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跨学科学习:内涵特质、价值意蕴与实施路径

2023-04-06 23:16郝俊勇王玉帆
关键词:学科知识跨学科语文课程

郝俊勇,王玉帆,徐 畅

(1.华中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2.河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3.信阳市第十三小学,河南 信阳 464000)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为新课标)在遵循新时代对高质量人才培养要求的基础上,将语文课程的价值维度由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发展为体现国家意志、立足于语文学科育人价值的核心素养。课程内容结构进一步体现出“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的要求。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立足于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促进多学科知识、分析方法与思维的综合化,适应语文课程育人的价值要求,达到拓宽语文学习领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五育融合的效果和目的。因此,本文对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跨学科学习进行探讨,以期促进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实践。

一、语文跨学科学习的内涵与特质

(一)立足于语文学科本体:语文跨学科学习的内涵

“跨学科学习”是整合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的观念、方法与思维方式,以解决真实问题、产生跨学科理解的课程与教学取向[1]。根据张华教授对“跨学科学习”概念的阐述,可以了解到“跨学科”的前提一定是多学科的协同,这需要高度的综合性,各个学科之间不是以不同学科知识的简单叠加来指向同一问题,而是运用逻辑思维将其融合理解。新课标在跨学科学习任务群中明确指出:“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2]34由此观之,跨学科学习任务群要求学生在积累语言文字的基本知识、提高阅读与交流能力、获得文学审美体验、表达个性化理解、提升思维能力的过程中进行多学科知识的有效整合,以解决实践活动中的语言应用问题。

语文课程领域内的跨学科学习,其本质应有“语文味”。有学者认为“语文学科的跨学科任务群教学,首先要牢牢树立语文学科的本位意识,并坚守这个本位”[3]。立足于语文学科本位的语文跨学科学习,通过融合不同学科的知识、观念、分析方法,并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活动等语文学习实践中,促进多学科知识的耦合,从而达到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拓宽语文学习视野的效果。此外,从构建素养型课程目标体系来看,语文跨学科学习能够促进学生逐步形成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能够助力语文核心素养的养成,是课程育人价值的有效体现。

(二)综合性与实践性:语文跨学科学习的特质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2]1。综合性和实践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跨学科学习”在语文学科中可渗透在学生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实践活动的全过程,是兼顾相关学科素养以及整合多学科学习场域、产生多学科理解的综合体现。

1.综合性

长久以来,学生完整的生活体验与学校课程的分科教学存在矛盾,生活中语言文字运用的现实与情景一定是多元化知识的整合,而不是单个学科知识点的一一对应。因此,跨学科学习对语文与其他课程的交流互动进行了优化,它不单单弥补由于分科而导致的知识割裂,而是着眼于整体学习能力的提高,在学科组元的过程中形成知识的迁移能力,促进必备品格的养成。综合性课程的教学内容选择与组织往往难度较大、涉及面广,在中小学实际教学过程中容易导致学科内部知识完整性的断裂,难以实现跨学科的深度融合。

基于语文跨学科学习的综合特质,克服以往弊端是有效开展跨学科学习的重中之重。首先,在学习内容选择上,改善各学科在综合过程中深度不足问题,可以在跨学科学习过程中开展全校综合课程教研活动,师生对重要的学科概念和分析方法进行自主建构与探索。其次,在学习方法上,构建真实学习情境,推动异质性知识整合应用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应避免跨学科学习仅仅局限在语文课堂上,并拓宽语文跨学科学习的应用范围。再次,在教师素养上,要求组织各个学科的教师,开发与实施系统的综合课程体系,这必定对教师学科知识的综合化、职业素养的高质化、专业技能的精准化提出更高的要求。

2.实践性

语文跨学科学习的焦点之一是解决真实生活中的语言实践问题。因此,可以构建语文学习情境,把语言的运用付诸实践活动,彰显“跨学科学习”的实践性。语文学科的实践活动主要包括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三类。在阅读与鉴赏层面,围绕教材各个单元的双线线索,即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组织小组成员开展专题式学习,运用多种形式分享多样化的研读成果。在表达与交流层面,借助多学科分析方法和研究工具,融合个人体验、学科认知和社会实践等多种渠道,针对热点问题撰写发言报告,供全班同学讨论交流。在梳理与探究层面,可以结合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学习撰写并分享观点明确、条理清晰的调查报告,形成“语文味”的实验数据分析或诊断单。

从课程实践性的角度看,应避免跨学科实践只局限在知识层面的整合、而非技能提高的问题。《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要求各学科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4]11,课程方案规定要合理设计各个学科每学期的课时安排,构思活动的实施周期、确定难度等级。此外以观察、记录、参观、体验、设计、参与、调研、展示为主的语文跨学科实践方式贯穿实践活动全过程,加强语文实践活动的多样化,把创新实践提至学生的学习阶段,使学生获得自主学习并应用其他学科知识、研究方法的能力,这是教师在实践中整合多学科学习进行教学的方法与内容。

