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儿童创造性成长的实践路径*

2023-04-05 12:32
江苏教育 2023年6期
关键词:创造性儿童方法

李 琳

南京市力学小学(以下简称“力小”)由爱国和平老人邵力子、傅学文先生于1947年春创办。近20年来,从“研究性学习”到“研究性课堂”,再到“儿童研究素养培育”,力小走出了一条支持儿童创造性成长的全面育人的教育改革之路。

一、生命即创造:儿童创造性成长的时代使命

1.创造是儿童的天性

法国哲学家柏格森认为,整个宇宙是一个创造进化的过程,其动力源自生命冲动。生命冲动是一种向上、向外、向前推进的力量,这种生命力就是创造的源头,并且绵延不断。[1]儿童本是自然之子,儿童的生命力源于自然的“原始创造特质”,即“无边的好奇、无限的探索勇气以及不带偏见的宽容接纳心怀”[2]。世界的无限性决定了探索的多样性,儿童拥有好奇心,有探索的勇气,没有过多的知识与情感羁绊,儿童比成人更具有主动学习的动力与能力,学习让儿童不断地创造新的自我。创造存在于每个儿童身上,创造性成长是儿童的本质存在。[3]

2.创造性成长是儿童与世界的互动

儿童来到世上,便张开全部感觉器官观察和感知世界,用询问、猜想、动手试来探索并建构新世界,这是儿童鲜活生命力的表现,也是儿童新自我不断塑造的过程。由此可见,创造性成长就是儿童生命和世界的主动联结与积极互动——经过主观的体验、印证、观察或思辨,让客体知识主观化,并在创造中让人自由通达。创造性成长的基本特质有四个鲜明表征:一是主动性成长,学习主体意识觉醒,学习动机被激发,并善于通过反思优化学习进程;二是实践性成长,勇敢面对挑战,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中锻炼本领、塑造品格;三是差异性成长,认识接纳自我,发掘发挥自己的潜质本领,选择适合自己的成长目标、路径与方法;四是协同性成长,把自己融入集体,在与他人的关系建构、协商对话、交往合作中共情生智,形成集体意识、团队精神和家国情怀。

3.促进儿童创造性成长是学校教育的时代担当

遵从教育的规律、儿童成长的规律,基于儿童的创造天性,实施创造性成长教育是创新时代的教育担当。一方面,学校要让教育有目的、有方向,把儿童创造性成长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以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为教育愿景,在满足儿童好奇心、探究欲、成就感的过程中,塑造“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创造者;另一方面,学校要让学习回归创造,着力儿童创造性思维、创造性人格的培育和发展。

二、儿童研究素养培育:实现创造性成长的育人实践

1.建构以学科为核心的课程螺旋

其一,基于学科的国家课程。首先,力小立足国家课程,重新审视教材内容,以儿童研究素养培育的视角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儿童创造性成长的元素,通过“联、补、扩、改”等方式,开发研究点、兴趣点和结合点,将体现综合性、实践性、探索性的学习内容与儿童的当下生活充分关联,让教学内容鲜活生动,紧扣时代脉搏;其次,教师重新规划学习过程,做好“四个设计”,即设计问题情境促进研究主题生成,设计有逻辑层次的研究板块、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目标效果,设计研究中的问题指导策略,设计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和分享的方式;最后,以系统、精简、综合、实践几大原则重新建构作业体系,为学生提供运用所学知识自主解决问题的新任务情境、新应用场景,通过“大单元学习与整理”,让学生在知识梳理、小组交流、多元评价中不断建构知识网络,实现长程、阶梯性成长。

其二,跨学科的活动课程。力小的跨学科活动课程,由学科组联合创生,突破学科疆界,用跨界思维设计社团活动、特色节日活动、综合实践活动,丰富儿童的校园生活和童年生活,提升儿童成长的质量。跨学科的活动课程集知识性、实践性、应用性、综合性、创造性于一体,儿童置身于新问题、新情境、新世界,自觉调用并融合多学科知识与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实现了儿童的当下学习与未来挑战、书本学习与社会生活的连接与融通。例如,在“小米粒劳动社团”主题活动中,数学、语文、美术学科交叉融合,学生对家中的储物间实地测量、重新规划设计并用图画和文字输出研究成果。

