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新闻比较视角下“全球新闻”的生产及思考
——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葬礼的系列报道为例

2023-04-05 21:17符逸帆
新闻爱好者 2023年1期
关键词:全球化身份权力

□符逸帆

20世纪末开始,世界以“全球”为单位,产生了一个独特的话语空间。本地文化和世界文化交融,传统的民族身份认同变得模糊。一个国家的决策、一种文化产品的流行、一项新科技的产生,都会在全世界不同地区产生影响。新闻领域也不例外。媒体的全球化意味着新闻内容正变得更加非地域化,这让新闻业发展出了一种不同于传统的生态。因此,传播学和新闻学研究者们开始探索新的角度来挖掘新闻的意义和表现方式。在21世纪初期,许多学者提出了“全球新闻”(global journalism)的概念。[1]全球新闻学研究属于国际传播和跨国传播领域,主要通过政治经济和全球化两方面分析新闻媒体和全球化的关系。[2]

Peter Berglez(2008)于研究中表示,被全球化趋势影响的当下,“全球新闻”可以看作一个有别于传统国内/国际新闻框架的概念。[3]传统的国际新闻往往以特定的空间、政治或文化背景下发生的事情为基础来进行报道。在全球观视角下,它旨在体现某个事件的背后关于世界经济、政治和社会的相互影响、相互牵制。换言之,如果全球化意味着人、文化、区域、经济等各领域之间越发复杂的关系,那么全球化新闻则是指重点整合并报道这些关系。Ulrich Beck曾于2006年提出:大多数新闻媒体仍旧过于拘泥于国家的视角。他认为,新闻报道需要突破以某个单一国家为主,将新闻事件置于更广泛的跨国背景下并探讨不同角色的关联性——若将新闻事件与全球化环境相结合,能够呈现出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新闻面貌。[4]由此,在日益全球化的时代,许多学者将全球新闻视为当代新闻内容和新闻学教育理想的发展方向。然而,“全球新闻”仍作为一个较新的概念,该领域存在的关键性问题在于经验性研究的缺乏。即便从概念和理论角度而言,“全球新闻学”有建设性十足的观点支撑,但实际上它作为一种新的新闻风格,至今并未明确与其他类型的跨国新闻区分,特别是国际新闻报道。在过去的20年间,虽然有部分研究通过对比多国新闻报道,证明了一些媒体以全球化角度撰写新闻报道的趋势,但也有不少学者对“全球新闻”的实际存在持怀疑态度。[5]

本文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葬礼这一事件为切入点,选取了四份中英新闻报道,从文本内容展开论述,探讨中英媒体对这一事件的报道是否涉足“全球新闻”所必备的要素、在何种程度上体现了“全球新闻”,以及新闻媒体中所反映的全球化现状。

一、研究方法与样本概述

本文选取内容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此方法常用于剖析文本中存在的某些词语、主题或概念的存在、意义和关系。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中,往往用其分析传播信息内容。因此,当分析对象为新闻报道时,内容分析可以用来挖掘偏见或偏向性。探寻一篇报道背后的内容价值、文化环境、社会认知等信息。关于对“全球新闻”的实证检验,本文利用了Peter Berglez 分别于2008年和2013年提出的概念模型——“Complex relations of space,power and identity in global journalism”。[6]该模型建议通过分析新闻文本片段来探讨其对全球化视角下复杂关系的呈现。全球化语境下的空间、权力和身份作为“全球新闻”的基本构件三要素——可以用来判断新闻媒体是如何将多种复杂关系纳入报道之中的。

本文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葬礼事件为背景,Google News 和百度新闻两大搜索引擎为来源,选取了四篇中英新闻报道作为样本进行分析。两篇中文报道分别是来自《中国报道》的《英国女王葬礼今日举行,她任命的特拉斯能成为新的“铁娘子”吗?》和《直新闻》的《从英女王葬礼看英国外交》。前者聚焦英国当前所面临的民生、经济和外交等问题,通过回顾首相竞选过程,对其今后的政治举措提出了疑问。后者从英国国葬出发,针对因受邀宾客、座位安排、行程待遇等方面所引发的议论作出了报道,指出了此次英方在女王葬礼前后在外交上的不足之处。

