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趣追寻从句始

2023-04-30 00:29陈宗辉
心潮诗词评论 2023年5期
关键词:陌生化诗人

陈宗辉

什么样的诗才算得上好诗?也许很难有一个切合实际的明确标准。但在创作诗词时,诗人着意追寻意趣应该不会有什么异议。扩展诗意层次,增加情趣品位,方法自然很多。这里仅从选好句子形式的角度谈一点看法。

顿悟。纷乱的世相常常被诗家语所道破。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感受通常是很熟悉的,但创作时往往不直接描述出来,而是把它放在触发具体景物时顿生奇想组成佳构,以增强作品的审美意味。譬如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对于独居的闺中少妇的感受,诗人不会不知道,但诗人不是让少妇直抒胸臆,而是写她春来没有愁思而艳妆登楼,当她在观景中看到杨柳枝头有了新绿,心头不禁一颤,原来丈夫已经很久没有回家了!于是她突发强烈的思夫之念,后悔让丈夫去追求功名而使自己长期独守空房。这样一经衬托便大大增强了诗的情感回味强度,扩展挥之不去的时间长度和空间广度。又如白居易的《长恨歌》:“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通过写唐明皇回长安后,看到太液池的芙蓉花和未央宫的柳树,好比看到杨贵妃的姣好面容而格外伤心。杨贵妃已经不在了,可是触目的花叶景物仿佛都是她的影子,这使得唐明皇情何以堪?加上后面“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的比喻,更能把读者带进一个具体可感的痛苦世界。王勃的《思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情因触景而更强烈,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以山为隐喻,启人明悟当事者迷之道,皆有类于此。

诗词中的顿悟有时也可以借景取象,展示给读者一幅画面,让读者自己去体味。“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许诨《谢亭送别》)、“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惊回首,离天三尺三”(毛泽东《十六字令》)等,都是瞬间突发的奇想,但雅人深致全以景寓情,启人回味。

陌生化。“陌生化”最早由俄国评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后来发展成为西方“陌生化”诗歌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也是“陌生化”诗学的成熟标志。介绍到中国以后,也指在写作中采取一种诗意的形象描述方法,写出初见者的惊奇或评论,好像作者也是初见似的,从而给作者带来强烈的新奇感和审美感受。譬如陈楚南《题背面美人图》:“美人背倚玉栏杆,惆怅花容一见难。几度唤他他不转,痴心欲掉画图看。”对着一幅背面图,诗人完全明白那是不可能叫图中的美人转身的,可是却写成“几度唤他他不转”,也就是说不是不能转,而是她不转,引得痴心于一睹美女芳容的人想转过画图看。这样写既侧面反映了背面美人图画得逼真,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也大大增加了题诗的形象感和趣味性,给读者以强烈的新鲜感受。元代睢景臣在他的散曲【哨遍·般涉调】《高祖还乡》中也极为成功地运用了陌生化手法:“又是言车驾,都说是銮舆,今日还乡故。”“见一彪人马到庄门,匹头里几面旗舒。一面旗白胡阑套住个迎霜兔,一面旗红曲连打着个毕月乌。一面旗鸡学舞,一面旗狗生双翅,一面旗蛇缠葫芦。”“只道刘三谁肯把你揪扯住,白甚么改了姓、更了名、唤作汉高祖?”曲词中的“车驾”“銮舆”本是君王的车子,在此用以借代皇帝。“匹头里几面旗”分别为月旗、日旗、舞风旗、飞虎旗、蟠龙戏虎旗,对于仪仗队里的这些旗子,作家睢景臣是很熟悉的,可是他却按照乡民的经验口吻,把肃整威武的朝廷仪仗队加以随意描述,揭露了神圣无比的皇上的真实面目,否定了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无上权威,勾勒了皇上装腔作势的丑恶场面,给广大读者带来了阅读的无穷快感。即使在篇幅短小的格律诗中也不乏这类例子,如“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胡令能《咏绣障》)、“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王驾《春晴》)、“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白居易《大林寺桃花》)等诗都有相似之处。诗人都有一颗纯洁的童心,对大自然充满着无限的好奇。巧妙运用陌生化的写法,才能更好地把对自然、对人生的感受真切地传达给读者。“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苏轼《琴诗》)诗人走来与读者一起思考,非但不示结语,连暗示也没有。

