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学生非正式群体的育人效应

2023-04-05 12:32杨勇诚
江苏教育 2023年6期
关键词:同伴成员群体

杨勇诚

学生在彼此交往过程中,往往不会计较同伴的家庭背景、学业水平、行为习惯等,他们以友谊为交往的基础,以情感为维系交往的纽带,这就自然而然形成了各式各样的非正式群体。在这些群体中,同伴之间往往无话不说,关系亲近,他们会毫无顾忌地互相倾诉自己的喜怒哀乐。正是有了这样的心理需求和情感寄托,非正式群体表现出较强的凝聚力和知行一致性。如果学校引导得当,不仅有助于班集体建设中同伴关系的形成,还能发挥同伴影响的正效应。

一、把握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基本特征和内在优势

非正式群体是学生成长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团体,形态千差万别,各具特点,但它们也具有一些共同的基本特征。学校如果能够把握好这些基本特征,则有助于发挥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正面影响,促进学生开展自我教育。

1.共同的兴趣爱好

非正式群体以情感为纽带,成员各自都有稳定的目标追求、观点主张和兴趣爱好。如果非正式群体的特征与学校的育人价值、目标、方式一致,便会对学校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此外,非正式群体成员有着各种需要,有些需要在学校正式群体活动中可以得到满足,但有些需要是很难从正式群体活动中获得的,因此,他们就在自己非正式的“小圈子”里寻求满足。

2.一致的行为方式

非正式群体都有较强的内聚力和行为一致性,成员间的关系由其特定的行为规范来调节,并且非正式群体一般都有“核心人物”。“核心人物”不一定是出类拔萃的“学优生”,但是他们在群体中有一定的“话语权”,是群体成员的“偶像”“凝聚核”。有效引导并规范其言行,有利于规范群体共同的行为。对于部分学生而言,这往往比规章制度(班纪班规)的强制性约束更有感染力、号召力和影响力。

3.灵活的信息传递

相较于正式组织中的信息传递途径和方式,非正式群体成员之间的交往更加密切,信息传递途径也更加多样化。这种特点就使信息传递的速度更快、内容更丰富,更易于引起学生的共鸣,进而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4.自我的约束机制

非正式群体内部都有约定俗成的奖惩标准,具有较强的认同感、自卫性和排外性。当成员的行为与群体核心利益、主要观点一致时,就会得到同伴的赞赏和悦纳,由此,这种行为也会不断得到强化;相反,则会受到同伴的责备和排斥,这恰恰可以倒逼学生不断矫治自己的言行。这正是非正式群体的同伴学习和自我教育的魅力所在。

二、强化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同伴效应与育人功效

非正式群体成员之间的同伴影响、自我教育是学校育人的重要资源。培育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之间的依存、合作、互补关系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一环。

1.真心悦纳

学校在推进小组合作时强调的是“组内异质,组间同质”,非正式群体为了维持团体的存在和发展,有经验的同伴就有义务去“教”,经验相对弱的成员就有责任去“学”。由此,在团队“使命”的召唤下,学生教学生,不但把知识、技能教给了同伴,还把掌握知识与技能的方法、技巧教给了同伴,更重要的是,在教与学的活动中,大家彼此分享情感,产生共情效应。这种学习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同伴学习,也是诸多学习方式中较有效的一种。我们要认识到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和发展是青少年身心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也要看到非正式群体在满足学生成长需求方面具有不容忽视的独特作用,还要看到非正式群体中的同伴学习方式是不可或缺的教育资源。因此,我们必须认真调查分析非正式群体的形成、性质及其变化过程,真心悦纳,进而找到引导、管理、教育的有效对策。

2.适度改造

正式群体的行动目标、计划等大多是有预设的,处于被动状态的成员应对事态变化的适应性弱,行动调整相对缓慢。但是,非正式群体具有自发性和重组性,个体的主动行为与同伴间的融洽合作,使其有着很强的动态应变能力,加上信息沟通顺畅、快捷,非正式群体往往能在学校各项育人活动中积极响应、表现活跃。当然,学校要关注非正式群体同伴间的交往内容及情绪变化,并对其进行适当改造,努力发挥非正式群体的育人功能。

