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会见三位英国要人

2023-04-21 10:43
今古传奇·人物版 2023年4期
关键词:蒙哥马利英国

前首相艾德礼:“毛泽东曾于1937年从延安写信给他”前首相希思:“我一下子就同他交上了朋友”元帅蒙哥马利:“古往今来,最伟大的战略家是毛泽东”

毛泽东与英国要人的交往,最早可追溯至延安时期。

抗战期间,新西兰记者贝特兰曾应毛泽东之邀到访延安。不久,毛泽东写下一封信,这封信经贝特兰带到英国,交给了当时的英国工党领袖艾德礼。贝特兰提醒艾德礼要妥善保管这封信,因为“这可能是毛泽东和朱德的亲笔签名第一次出现在英国”。

毛泽东穿打补丁的裤子会见艾德礼

“我们相信,只要英国人民了解日本侵略者入侵中国的真相后,就会站在我们这一边,并组织实际有效的援助行动……”1937年11月1日,毛泽东在延安写下了这封发往英国的信,落款署名是毛泽东和朱德的中英文签名。

接收者是后成为英国首相的克莱门特·艾德礼。一些历史学家认为,这是中共领袖同西方政界人士最早的书信交流之一,对中英两国政治外交有重要意义。

受时局所限,这封书信的效果并非立竿见影。然而,新中国成立后,英国成为第一个承认新中国政权的西方国家,当时的首相正是艾德礼。

美国前总统杜鲁门回忆,艾德礼曾对他说:“我们应设法避免让中国人认为只有俄国才是他们唯一的朋友。”基于这种战略判断,他表现出较友好的对华态度。

1954年,已卸任首相一职的艾德礼率工党代表团访问中国。在信件寄出的17年后,艾德礼成为与毛泽东会晤的第一位西方最高级别政要。

会见当日,毛泽东穿着一条背后打满螺纹补丁的深灰色裤子。工作人员劝他换一条,他不同意,说:“没关系,谁会看我后边呀。”两人长谈三个多小时,毛泽东说,中国需要和平环境,“养许多兵是会妨碍经济建设的”。他希望“工党的朋友们”劝劝美国人把第七舰队撤走,“不要管台湾的事,因为台湾是中国的地方”。

艾德礼不希望因台湾问题而恶化与新中国的关系,曾发表讲话反对美国第七舰队到台湾海峡的做法,表示一旦中美因台湾问题开战,英国不会派兵。这一宣示在当时有积极作用。

“蒙哥马利之问”

古往今来,最伟大的战略家是毛泽东。他表现了超凡的智慧,说是鬼神莫测之机也不为过。战争的一条铁律就是:千万不要同中国打仗。中国人说他是太阳,我颇认同这个比喻;毛泽东的基本哲学非常简单,人民起决定作用,他建设了一个人人献身和有目的感的国家。

英国元帅蒙哥马利是二战名将。从1946年开始,他用了十多年时间研究世界战史,特别是中国战史,最后突破了意识形态束缚,得出了这个让西方世界震惊的结论。

从1958年起,蒙哥马利多次来中国,首先是看望他最崇拜的毛泽东,然后考察毛泽东缔造的军队为什么那么优秀,还陆续访问了中国诸多将帅。他在回到英国后感慨地对记者说:“毛泽东麾下名将如云,天才云集,我奉劝千万不要跟他们打仗。”

战争年代,蒙哥马利指挥过来自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南非等许多国家的部队,战争结束后,这些国家的政府纷纷邀请他前去访问。他曾透露,最希望能去的国度是中国,他想了解这个国家当时的领导人毛泽东,尽管很少有人同毛泽东谈过话,但很多人都在描写他。

“我父亲在1960年和1961年分别两次到访中国,都感受颇深。”蒙哥马利之子戴维说。

1960年5月27日,毛泽东与蒙哥马利围绕“50年以后”中国的发展走向,有过一段饶有趣味、发人深思的对话,大致如下:

蒙:我有一个有趣的问题想问一下主席:中国大概需要50年,一切事情就办得差不多了……到那时候,你看中国的前途将会怎样?

毛:你的看法是,那时候我们会侵略,是不是?

