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学生国学经典诵读课程设计研究

2023-04-06 01:46孟勤
考试周刊 2023年8期
关键词:自主合作国学经典课程设计

作者简介:孟勤(1982~),男,汉族,贵州毕节人,毕节市七星关区生机镇中心校,研究方向:小学语文。

摘 要: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材中,包含很多国学经典文本,基于新课标课程理念,结合文化自信等核心素养的内涵,教师要做好国学经典诵读课程设计,引领学生诵读国学经典,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学生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意识。以往国学经典诵读课程设计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是流程设计缺乏体系、阅读指导相对不佳、渗透文化要素不足。新时期需要建构科学的策略:研读单元要素,布置预习任务;明确教学目标,规划教学策略;引入名言故事,导入新课内容;优化教学流程,引领学生学习;组织阅读活动,提高阅读能力;总结课程内容,设计科学作业。

关键词:小学语文;国学经典;课程设计;自主合作;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08-0028-05

在2022年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课程理念提出要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是核心素养的表现之一,是让学生认同和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学经典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承载了我国古代的思想文化,蕴含丰富的育人资源,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选取了诸多国学经典文本,教师要注重做好相关课文的教学。在小学高年级国学经典诵读中,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古人谈读书》为例,教师要基于课程主题内容与教学目标,做好课程设计,引领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注重进行育人教育。

一、 国学经典诵读课程设计的意义

(一)优化课程教学设计

在人教版小学语文高年级教材中,包含很多选自国学经典的课文,如五年级上册的《古人谈读书》选自《论语》等,五年级下册的《自相矛盾》选自《韩非子》,六年级上册的《文言文二则》选自《吕氏春秋》等。这些课文属于文言文,小学高年级学生在阅读时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国学经典的特点优化课程设计。在授课之前,教师基于课程主题与教学目标,引入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做好课程设计,能够为课堂教学打好基础,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教师通过做好国学经典诵读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参与课前自主学习,在课堂上创设与之相关的生动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初步熟悉国学经典文本的内容。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基于主题内容提出问题,布置小组探究任务,为国学经典文本断句,要求学生翻译句子,总结语意内涵,逐步掌握课文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主要是组织者、引导者、点拨者,学生参与独立思考、猜想推测、合作探讨等过程,以此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三)培养文化自信素养

基于新课标中的核心素养,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坚定对中华文化生命力的信心。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的代表之一,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诵读国学经典,能够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主动继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开阔文化视野,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素养。

二、 国学经典诵读课程设计的问题

(一)流程设计缺乏体系

基于小学高年级的相关课程,教师在实施国学经典诵读课程设计时存在问题首先是流程设计缺乏体系。国学经典相关的课文都是文言文形式,包含很多不易理解的字词语句,需要探究其中的哲理内涵。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课文,教师需要进行流程设计,但是在流程设计中没有遵循一定的逻辑,或者出现逻辑混乱的情况,无法构建科学完善的课程教学体系。在新时期的国学经典诵读课程设计中,教师应当积极探究科学的流程设计方式,完善课程教学体系。

(二)阅读指导相对不佳

国学经典相关课文不同于一般现代文,其中包含大量的难懂字词语句,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做好阅读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在阅读指导过程中,教师运用的阅读指导相对不佳,指导的内容不易理解,指导的时间不够准确,指导的形式不够多样。比如,在《古人谈读书》的教学中,当教师在指导学生初读课文时,先范读,再让学生跟读,要求进行断句,有的学生在阅读“默而识之”中的“识”时出现错误,部分教师没有注意到或者不能及时指导学生纠正。

(三)渗透文化要素不足

基于新课标的课程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热爱中国文化的情感,引导学生传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但在国学经典诵读课程设计中,受到教育理念等因素的影响,教师尚未认识到用语文进行育人的重要价值,存在着渗透文化要素不足的问题。比如,教师设计《古人谈读书》的教案时,融入的文化要素非常有限,对《论语》、孔子、诸子百家、春秋战国等内容的拓展不足,导致学生无法更好地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 国学经典诵读课程设计的策略

