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中国经济研判及政策抉择

2023-04-25 06:36祝宝良
中国经济报告 2023年1期
关键词:消费疫情经济

◎ 祝宝良

提 要:2022年,面对新冠疫情暴发和乌克兰危机的超预期影响,我国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发展,推出一揽子宏观调控政策,着力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就业形势有所改善,物价总体保持稳定,全年经济增长3%。与此同时,外部环境挑战明显增多,国内需求不足矛盾凸现,市场主体预期转弱,财政金融风险有所暴露。2023年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稳增长放在突出地位,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着力扩大内需,着力增强微观主体活力,着力稳定市场信心,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2022年,面对新冠疫情再次暴发和乌克兰危机等超预期影响,我国在继续通过减税降费、退税缓税、结构性金融工具为企业纾困的同时,利用政策性金融工具等拉动投资和消费,在保市场主体的同时,加大了扩大内需的力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3%,完成了就业、物价的调控目标,基本稳住了宏观经济大盘。

一、2022年我国经济形势分析

2022年1-2月份,我国经济平稳开局,但3月以来奥密克戎新冠疫情在全国多地暴发,我国经济受到严重冲击。俄乌冲突爆发后,美欧等世界主要国家对俄罗斯实行制裁,全球能源、粮食、金属等大宗商品价格上升。美国、欧洲等国家为应对通胀高企开始加速退出宽松货币和财政政策,全球经济趋缓。多重因素叠加影响,我国经济从3月份开始出现明显回落,4月份进入低谷,5月以来,国内疫情防控形势好转,国务院及时出台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经济开始触底反弹。进入11月份,我国开始优化疫情防控政策,由于短期内新冠疫情感染人数增加,生产生活受到较大影响,经济又有所回落,随着疫情感染高峰期过去,12月份经济开始出现了回暖趋势。202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3.0%,其中一季度增长4.8%,二季度降为0.4%,三季度回升到3.9%,四季度增长2.9%。

(一)工业生产总体稳定,服务业发展缓慢。2022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生产保持稳定恢复态势,增加值较上年增长3.6%。分季度看,一、二、三、四季度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6.5%、0.7%、4.8%、2.7%。分门类看,采矿业、制造业以及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3%、3.0%、5.0%。高技术制造业引领作用增强,增加值较上年增长7.4%,对规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32.4%,较上年提高3.8个百分点。新能源产品生产高速增长,新能源汽车产量较上年接近翻倍,增长97.5%。服务业生产缓慢,服务业增加值增长2.3%,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下降0.1%,大大低于2020-2021两年平均水平6.5个百分点。房地产、交通、住宿和餐饮等出现负增长,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增加值比上年分别增长9.1%和5.6%,合计拉动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5个百分点。

(二)投资稳定,消费疲软,净出口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消费低迷不振。202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0.2%,低于过去两年同期平均4%的水平。餐饮、纺织服装、家具、金银珠宝等消费出现负增长,家电、通讯器材等消费基本停滞,书报杂志类、文化办公用品类零售较好,新能源汽车销售呈快速上升态势。投资对稳住经济基本盘提供了有力支撑,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1%,较过去两年同期平均水平加快1.2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投资持续发力,制造业投资稳中有升,社会服务业投资增长较快,房地产持续回落。外需增长快于内需是2020-2022年疫情期间我国经济运行的重要特征。2020年和2021年,我国商品出口占全球市场的份额从2015-2019年的平均13.1%分别上升到14.7%和15.1%。2022年,我国出口增速虽慢于世界平均水平,但全年商品出口(美元计价)仍增长7%。受内需低迷不振的影响,我国进口仅增长1.5%。外贸出现衰退型顺差,货物贸易顺差增长29.7%,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拉动经济增长0.5个百分点。