蒙:我觉得,当一个国家强大起来以后,它应该很小心,不进行侵略。看看美国就知道了……历史的教训是,当一个国家非常强大的时候,就倾向于侵略。

毛:要向外侵略,就会被打回来……外国是外国人住的地方,别人不能去,没有权利也没有理由硬挤进去;如果去,就要被赶走,这是历史教训。

蒙:50年后中国的命运怎么样?那时中国会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国家了。

毛:那不一定。50年以后,中国还是960万平方公里。中国没有上帝,有个玉皇大帝。50年以后,玉皇大帝管的范围还是960万平方公里。如果我们占人家一寸土地,我们就是侵略者。

“蒙哥马利之问”反映了西方人内心深处的一种“历史逻辑”,即当一个国家强大后就会倾向于侵略。荷兰、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和美国,都走过这条路。有了这种“历史逻辑”,一些西方人对中国这头刚刚醒来的“睡狮”高度戒备,别有用心者极力鼓吹“中国威胁论”,也就不足为奇了。

这次,蒙哥马利在中国逗留了五天。临别,他感慨在中国的时间太短,意犹未尽,因此要求在1961年9月访华三周,并希望走访一些对西方尚未开放的城市。获准后于1961年9月9日如期成行,参观了包头、太原、西安、延安、三门峡、洛阳、郑州、武汉等地。

1961年9月23日,毛泽东在武汉接见了蒙哥马利,并共进晚餐。

在这次接见中,毛泽东称赞蒙哥马利:“我看得出你很开明。”这是毛泽东对西方将领的第一次夸奖。

由于毛泽东要回北京参加国庆活动,所以这次谈话时间不很长。谈话结束时,蒙哥马利对毛泽东说:“同主席先生谈话,很受教益,我希望明晚再谈一次。”毛泽东告诉他,明天要离开武汉,以后还有会面机会。蒙哥马利感到遗憾。可是,第二天凌晨4时,毛泽东突然改变行程,决定继续同蒙哥马利会谈。蒙哥马利再次来到毛泽东的住处,两人开始更为深入的谈话。(详见本刊2020年第5期《蒙哥马利:预测未来世界和平的关键在中国》)

戴维回忆说,父亲这次访华的“最后一站是在武汉的长江上与毛主席在一起。毛在长江里游泳,父亲乘坐的快艇紧随其后。当时毛主席还邀请我父亲下次一同在长江进行游泳比赛。我父亲认为与毛主席相谈甚欢,意犹未尽,他表示一定会再次访华,与毛主席再聚”。

由于种种原因,这个愿望没能实现,成了蒙哥马利生前的一个巨大遗憾。

他在退役后著述颇丰,曾用游记形式记录与很多国家领导人的谈话以及他个人的观点。蒙哥马利当时即认为:从长远看,世界和平的关键在中国,中国必将作为大国强国屹立于世界。

1976年,蒙哥马利、毛泽东先后逝世。

希思访华26次,印象最深的是与毛泽东的两次会面

晚年的时候,希思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谈起了他亲身经历的中英关系发展的过程。与中国升格外交关系是他政治生涯中的一个重要决定。

英国虽然是西方国家中最早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但从1954年6月17日到1972年3月13日之前,两国一直是低水平的代办级外交关系。他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考虑: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不能总是采取遏制和围堵的办法,而应当与中国在平等的地位上进行交往。在冷战阴影下,这样的想法还不能贸然提出。

1970年,希思担任英国首相,与中国建立正常外交关系的事情排上了英国政府的议事日程。希思对他的内阁成员们说:英国没有理由不与中国全面建交。令他感到欣慰的是,“当时的政府在这一点上意见高度一致。我们决定推动英中关系全面发展。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毛主席,毛主席表示赞同”。

自1974年5月首次访华到2015年7月去世,希思一共访问中国26次。令他印象最深的是与毛泽东的两次会面。

希思用“激动”一词形容他与毛泽东的第一次会面。

希思原计划以首相的身份于1974年1月访华,这样他就会成为史上第一个访华的英国首相。但同年2月的英国大选使他推迟了行程,大选失利又使他成了前首相。在这种情况下,中方并未改变对他的邀请计划。于是,希思在下野两个多月后开始了他的访华之行。

1974年5月24日,毛泽东圈阅周恩来5月20日夜报送的关于希思访问中国的报告。周恩来说:希思今晚抵京,在京留三天,已多次提出请主席接见。5月25日下午,毛泽东在中南海会见了希思。希思回忆:

当我1974年5月在北京第一次会见毛泽东的时候,我一下子就同他交上了朋友。

我们是在他的书房里会见的。那是一间陈设简朴的房间,周围摆满了书和他伏案批阅的文件。我之所以提到他个人的生活方式,是因为,毫无疑问,亿万中国人感到,他同他们过着同样的日常生活。

他本人是一个非常令人愉快的人,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他的热情欢迎使我毫不拘束,而且,他不仅了解我爱好航海和音乐,还了解我向他介绍的我的一行中的每一个成员。在其后的会谈中,双方都开了许多玩笑。总之,同他谈话既使人感到愉快,又使人感到激动。

见面相互问好后,希思对毛泽东说:“见到你非常高兴,非常荣幸。”然后又说:“机场的欢迎十分动人,色彩鲜艳,情绪活跃。”令希思想不到的是,接下来毛泽东问周恩来:“为什么没有仪仗队?”周恩来答道:“因为照顾他不是现任首相,怕引起误会,使现任首相不高兴。”毛泽东说:“我看还是要有。”周恩来立刻回答:“走的时候加。”担任记录员的王海容说:“不怕得罪威尔逊(时任英国首相)啊?”毛泽东说:“不怕!”然后面向希思:“我是投你的票的!”

