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性写作的论述策略

2023-04-06 06:34洪方煜
学语文 2023年1期
关键词:秩序人生

□洪方煜

写作的本质是思维的训练。而就论述文而言,这种思维表现得更为充分,我们需要运用推理、演绎、归纳、引申、辨别、比较、总结等范式,让自己的文章呈现出思维的广度与深度。反观当下许多论述文,大多讨论者往往着眼于论据的充实、语文的优美、方法的运用等层面,对思维的层次与含量却鲜有人关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文章,其文章的思维往往在“一个平面滑行”,这样的训练,对文章的说服力与写作者思辨能力的提升,毫无用处。本文试从分类讨论、设置条件、引入概念、对立统一与现象本质五个角度,探讨一下论述文写作思维的深入与思辨问题。

一、分类讨论,研究各种可能

分类讨论源于数学,指的是对不同对象或同一对象的不同情况,进行分类研究探讨,使复杂的问题得到清晰、完整地解决,从而使逻辑走向严密,让人无懈可击。

下面以2021年北京卷“论生逢其时”为例,说明一下分类讨论法在论述文中的运用。

“论生逢其时”隐含着“人”与“时代”两个关键词,其中时代指向主体生活的外部环境。这外部环境不外乎两类:

一是躬逢盛世,一如大唐盛世之于李白、王昌龄,昌隆的国运,文化的繁荣,滋养了文人的精神,激荡了诗家的情怀,让他们变得高度自信,唱出了“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放,喊出了“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激越。

但同时我们也看到,生逢盛世,不少人却在纸醉金迷中,将一手好牌打得稀巴烂。唐明皇李隆基,接手江山之初,励精图治,亲手开创了开元盛世;但在款款的《霓裳羽衣曲》中,他丧失了进取心,沉溺于温柔乡中,最终被渔阳鼙鼓惊醒美梦,让大唐坠入了安史之乱的深渊。

二是生逢乱世。诚然,丧乱对于大多数来说,都是不可承受的生命之重,百姓流离失所,读书人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犹记得陈寅恪与刘文典,在战乱中失去了宝贵的书稿,留下了一生的遗恨;而于大多数读书人而言,更失去了读书与科考的机会。

但另一方面,国家不幸诗家幸,正是安史之乱,才成就了杜甫伟大的“三吏”“三别”;正是因为金兵南侵,南宋朝廷的不作为,才有了辛弃疾的以剑为笔,以血为墨,在文学的天地里书写他的英雄豪气,成就了一代词坛巨子。

而对于坚韧者而言,恰恰是沧海横流,方显其英雄本色。从某种程度而言,与其说时势造英雄,还不如说英雄造就了某种时势: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天下风云突变,最终刘邦乘势崛起,创立了大汉王朝;刘秀在风雨飘摇中精准出击,让大汉重光,实现了光武中兴;于谦则在土木堡之变后,凭一人之力,力挽狂澜,使得大明王朝多延续了150多年……他们,都于危局之中,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时代。

二、设置条件,避免绝对结论

任何事物,产生其最终的走向与结果,往往有一定的前提或条件限制,很少有过于绝对的情况存在。这就需要我们在论证中审慎分析,全面梳理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从而得出严密的结论。

我们也以“偏听则暗,兼听则明”论点为例析之。

这观点本意是让我们不要关起门来,只听自家的或己方的,要多听听他人与第三方的意见,这当然是正确的。但问题是,偏听一定暗了吗?君不见,刘备对诸葛亮言听计从,孙权则大部分听两个人——内事问张昭,外事问周瑜,他们两个都是开明君主的代表。可能会有人说,这来自于演义,信不得。那历史上,齐桓公偏听管仲,刘邦偏听张良,一个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一个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都帮主公建立了不世功勋。显然,偏听并非都让人昏昧。

另一方面,兼听就一定明了吗?三人成虎中的主人公,刚开始不轻信人家,听了三个人“来虎了”的消息,拔腿就跑;父子骑驴故事中,父子一再听取路人的意见,结果越听越糊涂。

显然,“兼听”欲“明”,还需设置前提条件。

从谏者一方说,需得他们能说出真实的想法,能够心怀坦荡,心地无私,立场客观,一如魏征,一如于谦。

从听者一方来说,还需注意几点:一是要有开阔的胸襟,能够听得进意见,尤其是刺耳的声音;二是注意听的广度与代表性,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王听的是“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声音,并不局限于左右与朝堂;三是听者的识别力与决断力,有些人听了很多人意见,但最终却分不清楚哪条意见合理,脑子反而一团桨糊,正如大明朝后来的几朝国君,看群臣在朝堂上各抒己见,吵得不可开交,最终无所适从,朝会的大部分时间与精力都耗在了吵闹中,国事却江河日下。

