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帖竞临

2023-04-07 03:17丁国东,侯鹏,王阳君
中国篆刻 2023年3期
关键词:竖画偏右横画

2023 年5 月(364 期)竞临:米芾《长至帖》

米芾(1051—1107),初名黻,字元章,时人号“海岳外史”“襄阳漫仕”,自号“鹿门居士”。北宋著名书画家、鉴定家、收藏家。襄阳(今属湖北)人,后迁居丹徒(今江苏镇江)。曾任校书郎、书画学博士、礼部员外郎,故人称“米南宫”。米芾天资高迈、人物萧散、好洁成癖,世号“米颠”。善诗,工书法,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且精于鉴别,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书画自成一家。苏轼、米芾、黄庭坚、蔡襄并称“宋四家”。

《长至帖》,纸本,纵33.3 厘米,横42 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长至帖》是米芾写给一位同僚的,当时这位米芾同僚位居发运左司官职。米芾在帖中,写的都是祝颂之词,满纸的奉承。

释文:

芾顿首再拜长至伏愿 制置发运左司学士主 公议于 清朝振 斯文于来世 弥缝 大业继古名臣芾不胜詹 颂之至芾顿首再拜

芾:字形瘦长,纵向笔画伸展,横则缩减。草字头先竖后横,起重收轻,左横收笔上挑,右竖略高于左竖,横竖相交点偏下。中横左部略伸,左低右高且有较明显的弧度,收笔下带与左下竖画呼应,左竖向下弧斜,横折钩纵横相当,出钩较长,中竖上插,与上部右竖相叠,先重后轻,直下而止,中间收而上下放。

顿:上合下开,高低错落不明显,较为平稳。先横后竖提,竖向左下斜,提斜而向左收,与竖折相连,省略一短竖,以便与右横相连,横末接写短撇和竖,呈弧形,横折挺拔,三短横偏左偏下,短撇收而直,末点与竖相接,似竖钩状。

首:两点连写,第二点下带,部分被下横相叠,横画左低右高,铺毫侧落中收,调锋连写撇画,弧行与左竖连写,收笔顶锋后向上接写横折,用笔稍重,收笔带钩向左上,连写三短横。

再:整字取纵势,上疏下密,上轻下重。首横取仰势,露锋快落,圆转上行,收笔方折斜行接写左竖,横折钩的横短折长钩平,下两横与竖相交,省去中间一竖。

拜:左小右大,左收右放。运笔先横后纵,首撇似横,与下两横连写,撇弧而斜下,收笔重按回锋,牵丝上带,右上横下俯,四短横略有参差变化,右竖长挺,尽力下伸,增点以补右下空疏。

长:上部重心偏左,下部则侧向右下,斜中求正。四横长短参差,左开右合,间距有疏有密。竖提起笔正对上竖,中段向左曲,提向右上后接写撇,与中横之间留白较多,末笔用反捺,用笔粗重且呈较大弧势,伸向右下方。

至:总体上字形较小,结字紧密。上部一笔连写,横短提长,取横势,下部先写横再写竖,横短竖长,取纵势,这样上横下纵形成对比。用笔上中间重,首尾较轻,藏露兼用。

伏:左纵右横,左收右放,左低右高。左撇短收而略弧,使不出锋,竖短与撇中部相接,撇长竖短,以与右部横势相配。右横上斜且取仰势,纵撇高起,先纵挺再向左下弧行,收笔微出锋与左竖相接,捺画最长,起笔自横上方,与横、撇相交,用笔粗重且向右下伸展,形态特别长,与左部收势形成鲜明对比。

愿:左右形态相近,左宽右窄,左低右略高。横长撇挺,撇不出锋。“贝”部偏右且取长势,横短折长,下部撇点略长,末点则短收以留空。右部则上小下大,撇点长伸至左下,似斜靠左部,最后一点粗重。

制:左宽右窄,左斜右正。左部稍宽,形态偏长,横收竖放,左参差而右齐。右少而让左,短竖化为点,竖钩比左竖略短,使不出钩以让左,略向左弧而刚劲有力。

置:上横下纵,上疏下密,笔势连多断少,横画参差不齐,角度变化较多。上部上开下合,内两笔以环绕连写而成,留空相对较多。下部一笔写成,横斜而细,与撇、竖连写,横折圆转,内三横也用一弧笔代替,最后一横稍重,收笔出锋下带。