极致语。《望月》的歌词中有两句:“世界上最美最美的是月亮,比月亮更美更美的是你。”为了突出诗人的强烈情感,诗词中常常突破平常言语的界限,把它进一步发挥到极致。《汉乐府》中写道:“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这种爱情已够决绝,而敦煌曲子词《菩萨蛮》更加坚定不移:“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一口气列举了青山腐烂、秤锤浮水、黄河枯竭、参辰互见、北斗回南等不可能出现的五种现象,可是即使如此还不够,还要再等到三更半夜日在中天。

这种极致语对后代的诗词影响很大,许多诗人继承了这种写法,把原来的赋法句式简化,只用一个诗句衬托,大大深化了作品的意蕴,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李觏《乡思》)、“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杜荀鹤《山中寡妇》)、“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贾岛或说刘皂《渡桑干》)、“平芜尽处是青山,行人更在青山外”(欧阳修《踏莎行》)、“楚客莫言山势险,世人心更险于山”(雍陶《峡中行》)、“青枫江上孤舟客,不听猿啼亦断肠”(何景明《竹枝词》)等等,近人李伏波在《大庸道中》也写道:“车在人家头上过,人家已在白云间。”只是改变一下铺垫在前为后补铺垫的顺序而已。

矛盾心理。人的思想感情到了一定的时候,有时会出现欲进不能、欲罢不舍的两难地步。在表现离情时,古代诗人常常用矛盾纠结的句法。白居易的《卖炭翁》“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就很典型。在寒冷的冬天里,穿着单薄衣服的老汉多么盼望天气暖和,可是他为了炭能够卖个好价钱,却盼望着天气再寒冷一点。这种矛盾心理真实而又深刻地反映了卖炭老人的辛酸穷苦。又如元代姚燧的【越调·凭栏人】《寄佂衣》:“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给征夫寄衣服的犹豫不决,深刻表现了思妇的深厚爱情和矛盾心理。李清照在《一剪梅》(红藕相残)中写道:“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刚下了眉头,却又在心里翻搅,正是不思量自难忘的纠结。

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曾经在词中写道:“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尝尽愁的滋味,想说却不能说,只能说些不着边际的话,这正是突出词人长期遭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也从侧面表现了对南宋统治集团的极端愤恨。

对比。为了使作品的思想感情表现得更加深刻有趣,诗人常常运用对比手法,把相反相对或者不同方面的事物进行对比,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有益的启示。苏轼在《纵笔》的第二首写道:“父老争看乌角巾,应缘曾现宰官身。溪边古路三岔口,独立斜阳数过人。”前两句实写父老们围着他看大概是自己曾为官吏之缘;后两句实写不久之后自己就独立溪边古道看斜阳了。全诗以闲淡之笔对比写出诗人的极度悲凉,格外耐人寻味。虚实对比的如“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刘禹锡《西塞山怀古》),强烈表现了诗人对山河依旧、人世不再的历史兴亡的深沉感叹。在诗词中对比有多种形式:如正反对比的“一梦不须追往事,数杯犹可慰劳生”(罗隐《莲塘驿》),是非对比的“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文天祥《南安军》),动静对比的“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时空对比的“蝴蝶梦中家万里,杜鹃枝上月三更”(崔涂《春夕旅怀》),大小对比的“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杜甫《孤雁》),多少对比的“喧啾白鸟群,忽见孤凤凰”(韩愈《听颖师弹琴》),有无对比的“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李商隐《二月二日》)、“身无却少壮,迹有但羁栖”(杜甫《春日梓州登楼》),哀乐对比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今昔对比的“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岑参《韦员外家花树歌》)、“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等等,都能使相对比的事物更加鲜明突出,给读者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追寻诗的意趣当然不止上述这些方法,还可以从题材、取象、寄言或其他表现方法等入手。限于篇幅,本文就此打住。

猜你喜欢
陌生化诗人
新锐诗人
遇见一名诗人
“陌生化” 理论在初中现代诗教学中的作用
晒娃还要看诗人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尘埃落定》中“陌生化”成分的英译研究
进入现代性审美体验的“陌生化”
——评杨向荣《西方诗学话语中的陌生化》
诗人与花
人间奇剧——论易卜生笔下伦理身份的陌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