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开展同伴教育

2023-04-05 12:32孙洪伟
江苏教育 2023年6期
关键词:同伴探究活动

孙洪伟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 年版)》指出,要“加强课程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实践的独特育人功能”。现代社会的学习者应参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与其他人建立合作关系,通过主题式探究、项目化学习、学习任务驱动、发展性评价等路径进行同伴教育,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个体素养。

同伴教育是指以同伴关系为基础,以完成共同学习目标为主要动力,以互教互学为基本方式,以团队成果为评价标准,以提高学习成效为基本目标,促使同伴成员拥有健康的心理品质、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具备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的一种教育方式。实施同伴教育,有利于保障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让学生的学习真实发生,促进他们成长为课堂小主人、生活小能人、社会小达人。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开展同伴教育,有利于学生通过自主选择、主动探究、互学共进、解决问题,提升个体素养,促进生命成长。

一、综合实践活动中开展同伴教育的意义

1.获取经验

同伴教育中的主体在参与实践活动过程中,可以共同学习,并了解日常生活中的未知领域,激发探究兴趣,在此过程中加深对未知领域知识的认识、理解、消化、吸收,进而获取实际生活经验。

2.促进交流

同伴在综合实践活动中,通过相互协作、互帮互助,可以提升合作交流与沟通能力,并能不断促进同伴完善自我,在合作交流中获取知识、发展才能,形成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3.锤炼品质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同伴职责分工明确。团队中的每个成员均要完成自己的任务才能保证团队利益。因此,同伴中的每一个学习主体都要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在相互合作中提升自己的主人翁意识,自觉投身于社会实践活动,锤炼自身品质。

4.提升能力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每个主体都要面对具体的单元任务,而这样的任务往往又是动态的、多元的。大家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同伴共同分析、共商对策。这样的过程可以促进每个学习主体提升综合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5.强化意识

在社会综合实践活动中,每个学习同伴在任务驱动下,都需要走进生活,参与实践。在实践中,学生接触自然、了解社会,形成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二、综合实践活动中同伴教育的基本特征

1.自主性

综合实践活动中同伴教育的主体既可以是事先指定的正式同伴,也可以是依据兴趣爱好、个性特长自由组合的非正式同伴。学生对学习同伴的确定有自主选择权。在实践活动中,从活动主题或课题的提出,到活动方案的制订,再到活动的实施,都由他们自主设计、自主完成。

2.随机性

其一,学习内容具有随机性。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同伴可以围绕事先确定的研究内容开展活动,也可以就自己了解的知识或话题,与同伴进行交流、分享。这些话题往往并非事先组织或策划的,而是由实践中某一个具体的问题引发。

其二,讨论的时间、地点具有随机性。可以在就餐时间,也可以在朋友聚会时;可以在校内,也可以在家里;可以在线下,也可以在线上。

3.合作性

一方面,同伴之间开展的活动有共同的目标,大家为了同一个目标参与实践活动,通过考察、实验、探究等方式去发现并解决问题,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达到合作的新高度;另一方面,同伴之间在学习时需要动作协调一致,强调分工与合作,大家相互支持、鼓励,学会尊重他人、快乐分享、自由对话,进而实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4.开放性

同伴学习的时空是开放的,不受地理位置限制。学生通过调查研究、分析研讨,促进问题解决,还可以从观察中学、从访问中学、从劳动中学、从实验中学、从画中学、从唱中学。同伴之间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学习活动,通过网络、视频等方式相互交流,获取知识,掌握方法,促进主动探究、积极探究、互相探究、乐于探究。

三、综合实践活动中开展同伴教育的路径

1.开展主题式探究

基于活动的主题式探究,是指在活动过程中借助多种资源,围绕一个或多个结构化的主题开展探究活动,并且解决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问题的一种研究性学习方式。它在立足于教材和学科要点的前提下建构课程,联动学校、家庭、社会多方资源,重组教学内容,旨在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同伴教育的学习主体除了可以在校内结伴外,还可以与家长、朋友、亲人或社会上的其他人结伴,充分发挥社会育人功能,激发学生潜能,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形成“我要学”“我乐学”的新型学习生态。“双减”背景下,教师要做好学科整合的主题化学习、跨学科整合的主题化学习,以及“综合实践+学科”的整合化学习。在主题式探究学习过程中,师生、生生进行同伴互助、主题研究、新知延展,学生的批判性、创造性等高阶思维能力得以提升。

学校可依托现有资源,发挥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力量,组织开展生活体验、劳动实践等活动,整合“体验文化”“种植文化”等一系列主题式探究学习资源,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可以在家务劳动中和家长共同学习,形成技能;也可以和自己的亲人、小伙伴共同研究实验活动,探讨各类感兴趣的话题,以解决实际问题;更可以和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结成学习伙伴,获取更多知识,如组织“大教授牵手小学生”活动,走进博物馆进行主题式探究学习,引导学生走进历史,感受传统文化。

2.推进项目化学习

项目化学习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项目化学习可以有效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大脑的发育,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有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实践活动中的项目化学习要求师生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任务,进行实践操作活动。学习内容是项目化的,方式是同伴互助式的。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展开一系列学习活动。学习同伴置身于真实的问题情境或生活情境中解决问题,获得体验,提升能力。以“种植园”劳动课程项目为例,师生共同参与,寻找核心知识。在项目推进过程中,科学种植、语言表达、数学测量、劳技制作、美术绘画等学科知识被融入其中。教师设计挑战性任务,引导同伴互助,主动思考,建构学科知识与真实世界的联系。

3.采用任务驱动型学习方式

任务驱动型学习方式是让学生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在任务的驱动下展开学习活动。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系列任务,它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生活中,同伴之间围绕核心任务结伴互学,探疑释难,解决问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任务驱动型学习中,同伴之间发挥了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用不同的方法完成活动任务,使每位个体在知识、思维、技能和情感等方面都得到锻炼和熏陶。例如,在“家乡的淮扬菜”学习任务中,学习同伴通过收集和整理资料,了解了家乡名菜的历史、特色、原料和制作过程,不仅认识到宣传家乡菜的重要性,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还学习了中国传统美食文化,懂得了尊重劳动成果,感受与他人协作交流的乐趣。

4.进行发展性评价

同伴学习组织建设离不开及时、科学、合理的评价。定期组织展评,可以提高同伴间的认同感、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一方面,可以定期开展同伴学习小组展评,包括同伴学习小组的学习成效、所获荣誉等方面的展评;另一方面,对同伴进行发展性评价,如考查技能是否提升、素养是否发展等。这样可以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让积极评价助力同伴成长。

猜你喜欢
同伴探究活动
“六小”活动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寻找失散的同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