(三)粮食能源安全保供成效显著,物价水平总体温和上涨。粮食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对稳物价至关重要。国家大力稳定粮食生产,组织各产煤省区在确保安全清洁高效利用的前提下积极挖掘增产潜力,有效释放先进产能,保障物流畅通安全,确保了粮食能源供给,稳定了价格水平。2022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3731亿斤,比上年增长0.5%,粮食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规模以上原煤产量45.0亿吨,比上年增长9.0%;原油比上年增长2.9%,天然气比上年增长6.4%。国内粮、煤、油、气等资源快速增长有力保障了安全稳定供应。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特别是能源和粮食价格持续高位,对国内输入性通胀影响加大的情况下,我国市场价格保持基本稳定,全年CPI同比上涨2%,低于全年3%左右的预期目标。剔除粮食能源等以外的核心CPI同比上涨0.9%。工业品价格逐月回落,PPI同比涨幅由1月份的9.1%回落至10月、11月份的-1.3%,全年PPI同比上涨4.1%,涨幅比上年回落4个百分点。

(四)就业形势总体较为稳定,居民收入和经济增长同步。2022年1-2月份就业形势总体平稳,受疫情影响,3、4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上升,随着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落地显效,就业形势有所改善,5月份起调查失业率连续回落。10月份后,疫情冲击叠加世界经济下行等因素影响,城镇调查失业率有所升高。全年城镇调查失业率均值为5.6%,城镇新增就业达到1206万人,实现了就业的调控目标。针对农民工群体失业率波动较大的问题,不断完善农民工就业创业帮扶措施,大力实施以工代赈,外出农民工比上年增加18万人。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2022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2.9%。受益于基础设施投资、重大项目建设以及粮食再获丰收、玉米小麦价格较高、生猪和禽蛋价格上涨等因素,农村居民收入快于城镇居民,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4.2%,高于城镇居民2.3个百分点。

二、内外环境更趋复杂,我国经济运行面临诸多突出问题

当前,尽管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有所缓解,部分经济指标呈现积极改善态势,但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仍面临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需引起高度关注,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面临较大挑战。

(一)外部环境风险挑战明显增多。受新冠肺炎疫情反复、乌克兰危机、通货膨胀超预期和美国等主要国家宏观政策快速收紧等多重因素冲击,世界经济正面临增长放缓和通货膨胀高企双重压力,出现滞胀局面,占全球经济三分之一左右的国家(经济体)在2022年下半年发生经济萎缩,2023年或将持续。美国的货币政策收缩将导致美国经济2023年增长降至1%以下。能源危机对德国、日本、韩国等国家造成严重影响,欧元区经济减速最为显著,2023年欧元区经济增速降至0.5%以下。美元币值已处于本世纪以来的最高水平,过度依赖能源进口、外资流入的中低收入国家将陷入债务困境。2022年10月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2022年全球经济增长3.2%,2023年最大可能性增长2.7%左右,但有20%的可能性降至2%以下。在全球经济放缓的同时,全球通胀压力比预期的更广泛、更持久,国际市场能源、粮食等初级产品价格仍处于高位,部分国家面临能源危机、粮食危机。全球贸易从2022年下半年开始失去增长动能,2023年增速会大幅度下降,世界贸易组织预计2022年世界贸易量增长3%左右,2023年降至1%左右。与此同时,美国对我国遏制围堵加大。近期美国主导启动“印太经济框架”“芯片四方联盟”,召开美欧贸易技术理事会,在贸易、半导体、能源技术、技术标准、人才培养等领域制定排他性政策,推动产业链转出中国,迟滞我国产业链提升。在非经济领域制造事端,通过涉台、涉疆、涉港等问题制裁打压相关企业和人员。我国面临外需收缩、输入通胀、短期资本外流的压力。中美博弈会导致我国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难以发挥,科技创新成本上升,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受到威胁。世界经济增长减缓,一些国家经济出现困难,也有利于我国走出去进行资源、能源、技术合作,吸引高载能、高技术行业的外商企业投资我国。

(二)国内有效需求不足。过去三年,我国经济平均增长4.5%,和5.5%左右的潜在经济增速相比,存在较大的供求缺口,需求不足成为当前中国经济运行最主要的矛盾。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吸纳就业能力下降,特别是房地产、民营教育、平台经济三个吸纳年轻人就业多的行业收缩较快,青年失业率居高不下,部分居民收入下降。居民储蓄倾向明显上升,2022年居民储蓄比上年多增近7万亿,消费信心不足。房地产市场面临下行风险,近来商品房销售持续下滑,部分房企陆续出现资金链断裂,造成相关项目烂尾停工,不能按期交房,影响居民购房意愿。居民购房进入观望阶段,改善型需求释放面临较大障碍。房地产企业融资难问题仍将持续,“销售弱-回款难-拿地意愿不足-新开工降速-房地产投资回落”的循环尚未打破。制造业的产能利用率不高,工业企业利润出现负增长,近两年的制造业投资高增长难以持续。

