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学中的融入路径探索
——以高校“大学语文”课程为例

2023-04-22 20:53■祁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11期
关键词:大学语文中华传统

■祁 伟

(新疆师范大学预科教育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大学语文”是高校面向不同专业开设的一门通识课程。高校开展“大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不只是为了增强大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字写作能力,更重要的是为了拓宽大学生的语文知识视野、丰富精神世界、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和人文素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精神和浓厚的文化底蕴[1],如何将其融入“大学语文”教学中,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是当前高校需要认真思考和探究的重要课题。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大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和智慧结晶,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2],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尤其是其中包含的哲学思想、道德情操以及价值观念和科学智慧等,都为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宝贵的文化遗产,将其融入高校“大学语文”教学中能够产生重要的教育意义。

(一)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教学中,能够激发大学生对语文知识学习的自主性[3]。而且将其融入“大学语文”教学中还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增加语文教学的趣味性,从而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此同时,还有助于引导大学生主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此外,高校还应该在大学生的成长关键期做好学生的引导教育,让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中,不断提升大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融入“大学语文”教学中,有助于帮助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提升爱国主义热情。随着现代社会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对“大学语文”的教学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需要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式,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语文”教学实践中进行有效融合,以此强化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可,从而为后期的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三)有助于提升大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需要通过“大学语文”教学来向学生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让学生通过学习优秀传统文化而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坚定文化自信。另外在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时,要通过对“大学语文”教学内容进行整合,设计出具有系统性和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厘清文化脉络,促进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可以得到有效提升[4]。“大学语文”教学在利用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大学生语文发展的同时,还要利用历史文化来完善学科知识,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四)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背景下,为了持续不断地坚定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高等教育需要通过将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教学中的方法来强化学生的文化认知能力。同时,高校还要加强对二者融合教学的重视程度,要将其作为“大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通过正确地引导,让大学生认识到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也让教师进一步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教育价值[5]。这对于促进学生发展、进一步实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爱国热情,所以,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试图将其融入各科课程中。

(一)缺乏正确的文化教育理念

当前高校在开展“大学语文”教学工作时,教师依然将知识的掌握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忽视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教育价值,在课程教授过程中,知识点的讲解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而传统经典作品的讲解却总是点到为止,忽略了其对学生精神文化的培养。这对于提升大学生的精神文化修养产生了不利影响。此外,教师和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较为淡薄,不仅教师没有树立契合新时代发展的文化教育理念,而且学生也未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正确认识。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大学语文”教学和中华传统优秀文化难以实现真正融合。

(二)缺乏有效的师生交流互动

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性与交流性不足可以影响课堂教学氛围,也会降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在这样的状态下,学生很难正确理解和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真正内涵与意义,也很难根据《大学语文》教材中含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求进行探索、分析和深入思考。如果不能改变这一现状,将会对培养学生理解和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内涵产生影响。

(三)未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

高校“大学语文”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语言类课程,对提升学生语言知识掌握能力和运用能力具有重要帮助。但是目前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师过度重视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却很少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也没有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的教育价值。教师对这方面的关注较少,导致其教育价值难以得到有效发挥,从而也失去了将其融入“大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有待创新

“大学语文”教学中蕴含了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但是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较低,讲授传统文化知识的能力较弱,无法将教材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传递给学生,导致学生无法深刻感悟其中蕴含的人文思想和文化精神。此外,教学方法太过枯燥单一化,无法有效地激发学生选择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性和终身学习的积极性,导致“大学语文”的育人功能逐渐弱化,二者融合的效果也大打折扣。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大学语文”教学中的融入路径

由上文可知,高校“大学语文”课程在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面临着一系列问题,而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二者的融合,也影响了“大学语文”的教学实效性。在这种情况下,高校语文教师应该通过对问题进行分析,找到有效的解决路径,以此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大学语文”课程的融合,以便在这种融合教学模式下培养大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帮助大学生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其成为时代发展需要的优秀接班人。而通过不断研究和探索,本文提出了以下有效路径来促进二者的融合。

(一)树立契合新时代要求的文化教育理念

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在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演变和文化沉淀之后形成的文化瑰宝,也是世界古文明中至今没有中断传承的伟大文明,对于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发挥着重要作用。新时代应该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积极树立全新的发展理念,并不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6]。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高校在开展“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为了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语文核心素养,需要积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