二、语文跨学科学习的价值意蕴

(一)充分发挥“五育融合”的育人优势

“跨学科学习”以任务群为组织形式能够有效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和素养的全面发展[5],彰显了“五育融合”的育人理念。“五育融合”是促进我国育人方式的转变、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必然要求。目前学校教育在德智体美劳五方面的具体教学实践中,存在各个学科各行其是的问题,虽然各育偶有交叉,但缺乏高屋建瓴的整体性设计。例如,语文课程的听说读写能力、数学课程的逻辑运算能力体现的是对“智育”的培养;“德育”则主要是通过思想品德课程对学生的道德修养起导向作用;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则主要通过体育课、美术音乐课、课外实践活动等进行教学。五育之间尚未达到真正的相互融合和渗透。

在语文跨学科学习视野下,“五育融合”观念不仅意味着教学焦点应以语文实践活动为载体,探索课程的多维价值,弥合五育之间的隔膜,也揭示着语文跨学科学习作为整合多学科要素的综合性学习方式应以更加丰富的学科理念和内涵协同提升“五育”素养。此外,跨学科过程中若缺失“五育融合”育人观的指导,只是形式化的多学科知识灌输,那么这就偏离了“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因此,跨学科学习和“五育融合”的教育理念相辅相成,共同服务于基础教育改革。还应着眼于学校课程的多元化整合,强调学生德智体美劳五育之间的互动和融通,增强语文学习的弹性和包容性,注重实现多学科综合育人优势的价值。

(二)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和试卷题型的改革

推进跨学科学习势必带来教学方式的改革,可以围绕语文学科学习、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话题进行课程内容的重构,确定学习主题或任务,实施大单元、主题式、项目式教学。例如,在统编版高中语文教科书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的学习中,尝试建构单篇细读、群文比读、专题研读三种课型,其中专题研读主要围绕诸子思想的文化影响与传承发展进行设计,不同的任务取向产生不同的实施思路,针对其影响体会儒家思想的深远意义并结合思政课中中华民族精神板块进行补充,针对传承发展古为今用、批判继承的理念[6],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有助于学生养成以多学科解决同一任务的能力。

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出现也会带来试卷题型的变化。2021年河南省中考语文试卷第5题就体现了多学科整合的趋势,题目要求考生根据博物馆时空舱简介对其进行命名并说明理由。题目给出第二时空舱简介,以文物为线索,串起秦一统六国的历史的相关资料。通过虚拟现实再现当时的重大事件、战争场面等,让观众在金戈铁马、风云激荡中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这则材料是语言实践与历史知识、现代技术手段的融合,使学生在不同学科知识的交叉中,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此外,根据新课标跨学科评价的有关建议,语文试卷在命题时让学生根据所提供的跨学科学习情境和探究材料,回答任务型试题或者撰写实验研究报告,均是值得期待的命题方向。

(三)助力减轻作业负担提质增效

语文课程学习内容广泛,涉及听说读写各个方面,包含多种学科知识,如古代散文会涉及关于时代背景的历史知识,科普小品和科学家人物传记会涉及数理化知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事无巨细地对学生进行“全方位”教授,学生尚能掌握其他学科知识,但是当学生自己面对课后作业时,却找不到有力抓手,不知道该如何对知识进行有效整合。“语文味”的跨学科课程不仅是一种全域性的学习方式,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融合、渗透有助于学生形成整体性、协同性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思维的思辨性、逻辑性、联想性、创新性,进而提升学生的智力水平。

此外,教师应为学生精心设计跨学科学习的作业,通过一个主题或任务,实现多学科的整合融通。例如,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名著阅读书目是《昆虫记》,笔者设计主题为“走进昆虫世界,关怀生命价值”的跨学科学习任务,本次活动围绕昆虫的生物习性、种群中的社会行为、感受趣味性语言背后的哲思美三个部分进行展开,结合语文、生物、社会学等学科知识,促进学生通过完成综合性作业学习来巩固不同学科的知识,发挥教学的最大成效,切实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习质量。

三、语文跨学科学习的实施路径

(一)推进素养为纲,实现学科知识整合重构

核心素养在课程内容的展开过程中起着前端指引、过程渗透、终端融汇的作用[7]。语文跨学科学习所整合的其他学科知识并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立足于学生在文化、语言、思维、审美四个维度所要达到的高度。其中,语言应用是其显性价值的呈现,其他三个方面则是语言运用过程中潜移默化所要达到的素养要求,核心素养的欠缺不能仅仅归因于语文知识的不足,而是对语言之外的核心素养的认知与理解出现了偏差。跨学科学习课程内容在设计过程中,应注意这个关键问题,以核心素养为纲领,对四个维度的内涵进行有效的整合和重构。

不同学科的知识之间排列和归纳需要指向同一价值,这存在两种现象。一是知识之间的相似性和共通性可以让不同学科的知识轻松完成迁移与重构。例如,在诗词教学中,诗词的韵律构成了一咏三叹的情调,音乐和语文的音韵知识具有共通性,可以通过为古诗词编曲的跨学科设计,再现诗词的声韵,在婉转飘荡中体会语言的隽永绵长。二是在不同知识中寻求跨学科学习链接的关键点和融合点。例如,文言文《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教学中,对于“求人可使报秦者”这个特殊句式结构的理解,可融入英语定语后置的知识,探索语文教学的创新。对于不同知识的链接,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会有效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从而实现知识的迁移与重构。

