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药用植物学”课程高效学习新课堂
——案例+“临床式”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

2023-04-06 07:11闫道良吴婷婷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6期
关键词:药用植物学植物学药用植物

闫道良,吴婷婷

(浙江农林大学 林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1300)

“药用植物学”是中药学专业学生的必修专业基础课,是后续学好“中药鉴定学”“中药资源学”等课程的基础。“药用植物学”课程的基本内容分为植物的形态解剖和植物的系统分类两大部分,不难看出,“药用植物学”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其涉及的内容较广且琐碎,学生学习时会感到枯燥、抽象、难懂。基于此,如何将书面的复杂抽象的内容化为对现实中的具体植物乃至问题的形象概括与归纳,笔者尝试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案例+临床式教学法,通过临床医学中的“望”——认真观察记录、“闻”——闻气味尝口感、“问”——学生间交流及教师点播、“切”——查地方植物志及《中国植物志》求证,融入中药植物文化,结合生产生活实际凝练药用植物有关案例,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营造活泼的课堂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打造新时代本科生教育的“药用植物学”高效教学新课堂。

一、构建与教学内容及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案例库

(一)每位学生都是自己的案例

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行为导向作用是激发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化的关键。大量案例教学实践表明,案例教学能够通过生动鲜活的案例向学生展现教学内容,从而融知识学习和技能培养为一体,达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的成功教学模式。根据“药用植物学”课程实践性较强,以及智能手机广泛普及的前提,为促使学生由被动获取知识变为主动获取知识,由单一课堂传授变为日常生活中的快乐学习,笔者创设了集中教学的小课堂,将日常生活变为分散自主学习的大课堂,在教学内容、形式、地点等方面进行创新和实践。给每位学生选定植物名,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本人及本组成员所选植物名的所在类群“科”及植物“种”的主要植物学特征,同时每5~6位学生编为一组,要求学生亲临百草园或植物园深入了解自己及各组员所代表植物的特征并拍照用于展示和讲解。除了组内成员间相互学习认识各自代表的植物外,不同组的成员也要彼此相互学习认识。通过赋予每位学生药用植物名这种鲜活的案例形式,调动学生想要亲眼看见自己代表的植物“形象”的好奇心,在第一时间调查相关资料,同时实地观察“自己”的模样,促使学生主动走进百草园、植物园实地观察药用植物,达到望而知疑、闻而得法、问以至思、切以致理的效果。这种变抽象式课本学习为具体“临床式”认知的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另外,教师不定时随机抽样检测学生对自己代表的植物的特征及相关信息的了解程度,将检测结果纳入平时考核范围。根据课堂随机抽样检测结果,学生对自己代表的植物特征的回答准确率为100%,同时还可将难以记忆的植物拉丁学名分散在日常的点滴学习中,对学生随机抽样检查,正确书写率均为100%。

(二)充分挖掘民族植物文化及专业发展中蕴含的案例元素

人类利用和开发药用植物的历史和人类文明一样古老,体现人类与药用植物的相互作用。从古至今,我国积淀了丰富的药用植物利用文化。挖掘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药用植物利用文化案例,将其灵活切入课程教学,融知识教学与对学生开展药用植物文化教育为一体。如在讲授夹竹桃科罗布麻时,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凝练案例:在我国西北地区经常可以看到罗布麻,当地人有的将其制成麻绳,有的用来捆柴,或者在建土房时放入泥坯增强稳定性;罗布麻的种子上有丰富的白色细绒毛,易燃烧,经常用作引燃物;在山东一些地方,民间有“在炎热的夏季喝菜棵子茶(罗布麻叶)可以防止头晕的经验”,同时还有用罗布麻乳白色汁液解烟毒的经验。通过以上案例可以设置问题“罗布麻(或者说夹竹桃科)有哪些植物学特性、利用部位、药用功效及生长环境”等,激发学生主动求索知识、求证案例所包含的知识的动机和分析、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在讲睡莲科植物荷时凝练案例:因为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宋·周敦颐《爱莲说》),人们常誉称荷花为君子,为此设定以下问题:“你见过莲吗?它有哪些植物学特征?除了可食用外,它有哪些药用价值?分别利用哪些部位?我们应该学习莲的什么品质?”在讲解莲的药用价值时,引用民间俗语“男不离韭,女不离藕”对莲的药用保健价值加以总结。