两篇英文报道,《每日电讯报》的Queen Elizabeth II laid to rest amid an outpouring of love重点刻画家庭成员的个人情感与英国王室职责角色的矛盾点,将伊丽莎白二世时代的终结与查尔斯身份的更替相结合。[7]《卫报》 的Queen Elizabeth II:from public pomp to a private family farewell展示了世纪葬礼仪式感、沿路民众的热烈反应等,同时记录了英国王室葬礼温情的一面。[8]

二、研究分析

(一)空间关系

在本文所选取的四个样本中,多元的地理环境在不同程度上得以体现。《中国报道》从英国面临的外交问题入手,将英国与欧洲、美国、中国、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家和地区的外交现状进行了总结和分析,指出英国女王去世等英国大事件将会对世界其他地区造成影响。同时,以中方角度针对世界格局进行了理解和预测。如此,突破了这一新闻事件在地域性上的局限,将单一事件延伸到对国际政治局势的探讨。《从英女王葬礼看英国外交》更是将全球化视角下的空间关系体现得淋漓尽致,将英方对各国代表的安排和互动态度延伸到与各地区、国家的关系。没有把具体的某一个地方作为重心,而是分别以英国外交为出发点讨论其与世界各地的相互影响。

相较于中国媒体的报道,两篇英文报道中体现的空间感稍显单一,主要还是以“国内新闻”的方式呈现事件。《每日电讯报》多以“the world”一词表现事件和世界的联系。比如,用“the watching world”将事件与全世界的目光相结合。《卫报》也使用了同样的单词用来体现全球视角:“all round the nation,Commonwealth and world”。英国王室、英联邦、全世界皆于此刻共情,构建出一种跨越国境的紧密情感连接。

(二)权力关系

“全球新闻”里的权力关系,是指新闻事件的主题如何展现了国内、国外和全球三种层面的权力关系。当跨国和全球性的权力被纳入新闻报道中时,全球新闻风格就得以诞生。

《中国报道》通过列举英国内部的问题,展示了其国内层面的权力关系,也报道了英国与其他国家、地区的外交平衡、立场选择,展现了第二层的权力关系。在展现全球权力关系方面,文章不但以宏观角度对比了英国对欧洲、对中国的外交态度,也贯穿融合了三层权力关系视野,将其国内的政府内部派别权力关系延伸到对外的关系处理,以及在国际上的角色定位。由此可见,此样本对国内和国外因素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组合,展现了全球新闻在权力关系方面的关键性元素。

《直新闻》的报道虽然在一些方面展现了国际层面的权力关系——英国的举动所造成的与不同国家的外交危机,导致英国人民在未来可能会面临的民生、经济问题——不过,该篇报道所体现的权力关系比较单一,只展现了地方、议会与他国的权力结构,不够多面和多层次。

英国媒体的报道更倾向于保留传统的国内新闻报道视角,即便略微提及了不同国家角色的政治力量,但无论从篇幅还是内容上来看,都不太满足“全球新闻”模型所要求展现的权力元素。比如,《每日电讯报》展示了以英国为中心的联邦权力结构。《卫报》则是将重点放在了突出议会和王室的统治力量,展示了英国独特的君主立宪政治体系,而并未展现全球化视角的权力关系。

(三)身份关系

本文选取的中文报道均未体现全球新闻必备的跨国的、世界性的身份象征。所谓身份的全球性,指的是需要突破被国籍所定义的政治认同,继而突破国境边界形成一种超越国家文化、超越民族归属的世界性身份。《直新闻》进行了以国为政治身份的对比,使用了“英方邀请”“俄方官员”“伊朗方面”等清晰界定国家身份的词语。《中国报道》则是以中方视角看待英国问题,同样强调了以国家为单位的身份不同。而对全球新闻而言,它所传达的身份本质是一种普遍的身份象征,突破被国境边界所定义的身份认知。因此,在这个层面上,这两篇样本都并未表达出一种存在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共同身份。