三、引入概念,厘清概念边界

我们认识问题时,一方面需要辨别相近一组概念的界限,让认识不致走偏;另一方面要防止走极端:这就需要我们在分析中,引入相反的概念,厘清边界,将问题阐述透彻,让自己的观点严丝合缝。

我们以“追求自由”这个话题为例探讨一下。在论述这个观点时,我们有必要引入秩序(或规则)的概念:生活中,我们应该追求自由,但不能忘却建立合理的秩序。如果只有秩序而没有自由,那是牢笼;如果只有自由而没有秩序,那是纵容。秩序和自由应该建立在一个基础上,有秩序的自由是最好的秩序,也是最好的自由。为何?自由是需要秩序作为保障的,没有秩序,自由就是一张无法生效的契约;但讲究秩序也不能限制人们该具备的自由,否则,建立秩序就失去了针对全体的意义,其遵守的可能性就会大大打折。所以,秩序与自由都不能过度,应在恰当的范围内谈秩序、谈自由。

同样地,在论述自信时,我们可以引用自负的概念;在论述成熟时,可引入天真的概念。

以上是引入相对概念的情况。再来看2020年浙江卷的一篇高分作文,面对个体坐标与外界期盼关系的话题,作者在阐明了两者关系后,进一步指出:外界的期许仅仅只是期许并非强求,而坚定自我仅仅只是彰显个体意志,并非肆意张扬个性。通过引进强求、肆意张扬个性两组相近的概念,将其间的细微差别界定得清清楚楚,使得观点更为理性客观。

四、对立统一,强化辩证认知

世界上任何的事物,都有其矛盾或对立的一面;但哲学同时也认为,事物在呈现矛盾一面的同时,又往往有其统一的一面,我们在论述道理时,除了看到其对立面外,还要善于把握其对立中的统一。

以利他与利己关系为例。

在分析利他与利己对立的同时,我们还应论述它们统一的一面:在利他与利己的关系上,是不是像萨特所说的“他人即地狱”,两者之间是否没有调和的余地?答案是否定的。当下是个以技术为主导的网络社会,每个人都由网络联在了一起,都不是一座孤岛,都是古老大陆上的一部分。在这样的社会中,团队精神无疑更有生命力,单打独斗势必被社会所淘汰。我们完全可以适当缩减自己的利益,以期与他人合作,在合作中各取所需,赢得利益。支付宝、共享单车、滴滴打车——利己与利他结合的典范。

五、深入本质,深化认识问题

这里的现象本质是一种笼统的说法,指的是思考问题时,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具体而言,能借助现象,分析原因,探究本质,预知危害,寻求对策,这样的写作,既有现实的针对性,又有解决问题的深刻性,较之一般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作文模式,显然层次更丰富了,思想也更深刻了。

比如关于“流行语”话题的写作,一般同学只浮于流行语利与弊的探讨,并为之寻求现实中的相关例证,就匆匆得出结论。而会思考的同学,却看到了流行语背后的本质性的东西:流行语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语言创造由精英智慧向大众智慧发展的趋势,是社会情绪的另类体现。我们社会中人看到的只是沉溺于流行语的表象,实际上,沉溺的背后是对沉重现实的遗忘,其后果必然会让人们产生错觉:使得自己沉迷于轻松、容易、玩笑化的社会中,进而在安逸感中渐渐迷失了我们的心性。更为严重的是,当这种迷失成为一种群体性导向,更深刻的时代情绪与问题便处于被边缘化的境地,这将是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悲哀。这种透过现象到本质、由原因到危害、再到对策的本领,这种理性思考的习惯,在学生中极为可贵。

下面以一篇笔者为学生写的考场下水作文为例,说说这五种方法的综合运用。

作文题:

