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2023-04-06 01:40蔡锡虎
课外语文·上 2023年3期
关键词:汉室遗愿先帝

蔡锡虎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

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那些英雄人物,在风起云涌的时代,闪亮登场,留下各自的精彩;沉入时光的隧道,化为星星,闪耀在历史的天空。其中最醒目的一颗,非诸葛亮莫属。

关于诸葛亮的介绍是这样的: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且不表,作为文学家的诸葛亮,确实写下了不少散文。细数下来有《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便宜十六策》《兵法二十四章》《将苑》《草庐对》《诫外甥书》《诸葛亮集》《马前课》《心书》等。

诸葛亮文韬武略,既能運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又能将思想凝于笔端,写下流传千古的文章,可谓千古难得的人才。而他的一生中,最宝贵的精神遗产是对于刘备和刘禅两代君主的忠诚辅助,是对家国苍生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一精神遗产让诸葛亮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也充分体现在他的文章《出师表》中。

《出师表》历代传诵,其中爱国诗人陆游就赞其为“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指出千百年来,没有哪篇文章能够和《出师表》相提并论。为此《出师表》千古流传并被选入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课本,既是对诸葛亮的致敬,也是对他文章中为了光复汉室实现先帝遗愿所传递的忠贞不渝、公心可昭日月的情感的肯定。

诸葛亮的《出师表》又分《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课文所选的是《前出师表》。创作背景是先帝刘备驾崩,托孤刘禅于诸葛亮,诸葛亮经过几年呕心沥血辅佐治理,蜀国发展趋于安定。感怀先帝“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遗愿尚未达成,即使诸葛亮本人已不复壮年,北上伐魏也存在长途跋涉作战胜负难料的风险,但诸葛亮还是坚持于公元227年发兵北上。临行之前,诸葛亮放心不下后方,上书后主刘禅,从广开言路、赏罚分明、选人用人、亲贤臣远奸佞等方面,向刘禅进行多维度的劝诫,表达自己以身许国、忠贞壮烈、舍生取义的思想感情。

情感分很多种,忠诚是情感的具体体现之一。深读《出师表》,其字里行间体现的是诸葛亮对于恢复汉室信念的忠诚,对于追随刘备的忠诚,对于蜀国建设的忠诚,对于天下苍生的忠诚,犹如猎猎飓风,从古直吹到今,仍能击中人心深处。我们仿佛看到,北伐临行前夜,诸葛亮伏案疾书,面对后主苦口委劝、倾情相诉,恨不得将一颗忠心剜出,涕泗交流,写下《出师表》。其言辞恳切,忠心昭昭,动人魂魄,感人肺腑。

今天,我们试着结合杜甫为诸葛亮写的那首《蜀相》,解析《出师表》中体现出来的诸葛亮作为人臣对先帝知遇之恩的感念、对两朝主公的忠诚、对先帝遗愿的坚守、对实现遗愿的舍生取义等四个方面,共情诸葛亮的烈烈忠心,望能与读者共勉一二。

一、“三顾频烦天下计” ——先帝知遇之恩一生相报

东汉末年,刘备宏图在心,求贤若渴,得知诸葛亮乃一代雄才后,便十分仰慕他的才干,希望能与之一起做一番事业。于是在徐庶的推荐下,身为汉室后裔、一方诸侯的刘备降低身份,终于在公元207年,用三顾之礼请出“山野村夫”诸葛亮,迎来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谋臣,让其担任自己的军师。对于这段故事,《三国志》中有记载:“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诸葛亮当年偏安南阳隆中,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三顾之后被刘备这份谦逊的诚意打动,也有恢复汉室为天下苍生计的想法,遂择木而栖,选择了刘备,与刘备畅谈天下格局,分析天下形势,提出三分天下之宏图,助力刘备巩固势力,以期兴复汉室。

事实上刘备的眼光是独到的,有诸葛亮的参谋,蜀国逐步壮大,拥有了与魏国、吴国相匹敌的资本。后来诸葛亮的多次北伐也证明,他用一生在回报刘备的知遇之恩,一生都在坚守“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先帝遗愿。

二、“两朝开济老臣心” ——诸葛亮为臣之忠可昭日月

诸葛亮从此“遂许先帝以驱驰”,运筹帷幄,南征北战,发挥智慧才能,辅助当时势弱的刘备逐渐成长壮大,终于天下三分,形成魏、蜀、吴三足鼎立之势。从“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诸葛亮共追随刘备21年。

可惜好景不长。公元223年,刘备崩殂,临终时将未竟事业托付于诸葛亮,同时临终托孤,要求刘禅将诸葛亮“事之如父”,遵从诸葛亮的谋略继续建设蜀国,光复汉室。

诸葛亮再次临危受命,接过恢复汉室的大旗。但在刘禅面前,并没有自恃功高,反而因人臣强大的责任感更加谦虚。他“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于是更加兢兢业业,把蜀国的国事当成自己的责任,呕心沥血,励精图治。同时心怀先帝恢复汉室的遗愿,一边辛勤壮大蜀国,一边计划开始北伐。虽年事已高,仍坚持“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为北伐做准备,吃苦受累只为扩大蜀国疆土,拓展帝王之业,实现先帝初心。好在韬光养晦,“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便提出北伐计划,并指出“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是自己报先帝、忠陛下的职分。

