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和中国特色

2023-04-22 20:53王柳亲周树勇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11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文化

■王柳亲,周树勇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7)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表述既说明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为推进中华民族再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战略决策,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世界范围内开展的现代化,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应放到全球现代化的视域之中,同时也表明了中国式现代化是结合中国自身发展探索的道路,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国家,走过了漫长而辉煌的历程。只有将中国关于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和世界现代化的进程相结合,才能更加全面准确地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以及中国式现代化对于人类文明进步的意义。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背景

全球视域下现代化发展和演变过程与中国自19 世纪末开始的现代化探索具有密切的关系。全球视域下的现代化是一个普遍发生在全球范围内的历史进程,涵盖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个领域。在这个过程中,不同国家和地区积极地寻求现代化的道路,同时也相互借鉴和影响,形成了多样化的现代化模式和理念。只有真正理解了世界现代化的进程,才能更好地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方向,为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贡献智慧和力量。现代化理论的发展和演变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过程,它经历了多个阶段和学派的演进。

世界现代化理论发展大致经历了传统现代化理论阶段、批判性现代化理论阶段、多元化的现代化理论阶段三个阶段[1]。早期的现代化理论主要关注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中的工业化。这一阶段的代表性学者有美国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Max Weber)、美国经济学家温斯顿·洛尔(Walt Whitman Rostow)等。他们认为现代化是通过经济发展、城市化、产业化等过程实现的,而工业化被视为现代化的关键要素。20 世纪70 年代,出现了一些批判性的现代化理论。这些学者对传统的现代化理论提出质疑,指出它们忽视了文化多样性、权力关系、不平等等问题。这一阶段的代表性学者有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Ulrich Beck)、英国政治学家和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等。他们强调现代化过程中的社会副作用和风险,并提出了涵盖社会结构、文化、政治和经济等多个方面的批判性现代化理论。近年来,现代化理论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融合了不同的学派和观点。后现代化理论围绕着文化多元化、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拓展,旨在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当代社会中的复杂问题。

技术和全球化在世界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中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必须承认,现代化最初是由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引领的,“现代化”最初产生于18 世纪的欧洲,是指工业革命后人类社会文明不断由传统转向现代的过程。工业革命是现代化的关键推动力,其中,工业革命带来的技术和全球化深刻地影响世界现代化的进程,科技和全球化对现代化的影响是相互交织的,两者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且不可分割的作用。

科技的进步推动了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从而加速了现代化的进程。自工业革命以来,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不断加速,并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2]。工业革命带来的机械化和工业制造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推动了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推动了现代化经济结构的形成。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使得知识的传播和获取变得前所未有的便捷,为人们提供了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新途径,促进了人才培养和终身学习。通信技术和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世界各地的人们能够快速、便捷地交流和合作。这促进了社会的互联互通,加速了文化的交流、知识的传播和商业的合作,推动了社会的现代化。现代医疗设施、药物和治疗方法的应用,有效地控制了疾病的传播,有助于延长人均寿命,提高了整体健康水平。

全球化是现代化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全球化促进了各国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科技交流[3]。经济全球化带来了全球价值链的形成,推动了跨国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打破了国界限制,加快了商品、资本和服务的跨境流动,各国在生产和贸易方面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加速了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信息和传媒的全球化使得世界各地的人们可以更容易地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和思想,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和深入,增进了不同国家的尊重,促进了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与振兴,推动了文化的现代化和繁荣。全球环境问题促使各国意识到需要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全球性挑战,为应对全球性问题,国际组织之间加强合作,不断完善国际合作机制,更好地推动现代化进程。

技术的进步和全球化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现代化的进程,但同时,我们也需要认识到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贫富差距扩大、文化冲突等。因此,在推进现代化过程中,需要平衡科技发展和全球化进程,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共同繁荣和可持续发展。总之,世界现代化经历数百年的发展和实践,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深化,为我国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中国的现代化于19 世纪从西方传入,中国的现代化探索历程与救亡图存运动紧密联系,1840 年的鸦片战争正式拉开了近代中国历史的序幕,古老的东方帝国被迫卷入肇始于西方的现代化浪潮[4]。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历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阶段进行展开。