这个细节除了说明毛泽东对那些有功于两国友好的国际“老朋友”的重视外,还显露了毛泽东的一个战略期待:希望欧洲能够早日团结起来,成为世界格局中有分量的一极。这将有助于中国国家安全形势的改善。希思执政期间推动英国于1973年加入欧洲共同体,这符合毛泽东的战略构想。因此,在这次会见中,毛泽东对希思说:“你们欧洲强大起来,我们高兴啊!”

在会谈过程中,毛泽东谈到了香港问题。

毛澤东说:“你们剩下一个香港问题。我们现在也不谈。香港是割让的,九龙是租借的,还有23年。到时候怎么办,我们再商量吧。是年轻一代人的事情了。”

毛泽东提出了香港问题中的两个不同情况:割让和租借,这是中英之间三个不平等条约规定的,而中国政府不承认这三个条约,这为后来中英之间的谈判奠定了基调。而且,毛泽东没有具体谈到23年后该怎么办,话很灵活,让英国人摸不着头脑。

在1975年8月的第二次访华中,希思先到中国西部,然后到南方,最后到东海岸。8月21日,毛泽东再次会见希思。希思同毛泽东谈及两次访华期间中国经济形势的改善、社会状况的进步。毛泽东感慨地说,有太多的事情要做,只是时间太少。毛泽东还说:“我们有了进步,但是事实是,中国现在还很穷,中国取得良好的进展需要三十、四十甚至五十年,这种进步太慢了,我们总得想办法让这种进步更快一些。”

在希思的回忆录中,有大量的内容记录了他与毛泽东的会见,展现了毛泽东给他留下的深刻印象:

从我同他进行的两次长谈中,我感到他对中国内部问题和世界局势持现实态度。和与我进行讨论或谈判的许多世界性人物不同,他的看法极为明确,表达看法也直截了当。

他从不生硬地顶回我提出的问题,也不回避任何问题。如果我问他一个不想谈及的问题,他就很客气地告诉我,他不想谈。当我们在某个问题上发生分歧时,他就说,现在这个问题需要重新考虑进去。关于我们讨论的每一个问题——我们讨论了世界事物的各个方面以及同我们两国中的一国有关的问题——我觉得他都表达了一种经过深思熟虑和与同事们磋商之后产生的看法。我感到,他们是成夜成夜地坐在桌边,把每个问题的正反两方面的意见辩论清楚。

不仅如此,我很快就意识到,他们那种领导人同外宾会谈记录拿来传阅的制度,是我在各地遇到过的最有效的制度之一。每个人都充分了解到最新情况。对于中国国内问题,毛泽东关心的是确保8亿人——到20世纪末很可能达到10亿——能有饭吃,不担心挨饿,并使他们住房、医疗和受教育的条件得以改善。

他总是从世界战略的角度跟我谈话。任何问题都不能只从本身的角度去考虑;每个问题都必须通盘考虑。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逝世。9月10日,希思发表回忆毛泽东的文章《不停顿的革命者》,其中写道:

自从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九四九年成立以来,毛泽东一直处在一切事务的中心。亿万中国人从来不知道有什么别的人处在这样的地位。

他和周恩来在同一年去世,必将在全中国留下深切的若有所失之感。

然而与此同时,必将有强大的力量争取保持他亲自以巨大的努力所建立起来的团结。

毛泽东逝世后,中英双方经过了22轮的艰苦谈判,终于在1984年12月19日签署《中英联合声明》,香港开始了长达13年的过渡时期。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倒计时归零。在全世界瞩目下,五星红旗在香港会展中心冉冉升起、迎风飘展,希思所言之“他亲自以巨大的努力所建立起来的团结”,在中国日益“强大的力量”的维持下,更加牢固。

(责编/陈小婷 责校/李希萌 来源/《英国前首相艾德礼与毛泽东的书信缘》,黄培昭/文,《文摘报》2016年1月16日;《西方政要眼中的晚年毛泽东》,胡新民/文,《党史博采》2019年第24期等)

猜你喜欢
蒙哥马利英国
蒙哥马利
英国的环保
Fancy a curry?Millions do!
欧盟同意英国“脱欧”再次延期申请
英国圣诞节
英国“脱欧”的经济账
痴情元帅蒙哥马利
英国立法向酗酒“宣战”
蒙哥马利:服老是一种清醒
蒙哥马利与艾森豪威尔打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