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归处是原乡:大陆涉台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表征与内涵*

2023-04-06 09:24丁智才丁一凡
关键词:原乡台胞文化景观

丁智才 丁一凡

(1.厦门理工学院 文化产业研究院,福建 厦门 361024;2.台湾大学 建筑与城乡研究所,台湾 台北 100)

一、问题提出

两岸关系新形势需要探索两岸融合发展的新路,增进两岸同胞的心灵契合,努力把大陆建成台胞登陆的家园。[1]家园建设关键是要培养台胞对大陆的原乡情结和文化认同。历史上,大陆曾多次向台湾移民,其原住民只占台湾总人口的2%左右,台湾98%的居民为大陆移民。据记载,宋朝时澎湖就有泉州移民,公元1281年元朝设立澎湖巡检司,中央政权开始移民开发台湾,迄今已有七百多年。这期间,出现过多次移民高潮,特别是明清以来,以闽粤两省居民为主不断向台湾迁移,为台湾开发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清末《安平县志》记载,台湾人口中绝大多数为汉族,汉族中“隶漳、泉籍者十分之七八”。与世界移民史不同的是,这些移民及其后代在开垦台湾过程中,虽然扎根下来,但依然同大陆原乡保持密切的联系,移民家族与大陆原乡家族、乡族保持密切的经济社会关系。尤其是大陆迁台移民祖籍地留存大量传统村落,甚至有一些在台湾还有同名村。据《台湾府志》文献统计,由于历史上大量移民,在两岸形成同名的村庄就有91个,其他类型的涉台传统村落则更多。[2](P1-246)这些与台湾有移民历史关联,反映两岸民众之间交流交往,体现两岸同胞同宗同源亲缘关系,具有鲜明表征与特殊价值的村落,这些涉台传统村落见证了两岸千百年来无法割裂的同根同源、同宗同祖、同文同种的历史血脉和民族情感,至今仍是两岸交流的重要载体和两岸同胞的心灵纽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两岸同胞一家亲根植于同胞共同的血脉和精神,扎根于我们共同的历史和文化”。大陆涉台传统村落广泛存在,是中国传统村落的重要类型之一,留存众多的原乡文化景观,如,故居、祖祠、族谱、非遗等,见证两岸同胞“共同的血脉和精神”,是“共同的历史和文化”的最佳载体,更是两岸民众的最大公约数。大陆涉台传统村落丰富的原乡文化资源凝聚迁台移民祖先的人生观、价值观、环境观、审美经验与审美感受,具有稳定性与再造性的文化记忆功能,可以营造归乡寻根的记忆场所,构建身份与文化认同,是迁台移民后裔情系祖先、慎终追远的心灵归属。两岸三通以来,每年都有大量台胞越过海峡,回大陆原乡祖地寻根谒祖、凭吊先贤、问亲访友、观光旅游,继而告诫子孙勿忘祖,这对促进两岸一家亲,具有独特而重大的作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形势下,亟需从两岸融合发展和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传承视角重新认识这一文化景观的重要意义,深入挖掘大陆涉台传统村落原乡文化景观内涵精神,保持与提升大陆涉台传统村落原乡文化景观吸引力,积极发挥其文化记忆功能,增强广大台胞家园意识、文化认同,促进两岸民众心灵契合,为两岸融合发展探索新路。

二、大陆涉台传统村落原乡文化景观表征

与自然遗产景观不同,文化景观把景观看作文化进程的结果,景观本身往往蕴含着人类意义和价值的文化型构。文化景观学派代表人物索尔更是重视不同文化对景观的影响:“文化景观是任何特定时期内形成的构成某一地域特征的自然与人文因素的综合体,它随人类活动的作用而不断变化。”[3](P210-241)作为人与自然互动的产物,文化景观深刻表达人类与其生存环境之间无法割舍的精神联系,是认同感产生的源泉。文化景观“处在了自然和文化、有形价值和无形价值、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交界面上,它们代表了一种紧密的关系网络,而这种关系正是文化和种族认同感的本质所在……是各社会团体和遗产、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基础联系不断认同与发展的象征”。[4]

