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命题思路中寻找备考出路
——谈2023 年浙江历史选考二次备考方向与策略

2023-04-15 00:57马公启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23年2期
关键词:融通工业革命命题

马公启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高级中学)

2023 年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首考近期落下帷幕,这也是浙江省实施新课标新教材后的首考,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发布的各选考科目命题思路,因本次考试的特殊性备受关注。命题思路对浙江省历史学科的二次选考备考复习意义重大,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笔者以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从本次考试的命题思路中可以领悟到二次选考复习备考的出路。

命题思路对于本次考试试卷概括出三个主要特征,即立德树人,价值引领;选必融通,综合考查;稳中求变,引领课改,这无疑给接下来的二次选考备考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策略。笔者拟从以下三个方面,简单谈谈自己的理解,以求教于诸方。

一、课标即考标

新课程实施以来,课程标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更新了学科教学内容,还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增强了对教学实施、考试评价的指导作用。毫不夸张地说,课程标准实际上成为了考试标准,成为了命题的主要依据。正如2023 年1 月浙江选考历史学科命题思路中所指出:“命题坚持以课标为依据,根据教学实际,作出适当的调整。”并还进一步明确:“充分发挥高考教育评价的积极导向作用,与高中教育教学同频共振,逐步形成“教—学—评”一体化育人格局,构建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重心的评价体系,引导教学回归课标、服务育人。”由此可见,如何充分研究课程标准,并将课程标准与实际教学紧密联系起来,指导教学回归课标,是复习备考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对此,笔者提出两点建议。

第一,深刻理解新课程理念,明确复习的靶向。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将课程理念归纳为三点,分别是:以立德树人为历史课程的根本任务;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笔者理解这三条理念之间的关系是:立德树人是历史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和提高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教学的目标,而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则是引领历史教学达成学科核心素养的教育方向。如图1 所示:

图1

这一理念,在命题思路中也得到进一步的明确:“试卷围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为主要考查维度,重点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促进素质教育,确保教育公平。”可见,理解、坚持、贯彻新课程理念,是正确把握复习教学的重要前提,不容忽视,更不能弱化。

第二,准确把握新课程内容要求,细化复习的内容。

众所周知,高中历史新课程结构中有三类课程,即历史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者之间具有关联性、层次性和渐进性。从当前的高中教学现状和考试要求来看,高中教学重在前两类课程。其中,必修课程是基础课程,主要是要求学生掌握中国史和世界史的重要史事和发展脉络,形成对历史的基本整体认识;历史选择性必修是必修课程的递进与拓展,从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经济与社会生活、文化交流与传播三个领域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认识历史的发展与变迁。复习教学中,应准确认识不同课程的特点和教学要求,科学处理和融通不同课程之间的教学内容,细化每个单元的课程内容要求,并在教学中逐一落实。

如“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这一单元,课标要求是:“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及特点;概述新文化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为了在复习教学中提升复习的准确度,笔者将其细化为如下表1。

表1:“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复习教学细化表

如上细化,便可在复习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准确有度,有利于提升复习的效度。这种复习教学模式不仅与命题思路中所说的“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综合考查模式相吻合,也体现了复习教学的思维梯度与反映学业质量水平的不同层次的“测试梯度”的一致性,更体现了对学科核心素养的综合评价。

二、价值即导向

命题思路指出,试卷突出高考的育人功能与价值引领的积极导向,强化理想信念、家国情怀、创新奋斗、品德修养、法治精神、文明互鉴等内容在考试中的要求,寓教于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学生汲取历史智慧,提高民族复兴的自豪感、责任感、使命感;培养学生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历史眼光,以国际视野引导学生树立文明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这充分体现高考命题立意的转变,已经完全实现由知识与能力立意向素养与价值立意的转变,给我们复习教学的启示便是,在复习教学中,要求师生在完成知识与能力训练的基础上,进一步凝练学科教育价值,以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此,笔者以为,要实现这一点,须在两方面下功夫。

一是,深挖学科内涵,从历史进程中探寻价值规律。历史学是一门人文社会学科,科学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历史学的显著特点之一。从科学研究的角度说,历史学的根本任务在于还原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真相,揭示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但历史学作为一门具有深厚人文性的社会学科,它追求的不仅仅在于科学的“真”,更在于探求人之为人的终极目的和追求。如此可见,复习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梳理历史进程,从历史进程中深挖历史内涵,提炼历史价值,比如复习“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这一课时,笔者整理了如下表2。

表2:“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历史演进表

通过以上表格,我们不难看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不同,其所表现的人文主义的诉求也不同,欧洲的思想解放历程本质上是新兴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不断表达的历程,反映了资产阶级为了自身利益不断打破宗教思想束缚和封建专制王权压迫,建立满足于自身利益的规则和自由的历程。正如罗素所说,一部人类的文明史就是规则与自由的探索。这样的复习教学,便有了教育价值的方向。

二是,创设问题情境,在深度复习中领悟史学智慧。任何历史知识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情境中存在的,离开历史情境的知识是孤立的无意义的符号。命题思路中指出,试题重点考查学生思维品质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教学中,要以史实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向,以设计历史情境为途径,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与素养品质。基于此,笔者在复习“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一课时,围绕时代背景、演进规律、历史进程及作用等,设计如下复习问题。

(1)围绕认识工业革命是时代合力的综合产物。设计问题链1:工业革命为什么能发生(条件)?工业革命为什么会发生(时代)?工业革命为什么会发生在18 世纪中期的英国(空间)?工业革命的发生本质上说明了什么(唯物史观)?

