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经典寓言童话中善恶二元元素的教育价值

2023-04-11 19:19尹庆菊李长伟
中国德育 2023年6期
关键词:寓言童话成人

尹庆菊 李长伟

经典寓言童话故事经历岁月的洗礼,流传至今,影响了成千上万儿童的成长。当我们谈及《伊索寓言》《叶圣陶童话集》等作品时,总会不假思索地称其为经典寓言童话。这些经典故事的内容蕴含两种对立元素——有善良、勇敢、友爱等光明元素,也有恶意、暴力等阴暗元素,其价值并非纯粹通过善的元素发挥作用,而是通过善与恶元素共同发挥作用,以恶映衬善,呈现善的可贵。可正是因为经典中保留了恶的元素,导致现代有些人对这些经典中的阴暗元素存在消极认识。他们基于现代角度去评价它,认为其对儿童心灵造成极大伤害,应使儿童避开让他们“烦心”的事情,只让儿童接触事物的光明面,给儿童打造一个“无菌”环境。[1]基于此,他们要求消除经典中存在的恶的元素。诚然,这些成人的观点有理有据,在当下社会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儿童对经典中善恶元素的感受力和领受力还在生长发育之中,这需要教育以及教育者引导儿童阅读经典。可惜的是,这些成人只是一味地排斥经典中存在的阴暗元素,而忽略了儿童对阴暗元素的想法。我们不能因为经典中有阴暗元素而因噎废食,而应该正本清源,揭示经典中善恶元素自身的道德与审美价值,熟悉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帮助儿童领悟经典中存在的善与恶,多角度解读它,通过解读,实现解“毒”。

一、认识经典寓言童话中善恶二元元素的教育价值

经典寓言童话是一座由不同的砖石筑成的大厦,它不仅蕴含美好的品质——善良、勇敢、正义、诚实等,也呈现人与社会的阴暗一面。这就需要儿童在阅读中通过独立思考与判断来树立正确的道德和审美观念。

(一)经典寓言童话中善恶二元元素的道德价值

首先,经典寓言童话教会儿童直面人生的困境,塑造儿童的道德精神。经典寓言童话中的善,并非人们理解的那种简单直接的、缺少思考的善。我们发现,经典寓言童话虽然包含恶的元素,但它内在包含一条不变的铁律——害人必然不得好报。经典中追求的“善”并非单层次的善,其反映了现实生活的阴暗。通过对经典中善恶内容的分析,儿童可以透过童话世界反观现实,对其中暗含的道德倾向有一定的理性认识。一些成人希望将故事里面的阴暗面全部剔除,为孩子打造一个纯净乐园,这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如果真这样做了,这种片面的精神食粮只能片面地滋养心灵,因为真实生活并非都是充满阳光、明媚如春。[2]如《伊索寓言》,就是奴隶社会时期的产物,它通过对动物、植物和人的描写,去衬托当时人们的生活疾苦。这些经典用哲学犀利的解剖刀,去剖析社会生活中形形色色的各种现象,指引儿童去认识社会,从而直面社会,做社会生活的主人。质言之,我们的儿童在阅读经典时,就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进行了一场未来现实社会的生存演习,它教会儿童初步认识社会。[3]这样做的教育目的就是塑造儿童的道德精神,即儿童在未来置身挫败、失落、伤害的环境时,还能勇敢面对生活的不如意,从中寻求脱困的勇气和智慧。

其次,经典寓言童话以“假丑恶”来衬托“真善美”的可贵,给予儿童自我道德化的过程。经典与生活的交叠,彰显着“真实孩子”与“内在孩子”如何面对生活的道德复杂层面的拉扯困境。[4]无论是在寓言童话中,还是在现实生活中,善良和邪恶无处不在,而且每个人心中都潜藏着这两种倾向。经典寓言童话正是形象化地进行了全面呈现。卡什丹认为,寓言童话中恶角代表了孩子内心邪恶的自我,它同孩子心中善的自我相对抗。这些邪恶心理本来就是属于人类的一部分,人类要勇于承认自身的阴暗面,进而内化为自我道德。[5]这些经典故事的结局都是邪不胜正、罪行终获制裁,而儿童的道德冲突也在阅读故事的过程中得到了合理的抒发。

最后,经典寓言童话的道德导向是正确的。拿《伊索寓言》来说,孤立地判定寓言中的某些情节导致了孩子学坏,是缺乏依据的。孩子学坏不会仅仅是因为读了一篇寓言。成人在看待经典故事中出格的行为时,不应该仅着眼于其外在的行为特征,更应看到先贤在其角色身上所注入的善良、勇敢、真诚等道德品质。成人认为是儿童顽劣反叛的行为,实际上张扬着儿童自身自由天真的精神气质。儿童在阅读中可以尽情宣泄旺盛的童年生命力,内在精神需求得到了充分满足,足以削弱兒童外在行为的鲁莽冲动。经典带给儿童的是童年的快乐记忆,而不是恶意的模仿。[6]进一步说,经典寓言童话应不应该给儿童看,其实取决于成人给儿童建构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经典寓言童话的本意是引导儿童为人善良,是儿童成长的道德动力,并不是导致儿童道德异化的负面因素。儿童的认知能力尚未得到充分发展,是非对错观念对儿童来说像“空白纸”一样,成人若以自己现代性视角过度解读,把自己的错误思想放进去,使结果产生偏离,那么使儿童产生错误道德观念的是成人,经典寓言童话何罪之有?