1.近代启蒙和改革尝试(19 世纪末—20 世纪初)

晚清时期,中国面临内忧外患,经济和政治衰落。为了挽救国家危机,一些知识分子开始倡导近代启蒙,希望通过学习西方科学、文化和制度,推动国家变革。在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等尝试中,试图进行一系列改革,但由于保守势力和外国列强的干涉,改革未能成功,最终爆发了辛亥革命。

2.辛亥革命和民国时期探索(1911—1949 年)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但在国内政治动荡不安和国外列强侵略的情况下,国家并未稳固。在此期间,中国社会经历了多次战乱和政治动荡,中国在这一时期对于现代化的探索主要集中在思想文化领域。陈独秀领导的新文化运动推崇西方现代文化和思想,认为西方文明是中国现代化的先进榜样,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社会制度。这些探索为中国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对中国社会的变革和现代化进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探索(1949—1978 年)

这一时期中国政府和人民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变革和现代化建设,试图实现经济、政治和社会的现代化。1959 年12 月—1960 年2 月,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说:“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5]由此,毛泽东首次较完整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内容。1964 年第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进一步将现代化目标设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6]。1975 年1 月,在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宣布实现四个现代化目标的“两步走”设想[7]。

4.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时期探索(1978—2012)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邓小平作为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继续坚持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并明确提出要“走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8]。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要分“两步走”[9]。这一战略在改革开放初期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现代化进程,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江泽民担任总书记时期继续贯彻实施了“两步走”战略,即在20 世纪末人民生活实现小康水平,21 世纪中叶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胡锦涛担任总书记时期,中国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实施了一系列重要的战略措施,如科教兴国战略、绿色发展、社会保障等,旨在推动经济、科技、社会和环境的现代化。

5.现代化进程的全面推进时期(2012 年十八大至今)

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带领下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步入新阶段,这一时期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理念和实践,包括“四个全面”“五位一体”“中国制造2025”“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供给侧结构改革”“精准扶贫”等,以推动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全面深刻地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本质要求、战略部署,吹响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进号角。

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过程中,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也有对西方现代理念的借鉴。在保留本土文化特色的同时,不断追求经济繁荣与社会稳定的均衡,借鉴西方国家的现代化经验,推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持续探索适合自身的现代化道路。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与特色

党的二十大深入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论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和中国特色。我们将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分析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与特色,通过探讨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以及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深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

(一)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第七次人口普查,我国人口超过14.1 亿。对比世界其他国家的现代化人口规模可以看到,我国14 多亿人要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其规模超过所有发达国家的总和,将彻底改写世界版图,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件有深远意义的大事。人口规模巨大是其现代化进程面临的重要挑战。马克思主义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深刻认识到人口问题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在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庞大的人口规模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人口是一种生产力,正确的人口政策和合理的人口结构对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人口红利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动力。同时,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调动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人口规模成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优势。

中国共产党一直把人口问题作为推进现代化过程中的首要问题来考虑。党的人口政策紧紧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目标,注重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中国坚持合理的生育政策,加强对妇女和儿童权益的保护,促进人口结构的均衡发展。在社会保障体系方面,中国通过建立医疗保障、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保障人口的基本权益,促进人口和经济的和谐发展,这些措施在不同时期适应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

中国式现代化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推进人口规模巨大背景下的重要引领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鼓励人们积极适应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培育正确的人口观念。通过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宣传,倡导全社会尊重生命、重视教育、关爱老人、保障儿童权益等,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要求,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的目标之一是消除贫富差距,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重要的发展目标[10]。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本质是以经济的发展为基础,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通过制度和政策的保障,实现全体人民在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共同富裕。