文化景观往往呈现多重文化属性,具有不同类型。世界遗产委员会将“人和自然的共同作品”的文化景观分为三种类型:聚落空间、街道布局、建筑立面等这类由人类有意设计和建造的景观;遗址景观等有机进化的景观;历史、民俗等非物质文化景观等联想性文化景观。城市、郊区、乡村或荒野地在它们构成的连续时空中,均可以构成不同特色的文化景观。村落文化景观“以村落为中心,以农业经济为基础,是自然与人类长期相互作用的共同作品”。[5]传统村落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聚落空间、格局肌理、建筑形态,蕴含丰富的乡土文化与地域文化传统,形成特色鲜明的村落文化景观。传统村落文化景观是聚落先民与在地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产物,不仅表征了地域文化特质,还反映出特定的人地关系、社会思想与价值体系。

大陆涉台传统村落是传统村落的一部分,具有传统村落的基本特征,虽分散到各地,具有不同地域与人文特征,但其共性是与迁台移民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由于不同时代居民迁移台湾,村落保留许多物质与非物质的涉台文化遗产,在涉台迁移、原乡文化等方面具有诸多共性。大陆涉台传统村落自然生态环境,加上迁台移民祖先社会实践创造的物质文化遗产以及通过实践建构的历史、民俗等,构成了大陆涉台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作为在连续时空中形成的迁台移民地区自然和人文因素的复合体,大陆涉台传统村落文化景观既根植于场地自然特征之上,又包融了生活体验、历史变迁,是一种生生不息、持续变化的景观,具有很多“表征”,产生不同的景观意义,形成一套具有深刻内涵的文本系统、意象系统和仪式系统。宗祠家庙、故居祖厝、墓葬碑刻、族谱家史、民俗非遗等是其中的突出代表。

(一)宗祠家庙

宗祠自古就是中国人作为寄托灵魂的处所,涉台宗祠或家庙作为迁台移民宗族组织的中心,是一个得到宗族广泛认可的、具有超越时间与价值的神圣场所。它不仅是供奉祖先和祭祀的地方,还是宗族议事、宣传、执行族规族法的公共场所。朱熹在《家礼》中谈到,“报本反始之心、尊祖敬宗之意,实有家名分之守,所以开业传世之本”,[6](P875)倡导有识之家兴建宗祠以祭祀祖先,弘扬宗功祖德,并提出每个家族内建立奉礼高、曾、祖、父四世神主的祠堂四龛的宗事祭祖方案。在朱熹理学文化影响下的福建、江西、浙江民间有宗祠修建之风,而这些地方又是涉台传统村落集聚地。尤其是福建,其时经济文化繁荣,进士辈出,海上贸易发达,宗祠文化也随之传播至台湾。在经官方认定的1515处福建涉台文物中,宗祠建筑就有近360多处。这些宗祠承载着迁台移民家族变迁的历史,是宗族后代获得文化归属感和共享感的直接媒介,其建筑式的记忆隐喻,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

作为一宗之根脉,宗祠对那些外移他乡的迁台移民新家族来说,是其宗亲联系的脐带,使身处异乡的宗亲记住出生来源。如,在涉台传统村落——福建龙海市白礁村,王姓居多,为闽王王审知的后裔。明永历十五年(1661年),白礁王姓子弟300多人参加忠贞军,随郑成功渡海收复台湾,从此定居于台湾,繁衍生息,形成大族。在白礁村中修有王氏祖祠堂,号世飨堂,为闽王王审知的后裔所修。台湾地区政治人物王金平则属白礁王氏的第二十二世传人。2005年11月,王金平胞兄王珠庆首次回王氏祖祠堂谒祖省亲。另如,闽西上杭县有众多涉台客家开基祖祠,如李氏大宗祠、丘氏总祠、郭氏家庙、江氏家庙和江廖氏花公祠、游氏立雪堂、赖氏宗祠等,不仅具有重要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更有联系两岸甚至海内外整个宗族并在宗族内部形成凝聚力和亲和力的重大意义。