(二)经典寓言童话中善恶二元元素的审美价值

杰克·吉普斯说:“我们奉为经典的童话,并不是永恒的、普遍的、本身及内在都完美无缺的……它们是内在化的、强有力的,且具有博大的审美价值。”[7]真正的经典,犹如天上的月亮,有阴有晴,有圆有缺,构成了月亮真正的“价值”。经典寓言童话正是具有这种价值——有善有恶,善恶交织。它以这种朴素对立的方式呈现善恶元素,唤起儿童心中悲悯的良知,使儿童感觉到“真”,把经典从虚无的天上拉到地上,感受其中的生活气息。《稻草人》通过对比稻草人的善与当时社会环境的恶,以激起人们对社会黑暗势力的憎恨和对底层人民悲惨遭遇的怜悯,即通过善恶交错的美来讴歌“至善至美”的珍贵。这些经典寓言童话故事指引儿童把这种审美情感赋予整个世界,关怀弱者,珍惜生活的美好,并为实现这种美好的生活而奋斗。

经典寓言童话呈现的善恶二元元素,符合儿童的审美感受、审美体验、审美心理和审美评价。皮亚杰认为,儿童在童年阶段,物我不分、以自我为中心的泛灵主义心智特点,决定了他们对童话有着天然的亲和力。儿童通过泛灵意识把审美赋予整个世界。经典寓言童话中将花草、小动物、孩子和成人放在一个统一平等的地位,万物都有了生命轮回。在这里,人似乎回到了生命的最初阶段。强调万物有感知,这并非一种反人类主义,而是寻回人类与自然万物的和谐——一种在习惯化的文化中失落了的、被异化了的审美情感。[8]这让笔者想到了胡塞尔的“现象学还原”和什克洛夫斯基“使石头显出石头的质感”的话,世间万事万物在儿童世界里都人格化了。总而言之,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在于其本身正确的精神性和审美性。[9]

二、发挥经典寓言童话中善恶二元元素教育价值的建议

(一)树立正确的童话观,走出对经典寓言童话中善恶元素并存的认识误区

在童年时期,儿童的理性认知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儿童对善恶观念的意识是模糊不清的,何以为善,何以为恶,经典寓言童话给予了儿童一个适当正确的引导。它以符合儿童认知的方式述说着善意与恶意,叙说着人类社会的欢乐与悲哀,在儿童阅读时,它可以神奇地照进儿童的内心世界。善与恶、好与坏是儿童对社会最初的道德判断,经典中的善是儿童模仿的道德榜样,并教会儿童甄别恶。成人告诉儿童童话是假的,是希望儿童沐浴在真理的灿烂阳光之中。如此,成人可曾考虑过如何让儿童追求真正的至善至美,以便消除儿童心中的幽暗?不然的话,成人说不定会让儿童变得冷漠,只服从成人这样的权威。可以说,成人仅在方法论上把寓言童话投射在洞穴岩壁上的阴影从儿童的心灵中抹去,并不能促进儿童对道德审美的认识,这只会抽掉经典的精髓。[10]质言之,成人若想儿童健康成长,则需要挣脱洞穴铁链,即抛弃过去洞穴思想,扭转方向去看真正的善。成人想清除寓言童话的阴影,这种固执的思想积累得越多,就越缺乏自我的理解;要产生自我理解,就需要有一个新的视角,一种对真正善的更高见解。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虽然儿童酷爱听童话故事,但他们似乎无法理解每一个角色的动机和目的。[11]家长所担心的经典童话中的阴暗元素,对于儿童来说,这并不是他们所在意的,他们更在意的是故事情节本身的生动有趣。所以成人遇到经典中的阴暗内容时,就不应夸大其词,站在成人的视域提出质疑,毫不考虑儿童对经典童话寓言的看法。换言之,成人在童年时看寓言童话,跟在长大时再看寓言童话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如果以成人视角跟孩子解读童话,告诉孩子童话都是假的,这相当于揠苗助长。就如卡尔维诺曾说的:“这些处在风口浪尖上的故事应当被珍视,它们既有自我意识,又不拒绝命运的安排,既具备现实的力量,又能在想象的世界中完全绽放。”[12]