(一)研读单元主题要素,布置课前预习任务

通过研读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结构,可以明确在中高年级的教材中,每个单元前面都有导语部分,其中包括单元的人文主题、阅读要素、写作要素。在国学经典诵读课程设计时,教师需要深入研读国学经典相关课文的单元,研读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明确具体课文主题与内容,确定教学要点,并准备相应的图文教学资源,设计与制作教案、教学课件、预习学案等。教师可以布置课前预习任务,分发预习学案,要求学生借助学案预习新课,熟悉课文主要内容,解决简单的问题,这样可以为更好阅读相应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人教版五年級上册《古人谈读书》,这篇文章是第八单元首篇课文。第八单元之导语,运用苏轼所作诗歌导入: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从中可以看出,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我会阅读”。再看语文要素部分:基于要求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基于表达需求,进行分段表述,凸显重点。从这个部分中,可以明确教学重点是教授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学生辨析、提取和归纳重点信息的能力;注重提高学生分段表述的能力,把握叙述的侧重点;能够结合学习情况与现实状况,掌握阅读与习作的方法,认识阅读的意义,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具体到《古人谈读书》这篇课文,分别选自孔子及其弟子的《论语》和朱熹的《读书要三到》,其中摘录古人谈读书的经典名句,指导学生常用读书方法,教育学生培养正确的读书态度。教师要基于文章主题内容与教学目标,做好课前备课工作,为学生提供学案,布置课前预习任务:主要是让学生熟读文章,认识其中的生字,正确读出多音字,能够做到流畅阅读,阅读时注意梳理主要信息,把握其中的要点。

(二)明确课程教学目标,规划系统教学策略

教师在设计国学经典诵读的教学时,需要先明确课程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还要根据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基础,结合当前阶段的教材内容,规划系统的教学策略。关于教学策略,总体分为五大步骤:一是通读课文,实现读中自悟;二是划分节奏,实现初步理解;三是对照注释,实现解释语句;四是相互交流,推动深化主题;五是熟读背诵,更好积累语言。

例如,基于《古人谈读书》这篇文章,其目标可分为:一是认识、正确读出“耻、识、寝、矣、岂”这五个生字,会写、会用“耻、诲、谓、诵、岂”这五个生字,掌握文中的注释字词;二是正确和流利地诵读课文;三是基于注释说出课文大意,能够区分古今异义;四是联系现实生活,掌握读书与习作的方法。基于教学目标与基本学情,可以确定本课教学重点:正确和流利地诵读全文,借助注释翻译全文;难点是辨析古今异义,结合自身经历感悟读书方法。在教学策略中,第一步是通读全文,教师要做好范读与领读,指导学生读准“耻、识”等字音,明确“我非生而知之者”的断句,读出不同的语气,通过反复诵读,逐步阅读顺畅,培养学生朗读能力,感性认识文章,实现读中自悟。第二步是划分节奏,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尝试断句与划分节奏,之后指导学生正确地断句划分节奏的方法,更为准确理解文本含义,如“记/亦不能久也”。第三步是对照注释解释语句,学生通过诵读初步感知文言文,教师再让学生对照教材的注释,尝试解释语句,适当进行点拨,指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第四步是相互交流,教师根据主题内容提出若干问题、布置探究任务,要求学生分组探究,对难懂之处和重点语句进行讲解,促进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主题。第五步是理解基础上熟读课文,经过反复朗读体会语言意境,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积累文言文相关的语言知识。

(三)引入课文名言故事,有效导入新课内容

结合新课标课程理念,教师应创设精彩纷呈的情境,重点激发学生好奇心,引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新课导入环节,教师要提前准备与之相关的名言警句,讲述相关名人故事,建立与课文之间的联系,基于学生熟知的内容、生动的故事等导入新课,能够让学生积极思考,有效导入新课内容。教师需要提前收集与整理与国学经典相关的名言警句和故事,设计与制作图文并茂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借助新型设备展示相关内容,吸引学生眼球,引发学生思考。