英国媒体的报道表现出了脱离基于国家的政治身份认同的倾向。《卫报》 的报道在刻画民众时用“the crowds”“the world”对所有关注这件事的人们作为统称。不管是在英民众,还是在世界各地观看直播的观众,都在同样的时间,跨越空间、跨越国界,成为一个拥有共同身份标签的集体,即历史见证者。类似的用词也频繁在《每日电讯报》里出现。女王葬礼仪式的关注者们不分国籍、不分种族、不论政治背景,只因此事件共享一个身份:作为参与者、见证者。此外,全文以一种尤其温情的语调,突出了“家”的概念——“home”和“family”高频率出现,以此降低阶级感、疏离感,在情感上塑造出一种集体感和归属感的同时,打破固化的阶级、政治定位,用一种普遍性的、容易被所有人代入的身份认知贯穿全文。

三、总结和讨论

(一)全球新闻的具体体现

全球新闻作为全球化时代所需要的新闻形式,它与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日益无边界化、融合化、复杂化密切相关。本文分析结果发现,样本均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全球新闻的必备要素。通过对国际局势、国际关系、国际观众展开延伸,这些报道大多以一种国内/国外新闻加上全球性视角的混合方式,展现了全球观。

在空间和权力关系上,中国媒体的报道通过将英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联系和对比,呈现出了更丰富的全球性。英国报道更大程度上保留了国内新闻的报道模式,将权力方面的核心重点放在本国的政治结构上。在身份关系上,英国媒体的报道则体现出了丰富性,试图消除国籍对身份认知的约束,从而体现出一种广泛适用的无国界性质的身份。因此,全球新闻在一定程度上有存在的迹象。以一个全球事件为中心和对报道的事件延伸为对全球的展望,模糊了本国与他国的界线,打造出一个世界性的社会现实,以此产生一种新兴的报道风格。不过,对于这个领域而言,仍然需要更多长期纵向研究来进行不断的填充,建立更牢固的实证用以支持这一概念。

(二)全球化和民族国家

值得注意的是,针对新闻事件中复杂全球关系的呈现仍处于比较浅显的层面。就本文所选取的样本而言,在许多情况下,对于空间、权力、身份关系的涉及和表达,往往限于简单提及一个全球行为或问题,而没有充分探索或阐述所有涉及的复杂关系。由此看来,新闻的框架仍然是基于所属国家的视角。新闻媒体既是保障民族凝结的重要角色,也是意识形态扩散的重要场所——这不由得令人深思,处于全球化浪潮中心的它,在客观新闻价值标准和全球性视野的“中立性”外衣下,实质究竟是促使了全球化的发展,还是让民族主义更加根深蒂固了?即便四则样本都力图在内容和语言表达上呈现一种全面的、全球化的视角,但可以看出,当今的新闻媒体不可避免地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国内环境、社会价值观、文化背景等多方面的影响。比如,中国媒体对国家身份的强调、对文化差异的关注,以此区分本国和他国的差异性。英国媒体即便在身份认知上呈现了一定的统一性,但也反复提及了“家”一词。以此维护国家的优先权、完整性以及民族利益。在全球化的外表下,新闻媒体非但没有消除民族国家的功能,而且仍旧在不断地产生和加强某些社会共享的价值和观念。因此,新闻媒体在全球化语境中存在的矛盾对立点也不言而喻:在打造无国界性质的同时,需要捍卫家国文化。现下新闻媒体的这一矛盾,其实也反映出全球化的现状。

世界经济、文化、社会、环境、政治的关系发展至今,全球关系网仍处于一个紧密结合的状态,维持并延续着全球化的表象,但当代全球化社会也正处在转型期。在足够适应世界的完整性、依存性、关联性之后,接下来的方向,似乎便是转而逐渐瓦解这个全球关系网内部的连接性力量。家国民族的特殊性、基于国家的权力关系,本国、本地文化俨然已重新被当作重点捍卫对象。作为文化、思想、价值的载体,传播媒体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对重大事件的报道,在挖掘其国际性、全球性元素的同时,也隐含着强调本国特殊性的大量信息。由此看来,在这个全球化时代,宣扬各国自身的文化特性或许才是传播的本质。这不仅宣告着家国思想对塑造当代全球化的重要性回归,也不断提醒着人们关于民族国家在如今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心地位。

猜你喜欢
全球化身份权力
新旧全球化
不如叫《权力的儿戏》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全球化陷阱
跟踪导练(三)(5)
他们的另一个身份,你知道吗
与权力走得太近,终走向不归路
放松一下 隐瞒身份
唤醒沉睡的权力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