年中国说》进行问题链的教学设计,可将此章问题转化为“《少年中国说》传达了怎样的精神”“什么是中国精神”“新时代青年该如何‘说’中国”等具体问题。教师通过“问题链”的教学设计,能让大学生找准自身的精神根基,在人生的宝贵时期发扬中国精神。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第四章集中阐释“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问题。第四章在阐明“什么是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引入“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后落实到“个人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活动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国家、社会、个人层面追求的价值导向。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设计“西方‘普世价值’是什么”“西方‘普世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追求有何不同”等具体问题,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新时代大学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道德方面,第五章注重“如何发扬社会主义道德”这一问题。从“什么是社会主义道德”“社会主义道德的原则有哪些”,回溯“社会主义道德如何形成”,再落实到“如何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践行社会主义道德”这一问题。对于个人而言,只有内化为主体的道德自觉才能形成真实的自我约束。大学生作为最具批判性与反思性的群体,其道德自觉的养成不能仅停留于群体伦理角度的合理性说明,更要重视主体内心萌发的道德品格。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针对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道德冷漠现象,探寻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和解决路径,可将问题转化为“道德冷漠有哪些危害”“践行社会主义道德多大程度上能为消除道德冷漠现象提供助益”“社会主义道德为什么能破除社会上的各种道德乱象”等具体问题。

(三)第六章教学设计

第六章作为课程的最后一章,主要关注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第六章的核心是回答“如何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一问题,针对这一问题而展开的逻辑进路首先是澄清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和作用,进而理解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习近平法治思想。第六章以“为什么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如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为问题链展开分析,深入分析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法治思维是现代公民的必备素养之一,法治思维的内涵丰富、外延宽广,主要表现在价值取向和规则意识两个方面。在价值取向方面,公民不仅应该具备较高的道德素养,还应该具备较高的法律修养;在规则意识方面,现代化国家以法律为基石,公民应正确从法律角度看待和对待自身。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整合德治和法治两个方面,在理解德治的同时,揭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依法治国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三、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问题链”式教学设计反思

(一)把逻辑思维与批判性思维进行有机统一

“问题链”式教学法从学生存在的真实问题出发,在教学设计中以具体问题凸显重点内容、揭示逻辑思路,有助于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思想道德与法治的课程内容比较丰富,教师只以问题链开展教学难以全面地解释课程内容。思维的可持续发展在于批判性思维的养成,教师过于强调链式思维方式容易使部分观点比较狭隘,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可持续发展。批判性思维能使个体对产生知识的过程、理论、方法、背景、证据和评价知识的标准等作出自我判断[4]。“问题链”式教学法对培养逻辑思维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在教学设计中对问题链进行反思,并更为合理地对问题链的形式和内容进行重组,有效促进逻辑思维与批判性思维的有机统一。从形式上来看,教师可以在问题链的每一具体问题下创设多种情景,增设多组小问题,从而在问题链上又形成问题链。从内容上来看,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设置问题链:其一,教师可以设置从具体问题到中心问题的问题链,以引导学生从教学的具体情景回到课程内容中去。例如,可以在第六章探讨“对我们而言,‘离婚冷静期’意味着什么”,之后回到“法律对我们理解自身起到什么作用”这一问题。其二,教师可增设开放式问题,提升学生的思维自由度。

(二)增强材料选择的多样性

教师在“问题链”式教学设计中,为了保持问题间的连贯性、增强问题间的相关性、减少不必要的思维中断,往往采取同一个案例贯彻教学的始终。因此,教学材料一般需要全面反映各章节内容中的重点问题。材料自身有不同的重点偏向,难以完全契合教学需求,这给材料选择带来了不小的难度。教学材料的选择在教学设计中至关重要,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选择不同的教学材料,才能更好地为教学实践服务。因此,教师可以提炼中心议题,围绕同一问题进行专题研究。教师在保留问题链作为主要教学方法的同时,要以专题教学法增强材料选择的多样性。例如,可以将第五章分为三个专题进行讲授,分别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与原则、吸收借鉴优秀道德成果和投身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教师可以围绕道德实践,从正反两方面选取案例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总之,教师要从教材内容和学科特点出发,针对学生的思想状况、时政热点、社会现实和学科前沿等方面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设置若干种相互关联又相对独立的教学材料,增强材料选择的多样性。

四、结束语

“问题链”教学法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力和引领力,能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诠释力与凝聚力。教师以“问题链”教学法进行教学设计有助于提炼教材内容,厘清教学思路。与此同时,教师要构建问题网络、回到中心问题、增设开放式问题、将“问题链”教学法与专题教学法相结合、完善教学设计、提升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

猜你喜欢
问题链人生观思想道德
梁漱溟的“力性”人生观
创新机制 多措并举 加快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向纵深推进
将疫情当作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契机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策略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
苏轼所写墓志铭与祭文里的人生观
人生观(一)
基于微视频与问题链相融合的高三一轮复习教学设计
“问题链”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巧设问题链预约精彩课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