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科”背景下农学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

2023-04-15 15:06佟丹丹王玉凤赵长江杨克军
安徽农学通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新农科农学农科

付 健 佟丹丹 王玉凤 赵长江 杨克军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黑龙江大庆 163319)

目前的社会竞争过程越来越重视人才创新,一个国家的进步需要创新精神。对于高等教育来讲,改革是第一动力,创新是第一引擎,要成就伟大的教育,教育创新就一刻不能松懈,创新发展要更加紧迫[1]。高校是我们国家负责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提高国家的创新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我们国家教育改革的根本核心目的[2]。

1 增强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农学专业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国家提出“新农科”建设主要是为了实现国家粮食安全的自我保障,更进一步加快美丽乡村建设,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加富足,同时能够与大自然和谐共存。实现这些目标的根本途径就是培养符合现代化农业发展需求的农学专业大学生,通过他们带领美丽乡村的建设,从根本上保证绿水青山,生态可持续发展,也为全世界范围内的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中国特色方案”[3]。但是囿于传统教育的影响,目前我国农学专业大学生在科技创新能力上严重缺乏动力、毅力和想象力,主要表现在上课时思维缺乏活力,被动接受知识,很少提出问题并积极思考[4]。这种情况在我国农学专业学生中普遍存在,不仅影响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而且对学生未来走出校门、走向社会造成严重阻碍[5]。因此,如何提高农学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是涉农高校需要认真研究、着重思考、重点改革的主要方向之一。

在全世界竞争压力日益严峻的环境下,广大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要具有针对性,对不同专业学生毕业后不同的发展方向进行差异化培养,以学生为本,以提升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为出发点,改革培养方案。2010年,教育部提出高校要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015年5月,国务院《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教育教学理念滞后,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与实践脱节”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同时将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提升到战略层面[6]。因此,在不同专业类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创新能力至关重要。只有将创新能力教育与不同类型专业教育紧紧结合在一起,让学生的专业知识与创新能力更好地有机结合,才能最终为不同行业培养出具有科技创新能力和思维的现代高素质大学生。

2 加强农学专业大学生思想建设,培植知农爱农的农学精神

农学专业关系到高层次新型农业人才的培养和先进农业技术知识的传播。培养农学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是“新农科”背景下农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融入先进的创新实践指导思想,优化新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建立完善的科技创新教学体系是培养农学专业大学生科研意识、增强动手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7]。

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以成果目标为导向应该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中心思想,从根本上解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这一关系国家命运发展的重要问题。特别是针对农学专业的大学生,培养他们知农爱农的精神,建立投身“三农”的责任感、使命感,提高强农兴农的科技创新能力,实现当代农学专业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升他们的家国情怀,培养他们勇于创新的精神。

3 明确培养路径,确保农学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落到实处

高等学校在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时,要明确创新人才产生的根本条件。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毅力是提高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根本所在。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而创新能力正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不仅仅依靠学生自己努力,还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努力去为学生们指引方向、提供机会、创造平台,其中学校是最为关键的一部分,肩负着创新人才培养的光荣使命[8]。

每个人都具有潜在的创新能力,但是如何才能开发出这种潜力,就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教育培养过程中,首先要树立大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发自内心地认为自己是可以发明创造的,自己具有创新能力,自己经过训练、学习能够完成各项工作,解决各种困难。其次,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允许学生们天马行空地想象,允许其对各种食物具有好奇心和探索欲。最后,从国家和社会角度,为大学生们创造一个良好、自由、民主的科研氛围,要有包容不同见解的心胸,让不同意见具有发声的机会,从而在根本上保障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高校要针对性地开展创新理念培训、创新思维教育、创新平台搭建,从而实现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质的飞跃[9]。

为了提高农学专业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首先要从培养农学专业大学生对科研的热爱和兴趣入手,但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并不是某一个单独的方式方法,而是一个多角度、全程化的培养体系[10]。首先,从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开始改变,以培养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标,打破传统教育教学理念,通过先进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科研求知欲和兴奋度。其次,科学研究离不开实验室,作为大学生主要接触的科技创新场所,应该大力提高高等学校实验室的利用效率和平台水平,为帮助学生培养科技创新能力和兴趣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鼓励学生走进实验室,了解实验室,对实验室产生兴趣,进而自主从事科学研究。农学专业作为一门对动手实践能力要求非常高的学科,农业类高校一定要为学生提供实践场所以及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使在实验室学会的技能能更好地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最后,高校要为学生们提供丰富的科技活动,增强学生对科研的兴趣,在活动中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营造良好的科技氛围,最终为培养“新农科”背景下具有高素质的农业类科技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4 结语

总之,在当下的高校教育中,科技创新能力训练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素质,才能够在毕业之后更好地进行深造,融入到社会工作中。

猜你喜欢
新农科农学农科
中国古代农学风土论的形成、演变与价值
农科城如何为乡村提供“振兴样板”
公费农科生培养试点工作实施
农科问答
农科110专家,你们辛苦啦! 省总工会与省科协联合举办农科110专家送清凉慰问活动
蒲松龄《农桑经》的农学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广西农学报》投稿指南
基于新农科建设背景下的《动物生理学》课程思政建设初探
农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