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欺凌行为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2023-04-18 23:09杜东风
成功密码 2023年5期
关键词:受害者成因因素

杜东风

近年来,中小学生欺凌行为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欺凌是一种通过长时间、故意的身体接触、言语攻击或心理操纵而产生伤害或不适的行为。这种行为不仅对受害者造成伤害,而且对施害者自身和整个社会都带来负面影响。欺凌行为存在于学校中,其产生的后果非常严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深入分析欺凌行为的成因,并提出有效的对策。

一、欺凌行为的定义和类型

欺凌行为是一种故意、反复、不平等地伤害他人的行为。施害行为有以下几个特征。

故意性。施害者有意识地对受害者造成伤害,而不是偶然或无心的行为。

反复性。欺凌行为不是一次性的事件,而是持续或重复发生。

不平等性。施害者和受害者之间存在实力或地位上的差距,使得受害者难以抵抗或反击。

伤害性。欺凌行为对受害者造成了身体、心理等方面损害。

根据欺凌行为所采用的手段和方式,可以将其分为以下4种类型。

身體欺凌,指使用暴力或威胁对受害者进行肢体上的攻击或伤害,如打、踢、推、掐、咬等。

言语欺凌,指使用言语对受害者进行侮辱、嘲笑、挖苦、谩骂、恐吓等,如取外号、传播谣言、恶意评价等。

关系欺凌,指使用社交关系对受害者进行排斥、孤立、疏远等,如故意不理睬、拒绝交往、制造隔阂等。

网络欺凌,指使用网络工具或平台对受害者进行骚扰、诽谤等,如发送恶意信息、发布不良内容。

二、欺凌行为的成因

欺凌行为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成因。

(一)个体因素

个体因素是指受害者自身的因素。个体因素是欺凌行为成因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个体的性格、行为习惯、兴趣爱好、外貌、体型等都会影响其在同伴中的地位和受欢迎程度。有些个体可能因为自身性格内向、自卑、缺乏自信等而被同龄人孤立或排斥。这样的个体更容易成为欺凌行为的受害者。此外,一些外貌或体型方面的特点,例如胖瘦、身高、相貌等,也会成为欺凌行为的导火索。因此,我们需要引导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建立自信心、增强自尊心、提升自我价值感,增强个体的心理免疫力和自我保护意识。

(二)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也是欺凌行为成因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家庭环境的稳定性、父母的教育方式、父母之间的关系等都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和发展。父母之间的争吵、家庭暴力等行为都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使孩子更加脆弱和易受伤害。此外,父母的教育方式也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和行为习惯。如果父母溺爱或者过于苛刻,孩子就容易产生以自我为中心或自卑、自闭、焦虑等心理问题;如果父母情绪波动大,遇事容易急躁,解决问题时也多采用暴力行为,孩子就会在无形中学习父母处事的方式,在心中埋下欺凌别人的种子。以上种种都可以导致孩子成为欺凌行为的施害者或受害者。

(三)学校因素

学校因素是导致中小学生欺凌行为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学校作为学生的主要学习和生活场所,学校管理不善、师生关系紧张、课程压力过大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学生之间出现欺凌行为。如果学校缺乏有效的管理措施,可能会导致一些学生缺乏安全感,失去上学的信心,或者导致一些学生做出欺凌行为。另外,不良的师生关系也会对学生造成负面影响,学生之间的互相攻击和伤害行为也可能因此而发生。如果学校忽略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也会导致校园中欺凌行为的发生。针对以上问题,学校应该加强管理,增强学生的安全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从而预防和减少学生之间的欺凌行为。

(四)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是指社会环境因素。社会对弱者的歧视和排斥、媒体对暴力行为的渲染等,都会对中小学生欺凌行为的发生起到一定影响。例如,一些媒体为了追求新闻热点,会夸大报道暴力事件,将暴力行为渲染成为一种潮流或者时尚。这种行为会误导部分年轻人。因此,我们需要加强社会教育,提高大众的道德素质,消除对弱者的歧视和排斥,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

