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集聚赋能现代化档案资源共享模式研究

2023-04-22 20:53杨磊李小清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11期
关键词:资源共享协同资源

■杨磊,李小清

(1.广东省核工业地质局档案馆,广东 广州 510000;2.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75)

在档案事业的现代化进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档案工作要依法管理、开放与现代化。在此背景下,《“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提倡加大档案资源开发力度,并统筹馆(室)藏资源,这为档案事业的现代化及其资源共享提供了政策支持。同时,该规划鼓励社会各方参与,促进了档案资源的广泛传播和优秀成果的推介。这一进程中的各项活动,无不体现了档案事业现代化的方向和使命。而协同集聚,这一城市群发展的核心理念,其在档案事业中的运用,将有助于实现档案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各类档案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增进档案事业的深度发展。同时,协同集聚理念能够在档案资源共享模式的构建中发挥关键作用,推动档案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公平分享,从而进一步助力档案事业的现代化进程,催生档案业务的创新与发展。

一、理论基础与背景分析

(一)协同集聚理论

协同集聚指的是特定空间上彼此邻近、集聚的一种地缘经济现象[1]。这一概念在档案领域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档案资源内含丰富的知识价值,这一点已经在众多文献中得到验证。例如,一些研究已经通过知识组织技术构建了知识聚合模型,无论是在聚合强度还是聚合力度上都实现了质的提升[2],使得原本隐藏在文书档案内部的隐性知识得以显性化,向用户提供了体系化的、既可横向扩散又可纵向深入的知识内容[3]。此外,在数字政府建设较为先进的地区或部门,通过数字化手段促进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协同的工作,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这些地区和部门通过打造一体化的数字化平台,不仅为政务机构内部的协同提供了便利,而且也为政务机构与企业、社会组织、公众等其他主体共同推动公共治理,建立了无缝隙、敏捷化、安全性的信息通道,从而增强了多元主体沟通协作的能力[4]。档案资源在加速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呈现出海量化、复杂化的特点,这也是新的挑战[5]。笔者认为,通过档案数据协同治理,有利于释放档案数据价值潜能,促进档案资源开发,提升善治效能[6]。

基于上述分析,将协同集聚概念延伸至档案领域,即特定空间上彼此邻近、集聚的多元档案主体通过协同机制,共享和利用档案资源,实现档案知识的集聚、分享、利用、呈现、传播等。该概念强调的是在多元主体参与的前提下,通过协同集聚的方式,优化档案资源配置,提升档案资源价值,以应对档案数字化转型的挑战,提升公共治理效能。

(二)协同集聚的应用分析

在我国关于档案资源的协同合作已经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开始实践,譬如“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7]“武汉以武鄂黄黄为核心区的四市都市圈”等。这些地方利用各自的地缘优势,加强了档案资源的交流和利用,推动了档案资源的区域整合。以“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为例,该项目通过在京津冀地区的各级档案馆之间建立协作关系,共享各自的档案资源,实现了档案资源的互利共享,为区域性的档案资源整合提供了有力的推动作用。这种模式的实践,既体现了协同合作的思想,又有利于档案资源的高效利用,充分体现了档案资源的价值。再如“武汉以武鄂黄黄为核心区的四市都市圈”,也是通过档案资源的协同合作,实现了档案资源的区域性整合。在这个都市圈中,各个城市的档案馆通过资源共享,实现了档案资源的流动和利用,极大地提高了档案资源的使用效率,充分体现了档案资源的价值。截至2023 年6月,已有175 家档案馆签订了《民生档案跨馆利用服务工作协议书》,并且已经开始实施。这个协议旨在通过跨馆的档案资源交流,实现档案资源的广泛利用,提高档案资源的使用效率。这是一个具有创新意义的举措,为档案资源的协同合作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式。

然而上述实践仍局限于协同合作的层面,重点在于档案资源交流协作、跨馆利用服务内容、流程、联动方式等,尚未充分实现“协同集聚”的潜力。因此,以协同集聚理念为引导,深入探讨档案事业现代化中的具体应用,同时研究档案资源共享模式的可能路径和策略,期望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揭示协同集聚与档案资源共享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档案事业的现代化进程注入新的和动力,进一步强化档案事业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价值。

二、模式构建:协同集聚视角下档案资源共享模式

(一)主体层,形成区域发展共同体

主体层面主要包含各种档案机构,它们是档案资源产生、存储、管理和使用的直接行动者。这些档案机构尽管独立运作,但在区域发展的层面上,它们实际上构成了一个紧密的网络,彼此间的协作与互动对区域内档案资源的共享具有决定性影响。