(二)故居祖厝

大陆涉台传统村落保存着许多迁台移民祖先的故居,如,聚族而居的红砖大厝、客家祖地的土楼围屋等,历史上是迁台移民祖先定居、生活的地方,成为独特的地域文化标识。在1515处福建涉台文物中,故居类建筑近160多处。如,位于福建屏南县甘棠乡小梨洋村的甘国宝故居,为清代民居,清乾隆时期,甘国宝曾两次担任总兵戍守台湾,为保卫我国东南沿海安全和祖国统一大业立下丰功伟绩,其故居也是重要的涉台文物。位于福建省平和县坂仔镇宝南村的林语堂故居,是依照林语堂的父亲林至诚传教所建的基督教堂旧址修建而成,在林语堂的六十部著作、上千篇美文中,关于个人生活,他提到最多的是在坂仔的快乐童年,至少有上万字,可见平和故居对林语堂成长的影响。这些不同的涉台故居因设计者、建设者和居住者不同的文化修养和历史背景而形成异彩纷呈的景观特质,但其景观特质多由小气候、场地地形、植物配置、叠山理水构成生态(环境),和由历史、文化、情感和归属积累沉淀而成文态(环境)交织而成,具有丰富的景观容量,是地域文化的载体,更是迁台移民原乡记忆的守护者。

涉台故居祖厝对于台胞文化回忆空间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地域的景观与历史、文化、传统紧密相关,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得以确立的”。[7]作为迁台移民祖先生产生活的主要场所,这些建造精美的涉台民居文化积淀深厚、风格鲜明独特,珍藏着迁台祖先创家立业的动人故事,有其相对独立和完整的民居文化生态系统,独具匠心的营造、装饰构成特殊的文化空间,蕴藏着移民祖先深沉的地域和宗族情感,是他们及其后代心灵的归属,呈现出特定的文化特质及场所精神。不同区域各具特色的文化渊源影响涉台故居整体建筑构造,体现移民祖先的生活理念、价值判断。而涉台故居也反过来影响涉台传统村落文化,表现在地文化精神,表征居住家族的道德规范与价值伦理。“人类的建造活动并不仅仅是为了操纵物质环境,更重要的是通过对物质环境的控制,来实现内心的社会和宗教环境——那是一个文化意义上的理想家园”。[8](P156)原乡文化通过故居祖厝潜移默化影响族人的意识,增强族群后代的文化记忆、家乡观念、地域情感,因为“在一个历史性的场所感受到印象,比起那些通过通过道听途说和阅读得来的印象要更加生动和专注”。[9](P344)对于迁台移民后代来说,祖先的生活空间与属于这个空间但已经不在场的他们交织起来,个人的回忆可以融入一个更为普遍的回忆之中,提供丰富的原乡文化滋养。

(三)墓葬碑铭

在迁台移民的祖籍集中地闽南、广东潮梅等地,尊祖敬宗习俗浓重,凡过世之先人,无不立碑志铭,产生了形制多样的墓葬碑刻建筑。墓葬碑铭类的文物古迹占了涉台文化遗产中的相当比例,和祠堂一样,这些都是“两岸同根、根在大陆”的重要物证,也是台湾同胞渡海而来返回原乡寻根谒祖的重要载体。尤其是其中的墓葬碑铭,集中反映了台湾汉人的“祖地文化”,作为两岸共同祖先“流芳百世”思想的物化体现,其风水吉向、歌功颂德、伦理道德等丰富的文本内容,充分体现先民的审美和智慧。如,福建仅闽西上杭一县,就有李火德夫妇墓、丘三五郎夫妇墓、张化孙夫妇墓、江十八郎夫妇墓、和廖化夫妇墓、游二三郎墓、赖标夫妇墓等客家开基祖墓地。又如,厦门市级文物薛令之墓,其墓主薛令之是唐神龙二年(公元706年)八闽第一位进士,及第后授左补阙、太子侍讲等官职,以为官清廉著称,其后代迁台者众,为厦门著名的涉台文物。习近平总书记任职厦门市副市长期间,在一次主持厦门农村工作会议时,就曾谈到“南陈北薛”的典故,可见总书记对这些涉台文化的保护传承十分重视。2011年,薛令之墓入选《福建省涉台文物名录》。2013年农历十月,台湾金门县及台湾薛氏宗亲会组成近300人的庞大代表团来厦门认祖归宗,并与厦门宗亲共商实施薛令之墓迁建事宜,对后代台胞的教化和两岸共同文化的传承起到推动作用。

