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铸魂育人

2023-04-11 17:48王海锋
中国德育 2023年6期
关键词:铸魂时代化方法论

党的二十大科学谋划了未来一个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并将教育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进行系统擘画,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本刊特开设专栏,就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行阐释解读,为全面准确深入地理解和把握其中关于教育特别是德育的深刻内涵和实践要求,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助力。

摘 要 教育重在育人,育人的根本在于铸魂。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就是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广大学生的头脑,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铸魂育人。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铸魂育人,根基在于向学生讲清楚马克思主义形成发展的历史逻辑及其思想内涵和方法论原则,核心在于向学生讲清楚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逻辑及其思想内涵和方法论原则;重点在于向学生讲清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新发展的历史逻辑及其思想内涵和方法论原则。新时代,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铸魂育人,必将培养出以科学理论武装头脑、理想信念坚定的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铸魂育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作者简介 王海锋,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1]这一论断为我们在新时代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南和根本遵循。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实践(以下简称“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实践),就是要用理论铸魂育人,也就是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铸魂育人,向学生讲清楚马克思主义形成发展的历史逻辑及其思想内涵和方法论原则,讲清楚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逻辑及其思想内涵和方法论原则,讲清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新发展的历史逻辑及其思想内涵和方法论原则,从而为党和国家培养出以科学理论武装头脑、理想信念坚定的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铸魂育人,根基在于向学生讲清楚马克思主义形成发展的历史逻辑及其思想内涵和方法论原则

任何科学理论,都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是思想家以理论的方式回应重大现实性问题所形成的思想结晶,蕴含着时代精神的精华。作为科学理论的马克思主义亦是如此,它对于新时代我们开展“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既有的“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实践中,用马克思主义理论铸魂育人,最通常的做法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思想观点和方法论原则等以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方式熔铸到课程中,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共产主义的信仰。这一做法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为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要让学生真正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形成牢不可破的理想信念,一个前提性的路径在于,不仅要在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的基础上讲清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及其蕴含的方法论原则,更要在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的基础上讲清楚这一基本原理及其蕴含的方法论形成的历史过程,即在“是什么”的基础上讲清楚“为什么”以及“怎么来”的问题。这是因为,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并不存在一个现成的“系统化和体系化”的马克思主义原理教科书,抑或说没有可以随意加以套用的“原理”和“方法论”,现有思政课教材所呈现的“原理”和“方法论”实则是编著者以“系统化或条理化”的形式加以概括或总结的产物。这就决定了在“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实践中,理应讲清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历史逻辑及其思想内涵和方法论原则,引导学生在历史的回溯中重构基本的认知框架,在科学理论的熏陶中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

讲清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历史逻辑及其思想内涵和方法论原则,可具操作性的路径在于,回归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之中,逐一揭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尤其是标识性概念、重大理论命题、理论观点等诞生的历史背景、思想史境遇,让“僵硬”的原理和“干瘪”的方法论原则在“历史”之光的照耀中“解冻”并恢复“生机活力”,使之融化为滋润学生心田的“甘露”。例如,作为马克思主义重要组成部分的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根本总结,既有的思政课原理教科书中主要阐释了其所蕴含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辩证关系的原理,对这一科学理论形成的历史过程及其蕴含的学理性内容呈现相对不够。因此,在当下“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实践中,需要向学生扩展性地讲清楚“马克思的历史观与黑格尔的历史哲学”“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与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恩格斯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系统化的历史贡献”等重大基础理论问题,尤其要拓展性地讲清楚历史唯物主义诞生与社会现实批判、意识形态批判以及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关系等,这些扩展性和拓展性的讲解,必将引导学生在“大历史”的维度中深化和升华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认知,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让学生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精神境界的提升中形成科学地观察和认识今日中国、当代世界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过去、现在還是将来,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都是指引和支撑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强大精神力量。”[2]真正的信仰不是建立在“空洞的说教”和“僵硬的灌输”的基础之上,而是建立在以“有理讲理”的方式呈现科学理论形成的历史过程及其思想内涵的基础之上。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引导学生以马克思主义为信仰导向,铸牢信仰基础、铸塑价值共识和铸就精神家园,真正实现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

二、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铸魂育人,核心在于向学生讲清楚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历史逻辑及其思想内涵和方法论原则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3]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一个根本性的思想支撑就在于,我们基于“行”的马克思主义创立了“行”的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并以之为思想保障。因而,在“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实践中,用马克思主义理论铸魂育人,重在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铸魂育人。

梳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发展史我们会发现,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工作者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实践变革和理论创新的辩证互动中,以现实活化理论,以理论照亮现实,谱写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篇章。在当下的思政课教材中,我们已经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理论和方法论原则融入教材内容,使之构成立德树人和思政育人的重要支撑。例如,在大学思政课教学实践中,已经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过程中形成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理论成果融入诸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教材。这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四个自信”,发挥着重要的思想支撑作用。