发:先两竖后两点,起笔承上一字之末笔,牵丝纵入后向右下按笔渐行,呈“S”形,右竖略粗,两点左右相逗,中横稍短,上部上开下合。“弓”部用草法,收笔反向出钩,向右上牵丝呼应。撇、横、撇三笔连写,最后一捺取反势,形长而向右下倾斜。

运:“军”部上横下纵,整体取长形。首点似竖,略有弧度,横钩上斜且粗重。“车”部略轻,上横短,中间略宽,五横参差,间距较紧,中竖长伸,与上下均相接。走之旁之左点偏下,左部向右下斜行,平捺起重收轻,捺脚向右上。

左:横画较长,向左伸展,有一定的弧度,收笔向左上迂回连写撇画,比横略长,收笔使不出锋。右下三笔相连,远离上横而靠近撇,末笔出锋带下,整字上疏下密,上放下收,上大下小。

司:行书中整行字并非上下对齐,而是左右摆动的,上一个“左”字即是偏左,“司”则居整行中间略偏右,与上一字呼应。起笔承上笔意,牵丝纵下,圆转向右上行,横短折长,出钩平拖环抱,向左上出锋牵带,与下一横连写,内部一横与“口”用草法连写,字形较长。

学:上密下疏,上收下放,上轻下重。整字取长形,上部方整,中部取横势,下部则呈纵势。笔画多则用笔较轻,较为紧密。中部只有一点一横,点如同“S”形,横钩舒展右伸,出钩向字心,与“子”之首笔相连,弯钩纵伸,出钩较平,最后一横粗重。

士:整行中字有繁简,画多形大,画少则用笔宜粗重。首横长而上斜,收笔迂回向左上挑,逆势起笔写竖,居上横中间稍偏右处穿过,向左下收笔,最后一横承竖收笔之意,自左下向右上起笔后即转向右下重按行笔,形态短小,两横左合右开。

主:上一字趋扁,“主”则纵伸横收,字形取纵势。首点下俯,首横短而上仰,收笔下翻写中竖,直长下伸,收笔向左上钩出后连写中横,收笔向左下出锋,最后一横偏右。

公:上两点势相反,间距拉开,左点侧长,收笔向左,形成较大的块面感,右点略高、略细而向右下收笔,与下撇折呼应,最后一点内含。

议:言字旁草法为一点加横折提,两画之间可断也可牵丝相连。右上“羊”部上放下收,两点左低右高,横略偏左,接写竖画,下两横略短。右下“我”部上收下放,首撇与上横共用(借用),横上斜较多,竖钩直短,收笔连提,斜钩上插中横,向右下伸展,使不出钩,撇短而居下,末点偏右,留出较多空白。

于:左右相当,上合下开,左高右低。首横纵落侧按,转向向右上斜行,横末上挑接写竖画,略向左下斜,撇短竖长,部分相叠。右部撇捺连写为撇折,取收势,下两点相连,上纵下斜,位置偏右偏下。

清:三点水窄长,一断一连,后两点偏左。右上靠近点,首横细斜,起笔略高于左点,收笔连写竖画,竖向左下斜,由重到轻,收笔向左挑连写中横,第三横长而左伸,收笔与下部相连。下部窄长,首笔呈弧形,左右相向。

朝:左正右斜,左收右放,左低右高。首横承上笔意,起重收轻,竖略带弧度,“曰”部用草法省减为两笔,下横更短而斜,横末接写短竖。右部撇细钩粗,上合下开,横折钩中部向左曲,下部向右下斜,出钩平拖,内两横化为粗壮两连点。

振:左高右低,左窄右宽,上合下开,上紧下舒。左部横短竖钩长。钩末连写提,弧斜上挑,右部横与撇连写,横短撇长,弧度较大,伸向左下,两横短小如点,竖提细挺,撇画直插,最后一捺取反势,粗重如长点。