(二)立足现实生活,做好学习情境创设规划

生活视域下的语文跨学科学习以完成现实任务为指向,是一种任务驱动型学习,创设真实的任务情境为其内在诉求[8]。这一理念反映在综合学习中就是要创设真实情境,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校教育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为目标,就必然要求课程内容指向现实生活,教育必须融于生活,跨学科学习情境越真实,整体规划越系统化,越有利于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与现实生活产生积极互动。

例如,在设计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必读书目《海底两万里》整本书阅读时,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某同学参加学校举办的“我来说经典”读书交流活动,因为对《海底两万里》小说中描绘的海底冒险经历非常感兴趣,所以选择这本书作为汇报内容,请你帮他写一份关于《海底两万里》的读书报告,作为活动素材。《海底两万里》作为一部描述海底冒险经历的科幻小说,涉及历史、物理、化学、生物的知识,如想要理解主人公尼摩船长不屈服于自然的高大形象,必须考虑波兰人民反对沙皇独裁统治起义的历史背景,想要理解海洋生物的生活特性,需要结合生物学科中对海洋生物的分类来了解相关知识。在创设读书交流活动的情境下,以理解小说学习要素为主线,链接不同学科知识,在梳理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完成跨学科学习目标,通过知识的整合贯通体会整本书阅读的奥妙。

(三)倡导先进理念,推动教学设计多元创新

在语文跨学科学习实施方面,以往的教师教学方式单一,学生积极性欠缺,融合没有深度,学生不明白多学科整合的价值。因此,在语文跨学科学习中应引入先进的教育理念,使得语文课程耳目一新。STEAM 是科学 (Science)、技术 (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艺术(Arts) 和数学(Mathematics) 的简称,旨在打破学科领域的界限,倡导基于项目的学习方式,强调体验性和实践性,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学习方法[9]。作为一种多学科整合的教育模式,其设计理念与新课标倡导的语文跨学科学习理念具有共通点,它的教学探索将有助于优化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实践。

引入STEAM教育理论需要用“做中学”来关联不同课程,根据不同的学习主题进行整合,如在环境、安全、人口、资源、公共卫生等方面或者围绕人文精神、科学精神、艺术精神等方面跨学科学习主题的设计,既要注意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推动学习任务的达成,又要注意把握学习任务与学习主题之间的关系,统筹规划,避免盲目教学[5]。可以尝试将历史与文化融入语文教育,带领学生参观鄂豫皖革命纪念馆,制作“弘扬大别山精神”纪念册,通过了解鄂豫皖地区的辉煌革命事迹,传承发扬红色精神。还可以尝试以“科学之光”为主题,引导八年级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化学应用案例,阅读语文教材中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故事,撰写调查报告,举行“走进神奇的化学世界”推荐会,消除对化学学科的刻板印象[10]。在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中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反思问题,从而激励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产生持久的探究兴趣。

(四)关注整体表现,构建学习质量评价体系

语文跨学科学习在检测学习成果时需对评价体系进行改革。首先,从以往的“定量”评价转变为“定质”评价,紧扣核心素养的评价内容。其次,引入solo分层赋分的评价标准,关注学生的整体性表现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一方面要评价学生在文化语言、思维、审美、等方面的语文认识水平,另一方面要着眼于学生在跨学科过程中的知识、思维的整合能力。例如,要品评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诗句,可以整合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美术、历史、气象等多门学科的知识和思维模式,创造出基于文本的个性化解读[11]。例如,“运用了夸张、对偶的修辞手法,描绘了塞外风光的奇特壮丽,画面开阔,意境雄浑”,从语文学科的修辞手法角度体会作者对意象的选择及其所营造的意境。此外,还可以整合两个及以上学科知识说明观点,将多学科知识融合运用其中,如“运用了夸张、对偶的修辞手法,静中有动,广袤的大地上一柱孤烟渺渺向上,平面构图和立体构图的和谐统一,意境优美开阔”,语文修辞知识和美术构图理论相融合,学生能体会“诗中有画”的画面感。回答层次的不同赋分标准,能够注重评价学生的思维过程,从根本上发挥评价对学生的导向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语文新课标把跨学科学习设为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之一,有助于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优势、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选拔的需求以及提升学生智力思维,助力语文核心素养的生成。在学习内容、学习情境、教学设计和评价体系方面探讨初步的实施策略,可更深入全面地对语文特质的跨学科主题教学设计,对语文跨学科学习关键概念进行多维阐释,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跨学科学习理论和实践进行丰富和拓展,推动语文跨学科学习的正确实施,有助于发挥跨学科学习在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中的现实价值。

猜你喜欢
学科知识跨学科语文课程
高校图书馆学科化知识服务模式研究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品读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在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学校德育要植根于学科知识的意蕴之中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基于本体的学科知识门户语义服务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