中国共产党将扶贫攻坚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战略任务,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党的扶贫政策实行精准扶贫,通过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社会保障扶贫等措施,努力消除绝对贫困,同时,坚持收入分配改革,通过税收调节和社会保障制度,逐步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11]。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扶贫与社会保障并举的现代化。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精准扶贫的政策措施,如建立健全扶贫体系,推进教育、健康、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发展农村经济和扶贫产业等。这些努力取得了显著成就,减少了贫困人口的数量,并提高了贫困地区居民的生活水平。扶贫工作在中国式现代化中被视为一项重要的社会责任,旨在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中国政府通过投入资金、推动产业发展、提供教育和培训等方式,帮助贫困地区摆脱贫困,并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这种扶贫理念也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相契合,强调经济的发展要与社会的公平和环境的保护相结合。

中国式现代化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的重要引领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勤劳致富、奋斗拼搏的精神,弘扬共同富裕的时代价值。中国坚持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发展文化事业,提倡全民受教育,增强全体人民的文化自信,构建全面小康社会。

(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即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的统一。中国在经济繁荣的同时,注重文化传承和创新,通过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倡导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中国推动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进步[12]。在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经济的繁荣是现代化的物质基础,而文化的繁荣是现代化的精神支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现代化建设。

中国共产党在现代化建设中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芒,充盈着中华文化独特气韵,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行动指南[13]。中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推动全体人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中国注重发展文化产业,推动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意的深度融合,培育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中国式现代化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将中国传统价值观与现代化理念相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如家庭观念、社会和谐、尊老爱幼等)与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稳定相契合。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在培养公民道德、推动社会责任和文化自信方面注重传统文化的融入。中国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依据新的时代发展需求,直面当代中国面临的问题,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10]。

中国式现代化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现代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人为本,强调人的全面发展,鼓励创新、包容、和谐、奋斗等精神,这些都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支柱。通过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宣传,全体人民将形成积极向上、创新进取、和谐共处的现代文明观念,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和谐发展。

(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社会是一个重要目标。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理论认为“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都基于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主张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14]。

建党百年以来,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科学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作为党重要的理念、思想和方法以及治国理政、执政为民的重要方略[15]。中国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战略,注重在经济发展中保护生态环境,实行可持续发展,坚决遏制和治理生态环境问题。通过加强环境监测、治理污染、推动节能减排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推动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推广可持续农业和城市规划等举措,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中国式现代化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的重要作用[1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弘扬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爱护动植物等美好品质。通过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宣传,全体人民将树立正确的生态环保观念,积极参与生态环保行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五)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彰显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追求命运与共、维护国际秩序、共享发展成果的大国作为[17]。马克思主义国际主义观强调国家间应该平等相待,和平共处,以合作取代对抗。中国式现代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尊重其他国家的独立权利,反对干涉他国内政,积极参与全球事务,推动国际合作。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战争只能破坏和阻碍社会的发展,只有通过合作与共赢,国家才能实现共同的繁荣与进步。

在现代化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外交工作,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干涉他国内政,坚持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国际争端。中国在全球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国际社会应该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推动人类的和平与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强调民族认同的重要性。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注重维护民族团结和民族认同感。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国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强调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通过加强教育、宣传和文化交流,鼓励民众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历史和价值观有更深入的认识和认同,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中国式现代化强调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和全球治理。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和贸易,加强国际间的政治和文化交流,推动解决全球性问题,通过建立和发展外交关系和经济合作,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了积极的建设性作用,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中国式现代化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推进和平发展中的重要引领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和平、合作共赢、开放包容等理念,这些都是中国式现代化和平发展的思想基石。通过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宣传,全体人民将树立正确的和平观念,支持和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为推动和平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是思想政治理论的基石和指导思想。通过正确的人口政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实践、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努力以及走和平发展道路的选择,中国式现代化在思想政治理论上得到了深入的阐释与支持,为全体人民的幸福生活和国家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经验。

