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商科背景下高校经管类专业产教融合建设与发展研究

2023-04-24 07:47张爱军
客联 2023年12期
关键词:新商科经管产教融合

张爱军

摘 要: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给产业经济、高校教学带来了巨大变革。这就要求高校在培养经管类专业人才时,结合企业实际需求,更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通过产教融合,创新教学模式,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适应新商业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关键词:新商科;经管;产教融合;创新

产教融合是教育界与产业界深度合作开展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的办学模式,是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高等教育改革的战略路径。为适应经济社会要求,高校大力推进创新型人才培养战略,拉近产教关系成为政府、企业、高校共同面临的挑战。

一、高校经管类专业产教融合的需求

2023年3-4月,我们通过采用网络问卷、专家咨询等多种方法,从目标方向、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践机会、专家意见等方面对学校各经管类专业进行了调研。以财务管理专业调研数据为例,从学生、行业、企业等多个角度分析课程发展方向和企业实际需求。

(一)本校在校及毕业生问卷方面

本次调研有效填写人次为136人,其中在校生占比最大,达到了78.68%。其次是企业,占比为11.03%。行政事业单位、金融、投资、证券机构和会计师事务所的占比比较小,分别为8.09%、1.47%和0.74%。

1、课程体系设置

65.44%的人对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体系表示满意,30.15%的人表示一般,只有4.41%的人表示不满意。因此,大部分人对学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体系比较满意。调研中发现,实务课程太少是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体系需要改进的最主要问题,占比达到57.35%。科研训练太少也是需要改进的重要问题,占比为37.5%。科目太泛,专业特色不明显和选修课程太少也分别占比33.82%和15.44%。其他问题占比为24.26%,需要进一步调查了解。内容交叉重复和开课顺序颠倒是需要改进的次要问题,分别占比15.44%和10.29%。综上所述,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体系需要改进的主要问题是实务课程太少和科研训练太少,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同时,也需要注意科目的设置和专业特色的突出。

2、人才培养

从人才培养需求看,学生对于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意见比较分散。加强与外界的交流、加强学生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开拓专业实习基地、加强实践性课程和实践性教学环节等方面的需求比较高,这说明学生希望专业能够更加注重实践性和职业化方面的培养。增加设施设备建设的需求比较少,这可能意味着学生认为设施设备对于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不如其他方面。其他方面的需求比例較低,需要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具体需求,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期望。

从能力培养方面看,财务软件应用获得最高的比例,占33.09%;其次是经济信息把握和分析能力,占24.26%;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占8.82%;其他占8.09%。英语能力、办公软件应用、文书写作能力和自学与创新能力的比例较低,分别为2.94%、11.76%、6.62%和4.41%。综上所述,学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财务软件应用和经济信息把握和分析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

(二)财务管理行业问卷方面

共有35人填写了该问卷,其中国有企业的比例最高,占71.43%,其次是行政事业单位,占11.43%。制造业、服务业、事务所、代理记账公司和商品流通企业的比例较低,分别占5.71%、5.71%、2.86%、0%和0%。另外,还有1人选择了“其它”,占2.86%。

1、岗位需求

从统计数据看,会计岗位的比例最高,占比达45.71%,其次是其他岗位,占比为20%。出纳、会计主管和财务总监岗位的比例相对较低,分别为5.71%、14.29%和14.29%。可以看出,会计岗位是企业最受欢迎的岗位。

2、财务软件应用

财务系统应用方面,用友软件的人数最多,占比37.14%,其次是浪潮软件,占比25.71%。选用SAP软件的人数最少,仅有3人,占比8.57%。另外,有10人选择了“其它”,占比28.57%。

3、专业未来发展方向

财务管理专业未来发展方向上,财务岗位在新技术背景下发生了多方面的变化。其中,工作内容信息技术应用增加是最为突出的变化,占比高达77.14%。其次是工作岗位业务处理方式发生变化和建设财务共享中心,分别占比60%和45.71%。工作中有财务大数据分析也成为了财务岗位的一项重要变化,占比同样为45.71%。应用财务机器人的比例相对较低,仅为22.86%。此外,还有12人选择了“工作岗位有所调整或增加”,占比34.29%。可以看出,新技术背景下,贵单位的财务岗位发生了多方面的变化,其中信息技术应用增加是最为显著的变化。

