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粤剧传承与创新探究

2023-04-24 07:47刘雨欣
客联 2023年12期
关键词:传承与创新粤剧非物质文化遗产

刘雨欣

关键词:作为一个有着古老文明和多姿多彩的国家,我们的国家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其中,岭南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一点就是广东的广东话。广东话既是岭南地区的一种特色,也是我们国家的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同时也是我们民族的一种珍贵的艺术遗产。保护和弘扬中国戏曲的传统,既需要维护和保护这一重要的民族文化遗产,也需要通过创作和演绎来推动其在当今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粤剧;传承与创新;CiteSpace

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粤剧是一种在中国南部地区广受欢迎的戏曲形式,它起源于广东省的岭南地區,因此得名。其丰富的表现形式及内涵底蕴赋予了它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特性,这让粤剧在外来文化及新兴文化的冲击下有了相比于其他“非遗同类”更大优势粤剧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必须在当今的时代中得到保护和传承。因此,我们需要进行艺术的创新和发展,并从中提炼出优秀的部分,同时对不足之处进行批判性思考和继承。

一、绪论

(一)粤剧概述

粤剧(Cantonese Opera),也被称为广府戏或广东大戏,是广东和广西地区的主要戏剧形式。它起源于佛山,由广东方言演唱,属汉族传统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被视为世界上的重要文化遗产。粤剧最初起源于广东,随着时间的推移,它渐渐流传到广西、中国香港、新加坡、台湾等东南亚地区及美洲的许多城市。

随着时代的进步,“戏棚官话”和“白话”这两部作品都受到广东本土的影响,它们不仅包含昆曲、弋阳腔、秦腔以及广东本土的传统歌曲,更加突出了“梆黄”的独特性。这些作品不仅丰富了广东的传统表演形式,而且还深刻反映出广东人的生活习惯。1912年以前,广州的戏曲艺术逐渐发展壮大,广州的戏曲语言也逐渐丰富。随着时间的推移,广州的戏曲艺术逐渐转向了使用“平喉”这首真实的广州话来进行演绎。

“昆曲是江南的兰花,粤剧是南国的红豆”被周恩来主席认可,它将“南国红豆”作为中国传统戏剧的杰出代表,受到了广泛的好评。“南国红豆”的音乐特色是采用了梆子、二黄的板腔,同时也加入了一些独特的曲牌元素。广东戏曲中的传统元素.包括广东方言、广东方言的声乐、广东方言的曲牌。这些元素在“六柱制”中得到充分体现,并被用作配乐。“六柱制”包含.广东戏曲中的人物,包括文武生、小生、正印花旦、二帮花旦、丑生、武生。粤剧以其独特而真实的风格著称,优秀的演员通常会展现出精湛的技巧,如跳舞、踢踏、转动头部、抛洒头屑、打扮。

从2003年起,粤港澳三处人民政府便把每逢11月末尾某个星期日作为粤剧日,这不仅拓宽了观众群体,也有助于促进和维护粤曲艺术。2006年5月20日,粤曲被纳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获得了ⅳ—36项荣誉称号。2009年10月2日,广东省、中国香港、新加坡三地共同发起,将粤剧纳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系统,以示尊重与保护。

(二)研究内容

1.主要研究内容概述

粤剧诞生于岭南,扎根于广府,具有鲜明的本土特色,是岭南文化的优秀代表之一,深受本土老百姓的喜爱。2009年10月,UNESCO正式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收录,标志着粤剧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重大突破,为广大观众带来了更多的艺术体验,也为其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粤剧的精彩之处源于其中的演员阵容,其中包括许多优秀的表演者。由于其强调演员的歌声和表演技巧,因此它通常被用于演出各种各样的角色。由于它通常选择真实的故事情节作为素材,因此它曾经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然而,由于社会的变迁,许多年轻观众已经逐渐遗忘了它的优秀历史,并且对它的看法也变得模糊。随着时代的发展,粤剧的传承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这种压力不仅体现在年轻观众身上,更体现在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中华民族的老年文化。

2.国内研究现状

在知网上共查到学术期刊类文章,自1954年以来共6747篇,其中4592篇研究内容与戏剧电影与电视艺术相关,其他多为文学书籍类文章。自2009年,粤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

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珠三角地区共发行321篇论文有关粤剧的论文,此方面硕士博士论文共206篇,报纸相关文章295篇。

3.CiteSpace可视化分析

使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粤剧引文,发现近年来,粤剧的研究重点集中在创新和传承方面,而且聚类模块值(Modularity)已经超过了0.3,这表明聚类技术是十分有效的。然而,由于某些类别的定义太过广泛,无法充分反映出其研究成果的特色。

二、粤剧传承现状与问题分析

作为一个国家,我们应当珍视并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这些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历史使命,也是我们国家的责任。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许多新兴艺术流派正在对传统文化造成巨大冲击,甚至导致人们对它们日益冷淡。因此,保护传统戏剧类艺术显得尤为重要。在当下,传统艺术及文化始终受到各类新兴文娱形式的挤压。在这种举步维艰的劣势中,需要深入认知粤剧传承及发展存在的各类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策略措施,并充分发动各方力量克服传承及发展中的困难。

