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英雄”俞惠如

2023-04-21 10:43
今古传奇·人物版 2023年4期
关键词:母亲孩子

吴信泉与俞惠如初次见面他问:“这位主任尊姓大名呀?上过学吗?何时参加工作的?”

1960年夏,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舞会上,俞惠如请周恩来跳舞。当时正值周恩来访问了东南亚七国后回国不久,俞惠如说:“周总理,你真是了不起,访问了那么多国家,跑了那么远的路,孙悟空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你比孙悟空还厉害呀!”周恩来笑着说:“你也厉害呀,生了12个孩子,是‘航空母舰’呦!”一曲结束后,周恩来把俞惠如领到毛泽东面前,介绍说:“这是12个孩子的母亲,我叫她‘航空母舰’!”毛泽东说:“生养12个孩子吗?不容易呀!是‘航空母舰’,也是母亲英雄嘛!”

吳信泉与俞惠如初次见面,他问:“这位主任尊姓大名呀?”

1924年,俞惠如出生在安徽省五河县的一个小商人之家。1936年西安事变后,俞惠如跟随学校走上街头演讲,宣讲抗日救国的道理,演唱抗日歌曲,这年她才12岁。15岁时,俞惠如任皖东北三区妇救会主任,16岁加入中国共产党。

战争年代,俞惠如随部队南征北战。长子吴皖湘回忆:

母亲于1940年8月入伍,在八路军第5纵队第2支队政治部宣传队任分队长。当时,母亲是宣传队里唯一的女同志。她入伍一个月后,部队就南下苏北淮海、盐阜地区。从地方到部队,对她来说生活有了很大改变。地方工作,生活再苦再累,比起部队来说,还是要好得多。部队要行军打仗,一天走几十里路,大家脚上常常打起血泡,住的是门板当床,吃的是地瓜干子煮白菜。有些人受不了部队的艰苦生活和随时战斗的危险,中途开了小差,但母亲坚持了下来。母亲好胜心强,不愿落后,一直都是克服困难愉快地工作着。每到一地宿营,她积极为队员们安排住处,联络当地老百姓,工作做得细致周全,成为队长得力的助手。

母亲和父亲是在她入伍前的一次欢迎会上相识的。1940年8月上旬,部队进驻泗县魏营子,地方上召开欢迎会,由时任三区工委委员兼妇女主任的母亲主持并上台致欢迎词,父亲则作为军队代表讲话。会后,她去部队驻地查看安排情况时在院子里遇见父亲,父亲问母亲:“这位主任尊姓大名呀?上过学吗?何时参加工作的?”母亲一一回答了。父亲表扬母亲16岁就能不用稿子上台讲话,讲得流利,能力很强。后来,经时任政治部主任李雪三牵线,他们于1940年12月22日走到了一起。

“抗美援朝,也是保家卫国,任务光荣,我保证把后方工作做好”

婚后,俞惠如为吴信泉生育了12个子女,几次徘徊在生死线上。1941年10月28日,俞惠如在老乡家诞下长女。孩子难产,生了一天一夜,长女出生那天恰逢重阳节,故取名“重阳”。生产18天后,俞惠如便席地而坐,参加旅党代表大会了。次年底,俞惠如在一位老乡家的厨房里生下了大儿子皖湘。1944年5月16日,她在吴圩子随军医院生下二女儿淮阳。1945年8月8日,苏联向日本宣战,她于后方医院生下二儿子苏宣。1947年11月10日,俞惠如在齐齐哈尔生下三儿子皖平。1949年1月5日,在沈阳生下三女儿新阳。1950年7月18日,生下四儿子平安,寓意信泉打仗平安归来,后改为安平。1952年在辽阳生下五儿子希平,正值朝鲜战争时期,寓意希望和平。之后,俞惠如分别在1953年、1954年、1955年和1957年,生下六儿子小平、七儿子十平、八儿子利平和四女儿利阳。

吴信泉对四儿子出生时的情景印象尤为深刻,他曾在回忆录中写道:

眼看我就要带着部队乘军列北上了,我的妻子俞惠如于1950年7月18日生下了安平。我望着她刚生下孩子比较虚弱的身子,久远的历史镜头一个又一个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我们结婚到现在正好10年了,而我们夫妇在一起生活的时间还不到一半。我常常想起我国著名的女作家冰心说过的一句名言“年轻时没有年轻过”。

安平这孩子降临在我们家三天之后,我就离开了他和他的母亲。走前,我对她说:“惠如,真对不起你,你每次生孩子我都在前方打仗,从未照顾过你。这次我又要走了,你在后方又要工作,又要照顾孩子,真够辛苦了。”她说:“信泉,我习惯了,你这次出国作战,不仅是抗美援朝,也是保家卫国,任务光荣。我保证把后方工作做好,把孩子照顾好,你放心走吧!”我听了她的话,向她竖起大拇指就走了。

孩子们说:“到我家来找妈妈的人比找爸爸的人多”