涉台墓葬是台胞凭吊先贤的重要载体,也是维系两岸民众血缘情缘的重要纽带。对台湾同胞而言,文化认同首先来自对祖先与神明的认同,进香祭祖是他们世代相传的心愿。这些墓葬碑铭保存了迁台移民对祖地原乡的历史记忆,以此弘扬传统的“祖地文化”,可以增强文化认同。

(四)族谱家谱

“凡国必有史,有家必有谱。”中国历史长期实行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奉行泛孝主义政治伦理,宗族家族是中国传统的社会基础与文化堡垒,族谱家史成为文化记忆重要的载体之一。作为具有共同祖先的宗族记载本族世系和事迹的历史图集,族谱独一无二的内涵和特征使其有“聚其骨肉以系其身心”的教化作用,成为联系华夏儿女的特殊密码。涉台族谱家谱是涉台家族的生活史、百科全书、历史档案,成为大陆涉台传统村落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涉台村落族姓一般在两岸都有族谱。据不完全统计,台湾地区收藏的族谱达6000多种1.5万册以上,多数与大陆涉台村落有直接联系。大陆关于台湾族谱的收集与整理也成果丰硕,《台湾族谱汇编》《台湾族谱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就汇编共收录台湾族谱200多部,以现有台湾人数排名前100位的大姓作为主要搜集整理对象,涉及绝大多数涉台村落,囊括姓氏源流、堂号、世系表等,是了解移民迁台历史,开发建设台湾及台湾宗族聚落由来、地域社会发展变迁的重要文献。

涉台族谱作为两岸共有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联结着两岸同胞割裂不断的血缘亲情,是台湾同胞根在大陆的铁证。涉台族谱包括的族约宗规、家训、祭祀、婚丧礼仪等,是研究涉台祖先宗族的基本资料,具有独特内涵,对后世价值观念、行为模式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迁台移民子孙后代通过族谱家史了解家族的姓氏起源、历史演变、世系繁衍、人口变迁与居地变化,以及家庭成员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事迹。涉台家族的发展已经数百年历史洗礼,枝繁叶茂遍及台湾乃至世界各地。对于因各种原因移居台湾的普通百姓,族谱是他们与祖先及族裔之间的桥梁,是他们乡愁和怀旧的精神象征,成为他们的集体潜意识。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台湾同胞热情地寻求大陆的根基,造福桑梓。族谱不仅成为他们家族史的记录,更是他们的精神寄托和根源。在家国同构的社会传统中,族谱家谱及其编写活动所承载的文化记忆,对台胞的身份认同、国家认同起到重要作用。