三、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式现代化是指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根据自身国情和历史文化传统,以中国特色的方式推进现代化[18]。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生态和文化等方面。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具有坚强的领导核心,有能力推动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在政治方面的一个重要机遇是充分利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能够凝聚全国各方面力量,推动现代化建设,而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高效的执行力,可以迅速实施重大改革和政策,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政治保障。然而,中国式现代化在政治方面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例如,政府权力过于集中可能导致决策效率低下和权力滥用的问题,同时,政治体制的一些弊端也可能限制社会的多元发展和民主参与。

中国拥有庞大的内需市场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19]。同时,中国积累了丰富的外汇储备和科技实力,有能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但是,中国式现代化在经济方面面临着一些挑战。例如,产业结构不合理和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等问题制约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经济发展不平衡也导致地了区间差距较大,贫富分化问题日益凸显。

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深厚的智慧和价值观,可以为现代社会提供精神支撑和道德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可以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加强改革,提高社会公平和公正。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家庭和谐、尊老爱幼等优秀品质也为社会稳定和谐提供了有利基础。中国式现代化在社会方面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城乡差距、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流动等问题对社会稳定构成威胁。

中国式现代化应当坚持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在全球化背景下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品质。同时,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传统文化,这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文化提供了坚实基础。中国式现代化在文化方面也面临一些挑战。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冲击和本土文化的丧失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同时,信息时代的来临也对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提出了新的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着政治、经济、社会、生态和文化等多方面的机遇与挑战。要应对这些挑战,政治方面我们需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加强法治建设,提高决策科学性和民主性。经济方面,要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加大对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投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社会方面,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社会凝聚力。文化方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充分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兼收并蓄,推动中华文化在全球范围的影响力,促进人类文明共同繁荣[20]。

四、中国式现代化在未来的发展方向

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生态等多个因素的相互关系。通过持续不断的改革创新和积极应对各种挑战,中国可以实现更加全面、均衡、可持续的现代化发展,为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秉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即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保护环境、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绿色技术和能源转型。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加强环境保护法规的制定和执行,鼓励绿色产业的发展,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等,但仍需要进一步加强环境治理和资源管理,促进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同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加强创新能力和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通过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改善创新环境和鼓励创新创业,推动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升级。创新能力的提升将有助于提高中国产业竞争力、实现经济结构的升级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注重社会公平和民生改善。要推动收入分配的合理化,减少贫富差距,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提高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的覆盖和质量。通过促进就业机会的平等化、推动农村发展、加强社会福利保障,实现全体人民共享现代化成果的目标。

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继续积极参与全球合作和全球治理。通过加强国际间的合作,推动建立更加公平和稳定的国际经济秩序,推动全球问题的解决,包括气候变化、贸易保护主义、国际安全等。中国应继续发挥负责任的大国作用,与其他国家共同应对全球挑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总之,中国式现代化在发展方向上,需要注重可持续发展、创新驱动发展、社会公平与民生改善以及加强全球合作与责任。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中国可以实现更加均衡、可持续和包容的现代化发展,实现经济繁荣、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的目标。

五、结语

本文深刻探讨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和中国特色。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现代化的道路上走过了漫长而辉煌的历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国家的崛起,中国式现代化成了一个引人瞩目的独特现象。

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体现在坚持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力,推动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同时,也强调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融合,将现代化与中华传统智慧相结合。这种科学内涵不仅对中国自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更为其他国家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发展模式。

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凝聚着亿万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汗水。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坚持走自己的道路,既不盲目模仿西方,也不僵化守旧。中国坚持与时俱进,不断适应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坚持稳中求进的发展理念,追求人民幸福和全面发展。

然而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在实践中,我们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例如,如何平衡传统文化与现代发展之间的关系,如何应对环境和资源压力,如何处理国际交往中的复杂情况等。这些问题需要我们持续不断地努力和探索。

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将继续坚持科技创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将继续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总之,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和中国特色,是中国在现代化道路上独特的贡献。我们坚信,在中国共产党党的领导下,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国一定能够实现全面现代化的伟大目标,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让我们携手共进,迎接更加美好的明天!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中国式失败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中国式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