你在开车或坐车时,如果使用导航,常会听到这样的提示语:你已偏离路线,已为你重新规划路线,请在合适的位置调头。

你觉得人生是否需要这样的“导航”?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得少于800字。

寻找自己的北斗导航

“外界无穷无尽,唯有穿过重重迷雾,方能抵达人生彼岸。”在这个社会大潮汹涌的时代,迷失方向乃是常态。是等待他人导航,走出人生的漩涡;还是自囚于茧房,在摇摆中寻找出路?依愚之见,唯愿倾听外界又坚定自我,寻找自己人生路上的北斗导航。

(引用名言,针对现实,联系材料,提出观点,引题干脆。)

颠簸于旅途之中,道路千万条,没有航行经验的我们,需要外界的帮助和引导,这让我们能在短时间内找到正确的航线。(分类讨论,先正面说需要导航的情况。)姜唐佐求学之初,因了苏轼指点,“沧海何曾断地脉,珠涯从此破天荒”,成为了海南第一个举人;朱元璋在起事之初,谨遵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教导,最终成为了天下雄主,重振汉族雄风;吴岭澜求学路上遭遇迷惘时,梅贻琦校长用真实、真心、真性,“遵从内心,无问西东”的教诲,如醍醐灌顶般,让吴岭澜的人生之路豁然开朗。他们,都借了旁人的光直抵内心深处,照亮自己的前路,走出了自己的人生辉煌。

然,他人的引导往往基于自己的生活经历,并非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法宝;而更多的时候,这些“导航”无法在我们行至迷途或岔路时及时出现,如果我们坐等他人送来,很有可能会陷入更深的泥潭。(分类讨论,再说导航可能带来的弊端。)

所以,我们不能一味地依赖他人的导航,而需要自行摸索,及时纠偏。班超在埋首文书时突然自悟,“大丈夫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安能久事笔砚间乎”,毅然投笔从戎,终尝封侯之愿;陶渊明行进于仕途间,不为五斗米折腰,及时调整人生,在历史的天空中留下了一抹靓丽的身影;柳永在“何要浮名,且去填词”的旨意中绝了功利,调转人生航向,将宋词的繁华唱遍了大江南北,遂成“凡有井水饮处,即有歌柳词”的文学奇观。(集束性事例,有气势,有说服力。)如果他们遵照世俗的眼光,听从前人的教诲,那么,这世上除了多几位庸官循吏,其生活将如一汪死水,激不起半分波澜。(运用假设论证,强化本段观点)

放眼当下,生活当中更多的不是自己迷途,需他人指引,而是“被规划”。君不见,还未上学的孩童,由家长牵引着去学钢琴、琵琶、古筝之类的才艺,尽管他们的脸上写着一脸的不愿;君不见,满脸稚气的小学生,在重重的书包下,负重辗转于各补习班,鼻梁上过早地架上了眼镜;君不见,高考放榜后,多少家长越俎代庖,在孩子的志愿书填上金融、管理等所谓的热门专业……神州大地,有许多学子从上学之初到大学毕业,成为家长的“牵线木偶”,我们培养出的人才没有自己的想法,没有兴趣,没有探索精神,没有创新能力,这样的人才如何担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联系现实,引入“被规划”概念,再次以集束性事例论证,指明本质,分析危害。)

由此看来,他人的指引仅仅只是导航,并非强求,而自我摸索仅仅只是彰显个体意志,并非对他人的意见充耳不闻。我们要依靠自己,适时听从他人的指引,理性对待人生的迷途。

(设置条件,阐述细微差别,实现对立中的统一。)

人生海海,为了在人生的行进中不触礁,不翻船,少走弯路,不走错路,我们要倾听外界又坚定自我,找到自己人生路上的北斗导航,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引用名言,总结全文,寻找对策,回应开头,点明题意,深化主旨。)

新课标将思维发展与提升列为核心素养,这是看到了思维之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全国各卷与不少独立命题的省份,也在作文中重点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但遗憾的是,学生作文中呈现出的思维含量仍不尽如人意。在论述文写作中,如何有效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我们任重而道远。

猜你喜欢
秩序人生
打击恶意抢注商标 让市场竞争更有秩序
秩序与自由
秩序
人生中的某一天
人生悲喜两字之间
孤独与秩序
遏制违约频发 重建药采秩序
独一无二的你
乱也是一种秩序
黑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