4、财务管理能力

应对变革与发展能力、战略管理能力、风险管理能力、协调能力、业务拓展能力等5个选项分别为31人、27人、33人、32人、21人,占比分别为88.57%、77.14%、94.29%、91.43%、60%。根据统计结果,得出以下结论:财务管理人才应具备的职业技能知识中,风险管理能力得到了最高的认可,占比达到了94.29%;应对变革与发展能力、协调能力和战略管理能力也是财务管理人才应具备的重要职业技能知识,占比分别为88.57%、91.43%、77.14%;业务拓展能力的认可度相对较低,只有60%的人认为这是财务管理人才应具备的职业技能知识。

二、高校经管类专业产教融合存在的问题

(一)产教资源融合不充分

第一,资源整合不合理。目前,产教融合项目数呈现增长趋势,合作内容丰富多样,合作主体也逐步走向多元化,但是校地、校政、校协和校际合作所占比例较少,产教融合建设还未能充分发挥各相关主体的优势,地区资源、政府平台、行业协会和高校间的资源未能得以充分挖掘,参与主体结构不合理。从合作主体资源来看,在产教融合过程中表现出对企业资源的绝对依赖而忽视与其它组织和自身资源的协调整合,陷入了组织的资源依赖困境。虽然企业是产教融合的重要主体,但在校企合作中,由于价值理念、发展目标和文化氛围等原因,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不确定因素相对较大,过度依赖某一方的资源不利于拓宽合作渠道,容易陷入资源依赖困境。第二,资源优势未能充分发挥。目前,很多产教融合实践项目时间较短,校企双方都没能为学生实习实践提供一个专业与职业相互衔接促进的平台,专业知识学习与实习实训没有形成一个融合贯通的配套流程。实习中学生更像是企业的“打杂工”,很难真正融合到岗位的技术训练,难以学到岗位所需的实际技能。高校的学科专业资源无法对接企业的实践资源,双方的资源优势无法得以充分发挥,导致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内容和形式上仅停留在课程设置、企业人员上课等浅表层面。

(二)专业课程与新商业实践脱节

第一,课程体系不完善。目前,会计类专业课程,更多的是培养学生会计核算、财务管理技能素養而安排的课程。在智能财务、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课程体系有待完善,缺乏大数据背景下的学科交叉和新兴学科的支撑,如缺少对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课程的学习。第二,实训教学环节薄弱。实训环节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但是由于会计岗位、财务岗位的特殊性,企业十分注重核心商业信息的保密,加上学生在实习期间为企业带来的收益和价值并不显著,少有企业愿意配合实行产学研合作。所以在校学生缺少去企业实地实训的机会,更多的是在教室、机房里面实践。产教融合专业课程建设中教学实践环节不足,学生实践锻炼机会较少,课程内容建设与新商业活动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在专业课程建设中需要加强改革重塑,改革传统课程中与大数据时代下新商业活动不相适应的课程,促进学校专业课程与新商业实践活动相衔接。

(三)复合型师资紧缺

随着职业岗位和学科专业的发展,高校不仅对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要求越来越高,对教师具备的岗位技术操作技能也提出了一定的能力要求,高校对双师型教师队伍需求越来越大。目前,双师型教师比例较低,虽然同时具备了财务会计、管理会计、金融以及经济等理论知识和实践经历,却不了解智能财务共享、大数据财务分析、模拟实践及云会计平台等知识,而部分教师虽然意识到人工智能技术的重要性,却未掌握运用人工智能进行实操教学的技能,无法兼具专业技能和大数据应用技能。因此,难以适应大数据时代财会专业的教学需求。

(四)评价主体单一

通过调研结果反映出学校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虽然形式很多,如教师对于学生评价、学生对于教师的评价、教师之间的评价等,但这些都是属于学校部分的评价,评价主体较为单一。我们培养的学生最终是要输出到社会、输出到企业,所以在评价体系中缺乏企业这个评价主体,只有将企业纳入到我们的教学评价体系中,这样我们培养出的学生才能够很顺利的完成学生与职业人的身份转换,所以要将企业纳入教学评价体系中去。