(三)市场主体预期转弱。一是连续三年疫情冲击,企业难以维持正常生产经营活动,能源原材料价格处于高位,物流配送效率降低而费用增加,日常防疫刚性开支加大,企业经营成本压力较大。从PMI这些指标上来看,中小微企业面临的困难更大一些。二是企业营商环境问题,近年来,社会上不断出现否定民营企业的声音,2018年出现“民营企业退场论”; 2020年以来,在疫情未得到根本控制的情况下,我国出台了有关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共同富裕和收入分配、房地产调控、节能减排、教培行业整顿等一系列举措,出现了各类政策完全正确但叠加后对经济增长产生“合成谬误”和“分解谬误”效应,严重挫伤了企业积极性;2022年上半年,又出现“社会主义人民经济论”,对民营企业影响比较大。三是外部因素,疫情和地缘政治因素,导致世界出现去全球化浪潮。美国也通过友岸外包、近岸外包、小院高墙等打压遏制我国,导致出现卡脖子的事情,影响一些企业的信心。我国提出“双循环”战略,统筹发展与安全,科技创新要实行新型举国体制和自立自强等,海外投资者也有一些误解和疑虑,认为中国要调整甚至放弃对外开放政策。

(四)局部金融风险和地方财政平衡压力加大。中小金融机构风险逐步暴露。受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内部管理不规范等因素影响,中小银行特别是村镇银行在资产质量、资本充足水平、公司治理等方面面临突出问题,部分村镇银行已无法兑付,其风险暴露不仅影响金融稳定,还会给县城、农村居民带来财富损失,影响社会稳定。地方财政收入增速放缓。经济增速低于预期目标,土地出让金大幅下滑,基本民生支出刚性增长,疫情防控加大了地方财政支出,部分地方财政平衡压力加大。

三、对2023年我国经济走势的基本判断

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化,突出表现在产业链供应链完整齐全,科技水平持续提升;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数字经济、绿色产业、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迅速发展,新经济增长动能不断增强。从短期看,三大效应会拉动经济回升。一是疫情防控的优化效应。我国从2022年12月开始调整疫情防控政策,现在进入疫情流行期,大概率经过三个月左右在2023年一季度末进入后疫情时期,经济出现恢复。初步估计,过去三年,疫情对我国经济每年的影响在0.7个百分点左右,疫情防控政策优化以后,这些影响可以部分消除。二是基数效应。2022年二季度、四季度都存在基数效应,如果2023年经济回到正常水平,基数效应估计有1.5个百分点。三是宏观调控政策叠加效应。从2022下半年开始,我国宏观调控政策从保市场主体转向了拉动内需,叠加2023年宏观调控政策继续加力提效,有利于拉动经济。2023年,我国经济会出现前低、中高、后稳的态势,全年经济增长在5%或略高于5%。

(一)居民消费增速提高。过去三年应对疫情冲击的经验表明,相对于投资和进出口,消费需求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最大,疫情一旦发生散发,居民餐饮、出行、娱乐等消费需求马上就出现塌方式减少,持续影响在两个月左右。2022年11月份开始,我国防疫政策加快调整,2023年1月8日开始对新冠疫情实施“乙类乙管”。防疫政策全面放松初期,感染人数激增,居民出行减少,消费场景受限,消费面临巨大冲击。疫情稳定并进入后疫情时期后,生产生活会逐步回归常态,从2023年二季度起,消费将出现明显反弹。从疫后美、欧、日、东亚各国消费复苏看,商品和服务消费均会回升,特别是服务消费恢复更快。但连续三年疫情影响,部分居民收入减少,收入差距有所扩大,边际消费倾向很难超过疫情前水平,总体消费增长仍然相对缓慢。消费市场将延续高档消费增长较好、中低档消费修复偏慢、服务消费回升的局面。不论汽车购置税减免政策是否退出,由于这一政策存在跨期替代效应,汽车消费会出现回落。与住房有关的消费如建筑装潢、家电家具等相关消费会由于住房销售下降而相应减弱;旅游、文化、餐饮等服务消费会较快增长。考虑到2022年消费基数较低,202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会明显高于2022年。