一些民间谚语或俗语高度概括了人们在长期实践中运用中草药的经验,在教学中灵活运用民间谚语或俗语,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其对知识记忆的有效教学手段,具有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为此,教师在教学中搜集了有价值的民间谚语或俗语案例,如十字花科荠的“三月荠菜是灵丹”,桔梗科半边莲的“识得半边莲,可与蛇共眠”,伞形科当归的“十个大夫九当归,明不当归暗当归”等。这些生动形象的民间谚语或俗语文化与课程教学内容有机融合,有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率,增强了学生对我国植物药文化的热爱与传承的自信。

随着对药用植物研究手段的多样化及研究的深入,人们对药用植物的认识更加科学。“药用植物学”教学也要将科研的最新成果融入教学,不断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范围与能力,增强学生探索无穷无尽的药用植物知识的意识。如在教学木兰科药用植物时,引入“新教材为什么把五味子等植物从木兰科独立出来另立为五味子科?”这一案例,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求证原因,明白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特征也是划分药用植物类群的重要依据之一。鱼腥草隶属于三白草科,在讲到该科时引入鱼腥草在我国的悠久食用历史和药用传统,现代研究表明,其含有挥发油、黄酮和生物碱,具有抗炎、抗肿瘤、抗病毒等活性。“开时花似荞麦花,亦能蔓生走长蛇”(宋·张侃《采蕺歌》),针对这一案例设置问题:“你吃过鱼腥草吗?鱼腥草有哪些特性?有哪些药用和保健功效?它和荞麦花有相似之处吗?张侃的这种说法科学吗?生活中你用过鱼腥草口服液等产品吗?用以治疗哪些病症?”通过将药用植物的传统文化和现代研究相结合,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植物药文化的科学继承和发展意识,促进学生利用现代研究手段不断验证和求知我国植物研究。

二、案例+“临床式”教学的应用模式

案例+“临床式”教学法是“以案例提炼的问题为索引,以学生为主体,以临床思路为主线”的教学模式[1],旨在通过整合和互动手段帮助学生建立临床“望、闻、问、切”的方法与思路,提高其准确鉴定植物的能力。笔者在“药用植物学”教学中采用案例问题结合临床式现场带教,优势互补、协同取效,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如教材中的植物形态结构图往往是植物的墨线图,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而实际的植物形态结构则由于环境影响或个体间的差异,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与变异性。通过临床式教学,有助于拓宽学生视野和认知,概括和凝练观察所得,并与教材知识相衔接,储备并强化相关专业知识和未来从事植物准确鉴定工作的经验,变在课本中学习知识为在实践中应用知识。

在讲授罂粟科药用植物时融入两个案例。案例一:罂粟的拉丁学名Papaver somniferum L.,属名Papaver和种加词somniferum分别意为“真正的”和“催眠的”,其原产于南欧和西亚地区,有良好的镇痛、镇咳和催眠作用,药效明显,一度被视为万能圣药,被称为“忘忧草”和“欢乐草”。但罂粟对身体健康危害极大,食之容易成瘾。根据案例一向学生提问:问题1:罂粟花姿妖艳,平时可以随意种植用以观赏吗?你有细微观察过罂粟植株吗?有何主要特征?问题2:在公园和花坛里常见栽培虞美人,和罂粟有何区别?案例二:中药材——延胡索(始著录于《开宝本草》)。“布袍袖里怀漫刺,到处迁延胡索人”(宋·陈亚《句》),说明延胡索入药历史悠久,主要治疗妇科腹痛。问题1:延胡索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其和罂粟、虞美人一样有乳白色汁液吗?问题2:结合百草园或植物园中其他罂粟科植物的特征,概括罂粟科的主要鉴别特征。学生进行文献查阅,同时利用校内专类药用植物园实际观察植物,并拍照记录植物特征,解决教师布置的问题。在实践中考查案例+临床式教学效果,测试表明,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程度、鉴定植物的技能方法和知识思维拓展等综合能力,均得到了切实提高。

三、案例+“临床式”教学应用方式

一个优秀的“药用植物学”课程案例能引导学生围绕教材知识点展开资料查询,现场观察求证,强化对植物主要鉴别特征的认识,所以教师应在课前通过查阅大量资料,有针对性地根据内容设置案例。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积累,建立了课程教学案例库,为案例教学提供了基础。每名学生所代表的植物都是一个“鲜活的案例”。笔者为每名学生选定植物名,并要求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为相应植物实地拍照,获取对所代表植物的认识。在授课过程中,教师随机抽查学生对所代表植物的掌握程度,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

