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须坚持知情意行的统一

2023-04-11 19:19陈春燕李岩
中国德育 2023年6期
关键词:意志共同体中华民族

陈春燕 李岩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首次明确提出要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随后,国家陆续出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文件。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是新时代学校教育的重要责任。学校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要坚持整体思维,把握好知情意行之间的总体逻辑关系,引导学生从了解到触动,从自发到自觉,从思考到行动,真正做到知行统一。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目标定位

学校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首先需要科学设定合理的教育目标。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是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知情意行一体化的过程,最终目的是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实践与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基于知情意行四个维度,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目标定位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方面:知,即认知、观念,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含义价值、形成过程以及各民族文化历史精神的一体性。情,即情感、情绪,增强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热爱、自豪等积极情绪体验,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政治历史观和中国价值信念,厚植中华民族共同体情感。意,即意志、意愿,培养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理想信念与意志意愿,引导学生自觉投身实现中国梦的时代大任之中。行,即行为、表现,是知情意的外化形式,也是学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最终落脚点。

知情意行四个维度的教育目标在学校教学中,要依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认知特点由低到高、由浅及深,前后衔接、循序渐进地设置。知是前提和基础,情是支撑和保障,意是催化和动力,行是外化和表现。只有通过认知、情感和意志的内化和认同过程,才能过渡到行为表现的外化阶段,只有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衔接,才能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归属感,有效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目标。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内容构建

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依据目标定位,可以从理论认知、情感熏陶、意志培育和行动实践四个方面构建教育内容。

(一)理论认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提出:“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理论认知内容应以“四个共同”理论为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人民共同开拓辽阔疆域,共同缔造灿烂文化,共同书写悠久历史,共同孕育伟大精神。[1]这些甘苦交织的历史实践,蕴含着各族人民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精神。这些精神是中华民族共同體教育的重要内容。新时代“四个共同”理论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方向指导和认知基础,学生了解其中包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价值、文化历史、政策制度,才能为进一步落实情、意、行等环节提供可能性。

(二)情感熏陶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情感熏陶以这“五个认同”为主要内容。 “五个认同”中,认同伟大祖国是对祖国的锦绣山河、广袤疆域的热爱,是对国旗、国徽、国歌的尊重,是对身为一名中国人的自豪;认同中华民族是对中华民族成员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的坚定[2];认同中华文化是对各民族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的包容之情,是对各民族政治历史的珍视之情,是对各民族文化资源的珍惜之情;认同中国共产党是认同党的领导地位,认识到党的领导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核心,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障;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未来发展方向的坚守。“五个认同”是从思想情感上增进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根基,为铸牢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情感支持和价值支撑, 架起了“知”与“意”之间承上启下的情感桥梁。

(三)意志培育

实现中国梦的理想信念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意志动力。[3]中国梦不仅是国家梦、民族梦,也是每一个中华民族成员的梦,是青少年应为之奋斗的目标。中国梦是文化中国之梦。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民齐者强”“亲仁善邻”等思想观念蕴含着民族团结发展的价值观念,它们是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国梦的理想信念与个人发展砥砺奋斗的精神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提供了意志动力来源。个人梦想融入中国梦,可以鼓舞激励学生坚定梦想实现的精神意志,奋力谱写青春之歌,化情为行,助力爱国情、民族情转化为力所能及的实际行动。

(四)行动实践

民族交流交往中的判断选择能力和践行能力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行动实践体现。判断选择能力是指辨别、分析、评判破坏祖国统一、民族团结以及贬损民族优秀文化的各种现象和问题,自觉树立正确价值观,对自身的言语行为正确取舍和选择。践行能力是指在学习生活中观察、感受、参与相关活动,知国、爱国、报国,形成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文化传承、敬党爱国的实践参与能力。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实施路径

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必须系统谋划,找准路径。

(一)晓之以理:提高政治意识,推动理论入心

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和“四史”知识是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理论基础。教师要提升自身政治意识,将理论知识讲活讲透,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基石。

教师要塑造好自己的师魂,把握课堂教学环节和课下交流环节,做好榜样,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让学生在积极向上的氛围中潜移默化,进行政治认同、情感相依、文化互鉴、经济互助等相关知识的积累,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打下坚实基础。

(二)动之以情:挖掘特色素材,创设情感氛围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能只靠教师机械的“讲”,应该利用一些素材,创设情感氛围,通过巧妙设计教学情境和教学活动呈现出来,形成良性互动,以此厚植师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情感。

一方面,应挖掘具有可感知性的特色素材。教师需要在领会课標精神和读透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寻找适合学生的时政热点、历史材料、生活素材等特色素材,让学生在可观可感的教学中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历史观和文化观,形成文化自信。另一方面,应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情感氛围。例如利用校史馆、校内雕塑、校园广播等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持之以恒:拓宽文化视野,坚定理想信念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意志培养目标在于推动学生坚定理想信念,补足精神之钙。加强中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要教育引导各族青少年从小树立正确价值观念,牢固身为中华民族成员维护中华民族的观念,用初心砥砺信仰、用理论坚定信念、用实践增强信心,自觉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热爱者、建设者、捍卫者。[4]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重要精神源泉。应充分利用协调各种社会资源,大力开展实践活动,了解革命先烈为了民族兴亡而抛头颅、洒热血的不屈意志,努力感受新时期各族人民为实现脱贫、创新发展所做的不懈奋斗,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知史爱军。应引导学生拓宽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信,将爱我中华的种子深埋内心,筑起防范民族分裂势力渗透破坏的坚固防线,使学生真切感受中国韧劲、中国意志、中国信心。

(四)导之以行:结合课外实践,融入实际生活

行动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落脚点和归宿。既要通过课堂教育强化学生的认知、情感和意志,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行动实践,增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知行合一。

应构建线下线上相融合的实践机制。线下利用文化社团、学习小组等,开展实践劳动、诵读经典和文艺展演等多样化的民族团结教育主题活动;线上打破空间限制,不同民族学校联合开展活动,发挥互联网和大数据优势,让各民族学生分享日常,体验不同民族风情、风俗习惯和文化历史。线上线下双向联动可以强化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践履。

参考文献:

[1]周智生,李庚伦.以“四个共同”为核心: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7):1-8.

[2]祖力亚提·司马义,高进.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J].贵州民族研究,2021 (5):8-13.

[3]江玲丽.“知情意行”视角下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内容及路径[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21(3):21-26.

[4]周芳,严敏.中国共产党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发展历程与基本经验[J].江汉论坛,2021(9):41-45.

【陈春燕,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李岩(通讯作者),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刘 烨

猜你喜欢
意志共同体中华民族
爱的共同体
时代新人与意志砥砺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西厢记》中的理性意志与自由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