(二)投资保持平稳增长。基建投资增速会继续维持高位,2022年6月以来各级政府加快推进基建项目审批和前期准备工作,地方政府可根据职责权限对用地、环评等办理作出承诺,项目落地后按规定补办手续,拟在建项目储备加快。政策性银行基础设施基金、社会资金与政府专项债结合,大大增加了基建投资的资金来源,基建实物工作量从2022年三季度开始加快形成,并对2023年的基建投资形成支撑。制造业投资放缓,国家出台了研发加计扣除、设备投资贴息等支持政策,有利于稳定制造业投资。但出口、消费、房地产投资需求不足,制造业产能利用率在75.6%左右,低于78%左右的合意水平,会制约制造业企业投资意愿。制造业企业整体盈利下降,2022年前11个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下降3.6%,科技创新能力总体不足,关键零部件和关键技术存在卡脖子问题,企业投资能力不高。预计2023年制造业投资增速会有所减慢。房地产投资止跌回升,2021年年底以来,各地区各部门积极调整房地产相关政策,通过调降房贷利率、降低首付比例、松绑限售限购政策等支持居民住房贷款需求。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确保房地产平稳发展,提供足够流动性,满足行业合理需求,金融机构加大了对房地产企业的融资支持,保交楼。地方政府通过适度放宽参与条件、修改竞拍规则、推出更多优质地块等方式在土地供应方面给予房地产企业更多利润空间,鼓励企业拿地。这些政策对改善购房者预期,稳定房地产需求有积极作用。在2022年低基数下,2023年房地产销售、房地产投资会止跌。但由于土地购置面积已连续四年下降,新开工面积连续三年下降,部分房地产企业出现了信用风险,2023年房地产投资难以明显改善。

(三)出口明显回落。2023年,世界经济恶化会对我国的出口带来较大冲击。尽管人民币对美元有所贬值,但对一揽子货币基本保持稳定,人民币贬值对我国出口的提振作用有限。越来越多国家选择与病毒共存战略,对我国医疗物资、居家办公商品需求减少。各国恢复正常生产后,一些回流订单流出我国。各国内顾倾向加剧,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上升,全球产业布局将从注重成本转向更加注重安全和效率,产业链供应链趋于区域化、本土化、短链化,部分产业流出我国。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齐全,配套能力强,出口仍具有韧性。预计2023年我国出口额按美元计算出现零增长。与此同时,大宗商品价格仍处于高位,我国进口会随着经济增长而相应增加,贸易顺差减少,净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边际贡献将转为负值。

(四)通胀继续温和上升。从全球经济发展看,世界主要经济体的通货膨胀是成本推动、需求拉动、结构性通胀的混合型通货膨胀,难以靠紧缩政策得到快速治理,全球通胀还会维持一段时间。但美联储从2021年11月开始缩减购债、急剧加息,全球货币政策开始转向,有利于稳定全球通胀预期。2023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出现负增长,输入性通胀压力明显缩小。从国内看,疫情防控政策优化后,我国的服务消费会较快恢复,服务价格会有所上升。但我国货币政策仍处于常态化,基本管住了物价上涨的货币基础。总供给和总需求仍存在较大的缺口,不会出现工资物价联动的局面。我国工业生产能力强,工业消费品领域竞争激烈,工业产品和相关服务供给充裕,国内需求低迷,商品消费难以带动工业消费者价格快速上涨。从猪粮比价看,猪肉等价格已经从低位回升到了相对合理水平,粮食、猪肉价格不会大涨。考虑到2022年翘尾因素对2023年我国CPI、PPI的影响分别为0.3个百分点、 -1.2个百分点,翘尾影响很小,预计我国2023年CPI上涨2.5%左右,PPI零增长。

(五)就业基本稳定。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对就业的冲击,我国将继续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大力援企稳岗,保持就业形势的总体稳定。从目前情况看,我国经济增长1个百分点,可拉动城镇新增就业240万人左右,预计2023年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全年城镇调查失业率均值为5.5%左右。基建投资带来的乘数效应对相关产业链和就业的带动作用提升,农民工就业规模将基本稳定在2.92亿人,恢复至2019年同期水平。2023年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158万人,高于2022年近100万人,16-24岁青年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青年失业率会处于较高水平。城乡居民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基建投资有利于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工资水平回升,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收入会同步增长,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速度会同步增长。