例如,针对《古人谈读书》这篇课文,教师提前收集和整理与读书相关的名人名言与故事,将其整理和制作成电子课件,加入对应的图片或微视频等。如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有:刘彝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韩愈的“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欧阳修的“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于谦的“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毛泽东的“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关于名人的读书故事,教师可以收集类似的故事:范仲淹“划粥而食”,匡衡“凿壁偷光”,鲁迅“嚼辣椒驱寒”,闻一多“醉书”。教师在课堂上先引入一则读书名言,提出问题:同学们都知道哪些与读书有关的名言?促进学生参与思考,引发学生积极回答。教师借助图文资料,呈现名人的读书故事,让学生试着讲述其他的名人读书故事。之后教师话锋一转:我们知道了很多关于读书的名言与故事,那么你都知道哪些读书的方法呢?有的学生说道:“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批注读书。”基于此,教师引出本课:古人是怎样读书的呢?让我们从本课中一探究竟吧。教师通过这样设计导入部分,引发学生思考兴趣,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探究。

(四)优化课程教学流程,引领自主合作学习

新课标的课程理念中提出:更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工具,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因此,新时期的国学经典诵读课程设计中,教师要发挥数字资源与新型平台的价值,提前准备丰富的电子课件与微视频等,优化课程教学的流程,根据课文提出各类问题,布置小组合作探究任务,引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教师根据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情况,适时进行点拨指导,帮助学生及时解决问题,处理探究过程中的困难,才能更好地提高课程教学的效果。

例如,《古人谈读书》的基础部分教学中,经过导入之后,教师先示范朗读文章内容,要求学生注意节奏,让学生跟读,试着进行断句,并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适时纠正错误读音。如根据这个节奏进行示范朗读:默而/知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师根据学生朗读情况,纠正“识”等易错字的发音,让学生读两遍,检查学生断句的情况,在大屏幕上展示断句。通过这个过程,可以规范学生的朗读,使之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对文章的生字,教师要强调“耻、矣、岂”字的发音,让学生分组朗读,指导学生注意“耻、诲、诵”等字的正确写法。针对第一部分的教学,教师提出问题:关于《论语》你都知道哪些知识?教师要表扬勇于回答问题的学生,并运用图文与微视频,讲述《论语》相关知识,明确“四书五经”的组成部分,适当渗透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知识。教师可以让学生借助注释,试着翻译第一部分的句子,强调“知、敏、好、耻、下问”等字词的解释,总结“不耻下问”等成语,指出不同地方的“知”的不同含义。教师还要让学生说出从每句话中学到的道理,最后进行总结,如:从“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中学到要谦虚好学,勤学好问;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中学到要端正学习态度,诚实做学问。这是第一课时的教学,教师通过提问以及布置任务,要求学生参与小组探究,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知识,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内容,课后还可以布置抄写等作业,巩固这部分的内容。

第二课时教学中,教师先进行复习导入,可以让学生背诵第一部分的语句,试着翻译语句,听写一些字詞等,这样可以回顾已学知识,打好本课学习基础。教师可以让一两名学生试读文章,重点倾听学生断句情况,对其进行纠错,如:余尝谓读书/有/三到;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教师明确文章是宋代文学家朱熹的《训学斋规》中提到的“读书三法”,介绍朱熹相关资料,要求学生借助注释翻译这篇短文。根据学生的翻译情况,教师予以点拨和总结,如“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的翻译:心思不在书面上,眼睛就不能仔细看。教师根据文中内容提出问题:读书“三到”中哪一“到”最为重要?当学生说道“三到之中,心到最急”时,进而提问:为什么说“心到最急”?引导学生回答:“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经过相互探讨,可以确定朱熹的“读书三法”是“心到、眼到、口到”。教师还可以试着提出一些探究问题,要求学生进行小组探究:读书“三到”能调换位置吗?平时你是怎样读书的?今后你应该怎样做?教师基于学生的回答状况,予以点评与总结,比如:不能换位,因为只有心到,才能认认真真地读书,才能更好地将知识输入到心中。

(五)组织课外阅读活动,提高自主阅读能力

新课标的课程理念提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积累习惯,促进思考与引导实践,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国学经典课程设计中,教师要让学生掌握文言文阅读方法,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等核心素养,还要引入课外文本,组织课外阅读活动,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参与课外阅读,限定的时间内完成阅读任务。学生通过这个过程,能够提高自主阅读能力。