除了上述成因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因素也可能导致中小学生欺凌行为的发生。例如,一些孩子可能出于攀比心理、嫉妒心理等因素对其他孩子进行欺凌;一些孩子也可能是因跟风、围观等因素而参与欺凌活动。因此,我们需要在深入了解欺凌行为成因的基础上,从多方面入手,采取多种措施,以期减少和预防中小学生欺凌行为的发生,创造更加和谐、安全、稳定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三、预防中小学生欺凌行为的对策

针对中小学生欺凌行为,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对策。

(一)提高个人素养

个人素养是指一个人的品德、能力、知识、情感等方面的综合修养。它对中小学生欺凌行为的预防和解决有着重要意义。提高个人素养可以让中小学生增强自信,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理性地处理冲突和压力,避免陷入欺凌或被欺凌的困境。以下是一些提高个人素养的对策。

1.学习社会情感技能

社会情感技能是指一个人在与他人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能力,包括自我认识、自我管理、社会意识、关系技能和负责任的决策等。教师可以在教学时,多采用情感教学的方法,逐渐唤起学生内心积极的情感;学生通过学习社会情感技能,可以提高自己的同理心和合作精神,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感受和需求,有效地解决问题和冲突。

2.培养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是指一个人在面对问题或信息时所运用的分析、评估、推理等思维过程,它可以帮助中小学生辨别事实与谣言,区分正当与不正当的行为,作出合理的判断。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重点培养学生的这一能力。班主任要积极牵头,联合各学科的教师,让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渗透于每一节课中。班主任可以组织与此相关的班会活动,并提供一些社会热点话题作为案例,如:公交车让座,该不该。随后,让学生各抒己见,讨论这些热点话题。班主任也可以组织辩论会,如:网络的发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学科教师则可以在教学中融入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以语文学科为例,可挖掘教材中与此相关的元素。如在教授《两小儿辩日》时,不妨让学生编一个课本剧,将这个故事表演出来。用这样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逐渐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加强家庭教育

家庭是中小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家庭教育对中小学生欺凌行为的预防和解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家庭教育方面,家长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预防和解决中小学生欺凌行为。

1.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家长应该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注重培养孩子的品德和礼仪观念。此外,家长应该让孩子认识到尊重和同理心的重要性,教育孩子尊重他人、团结互助、勇于面对挫折,帮助他们成为更加善良和负责任的人。

2.增强情感交流

家长应该和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关心孩子的情感需求,及时发现和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比如,当孩子遭受欺凌时,家长要给予支持和安慰,让孩子知道自己不是孤单的。当家长发现自己孩子欺凌别人的时候,需要及时采取措施,引导孩子认识到错误。家长应该告诉孩子欺凌的后果,并明确告诉他们这是一种错误的行为。同时制訂明确的规则和纪律。如果孩子的行为已经使他人受到伤害,家长应该与受害者及其家长联系,引导孩子向受害者道歉,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3.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自信是防止欺凌的最好方法。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长处,鼓励孩子尝试新事物,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存在感。例如,孩子某一次考试失利,情绪低落,家长要及时察觉这种异常,和孩子谈谈心,帮助他们分析问题,让孩子意识到,一次考试并不代表什么。另外,在日常和孩子交流时,不要有打压式的语言,而要多鼓励孩子。例如,孩子完成了一幅绘画作品,家长不要站在大人的角度评价孩子的绘画技法等,而要将自己也放在孩子的位置上,真诚地给他们鼓励,表达自己对这幅作品的欣赏。在这样的家庭教育环境下,孩子会越来越自信。