(二)突破阅读的单一性,对经典寓言童话中善恶元素进行多元价值解读

第一,从儿童视角选择合适读物,并尊重兒童自主选择阅读的意愿。荣格表示3~4岁儿童更倾向认为寓言童话中的描写都是真的,6~7岁儿童已经意识到寓言童话是虚构的。由此,对低龄的儿童,可选取展现美善的故事,通过对寓言童话的幻想,使儿童在其中理解自己与他人。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选取的寓言童话故事可以不刻意回避丑恶、悲伤。[13]若选取与儿童年龄不符的、过于刻意美好的寓言童话,实际上是忽视了儿童的自主性,剥夺了儿童去经历面对多元现实的一次尝试机会。第二,多角度解读经典。正如贝特尔海姆说:“没有受过教育的儿童不懂得用作者期待的策略来回应文本,儿童需要借助成人讲述的策略,才能把自己的阅读变成可交流和沟通的行为。”[14]成人在讲述故事时,应为儿童展示经典的多元情境,构建对善恶元素具有包容性的解读,引导儿童独立思考寓言童话中的善恶人物,摆脱心中的偏见和思维定式,解读出关于心灵成长的深意,提供不同的觉知,让儿童对自身的处境与内心有更加深刻的体悟。第三,引导儿童讨论与思考。因为最有效的是,那些参与讲故事的人使故事的讲述成为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活动。[15]成人可以选择一些适合儿童年龄的故事,引导儿童对经典中的恶进行讨论,并让儿童思考如何处理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类似情况。就像柏拉图《对话录》中呈现的一样,两个不同观点和个性的人,通过对话,最后达到对话题的一致看法,引起精神情感上的强烈共鸣。

(三)基于现实,联系现实,并作用于生活

贝特尔海姆说,经典寓言童话故事的最终目的是帮助我们寻求人生的意义。[16]让儿童在阅读经典寓言童话时联系现实,可使儿童发现不同文化、群体以及个体之间,具有共通性。现今占主流地位的文化大力宣扬一种乐观的向善论,人的阴暗面并不存在。至于父母支持这种善的一元,是因为他们认为必须使孩子避开让他们糟心的事情。但是那些被拒斥的事情,会主动找寻到孩子,这会让孩子认为,在生活中犯错是源于自身的本性。儿童不明白这些是人类都具有的本性,那么孩子会讨厌自己,认为自己是一个怪物。[17]经典恰恰含蓄地告诉儿童,其他人同样具有作恶的想法。如此,成人指引儿童读故事、读人性,激发儿童对生活中人性的思考。儿童通过反复倾听和思考故事内容来感受、去领悟,并成功应对生活的困境。要知道,道理永远是冷冰的,懂得很多道理并不能活好这一生,真正滋养人的内心的是体验,经典寓言童话所能提供的,正是体验。[18]

如果成人能静下心来通读经典寓言童话,就会发现这些经典作品中所涉及的故事题材和主题意蕴其实是非常丰富多样的。成人应站在幼儿本位的立场上,将经典故事融于幼儿充满灵性的精神世界中,通过一个个充满稚趣的表达,来展示一个孩子打量世界时的惊奇、欢喜、不解和困惑。经典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思想,它并不是成人强加给幼儿的所谓的道德教训,而是先贤建立在对幼儿精神世界深刻把握基础之上的艺术创造。[19]从根本上说,它是生动的教育生活本身。譬如,成人可以将经典中关于孤独、死亡、暴力等带有哲学意味的话题,用幼儿稚嫩的言语表达,引导幼儿思考如何面对这种情况,并采取何种办法解决,以此来了解幼儿对自我、世界乃至彼岸境界的质朴认识。现代成人之所以担心经典的阴暗元素,很重要的一点是用现代性思维看待经典,遗忘了经典对生活本身的关切。所以,意识到问题的我们不仅要引领儿童解读经典,更为根本的是实现解“毒”。

这个时代需要童话般的温暖。当下经典寓言童话带给我们的最大价值就是,看清生活背后不够光鲜的真相,却依然选择热爱。成人简单地探讨经典寓言童话是真是假似乎毫无意义。用心的成人会精心为儿童构筑一个童话,并不是告诉儿童经典寓言童话的真假,而是细心呵护儿童的童心,陪伴他们度过最美好的童年,让儿童的世界充满爱。

参考文献:

[1]王泉根.儿童文学的真善美[M].青岛:青岛出版社,2017:180.

[2]塔塔尔.嘘!格林童话,门后的秘密——写给大人看的书[M].吕宇珺,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22:48.

[3][4][5]卡什丹.女巫一定得死:童话如何塑造性格[M].李淑珺,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前言,3,5.

[6][9][18]郑伟.建构童年的文学生活[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14:78,82,90.

[7][10]吉普斯.作为神话的童话 作为童话的神话[M].赵霞,译.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2008:115,117.

[8]洪汛涛.洪训涛童话论[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8:37.

[11][13][16]加德纳.艺术·心理·创造力[M].齐东海,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02,169,213.

[12]卡尔维诺.论童话[M].黄丽媛,译.江苏:译林出版社,2018:34.

[14][15][17]诺德曼,雷默.儿童文学的乐趣[M].陈中美,译.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2008:35,59,112.

[19]诺德曼.隐藏的成人:定义儿童文学[M].徐文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83.

【尹庆菊,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李长伟,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教授,湖南师范大学古典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刘 烨

猜你喜欢
寓言童话成人
寓言
成长的寓言
时装寓言
成人不自在
童话镇
午夜童话镇
Un rite de passage
成人正畸治疗新进展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
寓言的马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