新时代的“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实践,就是要在上述基础上,向学生讲清楚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成果,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创新发展的历史逻辑及其思想内涵和方法论原则,真正实现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铸魂育人。其具体包括两方面。一方面,要讲清楚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继承性”,即讲清楚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从何处来的问题。毫无疑问,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是同中國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思想结晶。因此,“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实践就是要将这一继承性加以具象的呈现,既要呈现某一重要范畴、标识性概念、重要理论命题以及经典原理的既有思想内涵,又要呈现其在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新的思想内涵,在继承与创新的审视中加深对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把握。例如,在对“矛盾”这一标识性概念的讲解中,就应该讲清楚列宁在《哲学笔记》中对矛盾的分析,毛泽东在《矛盾论》中对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等的讨论,以及在中国社会发展不同阶段以社会主要矛盾为分析方法展开讨论等理论发展的历史过程,由此在这一标识性概念的历史变迁中呈现其思想内涵守正创新的逻辑变革。另一方面,要讲清楚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性”,即讲清楚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怎样创新发展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通过守正创新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守正就不能偏离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但不是刻舟求剑,还要往前发展、与时俱进,否则就是僵化的、陈旧的、过时的。”[4]这就要求我们在“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实践中向学生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者和工作者对其所展开的理论创新的历史过程、思想内容、方法论原则等。质言之,就是在“三个结合”中延展性呈现理论的继承性:第一,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第二,将总结和概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发展规律同总结和概括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等结合起来;第三,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故事”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探索和开创“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与在不同历史时期精准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进而在主要矛盾的破解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故事”结合起来。在这“三个结合”中,呈现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成果形成的历史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继而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武装学生头脑、凝心聚魂,坚定大中小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理想。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5]新时代,要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就是要以史带论,以论阐史,在史论结合中激活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以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所蕴含的思想内涵和方法论原则,把科学思想理论转化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以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铸魂育人,重点在于向学生讲清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新发展的历史逻辑及其思想内涵和方法论原则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就是不断发展的理论,就是随着时代、实践、科学发展而不断创新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最大的理论创新就在于,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因而,对于新时代的“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实践来说,最根本的就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即向学生讲清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新发展的历史逻辑及其思想内涵和方法论原则。

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向学生讲清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发展的历史逻辑。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新时代十年来的伟大变革和成就在于,“我们创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6]。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展“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实践中,要坚持不懈用这一创新理论武装学生的头脑,不仅要讲清楚这一创新理论的思想内涵、方法论原则、伟大意义,更要梳理其所形成的历史过程及其思想脉络。例如,要向学生讲清楚这一创新理论诞生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境遇,如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对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判断、对社会发展基本矛盾的理解、对中国所面临的时代问题和人类问题的分析;向学生讲清楚这一创新理论如何赋予既有概念、命题以新的思想内涵和时代内涵,抑或提出新的标识性概念和重大哲学命题的历史过程;向学生讲清楚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对关系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展开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的基础上,形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式现代化”等重大哲学命题的历史过程及其思想脉络,从而引导学生通过对理论创新历史及其精神实质的领会,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另一方面,要向学生讲清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引导学生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7]这一论断既揭示了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问题,更为新时代推进“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实践提供了方法论指南,即要讲清楚“六个坚持”的思想内涵和方法论价值。例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人民立场”的内在继承关系,尤其是其所蕴含的“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等思想内涵。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讲解中,要真实展现“六个坚持”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所蕴含的世界观、方法论之间的继承关系等,“引导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断提高科学思维能力,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本领,依靠学习走向未来”[8]。

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是将全人类的自由解放写在自己的旗帜上的真理。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以理论的方式观照、破解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历史进程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历史面貌,实现了“站起来”“富起来”的历史使命,正在引领中国走向“强起来”的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这充分体现了其所具有的巨大的真理威力和强大的生命力,它必将为人类的幸福和社会历史的进步提供思想的武器。毫无疑问,“‘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新时代铸魂育人的政治灵魂”[9]。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政课,就是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10]新时代,在“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实践中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铸魂育人,根本在于引导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新发展的历史逻辑及其思想内涵和方法论原则有真实的认知、真切的体悟和真诚的信仰,掌握贯穿于、渗透于、体现于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之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思维方式的跃迁、价值理想的新塑和人生境界的提升中,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从而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3][6][7]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4,16,6,18-19.

[2]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12-19(3).

[4][10]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4-16.

[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7.

[8]韩震.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路线图[J].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2021(11):4-5.

[9]李忠军,杨科.新时代铸魂育人的关键:信仰、信念、信心[J].思想理论教育,2019(6):56-62.

责任编辑︱刘 洁

猜你喜欢
铸魂时代化方法论
习近平谈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不断推动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评《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汉学方法论值得关注
方法论视角下的制定法解释
立根铸魂 为央企扬帆护航
法本位的方法论阐释
UAF的方法论意义
新疆“铸魂工程”亮点纷呈
“三严”铸魂 “三实”塑形 凝聚扭亏增效正能量
“时代化”视角下的毛泽东思想——兼论“国际时代”与“国内时代”及其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