3.积极转化

非正式群体的同伴学习源于共同的兴趣,如何将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课程学习上来,这是对非正式群体引导、教育的难点,也是教书育人的关键点。不同的非正式群体之间,往往存在课程学习能力和水平的差异。即便在同一个群体中的不同个体,学习经验与学业水平的差异也很大。这就需要我们优化教学方式,突破“师讲生听”“一刀切、齐步走”的局限,积极推进项目化教学、主题式学习,针对不同学习群体,分配不同学习任务,让非正式群体成为课堂学习的正式团队。小组成员根据自己的能力承担相应的任务,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课程学习的获得感与进阶感。非正式群体为了维护自己的团队荣誉,就会自动呈现成员之间互帮互学的态势。特别是群体“领头人”的特长得到充分展示时,他就会想方设法、尽其所能带领团队成员去完成学习任务,这个过程就是同伴学习、自我教育的过程。这时,学习团队之间、成员之间的差异不再是教师组织教学的障碍,而是学生合作学习的资源。教师要充分了解非正式群体,善于把教学目标转化为他们的学习目标,善于设计生动的情景、布置合适的任务。

4.及时激励

学校要积极推进表现性评价,通过评价把群体的特色展现出来,把学生的潜能激发出来。多元的表现性评价既要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投入状态,又要看学习后的进阶情况,这样的教育评价才能在学生成长过程中起到“正催化”的作用,重拾其自我发展的信心和勇气,在自我比较中超越自我,在与别人比较中找到自身的价值和希望。比如,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笠泽实验初级中学(以下简称“笠中”)的“积跬步·行千里”学生成长综合评价,将对学生的评价分为思想品德与行为习惯(占20%)、健身技能与身体素质(占20%)、学业成绩与学习品质(占45%)、交往能力与合作态度(占10%)、潜能呈现与特长发展(占5%)等五个方面。其中,交往能力与合作态度、潜能呈现与特长发展就是为非正式群体设置的评价项目,旨在引导正式群体积极开展基于同伴互动的学习,形成“兵教兵、兵练兵”的学习氛围。非正式群体自我价值的实现不局限于课程学习和课堂互动,他们更看重群体共同兴趣引导下的行为展示。比如,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实验初级中学的校园“狂欢节”中,除了有组织的正式展示活动,还有为非正式群体提供的活动舞台;每次艺术节嘉年华,都会在校园里搭建一个舞台,大家可以想唱就唱,想跳就跳;每到体育节嘉年华,会专门为非正式群体开设个性化体育项目体验活动,让他们拥有展示才艺的平台和“圈粉”的机会。学生一旦受到同伴的关注和欢迎,他们的行为举止无形中就会受到约束和矫正,这将对学生的品格提升带来积极效应。同时,这种满足感和幸福感也有助于将同伴意识迁移到课堂活动中,进而更好地促进学习。

5.引导辐射

非正式群体可以在学校主导下改造、转化成为“准”正式群体。一些正式群体也可以采用非正式群体的形成方式组建、管理和运作,使之具备同伴学习、自我教育的特质。例如,笠中将体育课与课外活动相整合,让学生跨班级、跨年级,甚至跨性别选择健身项目进行授课。每一个项目组就是一个非正式群体,让有经验、有技艺特长的学生带领缺少经验和技艺的同伴一起“玩”,在玩中学,学中玩。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还优化了学校的育人途径。学生社团可打破班级、年级、学校界限,由兴趣爱好相近的同伴组成,开展同伴学习,学生之间交流思想、切磋技艺、互相启迪、增进友谊。好的社团文化会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的品行、能力、经验、技能的发展。

总而言之,非正式群体伴随着人际交往而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人际交往始终是既复杂又重要的。伙伴及伙伴影响在学生校内外的学习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非正式群体尽管是学生成长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团体,但在合理引导、有效培育下,将能够助力学校实现育人目标。

猜你喜欢
同伴成员群体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寻找失散的同伴
相约钓鱼身亡 同伴应否赔偿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