吴信泉在外征战,俞惠如在家中边工作边照顾子女们,其中辛苦不言而喻。

战争年代生活艰苦,夫妻二人相濡以沫。在盐阜区时,有时偶尔有人送给吴信泉一个缴获的罐头,他舍不得吃,总是留到星期六晚上俞惠如去时一块吃,吃起来你推我让,相敬如宾。俞惠如工作之余,帮老乡挑水、扫院子、做针线活,还教房东的孩子识字、唱歌。老乡有时送她两个鸡蛋、几条小鱼,她总是做好给吴信泉送去。有时还换来点儿烟叶子,她就用纸卷好了送给吴信泉。

1946年3月,吴信泉在郑家屯侦察地形,在火车头上面坐一个多小时。刺骨的寒风吹得他剧烈头痛,在地上打滚,以头撞墙。在通辽的俞惠如得知后,急得直掉眼泪。当她赶到郑家屯时,吴信泉躺在床上,脸色腊黄,无一丝血色,见俞惠如来了又惊又喜,问:“你怎么来了?”俞惠如担心丈夫责备便说:“我来接伤员,顺便看看你。”俞惠如照顾他两天就回通辽了。这一年,土匪的一颗手榴弹在俞惠如住的房子窗前爆炸,将她震倒,右眼负伤。由于弹片残留在眼内,右眼视力基本丧失。在以后的50多年里,俞惠如只有一只眼睛可以看东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俞惠如先后任东北军区幼儿园主任和炮兵司令部直属政治处干事,工作繁忙。孩子们都说:“到我家来找妈妈的人比找爸爸的人多。常常是午饭时刚刚拿起筷子,人就来了,中午经常睡不成午觉。晚上来的人就更多了,有时一晚上来三批人。”

1959年至1961年,是国家经济困难时期,粮食严重不足。俞惠如家中男孩子多,都在长身体,饭量比大人都大。为了让孩子吃饱饭,她绞尽脑汁,每天早早地去菜站捡些被人丢弃的白菜叶子,“拿回家后,重阳、淮阳带着弟弟妹妹们把白菜叶摘洗干净,交给炊事员掺在玉米面里蒸窝头。”俞惠如回忆说,她还找出家里所有的玻璃瓶子,养上小球藻,长满后捞出来,加在玉米面中。按当时的说法,小球藻里蛋白含量高,可以代替粮食。一年冬天,俞惠如得了浮肿病,按规定有浮肿病的人每月可以供应二斤黄豆。俞惠如将黄豆买回来,让炊事员煮一煮或炒一炒,分给孩子们吃。

虽然吃不饱肚子,但孩子们很懂事。吃饭时,父母没上桌,谁也不会动筷子,分多少食物就吃多少,从来不争不抢。俞惠如和吴信泉总要将碗里的饭扒出一半给小一些的孩子,七儿子吴十平总摇着头说不要。周末,俞惠如会多睡一会儿。孩子们走路轻轻的,说话也小声,生怕吵醒母亲。在孩子心目中,爸爸妈妈最重要。

吴皖湘工作后第一个月的津贴全给了俞惠如;吴重阳在西安军事电讯工程学院上大学,第一个月的津贴也全数寄给了俞惠如——12个孩子都这么做。俞惠如回忆道:“收到这份钱后,我做母亲的心暖暖的,我为我的孩子们感到骄傲。”

俞惠如和吴信泉一生夫唱妇随,老了更是形影不离。在俞惠如心中,吴信泉不仅仅是她的丈夫,也是她崇敬的老首长。吴信泉也常说,他一刻也离不开俞惠如,几十年里,俞惠如悉心照顾他的生活,吴信泉病重卧床时,不能看电视,也不想听收音机,俞惠如就每天在他午睡醒来和晚上睡觉前给他唱歌,每次唱完,吴信泉都微笑着说:“再来一个。”

1991年,吴信泉的病越来越严重了,俞惠如愁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天天流泪。吴信泉却很坚强,俞惠如回忆,一天晚上,吴信泉拉着她的手说:

我从一个放牛娃参加革命,今年已经66年了,党关怀培养了我,又给了我一定的地位,我已经非常满足了。我经历过战争年代,能活到今天就不错了。

我得心脏病这15年,都靠你照顾我,住院你陪我,我服药都是你为我一粒一粒配好,装在瓶子里,一天4次给我吃。你是我的好妻子,也是我的好医生,我永远感激你。你16岁和我结婚,没过上好日子,战争年代我们同生死、共患难,运动中你受我的株连,我生病你又要日夜照顾我,你对得起我,已经对我尽到责任了,而我永远对不起你……

1992年4月2日,80岁的吴信泉在北京解放军总医院病逝。俞惠如流着泪,给他洗了最后一次脸,梳了最后一次头,为他唱了最后一首歌。

2015年1月13日,俞惠如逝世。

(责编/张超 责校/李希萌 来源/《母亲俞惠如战斗在淮海盐阜区》,吴皖湘/文,《铁流》2008年第8期;《“航空母舰”保家护航五十载——访新四军老战士俞惠如》,蒋琰/文,《铁军》2014年第6期;《我和信泉——俞惠如回忆录》,俞惠如著,白山出版社2002年第1版等)

猜你喜欢
母亲孩子
母亲的债
孩子的画
给母亲的信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熊孩子爆笑来袭
母亲
悲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