教师在课前发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案例。学生在搜集资料的基础上,到百草园实地观察、记录结果,并分组汇报。教师在学生汇报后进行现场讲解,进行“临床式”授课,最后,针对学生的发言总结归纳知识体系,凝练知识点。每一类群的植物(科)讲解结束后,一般会将药用植物的特征等知识点提炼为便于记忆的顺口溜,如“十字花科十字冠,四强角果蔬菜多”。通过案例+“临床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思维方法与能力,增强学生到植物原生境观察和了解植物的意识。

四、案例+“临床式”教学考核评价

考核评价内容的设计,是调动学生过程学习、培养学习兴趣的关键。传统的考核评价往往注重课程结束后的一次性卷面考核,这种终结性的“一考定成败”的评价方式,导致一些学生平时学习敷衍了事,学习过程缺少学习目标和动力,出现考前短时间内突击学习的现象,背离教育教学的目的。专业课学习是对知识进行系统性学习的过程,学习过程评价要求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动态跟踪学生的主动学习效果,并及时进行反馈,从而引导学生调整方法,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参考学生的学习反馈结果,以提高学生专业知识认知能力、培养专业志趣为方向,及时更新教学模式,形成课程教学过程良性互动的“金课”。

加强平时考核是反映学习过程效果的有效手段,应注重对学生学习效果等多方面的综合考核,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真正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充分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笔者多年的“药用植物学”教学实践表明,加大反映学生学习过程的平时考核的力度,是促进学生持续学习的动力引擎。根据“药用植物学”课程知识特点,笔者加大了学习过程考核力度,考核内容包括课堂表现、课程实践及作业等,其中课程实践及作业又包含学习笔记、课程作业与植物图鉴的编写。学习笔记可以促使学生融入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使学生真正“动”起来。同时,充分利用植物园对药用植物学习的重要作用,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走出书本和课堂,到植物园对植物拍照,并观察、记录植物鉴别特征,为课程最后编写植物图鉴积累材料。在实践过程中,小组成员间相互学习、监督,学生个人表现情况会作为课程实践及作业考核的参考项目。通过严格落实更多反映学习过程的平时考核评价,促使学生动起来,用所见、所思、所记达到巩固课堂知识、温故知新的目的,逐渐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志趣。

对案例+“临床式”教学学生学习效果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学生最后的成绩由两部分组成,各占50%。第一部分是平时成绩,包括课堂答问及表现、小组成员实践学习表现、作业汇报等,通过考查学生在小组中对每次案例所涉及问题的积极参与和认真程度,得出小组成员实践表现的成绩。作业汇报以小组为单位,将本学期认识和学习的主要药用植物汇编成册,要求药用植物种数不少于150种,每组作业汇报手册设计风格由各组确定,教师根据内容和整体编排设计评分。在作业整理过程中要求小组成员分工负责,人人参与,通过小组成员实地拍照获取植物照片。实践证明,编写药用植物手册极大提升了学生的知识归纳整理、版面组织设计和组员间团结合作的实践能力。第二部分是书面考试成绩。试卷考查涉及的植物知识点不局限于教材中出现的代表植物,也有在现场临床教学中的代表性植物,由此调动学生“临床”认真观察的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试卷除了考查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外,更侧重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查。总之,考核内容的设计只有与案例+“临床式”教学方式相辅相成,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

五、思考与建议

2021年1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强调,“十四五”时期我国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教育系统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2]。具体落实在“药用植物学”课程教学中,笔者认为教师要首先改变教学模式,打破一本教材“垄断”的现状,要充分利用身边的有利条件,通过案例等有效引导的教学方法,激发和调动学生更多地进行“临床”实践[3],对药用植物展开“望、闻、问、切”。教师要教育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充分利用实践,勤于记录、勤于思考、勤于求证,有意识地锻炼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以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案例的问题引导和“临床式”教学方法的实施首先需要有教学“临床”实践条件,即建设良好的教育基地。实践证明,该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药用植物学植物学药用植物
药用植物保育研究团队
再论《山海经·五藏山经》的植物学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药用植物亲缘学研究中心
数据库在植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药用植物资源与育种团队
寻找家里的药用植物
留学生药用植物学实践教学模式探讨
植物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植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