广东省地理面积17.98万平方千米,地大物博也造就了并不是所有市区的家乡话都是粤语,也并不是所有的粤剧都口音一致,所谓一村一口音,这也就导致了粤剧对很多人是语言不通的,再加上戏曲这一方面的原因,现代青年人主动去了解粤剧的可能性较小。

粤剧对于我们现代青年人来说,不陌生但是也不熟悉,对粤剧的认识仅存在于浅显的层面,而这对粤剧传承来说也是有利有弊的。近几年来粤剧演出受疫情影响大幅度的减少了,如今在经济复苏的情况下粤剧应抓住机遇,在演出质量上更加用心,在剧目上的选择应先大众化,演出喜闻乐见的粤剧剧目,让粤剧走进大众视野,拉近粤剧艺术及群众的距离。

三、粤剧传承与创新相结合

近年来,随着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青年人对粤剧的关注度也有一定的提升,我们应该抓住时机,让青年人对粤剧的关注不仅仅是停留在浅显的层面,让青年人对粤剧的了解可以有很多机会,让青年人由衷的感受到粤剧作为非遗文化的魅力。

粤剧自我的革新,现代青年人借助互联网认识了天南地北的有同一小众爱好的朋友,组成了一个网络圈子,其中就有"戏圈"、"古风圈""戏"不只是演戏、戏剧还有戏腔。"古风"通俗来说就是中国古文化的东西,不论是服装还是歌曲,在粤剧传承中我认为可以参考这方面的长处,将戏曲与流行歌曲相结合,歌曲《武家坡2021》通过流行歌曲将粤剧剧目重新编撰,并不是所有曲目都要进行编撰,也要对内容进行挑选,好的曲目依然适合于用传统的艺术来演绎。

《刑场上的婚礼》被誉为一部将戏曲、电视、文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杰出作品,这部戏曲不仅展示了革命的故事,而且也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变迁,成功地将戏曲、文学、政治、历史等多种元素完美地融入到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令人称赞的是,该影片既将粤剧的核心元素完整地呈现出来,又将一段充满爱意的歌曲红线女的歌曲精心演绎出来,从而将粤剧的精髓完美地呈现出来,并且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观众去欣赏它,从而有效地推动着粤剧的发展,也加强了它的文化传承能力。

在这个快餐时代我认为可以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循序渐进的将粤剧的经典搬上喜闻乐见的视频平台,以视频加讲解的形式把粤剧的内容展现给大众,打破常规中粤剧距离都市人远的僵局,吸引住青年人的注意,让粤剧表演多出现在大众视野,提高青年人进剧院的几率,打造出广东人的"粤剧风",开通多的采访粤剧表演艺术家的渠道,认真筛选好的记者对艺术家们进行采访,是以态度端正、不可对传统文化的亵渎。

在粤剧创新方面,不能拘泥于传统,一个现代化的剧团应配备一个现代化的传媒团队,演出的对接、演出的传播、演出的后续报道更不能只拘泥于台上的演员们,还应了解台下的观众们,打破演员与观众的隔墙,首先让粤剧的遥不可及变成平常心。

四、结论

在互联网背景下,粤剧的传播及科普有了很多的可能,大众对粤剧的接受度也有了大幅提升。粤剧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的戏曲形式,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学元素和精神内涵,为世界各地的观众提供了独具魅力的表演。因此,我们有责任继续珍视和弘扬这种珍贵的戏曲形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喻晓伶.戏曲传承的考察研究  以广州市荔湾区少儿粤剧教育为例[J].中国戏剧,2020(04):75-76.

[1]鄢莉,姜蕾歌.粤剧文化符号变迁历程研究[J].四川戏剧,2019(01):37-39.

[1]王伟.新时代视域下广州地区粤剧传承与发展的策略思考[J].戏剧之家,2021(29):20-21.

[1]曾志辉,梁震川,吴韵.文化传承与创新实现路径研究——以广州永庆坊微改造为例[J].中国名城,2020(12):55-59.DOI:10.19924/j.cnki.1674-4144.2020.12.008.

[1]马楠.试论粤剧艺术的保护与传承——粤剧艺术博物馆的实践与思考[J].岭南文史,2019(01):1-6.

[1]鄭艳芬.透过非物质遗产角度看粤剧的传承与保护[J].艺术科技,2016,29(04):135-136.

[1]梁永健.粤剧传统的继承和艺术创造[J].戏剧之家,2017(11):38.

[1]涂雨铮.电影艺术在粤剧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分析[J].戏剧之家,2020(35):30-31.

[1]李敏茜.剧场建筑设计中的文化传承与现代创新——佛山粤剧文化园设计[J].建筑与文化,2023(09):262-264.DOI:10.19875/j.cnki.jzywh.2023.09.082.

[1]唐德亮.家国情怀与文化传承  新编粤剧《东江传奇》的时代表达[J].中国戏剧,2020(02):45-46.

指导老师:傅丽萍,广州工商学院会计学院讲师。

项目成果:本文为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对粤剧的传承与发展探究(项目编号:S20221371401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传承与创新粤剧非物质文化遗产
SINGING THE CHANGES
粤剧排场与粤剧传承
1949—1951年粤剧“戏改”
粤剧传承中的“变”与“不变”
试论英语专业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探析电视综艺节目的“传承与创新”
湘西土家织锦元素在现代服饰中运用与创新
浅析中国传统手工艺在文化创意产品中的“再设计”
关于如何运用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培树核心价值观问题研究
推动沈阳市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