(五)民俗非遗

传统村落是非遗的集中地,大陆涉台传统村落有许多特色鲜明的民俗与非遗传承,许多是两岸相通共享,对两岸乃至海内外民间文化互动具有重要的纽带作用,是重要的文化景观构成。大陆特别是闽南地区与台湾渊源深厚,两岸共享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歌仔戏、高甲戏、木偶戏等地方戏剧既是“非遗”,也是两岸乡亲共有的喜闻乐见的文化景观。起源于漳州云霄县的开漳圣王庙祀文化,为纪念开漳圣王陈元光而形成,根植于闽南丰厚的文化沃土,并传播到台湾地区和东南亚,是中国非遗的杰作之一。作为涉台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开漳圣王庙祀文化已升华为两岸特别是闽台地区流行的民俗道德文化,蕴涵着中华民族开疆拓土的垦荒与创业精神,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在台湾地区也影响深远。漳州传统村落有开漳圣王庙宇100多座,祀典隆重,香火鼎盛。每年农历元宵节时候,凡是建有圣王庙的村落,村民一定聚集入庙焚香礼拜,还邀请戏班演戏娱神,抬举圣王神像巡游,充分释放乡土激情,以表达对开漳圣王的缅怀、尊崇和纪念,开漳圣王巡安民俗活动已成为两岸开漳圣王文化的重要景观。再如,“玉二妈”信仰民俗是闽台共有的非遗活动,自明末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士兵将“玉二妈”从福建南部带到台南,“玉二妈”信仰已经在整个台湾蔓延了近400年。闽南东山县康美镇铜钵村的妈祖庙,为台湾“玉二妈”庙的真正香火祖庙,每年吸引台湾同胞络绎不绝前来进香,成为重要的涉台原乡文化景观。诸如此类,两岸许多民间信俗,同根同源。大陆涉台传统村落的宫庙所祀的神祗多数在台湾都有相同祭拜,这些神祗相伴移民祖先渡海赴台,成为其家(族)人或同乡的精神纽带和象征,也是各地对台交流合作乃至融合的重要介质。

三、大陆涉台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内涵

大陆涉台传统村落文化景观是在历史、文化、政治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建构的,既表征富有象征意蕴的自然人文风貌,更指涉历史文化及其地域文化心理,蕴含着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体现着民族精神品格,对两岸同胞记忆重塑与认同建构具有重要意义。

(一)不忘故土的原乡情结

大陆涉台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具有原乡性。从人类学意义上讲,原乡多指一个宗族的本乡,是由籍贯或来源而确定的地域概念,即远离故土的移民族群最初的故乡。比如,台湾金门乡亲到现在仍习惯称泉州为“原乡”,寓意即为“原始故乡”。从文化学意义上看,原乡还可以指人类精神家园的源头,不同族群矢志不渝追寻孕育自身文明传统和文化主体性的精神故乡。“一种对原始故乡的亲情、血缘,以及习俗文化的认同与回归,是建立在民族文化心理基础上的民族故土、文化故乡、精神家园;因此,原乡意味着对一种习俗、精神和文化的继承,并由此成为多元文化差异中的隐喻、一种象征”。[10]作为迁台同胞过去的家乡,大陆涉台传统村落中那些族姓繁衍生息的故居古厝、祭祀先祖之地的祠堂家庙、信仰传承的民俗非遗等文化景观,蕴涵了两岸同胞所共有的人地关系与价值观念,是两岸同属一家的历史见证,寄予着深厚的原乡情感,深深烙上迁台移民及其后裔的原乡情结,形成文化景观的原乡特色。

大陆涉台传统村落文化景观所承载的原乡情结比家乡情感更为深切。既表征血缘关系的祖地故乡,又由此追溯的是带有传统的文化故乡,展现更为深刻的原乡文化特征,蕴含着深刻的原生性文化记忆。几百年来,许多迁台移民带着祖先的牌位漂洋过海去台湾谋生,他们不忘自己的原乡,以原乡地名命名在台湾的居住地,对祖地原乡有情感回归与寻根需求。对于广大台胞特别是老一辈台胞来说,原乡情结大多根源于内心深处对原乡文化景观的记忆,这些原乡文化景观成为台胞认祖归宗、血脉相连而割裂不去的思乡情结和精神纽带。