斯:首横先平后上斜,收笔向左上挑出,两竖细长,上开下合,两短横用一点代替,下横长斜,下部两点省减为点、挑,与右部首画连写。右部取草法,两撇连写为一斜线,横、竖连笔为横撇。左大右小,左放右收。

文:上收下放,左收右放。点横实连,点似撇状,横短而上斜,用笔较轻,收笔出锋带钩,牵丝与下撇相连,有弧度向左下行,捺取反势,用笔粗重,弧度较大,用笔迅捷,收笔弧势向左下带出。

于:上开下合,左宽右窄,左重右轻。横画起笔粗重,侧落中收,挑笔上带接写竖画,横短竖长撇弧。右部撇长折短,伸向左部横下方,形成穿插,使字形紧密,下两点连写,上重下轻。

来:字形较长,用笔细挺。首横细而下俯,与下两点笔断意连,两点连写,并接写下横,收笔向左上出钩较长,牵丝相连写竖钩,侧落中行,出钩向左上,撇长而略粗,末笔收而用反捺,粗圆浑厚。

世:字形呈横势,先写长横,斜切落笔,再向右上弧行,中间轻提,犹如牵丝,收笔略重,向左上挑写左竖,起笔逆势翻转,行笔轻挺,呈向势左弓,中竖较直,右竖长而略粗,与首竖呈相向之势,上开下合,最后一横粗壮且短,省减了一短横。

弥:左低右高,左窄右宽,左密右疏,左斜右正。“弓”部三横依次变短,三个折笔右上合而左下开,最后一钩斜向左下伸。右部撇与横钩相接,出钩含蓄,竖钩伸展,出钩长而与左点相叠,两点左低右高。

缝:三个部件相接紧密,互有穿插。左部一笔写成,三个斜向笔画稍有角度与长度变化,最后一提较长,与右部首撇相连,撇短直而横撇则曲长,上捺用反势,三横一竖居右下,取纵势,竖收笔向左上牵丝,走之旁省减一点,最后一捺粗重且右伸。

大:在一行之首,位置稍偏上,横画短粗,撇画切落方折,斜度不宜大,先不做弧度,过半后向左呈弧形,似两笔写成。捺在行书中常取后势,中间粗重,两头略轻。

业:先写斜竖,收笔向左上挑出后写横,取上斜之势,牵丝与右竖相连,右短横平接,两竖呈上开下合之势。中横长俯,左低右高,左重右轻,中间细若游丝。收笔与下点相呼应。两点连写靠紧,下三横长短参差,竖钩居中直长,两点撑开,上合下开,使整字中宫收紧。

继:左窄右宽,左低右高。绞丝旁首尾放而中间收,首撇长、粗且有弧度,中间折笔连续,取收势,提则直长向右上,牵丝写两点,横上斜较多,右竖直挺撇点连写,收笔向左上牵出细丝,与竖折相接,竖向右下斜,横则平稳。

古:前两个字较大,“古”画少形小,上放下收。长横弧起,向右上斜行,收笔向右上挑出,接写中竖,略向左下斜,与“口”的竖合为一竖,横折短小,最后一横很短。整字上开下合。

名:与“古”相同都有个“口”,字形则可稍大。撇略粗,向左下弧行后回锋收笔;横撇之横向右下斜,该撇比首撇更长,弧度更大;点与下部短竖合为一笔,收笔向右上牵丝连写横折;最后一横轻起重收;“口”呈上开下合之势。

臣:四个横向笔画与四个纵向笔画的组合要讲求对比变化。首横短粗,第二横斜切细挺,第三横直入,由细变粗,最后一横略粗,收笔稍重。左竖最长,直中微曲,上短竖向左下直斜,下短竖弧行较斜,横折的折笔先重后轻,有弧势,与左竖呈相向之势,横向间距匀称。

芾:首竖承上笔意纵下,再向右按后即下行,左横上挑连右竖,略粗而向左下斜,收笔向左上后即连右短横。中横左粗右细,弧度较大,与上两竖相接紧密。“巾”部中竖直,左右两竖呈上合下开之势。整字上收下放,上密下疏。