(三)加强学校管理

学校是中小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学校制度对中小学生欺凌行为的预防和解决也有着重要影响。学校应该制订清晰和全面的预防措施和政策,涵盖所有形式的欺凌和骚扰,并强调及时干预、为受害者提供社会情感支持。例如,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反欺凌课程、积极行为干预支持、社会情感学习等活动来提高全体师生对欺凌问题的认识,并建立有效的报告、处理、跟进机制。

除了制订政策外,学校还需要采取以下措施来预防和解决中小学生欺凌行为:淤建立完善的安全机制和预防机制,包括定期检查学校的安全设施和制订应急预案等。于建立举报机制,鼓励学生主动举报欺凌行为。在举报机制中,要有保护学生隐私的条例,让所有学生都能更信任学校。

(四)加强社会教育

在社会教育方面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预防和解决中小学生欺凌行为。

员.提高公众的道德素质,让每个人都了解和尊重他人。比如,可以开展一些关于尊重和平等的宣传活动,让人们了解和认识欺凌行为的严重后果。

圆.强化法律监管

欺凌行为是违法的,社会应该加强对欺凌行为的法律监管和惩处,提高公众对欺凌行为的认识和警惕。比如,可以通过加强学校和社区的巡逻和监控,及时发现和制止欺凌行为。

猿.增强公众的社会责任感

每个人都有责任维护公共秩序和社会和谐。比如,可以组织志愿者和社区居民一起参与防止欺凌行为的宣传和预防工作,让公众参与其中,提高对欺凌行为的认知和警惕。

4.利用媒体宣传反欺凌理念和案例

媒体是影响中小学生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的重要因素,通过媒体可以向中小学生传递反欺凌的信息,提高他们对欺凌问题的认识和引导他们进行反思。

缘.组织亲子活动或家庭访问

亲子活动或家庭访问可以增进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与信任,也可以让家长了解其他孩子的家庭背景和情况,促进家长之间的交流。

(五)加强心理辅导

心理辅导对受害者和施害者都非常重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进行心理辅导,可以使受害者得到心理上的支持和安慰,增强自信心和勇气,摆脱欺凌行为的影响,还可以使施害者认识错误,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

1.提供心理上的支持和安慰

受害者需要得到心理上的支持和安慰,让他们感受到被关心和理解,减轻受害者的心理负担和焦虑感。学校应配备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因这一工作十分重要,不可交由其他教师兼任。一旦孩子遭受了欺凌,必须有专业的教师给他们纾解心结,这样才能有助于孩子健康成长。

2.引导施害者认识错误

施害者需要得到及时的心理干预和纠正。应引导其认识错误,并且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比如,可以通过家庭、学校和社区等多个层面,引导施害者明白自己的行为有害于自己和他人以及整个社会,并且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3.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

心理辅导需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有效帮助受害者和施害者恢复正常的心理状态。比如,可以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帮助他们克服负面情绪,改变不良的行为习惯,培养积极的心态。另外,需要注意保护学生的隐私。负责心理辅导的教师要注意,不能随意外传接受心理辅导的学生的信息;和学生交流时,要多采用一些“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法,让学生逐渐走出心理阴霾。

四、结语

中小学生欺凌行为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对受害者和施害者以及整个社会都带来负面影响。欺凌行为的成因是多方面的,需要从个体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等多个方面入手,采取有效的对策。本文提倡加强家庭教育、学校管理、社会教育和心理辅导,共同为预防和解决中小学生欺凌行为做出努力。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加和谐、健康和美好的社会环境。

注: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学校安全稳定与应急工作专项课题“中小学生个人极端行为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课题编号:GS〔2022〕GHBZX34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受害者成因因素
说说两种『白气』的成因
“目睹家暴也是受害者”,彰显未成年人保护精细化
解石三大因素
晕纹石成因解读(上)
短道速滑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翻译实践问题及成因
受害者敏感性与报复、宽恕的关系:沉思的中介作用
儿童雾霾的长期受害者
关注恐怖主义受害者
“酒”类语符两个修辞场及其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