(二)血浓于水的宗族观念

大陆涉台传统村落的形成,多源于历史上中原移民的持续迁入。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当地土著,为了生存与发展,移民祖先们和衷共济,团结互助,以同姓、同宗、共同出生地、共同方言为纽带,散者聚,疏者亲凝成一体,依靠集体的力量生存,促进移民聚落和村落的形成。历经多代繁衍与发展,同一宗族一般生活在村落之中,相同的血缘关系联结家族成员的纽带,这种血缘相同的身份相互认同,形成一个以村落为基层组织形态的紧密的整体,血缘与地缘在涉台村落交织成一体。特别是在福建,朱熹等学者倡导以儒家伦理为规范的家族制度,成为宗风最炽的地区,其村落文化景观的宗族文化特色更为明显。大陆涉台传统村落格局、民居建筑、公共空间、传统生产和生活习俗等文化景观,蕴藏诸多的宗族文化关键符号,蕴含宗族传统礼制规范和伦理道德、价值取向,呈现出某种“超稳定性”。原乡习俗大多首先发端于村落宗族,这些在长期的生活与生产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大量习俗,是宗族同胞共同的社会心理观念,经村落宗族代代相传,固化为原乡社会习俗。在迁台过程中,宗族的纽带成为把成员拉向海外的直接动因。苏基朗在《刺桐梦华录:近世前期闽南的市场经济》中指出,“从事海上贸易需要巨额投资”“也有赖复杂的组织与制度”。[11](P12)宗教、宗族和“恩报”带来的乡族纽带,锻造并强化了社会的横向联结,家族组织能为渡海迁台提供必要的社会组织基础。在面对市场风险时,这种基于宗族信任的合作是成功的关键。

大陆涉台村落文化景观蕴涵的宗族观念在当下发挥着重要作用,血浓于水的宗族观念让老一辈台胞带有浓厚的家乡情怀,始终铭记返乡祭祖、光宗耀祖,修建住宅、捐建宗祠、铺路架桥、兴办学校、捐资筹办庙会等等,既沟通亲情,又增强祖地文化认同。在两岸交流中,把祖祠、祖墓、族谱作为维系两岸宗族血胤传承与聚合的力量,可以推动宗亲交流与经济文化等领域融合发展。

(三)厚植于心的家国情怀

作为迁台移民情之所系的传统文化符号,大陆涉台传统村落原乡文化景观不仅仅是原始故乡的文化意象,更承载纯孝、仁爱、进取、爱国等价值观念,凝聚两岸同胞共同的仁爱慈悲与家国统一情怀。闽南、粤东地区随处可见的宗祠,充分体现了敦亲睦族、家国一体的观念。闽南民居建筑“出砖入石燕尾脊、雕梁画栋皇宫起”,形象地展现中原儒家孝道文化在闽地原乡村落景观的延伸。“燕尾归脊”把美好希冀与思念隐于屋脊之上,寓意子女不管漂泊他乡,不论路途多远,都要回归故里。闽粤沿海涉台传统村落的民居,有着与国内其他地区民居中少有的精美装饰,雕梁画栋,寓意非凡。石雕、木雕、砖雕随处可见,民风民俗、历史典故、家训格言,遍布四周,多是教导家族子孙要修身齐家报国等,含义深刻。“不仅是建筑表面为美观而下设之物,而且是一种建筑的视觉对象,一种具有民族、地域、宗教、伦理、习俗、心态及情态意象等多功能、多向度的概念”。[12]还有涉台族谱所反映的宗族社会秩序建构与国家统治互动关系等等,大陆涉台传统村落这些原乡文化景观蕴含超越时空的价值理念,与家族、国家、社会有着密切联系,对当下构建家国情怀具有深远意义。