在协同集聚视角下,档案资源共享模式的构建犹如一座细致入微的建筑,其中每一环节、每一层面的协同都是至关重要的。通过主体层面的精细化管理、探索和实践,档案资源的整体价值将得到最大化的体现。聚焦档案载体与信息内容,不同主体间的高效集成是挖掘档案价值的关键,有助于优化资源利用,减少重复投入,提升档案管理的全局效益。随着集成水平的提升,档案资源的精细化管理和利用将愈加深入人心。

同时,档案最终是服务于用户的,服务方式与服务范围的创新也至关重要。为了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档案管理主体需深入了解在该城市圈的使用者的行为和需求,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方法,提供个性化,贴近需求的服务,进一步提升档案资源的使用效率。而档案数据能够在各个主体间流通,主要在于他们之间有着统一的技术标准。因此,通过在信息编码、交换、存储、安全等环节实施统一的技术标准,能有效提升主体间的协作效率,推动档案资源共享模式的高效运作。

然而,所有的规划和执行都离不开人才的支持。复合型的档案管理人才是构建档案资源共享模式的生力军。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培养体系,注重人才的专业能力和服务水平,对于满足档案事业现代化的需求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二)资源层,激活区域的散存资源

“资源层”主要指的是广泛分布在区域内的档案资源,包括各类实体档案、电子档案以及其他形式的档案信息。这些档案资源构成了历史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同时也是各类社会研究的重要数据来源。在当前档案资源管理领域,单一城市资源整合的模式日渐显现其局限性,散存资源的广泛存在导致了档案价值的部分被掩埋。这不仅阻碍了人们全面洞察历史的深度与广度,也制约了档案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城市群层面的协同集聚,有助于打破单一城市资源整合模式的束缚,形成更宏观的视野,整合广大的散存资源。这种整合不仅提升了档案资源的使用效率,也为档案价值的深层次挖掘提供了可能。从策略视角出发,构建区域性档案资源数据库,实现档案资源的集中存储和管理,将成为激活区域内散存档案活力的关键步骤。运用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前沿技术,对档案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和分析,将充分利用散存资源,提升档案资源整合的质量与效率。进一步讲,通过城市群间的协同分享与学习,将极大推动整体档案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赋予档案更大的价值。这一价值的提升主要体现在:一是提高了档案资源的实用性,扩大了其服务领域,包括但不限于历史研究、文化传播、社会教育等;二是提升档案资源的信息价值,更好地服务于区域发展和社会管理。

(三)活动层,增强全局性记忆形态

“活动层”不仅是指档案工作的活动环节,更是指在这些环节上实现的创新活动。这些创新活动,是实现档案资源深度开发、全面应用,增强全局性记忆形态的关键,能有效地将过去的记忆与现实生活相连接,构建起连续不断的社会记忆线索,进一步提升档案的社会价值。为此,需要让智能化、智慧化的数据挖掘和知识开发工具深度揭示档案资源中的隐含信息,指明其中包含的多维度背景联系,构建数据关系网络,提供一种立体、动态的研究环境。借助运用高级算法和人工智能技术,如自然语言处理、深度学习等,分析和处理大量档案数据,以发掘出隐藏的模式和关联[8]。这不仅可以揭示档案资源中包含的丰富信息,还可以以一种更宏观、更深入的方式去理解和解读历史,帮助研究者更好地还原当时的历史场景和形成背景。同时,构建一个完整、精准的数据关系网络揭示档案资源之间的复杂联系,把原本看似孤立、散乱的信息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生动的历史画卷。这样的网络不仅能够帮助研究者更好地理解和解析历史,也能为公众提供一个生动、立体的历史学习环境。

(四)呈现层,延伸档案服务人文性

“呈现层”是指档案服务通过技术将档案内容和相关信息呈现给用户的过程。这涉及的不仅是信息的展示,而且包括如何通过数字工具和平台以更人性化、精细化的方式满足用户的需求,实现更有效的信息传递。而协同集聚赋能以无可争议的优势,将技术、用户需求与档案自身特性相结合,从而提升档案服务的人文性。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的发展,为档案服务的人性化开启了新的可能性[9]。具体来说,各主体将技术资源整合,利用画像识别、分析预测、分类监控、预警处置等数智技术,可以从大量散落的信息中提取有价值的数据,构建用户的群体画像和个体画像,进而更准确地把握用户需求和偏好,实现更精准和个性化的服务。然而,档案服务在积极拥抱科技赋能的同时,也必须保障用户的隐私安全。因此,建立完备的隐私保护机制,以保证用户隐私在大数据挖掘过程中的安全性,是延伸档案服务人文性的重要一环。