例如,基于《古人谈读书》的主题,教师可以引入相关课外文本,如清代的曾国藩《曾国藩家书》中一段:盖世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教师先引入曾国藩的相关资料,提出问题:曾国藩作为清代中兴名臣,他叙述了怎样的读书方法?这段短文告诉我们哪些道理?他是如何阐述观点的?教师通过提出这一系列的问题,能够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参与小组探究。各组学生经过初步探究,可以明确文章通过分层论述的方式,分别从志气、见识、恒心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由于文章中运用了一些典故,因此教师还要指导学生探析其中的典故,“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中含有“河伯观海”和“井底之蛙”两个典故,都出自诸子百家经典之一的《庄子》。教师可以引入这两个典故的原文,要求学生试着翻译文意,与本篇内容联系起来,感悟其中的哲理。学生经过探究,教师进行点拨,可以明确这两个典故都是形容人目光短浅,因此本段可以理解为:见识少的人很难做到沉下心来学习,容易自满自足,类似的人很难获得成功。在教师的点拨与指导下,各组学生参与自主阅读活动,促进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阅读国学经典,有效提高学生文言文自主阅读能力。

(六)联系实际总结课程,设计科学多元作业

在小学高年级国学经典诵读课程设计中,当主要部分结束之后,教师还要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总结课程内容,帮助学生理解主题内涵,更好地提高国学经典的阅读教学效果。在总结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图示进行呈现,这样能让学生直观、清晰地掌握课文主体结构。教师根据学生的总体学习情况,实施过程性与整体性评价,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教师还要设计科学多元的作业,以帮助学生巩固课程知识,运用所学解决问题,更好地指导学习与生活实践。

例如,针对《古人谈读书》的教学情况,教师先对文章的两个部分进行总结:第一部分来自《论语》,我们可以学到要谦虚谨慎、好学勤学;第二部分是宋代大儒朱熹创作,指导我们读书时做到“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之后,教师还要结合学生的读书情况,要求学生将这些读书方法运用到实际中,能够更高效地读书和学习。教师将“好学——好问”等内容画出示意图,用图示总结文章的内容,帮助学生直观地识记知识。根据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情况,结合学生在自主阅读中的语用情况和思维过程,明确学生第一、第二课时过程进步情况;教师还要实施过程性与整体性评价,鼓励学生继续努力,表扬表现优秀的学生。另外,教师还要布置一些课后作业,如根据文章所学,结合自己的读书体会,写一篇读书方法的作文,或者设计未来的读书计划单。

四、 结语

综上所述,国学经典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根据新课标的课程理念,结合文化自信核心素养的内涵,为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文化的思想,引领学生传承与弘扬中華优秀传统文化,教师要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做好国学经典诵读课程设计。基于国学经典诵读课程设计的意义与问题,探究新时期设计的策略,教师要基于学情与课程的内容做好国学经典诵读课程设计,引领学生自主阅读与合作探究,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核心素养,提高国学经典相关课文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婕.小学语文国学经典诵读教学的策略[J].中外交流,2020,27(24):201.

[2]叶小莉.诵读经典传承文化——小学语文国学经典诵读教学的实践[J].情感读本,2021(5):73.

[3]赵本强.关于小学语文国学经典诵读教学的实践探讨[J].读与写,2021(14):42.

[4]程莉.诵读经典,传承文化——浅析小学语文国学经典诵读教学的策略[J].世纪之星:初中版,2021(2):61-62.

[5]董军权.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国学经典诵读指导策略[J].小学生(中旬刊),2018(3):24-25.

[6]李学铭.小学语文教学中国学经典诵读实践研究[J].课堂内外:教师版(初等教育),2020(10):32-33.

[7]蒋启峰.诵读经典,传承文化——浅析小学语文国学经典诵读教学策略[J].语文课内外,2021(8):68-69.

[8]张丽芝,李伟.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的实践[J].课外语文,2021(7):110.

猜你喜欢
自主合作国学经典课程设计
龙凤元素系列课程设计
吟诵国学经典,提升语文素养
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方式的研究
浅谈国学经典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的整合
根植经典固本培元
基于Articulate Storyline的微课程设计与开发
基于自动化系统的PLC课程设计
开放大学课程设计与资源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