不:横与撇连写,横斜撇弧,撇的收笔位置不超过横的起笔处。竖画向右下略斜,与撇的中下部相接,最后一点相离,取横势,起轻收重。整字较疏朗,斜中求正。

胜:左右对比悬殊,用笔上左轻右重,粗细明显。左部撇细挺而直,横折钩舒展,内两横作相连两点状。右部先写一竖,粗重沉稳,两点左重右轻,两横上细下粗,右下撇、捺形短而用笔特别浑厚,另外两撇则较细。整字上合下开,上紧下放。

詹:左上包右下的字,右下部分要偏右上靠。首撇短粗,横撇小而略细,横画上斜与上部相接,左撇纵长,起笔与横尖接,先细后粗,略向左下按笔后回锋上钩。右下取纵势,先写短竖,收笔向左上,点斜而收笔向右行,牵丝向左上出钩后写竖折,再连笔写一横和“口”部。

颂:左部短而右部长,左右避就。“公”部撇画特重,侧落中收,右点略高而短小,撇折略短,末点省减,微挑向右呼应。右横起笔在左点之上,补其空疏,也谓之“就”。横、撇、竖连写,横折纵长,三短横偏左,撇长而伸至左下,最后一点短缩。

之:首点圆润,横撇则横细撇粗,横起笔直落后转向右上轻提,折返后写撇,用笔相重,向左下斜,弧度很小。最后一捺逆起,略向右下斜行,重按且圆行,收笔向右出锋。字形左合右开,左收右放。

至:前一字大,“至”则应略小。横短而上仰,与撇折连写;撇细巧轻盈若游丝;折笔向右上提,又与点连写;然后连写两横,上长下短;最后一笔写竖,上横下纵,上斜下正。

芾:两竖上开下合,用笔略粗重,两短横左挑右平。中横承前启后,轻盈弧行,左伸右缩,收笔出钩下带;左竖位置对正上横起笔处,略向左下斜;横折钩取横势,折向左下斜,与上两竖开合方向相反;最后一竖纵伸,位置稍偏右。

顿:横画略上斜,呈仰势上钩连写竖提,竖长提短,收笔向左上出锋写中间的竖折和竖,两笔省减为一笔,并与右上短横相连;右部横、撇、竖再次连写,形成不同的弧线,横折的横画上斜,折笔粗直,三短横偏左,撇伸向左下,末点与竖末相接。整字左高右低。

首:左点承上笔意,自右向左斜入笔,再转向右连写撇点,并与下横连写,宽度在两点之间,点放横收。横末接写短撇与左竖,呈一弧形,与右横折相向,三短横偏左。上横下纵,上放下收,上疏下密。

再:首横上仰略斜,与左竖连写,横折的横向右下斜,圆转连折,出钩向左下平拖,左右两竖呈相向之势。后面两横略长,先平后上斜,左右参差不齐。左竖比右横折钩略低,中竖省减。

拜:左三横长度不一,首横上斜,中横势平,下横很斜,撇细似竖,左部轻盈细收。右部首横高于左部,第二横直斜,第三横下俯,最后一横粗短;竖画特别长,上段粗重直挺,下段行笔变快,向右下略斜,多为枯笔;最后一点补足空疏。

(参考形式)

丁国东(江西九江)曾获第十四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一等奖

侯 鹏(上海)曾获第十四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一等奖

陈川生(四川都江堰)曾获第十四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三等奖

姜绍来(湖北宣恩)曾获第十四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三等奖

蒋明刚(福建厦门)曾获第十四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三等奖

马宏明(甘肃天水)曾获第十四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三等奖

占亚雄(湖北黄石)曾获第十四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三等奖

刘保健(河南商丘)曾获第十四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优秀奖

刘 彪(湖北武汉)

夏 胜(江苏昆山)

张治富(江苏昆山)曾获第十四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优秀奖

朱永强(四川成都)

猜你喜欢
竖画偏右横画
第十三讲 足字旁、木字旁的写法
与人越熟悉,狗狗尾巴摇摆越偏右?
画说汉字——百
治三叉神经痛
书法启蒙·隶书第三讲
《颜勤礼碑》名迹赏析(二)
汉字艺术结构解析(八)
汉字艺术结构解析(四)叠横不宜平行
行书章法浅析(五)相邻字竖画的变化
写字大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