三、模式实现:协同集聚视角下档案资源共享模式的路径探索

(一)建立协调机制,鼓励多方参与

面对复杂且庞大的档案资源整合及利用挑战,协调机制成为推动城市群层面协同行动的基石。鼓励社会各方积极投身其中,需要从制度环境、行政引导、科技支持以及公众参与等多维度构建全面的共享模式。一是健全和完善的制度环境构成引领多元参与的重要法令指南。在新《档案法》已经明确为社会力量参与档案事业发展提供了依法行动的基础之上,接下来需要进一步丰富实施细则,细化具体的权责分配、参与门槛、风险防控,从而确保社会力量在档案资源共享领域的合法权益。二是行政层面的热忱引导和精细服务,形成鞭策社会各方参与的稳定动力。政府及相关部门应积极开展政策解读、专业技能培训等服务,以提升社会各方参与档案资源整合及利用的能力和效果。设立专项基金,为优秀项目提供财政支持,同时更能引导更多社会力量踊跃参与。三是科技力量的扶持及平台化建设,为社会各方协同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持。政府应引领并促进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在档案资源整合和利用中的广泛应用,建设专门的技术研发中心,鼓励专业团队开发符合当前需求的技术解决方案。同时,区域性档案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将进一步优化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流程。四是引导公众充分参与档案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确保公众的利益得到充分保障。

(二)重点项目突破,推动资源利用

挑选出在特定领域内具有重大影响力的项目,例如,国家级重大工程、重要历史事件研究等,通过集中资源和技术力量,针对性地进行档案资源的整合和开发。这种策略,旨在以突出的重点项目来触发全局性的档案资源共享进程。在这一过程中,重视各利益相关者的协同合作尤为关键。相关的政府部门、研究机构、档案馆以及公众等,都应纳入协同管理的队伍中,各方互动,利益共享,彼此共同推动重点项目的档案资源整合与开发。

在具体操作上,重要的一步是深入洞察项目内部所形成的各类档案信息。通过对项目全过程的细致观察,理解档案资源的生成、传输、存储、应用等各个环节的特性,以及档案资源在各环节中所起到的作用。这将有助于建立一套符合实际需求的档案资源管理政策。同时,需要在试点项目中明确责任分工[10],确保各方的责任明晰,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档案资源整合的工作。这样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有利于保障各方的权益。

这一模式,不仅能够带动更多档案资源的整合与开发,也能够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为未来更大范围、更高效率的档案资源共享提供有力的支撑。在这个过程中,与各利益相关者的深度合作以及科学的管理制度,将成为确保试点项目成功的关键因素。

(三)重构记忆表达,立体文化空间

协同集聚赋能下,档案主体在不同城市之间的合作将深度链接分散在不同地域的档案数据中,使之互通有无,共同填补历史空白,形塑一份相对完整的区域性记忆,从而让多元档案资源以更立体、更完整的形态表达出来,进一步激发了公众对历史文化的认识和关注。具体而言,一是针对众多档案资源,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进行展示。利用3D 建模工具Unreal Engine、GIS、全息投影、AR、VR 等技术,将能够更真实、生动地展示档案信息,使得公众能够通过直观、立体的视角去理解、认知档案内容,将极大地增强档案教育与科普活动的吸引力。二是利用协同集聚优势进行档案主体之间的深度合作。举办共享展览、互换讲座、联合出版物等合作项目,有效地实现档案资源的共享与传播,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档案资源的研究和传播中来。同时,以地区特色文创产品、景点门票优惠等形式,可进一步激励公众的参与热情,使得档案教育和科普活动变得更加生动、有吸引力。这样,不仅能深化档案资源的共享,也能在更大的范围内,更好地服务社会公众,促进城市圈文化的丰富和发展。

四、结语

从理论到实践,协同集聚下的档案资源共享模式揭示了档案事业发展的新视野与可能性。实现档案资源的共享,挖掘其在社会文化、教育科普等领域的价值,需要各方深度探索,坚持创新,勇于实践。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旅程。而每一次尝试,无论大小,都将为档案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推动其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猜你喜欢
资源共享协同资源
交通运输数据资源共享交换体系探究与实现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资源回收
卫康与九天绿资源共享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教育部第一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