其三,超学科的校本课程。超学科,即不考虑任何特定学科的背景,强调以某一学习经验或者以自然、社会问题为主题来组织课程内容和学习活动的课程。力小每学年精心设计开发儿童研究校本课程,如“三代人的四十年”“认识你自己”“小米粒学党史”“科学家精神”“中国航天”等,做到课程有结构,过程有指导,成果有评价。每个主题都以“儿童研究手记”为文本载体,由各学科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发,并面向所有学生实施。例如,“读懂故乡”儿童研究,全校3 000 多名学生参与其中,选题包括故乡美食、风景名胜、故乡历史、故乡风俗、故乡人物、故乡方言等,形成了近3 000 个小项目,儿童研究视野开阔、内容丰富、成果创新。超学科的校本课程从儿童的创造天性出发,经历创造的过程,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品格,着眼素养形成,关切生命成长,指向启智润心、培根铸魂的育人目标。

2.开发“四环”教学模型

力小基于儿童的年龄特点和研究的方式,开发“四环”教学模型,形成“选题与论证—规划与准备—展开与深化—总结与分享”的儿童研究地图。四个环节是不断螺旋上升的过程,可以视为儿童经历完整研究的路径规划、行动导航、方法指南。在教师的引导下,儿童依循儿童研究地图,结合研究目标,主动发现问题,并有方向、有规划、有方法、有策略地灵活运用知识与工具,完整开展研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选题与论证环节中,教师开发、整合学习资源,创设情境,激活研究兴趣,引发思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选择学、主动学;规划与准备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将研究目标转化为有挑战性的小任务,指导其进行方法、工具、资源等方面的准备,从而让学生在对话商讨中设计学、准备学;展开与深化环节中,教师支持学生独立学习(自探),协调小组研究(商讨),组织集体交流(引导),使学生在合作交往中探究学、充分学;总结与分享环节中,教师组织学习成果总结,引导学习评价,搭建成果发布平台,促进分享交流,让学生在总结评价中展示学、改进学。

3.创设儿童成长支持系统

第一,以工具箱赋能儿童研究。创造性成长落实在儿童研究的实践中,其高质量展开需要方法的支持。学校提炼并形成了《支持儿童研究行动100条》和《儿童研究方法100条》。首先,这些方法都来自儿童研究的实践,在真实的研究情境中提取而成。其次,这些方法均由教师和儿童一起萃取,用儿童化的语言表述出来,来自儿童、适合儿童、用于儿童。最后,这些方法的应用没有边界和专属性,可以在儿童研究中使用,也可以在教师指导儿童研究时使用,还可以在学生做小老师指导别人时使用。解决一个问题,可以用一种方法,也可以将几种方法组合使用,还可以改造创生出属于自己的新方法。儿童研究方法源于实践建构,又指导改进实践,成为全过程指导儿童研究的“工具箱”。

第二,以生态圈呵护儿童成长。力小构建了支持儿童创造性成长的生态系统,打造主题式成长空间,构建发展性成长平台,促进协同性成长关系。一是构建主题式成长空间,以多元开放的物理空间激发儿童无尽的想象力,唤醒儿童探索的热情。学校创建了9类28个研究空间,包含“小米粒大自然主题乐园”“小蚂蚁阅读客厅”等。二是搭建发展性成长平台。学校开展了“家长进课堂”“小先生讲堂”“教室在窗外”等活动,将教授专家请进来,让学生走出去,拓展成长的空间,丰富成长的形式。三是形成协同性成长关系。在以儿童研究组织学习的过程中,构建了新型师生关系和家校社协同育人新局面。100 多名专家教授也参与研究,成为儿童的研究伙伴和指导专家,为儿童成长提供优质资源和精品课程。家校社协同形成教育合力,有效促进儿童创造性成长。

猜你喜欢
创造性儿童方法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文心雕龙》中的作家创造性考辨
关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几点思考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用对方法才能瘦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赚钱方法
捕鱼
保持创造性的29个方法,每天看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