四、政策建议

做好2023年经济工作,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把稳需求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起来,加快创新驱动发展,增强微观市场主体活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一)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增效。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财政赤字率可从2022年的2.8%左右扩大至3%左右,适度扩大中央财政赤字规模。适度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规模,加大政策性银行对基础设施的投融资力度。优化减税、退税、降费政策,财政政策着力点从保市场主体开始转向既保市场主体、又要扩大需求上,从2020年到2022年上半年,财政政策主要增加赤字并通过减税降费、退税缓税为企业纾困,产生了很好的效果,但我国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从2018年的17.4%降到了2021年的15%左右,已经低于世界主要国家的水平。要适度加大财政支出力度和中央财政对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力度,用于保就业、保民生、保基层政府运转。优化支出结构,保障和改善民生,完善养老、医疗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通过财政贴息等办法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技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能源转型和绿色发展等,发挥好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要发挥政府财政支出的经济稳定器作用。政府消费占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17%左右,考虑到财政支出有1.2-1.3倍的乘数效应,合理安排政府消费可以有效拉动经济增长。

(二)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加大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增强信贷增长的稳定性,助力实现扩投资、带就业、促消费综合效应,稳定宏观经济大盘。持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发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效能,进一步推动金融机构降低实际贷款利率,降低企业综合融资和个人消费信贷成本。加强预期管理,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要持续支持“三农”、小微企业发展,突出金融支持重点领域,运用好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科技创新、普惠养老、交通物流、设备更新改造等专项再贷款。强化对经济转型升级和重大项目的金融支持,引导更多资金投向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更好服务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支持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建设,用好用足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支持重大项目资本金尽快到位,稳步扩大REITs试点范围,促进盘活存量资产。

(三)扩大消费需求,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稳定社会就业,积极扩大就业渠道,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发挥失业保险助企扩岗作用,保持居民收入增长,夯实消费需求的基础。拓展消费空间,继续开展新能源车、绿色家电下乡活动,拓宽耐用消费品销售渠道。持续创新消费业态和模式,适应常态化疫情防控需要,扩大升级信息消费,大力推进智慧零售、智慧旅游、智慧餐饮、数字文化以及“互联网+消费”等消费模式,保持基本消费活力。继续超前布局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新型基础设施网络体系,论证推进一批重要农业、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加强5G、卫星等新型基础设施体系布局。围绕补短板、强弱项,加快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投资,支持制造业技术改造投资,加大重点行业节能降碳项目投资,加强社会民生、生态环保等领域建设。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满足房地产行业合理融资需求,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企业的金融风险,改善资产负债状况。要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问题,加快长租房市场建设。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适时推出房地产税开征试点、推动住房销售制度转变、研究建立住房金融机构等,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

(四)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拓展新增长领域。要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科技攻关,加快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能力建设。一是持续推进振作经济运行各项举措落实落细,完善资金信贷、土地、用能、人力资源等要素支撑保障,持续发挥政策效力。二是围绕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推动制造业发展,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支持产业链主导企业投资关键产品和零部件。三是加快坚持智能制造主攻方向,推动实施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加大工业互联网平台和制造业转型升级急需的装备、软件等领域投资。四是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焦集成电路、电子元器件、高档数控机床等加大设备投资和研发投入。五是通过加强技术突破、标准引领、示范推广,不断提升传统制造业绿色技术装备产品供给水平,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促进传统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六是推进制造业质量和品牌建设。

(五)激发微观主体活力。企业活力源于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合理分工和有效配合,凡是市场能自主调节的就让市场来调节,凡是企业能干的就让企业干。该放给市场和社会的要放足放到位,法无禁止即可为;该政府管的要管好管到位,严格依法行政,切实履行好政府职责。要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在市场竞争、生产要素使用、产权保护等方面,对各类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促进平台经济健康发展是稳定市场预期的当务之急,要尽快完成平台经济专项整改,实施常态化监管,切实解决标志性平台企业的问题,出台支持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的具体政策。

附表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预测

猜你喜欢
消费疫情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战疫情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40年消费流变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