为此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向刘禅推荐了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纯良臣子,并提醒刘禅这些人才是先帝遴选出来留给陛下的,希望刘禅宫中大事小情都可“悉以咨之”;接着推荐了将军向宠,是“先帝称之曰能”的人,宫中之事可悉以咨之;最后提醒刘禅亲贤臣远小人,是先帝在世所注重的,推荐了可亲之信之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因这些臣子都是贞良死节之臣。推荐完后,希望陛下践行,则汉室兴隆指日可待。

三、“出师未捷身先死” ——诸葛亮不胜不归舍生取义

在刘备病逝仅四年有余,诸葛亮在蜀国战略后方日益巩固的情况下,拾取先帝遗愿,决定出师讨伐魏国,收复汉室。

如前文所讲,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推荐了如此多的臣子,唯独没有提自己,是因为他已经做好北伐不胜不归、舍生取义的思想准备。

先帝创业未半,壮年早逝,给诸葛亮留下了烂摊子:益州疲弊,蜀国处于存亡之秋。蜀国何去何从?就是完成先帝的遗愿。这个遗愿也内化为诸葛亮的政治坚守,那就是“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待南方已定,兵甲充足,诸葛亮便迫不及待渡过泸水,深入不毛之地考察敌情,图谋北定中原大计。其间苦累,毫不在乎,一意剑指北上,践行忠心。

然而当时后主能力不足,令北伐有了后顾之忧。忠言逆耳,谏言逆鳞,刘禅再愚钝,也是一代主公。为了唤醒刘禅,诸葛亮不惜冒着被刘禅忌恨的风险,语重心长写下《出师表》,先是回顾先帝遗愿,接下来推贤举能,安排宫中、营中人事,劝陛下廣开言路,任人唯贤。再回顾自己知遇于先帝,多年追随,受命于先帝以来更是夙兴夜寐,谨记先帝遗诏。如若魏贼不讨,蜀国不兴,旧都难还,个人前程事小,辜负先帝重托,令先帝蒙用人不明无效之误解事大。因此诸葛亮并不在意陛下刘禅怎样对待自己,只要为了蜀国,个人何足挂齿。

不仅如此,诸葛亮还主动请缨,“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请陛下刘禅把北伐讨贼的任务交给他。如果北伐不成功,就请治罪,“以告先帝之灵”。不仅如此,还在文章首尾一再恳请陛下不要妄自菲薄,随意引喻失义;也宜自谋,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既像谆谆教诲的父辈,又像循循善诱的师尊,替刘备行鼓励之责,培刘禅治国能力,增刘禅治国信心,扶持其做成熟能干的陛下。

在刘禅面前,诸葛亮既为人臣,又为长辈,个中分寸虽难把握,然诸葛亮出于公心、舍生取义,忠心耿耿,可昭日月。

四、“长使英雄泪满襟” ——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出师表》上呈之后,诸葛亮开启了六次北伐,每一次北伐都失败而归。最终在第六次北伐时,诸葛亮身心交瘁,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出师未捷,实现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誓言,也让《出师表》成为千古绝唱。

时危见臣节。北伐胜败难料,此一去不知能否归来,倘若战死,蜀国何去何从?为此从这个角度上论,《出师表》又像是一封写给刘禅的遗书。表中诸葛亮将事情桩桩件件安排得井井有条,讲得明明白白,全是出于恳切的忠心,对先帝的爱戴,对刘禅的深切期望,读来令人心恸难抑。诸葛亮最后临表涕零,不知所云,随后毅然北上,为先帝遗愿,也为蜀国未来,慷慨赴死。

虽然诸葛亮病逝于《出师表》后的第七年,但第一次出征,对蜀国的担心,对北伐的未知,对个人生死的未卜,是诸葛亮必须面对的。他一定是经过了长时间的思考,盘点后方治理方案,也坚定了北伐开弓没有回头箭的决心,才如此决绝,语重心长。从诸葛亮的角度讲,他甚至没有刻意剖白忠心,只是在劝谏一个后辈主公,如何在没有他诸葛亮的情况下,用好身边忠臣贤臣治理好国家。至于自己,则投身北伐,舍生取义,一去不回,即使如飞蛾扑火,也要一往无前。

猜你喜欢
汉室遗愿先帝
《出师表》初三复习试题
出师表
我兄我弟生死一线承让爱:“遗愿”苟且余生晴朗
祝贺汉江被评为全国最美家乡河
《出师表》节选
出师表(节选)
参观诸葛亮隆中遗址
亚历山大大帝的遗言
“上帝”考
遗愿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