三、高校深化产教融合的对策建议

(一)重构课程体系

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商科课程己经不能适应新商科人才的培养需求,无法传授给学生适应数字经济的商业知识,亟需重构新商科课程体系,将商业活动的实际需求融入人才供给培养,改变传统商科的学科本位,构建新商科能力本位课程体系。基于学生核心素质要求重构课程体系,增设“大数据分析”、“智能财务共享”、“数据库技术”等课程,建立并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同时,结合智能化商业环境,更加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运用相结合。新商科课程体系中所具备的学科知识的共享性和知识习得的情景性等特征要求学生在知识生产的环境中,主动地、有目的地、有意义地学习。通过融入山东省区域新型商业发展模式,与当地企业密切合作,深入企业实地实训并挖掘最新的前沿案例资源。同时,发挥学科福射作用,与法学、信息技术、外语等其它学科融合创新,共建围绕院校特色发展的课程集群,重构新商科课程体系。

(二)注重产教深度融合

注重校地、校政、校协和校际合作,加大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推进市校融合项目建设,深化企业参与高校新商科课程建设,有效促进课程内容与岗位需求对接、形成校企长效合作机制。第一,成立校企课程开发共同体,通过建立课程标准、课程制度、课程内容和课程模式,并融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将企业需求融合育人环节,使学习内容更具实用性,更能贴近产业发展对新商科人才的具体要求。另一方面,通过深化企业参与课程建设,将企业的真实需求与学生能力培养对接,工作岗位与专业课程对接,使课程体系建设能够紧跟产业前沿,开发出更具实用性的课程内容,从而培养更具潜能的新商科人才。第二,加强与企业、政府等主体横向项目合作,通过横向项目牵引,提升校企合作深度,缩小商科教育界与商业界的应用鸿沟,促进知识与技术成果转化,为企业发展创构新的商业发展模式,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教学实践资源,实现校企互利双赢。第三,强化实践教学,要将学生实训的地点进行丰富,不仅有校内实训,更加需要把我们实训地点搬到企业,让学生零距离接触到今后工作的岗位,建设校外实习基地,构建长效合作机制。以“合作办学、资源共享、共同育人、指导就业、互惠双赢”为建设目标,深入探索校企合作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行管理机制,发挥企业主体地位,全面实施“共育共管”,实现深度融合。

(三)建立多元评价机制

对于学生的考核,除了校内考核外,把企业与行业纳入学生的考评体系,形成双元乃至多元的评价机制。完善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机制,教学改革的效果需要相应的评价体系来进行检验。考核过程由过程考核、终结考核、社会考核三合一;考核内容理论知识、用友操作技能、职业素养三合一;评价主体为系统评价、师生评价、社会评价三合一。对于教师的考核,对于教师的发展管理应体现专业教学、科研与企业实践三大综合能力的综合发展。考核评价商科教师,不能局限于发表的论文数量,还要为教师创造和提供提升专业实践能力的平台和机会,并将教师在产教融合建设中的项目活动、参与企业培训活动、人才培养和创新创业活动等纳入考核体系,对于商科专业中的一些实践性、操作性较强的应用型专业,在评价指标上给予教学实践更多的权重,分类、科学考核。

(四)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应该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强调“自主-探究-合作”理念,坚持以启发、引导、监督为主的新型教学理念。第一,加强对现有教学团队的继续教育和在职培训。建立完善培训机制,教师之间互相讨论,共同研讨最佳教学方式;建立校外培训结合,推荐教师定期去企业或生产线去锻炼实习,与企业技师交流学习,通过实时跟踪学习企业实际操作,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开拓教师视野,使教师真正成为“双师型”教师。第二,鼓励教师积极使用信息化教学,在教学中遇到困难,与其他教师讨论,形成合作学习共同体,共同研讨、合作交流。第三,鼓励现有教师进行大数据方面的继续学习,其中重点鼓励年轻教师参加各类大数据培训,委派现有教师到智能化程度较高的企业进行实践锻炼,亲身体会智能商业的优越性并掌握借助人工智能处理业务的技能。

参考文献:

[1]肖纲领,李威,林荣日.地方本科院校产教融合制度建设困境的审视与纾解——组织社会学新制度主义的视角[J].高教探索,2023(03).

[2]朱德全.新文科时代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的理论逻辑与学科范式[J].教育研究,2023(05).

[3]李银丹,金凌虹,施建祥.共生视域下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集群建设研究[J].江苏高教,2021(02).

[4]叶正飞.基于产教融合的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共同体构建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03).

猜你喜欢
新商科经管产教融合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新经管”建设工程的时代背景、总体思路及设计方案
现代商业流通视阈下新商科专业群重构
新商科应用型人才职业素养体系构建研究
检察日报社2017年度“十佳采编明星”、“经管服务明星”
高职电子商务类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探讨“新商科”人才培养
浅议物流管理专业的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