第一,教师需要根据新时代发展需求树立全新的文化教育理念,并充分发挥“大学语文”课程的最大化育人功能,帮助大学生重塑人格精神。例如,在学习《给我的孩子们》一文时,通过对整篇文章的进行总体把控,从中感悟到孩子们直率、自然和热情的美德。这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每个中华儿女应该具有的美好品德[7]。通过学习《给我的孩子们》可以看到人的本性是天真无邪、无忧无虑、率真自然,这是大学生最初应有的模样,所以通过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找到自我、坚定最终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第二,促使角色及时转换,教师要从原来的知识讲解者逐渐转变为引导学生展开探究学习的引导者。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需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引领大学生树立自主学习意识,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并在课下主动进行复习和预习。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在诵读经典文学作品的时候理解和把握其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以便提升学生主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和能力。例如,通过学习《北方》,诗人表达的对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祖国深深忧虑,对古老中国无以言说的热爱,以及在这片土地上所蕴含的力量和人民从未屈辱的顽强抗争精神,可以使大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锲而不舍、坚定不移、顽强拼搏的伟大精神。

(二)通过增进师生交流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

在高校“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以及大学生的认知规律,探讨“大学语文”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路径,从而为实现科学育人目标奠定良好基础。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与学生进行深入的交流和互动,并在互动过程中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根据具体的问题对其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思考、探究。对于这个具体问题,要找到“大学语文”教学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契合点,然后通过探寻研究、表演展示、交流讨论、圈点批注等互动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工作中,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唤醒学生的思想情感,让学生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从而强化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例如,在《给我的孩子们》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材中歌颂孩子们拥有纯洁的童心,佩服他们身心是全部公开的,然后在赞美儿童天性的同时,又以大人们的虚伪、恶浊与孩子们的坦诚、纯真作对比。引导学生应该时刻保持纯真的心灵,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心理和积极向上的心态,其绝不能在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之下迷失自我,进一步认识到健康成长、快乐成长对学生今后发展产生的重要意义,深刻体会友爱、率真、真诚的传统文化[8]。

(三)拓展教学内容,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思想价值内涵

要想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有效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就需要找到二者的契合点,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高校“大学语文”的课程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所以在教学中蕴含了大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和深挖,才能挖掘出二者在理念、思想和精神等方面具有的契合点。

第一,应先厘清“大学语文”教学和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在“大学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是发挥了辅助作用,并没有占据主导地位,不能因为教材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就忽视了《大学语文》教材本身具有的“工具性”功能,而是应该保证二者形成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的关系。例如,通过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对学生听说读写方面的技能训练,以此强化大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例如,通过开展诗歌朗诵,让大学生在比赛过程中能够深刻感受到古诗词中“抑扬顿挫”的节奏感,从而提升大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和语言运用能力。

第二,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新时代对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大学生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根据这一要求对传统优秀文化进行梳理,“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运用现代语境进行展现,使其对大学生的发展能够起到有效的引导作用。例如,教师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借助传统中华优秀文化中蕴含的友善、坦诚、团结等相关典故,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友善教育。如借助《给我的孩子们》,引导大学生具备团结、友善的精神。这些内容或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

第三,教师在选择合适的文章讲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应该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面性和整体性,要挖掘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有影响力和最有创造力的元素。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情感感悟。例如,通过学习《北方》,体会作者的情感,把握爱之深、伤之切的内涵,激发他们的爱国之情。通过文章中描述的在战争阴云笼罩下北国大地一派荒凉、郁和纷乱的景色,对大学生心灵产生了极大震动,在这场战争中体现出人民顽强的抗争精神,可以引导大学生将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紧密结合到一起,勇敢承担起振兴中华的重任。

(四)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高校“大学语文”教学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融合发展的重要前提是,语文教师作为教学实施者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和传统文化教授能力,并通过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来实现二者融合的教育目的。

第一,组织培训活动。高校可以学年组织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教育培训活动,让教师可以系统性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从而使高校教师的传统文化知识储备更加丰富,有助于高校教师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进一步提升。或者通过阅读经典文学来提升教师的文化底蕴,展现教师良好的文化精神面貌。

第二,强化教师的知识教授能力。例如,在对《北方》教学内容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挖掘和讲解时,只有教师具备了较强的知识讲授能力,能够将其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进行紧密结合,才能让学生通过学习本篇文章深刻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内涵,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持之以恒地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作用。

第三,创新教学方法。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可以采用翻转课堂、任务驱动、情景演绎等方法来实施教学,以这种灵活的教学方式可以为学生营造身临其境的感觉,加强学生亲身体验感,并能够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例如,在讲授《北方》一文时,教师可以搜集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进行展示,让学生在强烈的画面感的调动下,仿佛真实地看到了北国大地一派荒凉、郁和纷乱的景色,深刻体会到作者写作时的心境,认识到个人荣辱悲喜与祖国具有紧密联系性,从而强化大学生的爱国情感。

四、结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高校“大学语文”教学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同时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得以传承和发展的关键性手段,高校在实现二者的融合过程中,需要结合“大学语文”的课程特征以及大学生的认知规律,不断拓展课程教学内容,深入挖掘《大学语文》教材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发挥其在大学生思想认知、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引领作用,促使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弘扬。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中华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