(2)围绕认识工业革命的进程实质是文明演进的历程。设计问题链2:两次工业革命之间有何联系?工业革命的进程有何具体表现?推动工业革命进程的原动力是什么?从文明视角分析工业革命的进程内涵?

(3)围绕认识工业革命对人与世界的改变。设计问题链3:工业革命在哪些方面改变了人类社会生活?工业革命使得世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问题链4:如果让你给工业革命下一个定义,请用一句话概括?有学者认为,工业革命是由一台机器开启的一个新时代。你认为,这是一个怎样的时代?

四个问题链,主题鲜明,问题导向明确,而每个问题链内部的问题,环环相扣,体现思维的进阶。其中问题链4,在整个复习教学中起到总结提升的作用,将学生对工业革命的认识与时代发展之间的关系引向深入,认识工业革命既是时代推动下的产物,又是推动时代前进的根本动力。

三、融通即策略

命题思路中明确认为,试卷凸显选必融通特色:纲要是基础,选择性必修是递进与拓展,原始察终,达成古今中外知识的融通。如第3 题以时间轴的形式,梳理西汉、唐朝、元朝等朝代在西域范围内设置的管理机构或派驻的官员,素材、答案均来自于纲要、选必一等。第24 题将中国的现代化置于世界现代化发展潮流中,要求中外知识点横向整合。材料一引导学生将中国的洋务运动定位在19 世纪上半叶特定的时空框架中,迁移选必二所学,回答近代工业企业采用的现代因子;材料二定位在20 世纪上半叶世界经济发展出现危机背景下,要求学生分析得出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的阻碍现代化发展的新因素;材料三凸显十一届三中全会与十八届三中全会在中国现代化实现历程中的划时代意义,最后要求综合三则材料的关键信息,总结出中国现代化的经验: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吸收世界现代化的优秀成果等等。如上分析,便指明了知识融通是二次选考复习备考的一种有效策略,而要真正做到融通有法、融通有度、融通有效,笔者认为,可从三方面入手。

首先,选必融通,深化知识体系。选必融通,主要是充分认识必修课程的基础背景的作用,在中外历史发展进程的历史背景下,结合选择性必修内容,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历史,深化知识体系。

如图2,笔者在复习选必1 第12 课“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一课时,构建了图2,紧紧围绕本课的“民族国家”和“国际法”两个概念,将三目内容“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20 世纪国际法的发展”分别与必修的基础背景知识进行融通,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与中古时期王权的强化、城市的自治与教会的势力变化息息相关,正是由于15 世纪前后西欧封建势力的削弱、中央集权的加强、宗教改革沉重打击了教会势力,强化了世俗权力,启蒙运动时期民主、自由、平等等人文思想的发展,导致国家和民族认同观念日益凸显。而随着民族国家的形成、国家主权意识的加强,在英法美等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伴随着殖民扩张所带来的国家利益冲突,以及世界大战的爆发等,这些促进近代国际法形成并得到发展,外交制度也随之建立。

如此选必融通,加深学生对历史的理解,深化学生对历史知识体系的认识,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进阶与提升,提高复习效果。

图2

其次,古今融通,疏通历史演变。古今融通,主要是在复习教学中凸显历史纵向联系,对历史发展中有前后因果相联的内容加以梳理,将同一知识分散在其他各专题的相关内容进行融通,并以此梳理归纳历史演变的规律和趋势。

图3

复习教学中,实现古今融通可以通过表格或者时间轴的形式,对同一个主题知识进行梳理,从中引导学生认识、归纳历史发展的规律与趋势。如复习中国的民族关系,可以构建图3。该图从古代、近代再到现代,树立了不同历史阶段民族关系发展的基本特征,让学生认识到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历史延承,理解和认识现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的历史基因,认识各民族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中的贡献,以及文化、制度、思想的认同,从而领悟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深刻内涵。

再次,中外贯通,拓展历史视野。中外贯通,主要将同一时期的中外史事在同一知识主题下整合,将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地区文明的比较与联系,旨在培养学生树立全球视野,并以此理解世界文明发展进程中的个性与共性及其相互影响。

笔者在复习选必2“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一课时构建图4,关联必修的“洋务运动”“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以及选必二的“20 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等相关内容,系统整合“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和中外历史发展的联系,全面阐释工业革命对世界政治、经济、思想,乃至世界格局的深刻影响。

图4

2023 年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试题命题思路,表述清晰,内涵丰富,蕴意深远。从命题思路中寻找二次选考复习的教学出路,科学把握方向,领悟历史选考的价值考向,精准实施融通的复习策略,深化知识理解,提升复习效率。

猜你喜欢
融通工业革命命题
煤、铁、蒸汽与工业革命
第四次工业革命与超级智能时代
包罗融通的艺术探索家
工业革命
论教读与学写的生活化融通
工业革命的扩展
融通生物借直销上市?
圆满融通品佳境,《思泉鼎竹》意浓浓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