大陆涉台传统村落蕴涵的这些家国观念源远流长,意义重大。漂洋过海的迁台移民,身在他乡却心系原乡,表现出特别强烈的故土观念和家国情怀,这在历史上表现得尤为明显。1895年,甲午海战失败后,外族侵占台湾,许多爱国志士“誓不臣倭”,绝然渡海返乡,留岛的一些同胞仍坚守家国认同,面对外族殖民者的高压,有的将祖先牌位和族谱隐藏于内室。1945年台湾光复,台胞个个欢欣鼓舞,许多大陆移民后裔面对一湾海峡,朝着大陆原乡含泪叩拜。迁台移民历来有爱国爱乡的优良传统,曾经涌现出许多反对外族侵略、维护祖国统一、为国为乡赴死如归的英雄人物,郑成功、施琅、陈化成为其中杰出代表。改革开放后,台胞投资家乡,办厂兴业,集资公益,支援灾区等动人事迹,层出不穷。这种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价值理念,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具有更加积极的意义。从迁台移民文化中挖掘爱国主义的深刻内涵,有助于激发两岸中华儿女共同的家国认同,为两岸融合发展贡献力量。

四、结语

自古以来,中国人都怀有浓郁的原乡情结,这是一种内化的情感。大陆涉台传统村落作为中国传统村落的一种重要类型,既是台胞根脉所系,也是台胞原乡情结的重要载体。作为两岸一家的历史与现实见证,涉台村落原乡文化景观建设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当前,台湾岛内“台独史观”流毒蔓延,编造所谓的“台独历史”与“台独文化”,别有用心地夸大台湾区域文化中的差异性与独特性,美其名曰“台湾文化”,妄图与大陆经济“脱钩”、文化“断链”,达到“去中国化”的目的。一部分年轻台胞对祖国大陆的原乡意识不强,文化认同较低,有的甚至在身份认同上焦虑和迷茫。2022年对台工作会议强调,“要高度警惕民进党当局‘去中国化’图谋,大力宣传台湾同胞爱国主义传统”。以大陆涉台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为代表的传统家国文化蕴育原乡情结,唤起两岸同胞心灵最柔和的部分。在深化两岸融合发展,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当下,大陆涉台传统村落不该只是历史记忆的痕迹,发挥大陆涉台传统村落原乡文化景观意象,在联结两岸、唤起台胞归属感重要而独特的纽带作用,将此历史记忆所代表的文史意涵联结到台湾年轻人和社会大众中,增进台湾同胞的文化认同,进而提升台湾同胞特别是年轻一代台胞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

此心归处是原乡。“乡愁不是专给外人观看的肤浅的风景、不是现代喧嚣的旅游产地、不是生造臆想的、仿古做作的粗俗街市、旧屋、楼台亭阁。生搬硬造的假古董无法激发人们的共鸣,没有对历史、对先民生活的尊重,也就构不成乡愁”。[13]大陆涉台传统村落的价值,在于它的历史记忆和原乡特色,对其保护传承需把握其自身的特性,把握其原乡文化精神内涵。当前,大陆涉台传统村落原乡文化景观资源不清,毁坏未止,景观建设存在诸多盲目性,原乡特色不突出。要广泛而深入地调查涉台传统村落原乡文化景观资源,从理念认识、规划指导、文化演绎、人本主义等方面,通过自然生态、文化型态、人文心态的融合统一,探寻涉台村落原乡文化景观保持与提升的规律和路径,提出构建政府、社区、市场、宗族组织、住民与台胞等共同参与的保障体系。以原乡文化景观的保持与提升,让涉台村落成为广大台胞原乡情结寄托的精神家园,并成功转化为吸引台胞共建共享共融的驱动力,深化融合发展,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

猜你喜欢
原乡台胞文化景观
原乡人·漂泊者·白面具
原乡诗二首
台胞宋志平的“田园梦”
人大代表薛玉凤 平潭的美,台胞出了力
推动两岸融合发展 携手打造女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
现代道路交通文化景观探究与实践
原乡神话的追逐者——《空山》新论
对首尔梨泰院伊斯兰街道的文化景观解释
白鬃马穿过甘南——论扎西才让的原乡写作
景德镇陶瓷文化景观变迁中的人地关系和文化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