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视域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困境与路径研究

2023-05-04 01:51腊甜甜屈钰丰
当代体育 2023年12期
关键词:产教校企融合

腊甜甜 屈钰丰

引言: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基于产教融合视域,结合社体专业人才培养中遇到的教育供给和体育产业需求“两张皮”的现实背景,探究社体专业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以及解决路径,研究发现高校社体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着校企合作形式浮于表面、师资队伍结构有待优化、专业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错位、配套体制机制不健全的现实困境,并提出深化校企合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内培外引,打造多元化的师资队伍体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课程设置;完善配套体制机制,提升产教融合效能的解决路径,以期解决社体专业产教融合项目纸质版设想与实际的实施差距大的现象,进而提高社体专业人才培养成效。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体育产业要求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以下简称社体)专业人才既懂得全民健身的指导与咨询,又懂得体育产业的经营与管理,并拥有跨界整合和实践应用等多种能力,传统社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满足体育产业升级带来的人才新需求,教育供给和产业需求“两张皮”的问题逐渐显现。

2019年,六部委联合下发的《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为企业和学校在产教融合的道路上展开探索提供了新的条件与思路。产教融合作为一项基本政策与国家战略,部分高校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积极动作,但许多高校仍在沿用直接教学和被动学习的方式,在实践方面的培养缺口,导致社体学生对体育赛事、职业体育俱乐部、体育协会的现实情境理解不到位,在社体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校企合作浮于表面、产学脱节、课程设置与现实需求不符等各种问题。因此,本研究深入探索社体专业人才培养困境以及发展路径,有助于参与产教双方根据自身情况快速找到合适的发展道路,从而提高社体专业人才培养成效。

1 产教融合视域下社体专业人才培养的困境

1.1 校企合作形式浮于表面

社体专业具有实践性和应用型较强的特点,学生实践技能(健身项目的指导、俱乐部的经营与管理等)的培养依赖于校外实习基地的建立,而校企合作作为社体专业产教融合的重要途径之一,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各大体育类院校社体专业的20多项产教融合案例收集、整理和分析,发现大部分院校在社体专业校企合作上,仅仅停留在实习基地协议的签订、为毕业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偶尔开展讲座等形式展开校企合作,甚至部分校企合作依赖于人情维系,企业参与合作的意识淡薄,学生专业实习变成走过场,实习基地协议签订结束即代表任务完成,何谈后期社体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单一维度、粗放式的校企合作状态违背了校企合作项目建立的初衷,高校的“面子工程”、专业学院的“应付了事”都使产教融合难以渗透社体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校企合作也难以培养高质量、符合市场需求的社体专业人才。

1.2 师资队伍结构有待完善

教师在社体专业教育中有引领的作用,教师的质量、师资队伍的结构决定着社体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以及社体专业产教融合变革所能达到的高度。社体专业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如良好的沟通与表达能力(对群众健身指导时)、果敢的决策力(顾客出现运动损伤时)和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策划与组织体育活动时),这些能力的习得和培养都需要在体育领域中有较强实践经验的企业经理或行业专家,而高校的主干教师力量源于勤勤懇恳在校内教书的老师,师资结构较为单一。一方面,他们组织策划体育活动、参与群众健身指导等实践经验相对缺乏,另一方面,通过对高校领导者的访谈,发现大部分高校对于教师的培训集中在理论知识扩充、教学技能的提升,而忽略了对教师实践技能的考察与培养,学生很容易出现“高分低能”的情况,导致社体毕业生缺乏核心竞争力,无法满足体育产业需求。

1.3 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错位

当今社会快速发展,体育产业结构也在不断的调整,相应的不同社会阶段体育运动项目的普及程度、受欢迎程度、体育赛事活动开展的频次都会有所区别,不同的历史时间节点,体育运动项目的受欢迎程度存在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市场和企业的需求会随着社会的发展瞬息万变,同时对于高校社体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素质要求也将有所侧重。但是,高校对于社体专业的课程设置几乎是一成不变的,课程设置重复,教学内容过于依赖课本,更新速度较慢。社体专业课程除了一些足篮排等常规性的球类项目之外,如对露营、飞盘等备受大众喜爱的趣味性健身运动涉及较少,课程设置与实际工作岗位契合度不高,课程培养体系与企业需求脱钩,导致社体专业学生毕业后,拥有的运动技能与体教和运动训练学生相似,出现人才同质化的问题,并未充分发挥出社体专业本身的特色,无法满足企业和市场的需求。

1.4 配套体制机制不健全

要实现产教深度融合,就需要高校、政府、企业各主体之间建立各种配套协调机制,助力社体专业人才的高质量发展。但是目前在各大院校社体专业产教融合项目中,仍然存在着缺乏配套体制机制,导致项目无法顺利进行的问题。首先,高校缺乏预警机制,在社体专业课程设计开发、课程体系构建时并没有根据体育产业发展形势以及学生的就业情况做出及时调整,容易出现学校培养出的社体学生无法匹配体育类企业需求的风险。其次,对于学生校外实习缺乏保障机制。部分校企合作项目存在功利化的倾向,对于实习生来说,很少有机会参与到关键性岗位的实践锻炼中,如社体专业学生进入健身房实习,主要从事健身课程的销售、基层的健身教练岗位等,并不会参与到健身房运营与管理的学习过程中,背离了产教融合政策设计初衷;最后,从体育类企业层面来说,尤其是受到疫情常态化的影响,体育类公司的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弱,企业与高校展开校企合作的投资收益不稳定,并不会立竿见影地产生红利,大部分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不高,政府是否拥有配套激励性政策,直接影响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2 产教融合视域下社体专业人才培养的路径

2.1 深化校企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校企合作对于高校来说,能够及时了解时代发展和体育企业需求,防止知识传授的滞后性;对于企业来说,实现社体人才资源共享,减少人力资源成本。因此,深化校企合作是提高社体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可采用“引企入校+引校入企”的双向合作模式,深化校企合作。(1)引企入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企业全方位、全过程、全阶段参与高校社体专业建设,包括培养目标的制定、教学计划的实施、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使用、课程设置情况、参与企业实习的方式等,将体育事业发展的需求与高校社体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相结合。(2)引校入企。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高校根据教学计划,阶段性地将社体专业学生送入体育赛事公司、体育场馆、体育协会等校外实训基地,实习期间,高校委派专业教师带队管理,体育组织通过专业经理人对社体专业学生的实习过程进行指导,体育企业经理人直接参与教学实践,社体专业学生直接参与体育活动的策划组织、体育场馆的运营与管理、全民健身的科学指导、运动项目的普及与推广等各种实践过程,社体专业学生通过体验体育企业的全真氛围,真正实现教学手段现场化、教学内容实用化,进而实现社体专业学生的培养与特定岗位培养无缝对接,通过校企深度合作,真正实现校企共创共建共管社体专业的人才培养。

2.2 内培外引,打造多元化师资队伍体系

2022年4月,《强师计划》的印发对高校的师资队伍体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意味着社体专业的教师,不仅要拥有扎实的理论学识,同时要擅长各项运动技术技能,懂得体育产业的经营与管理过程,能够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在教学中。打造多元化的社体专业师资队伍,“内培外引”不失为一种有效途径。一方面,高校内部对社体专业教师进行培养,如委派社体专业教师到体育培训机构、体育赛事公司或体育协会等外部组织相关岗位参加实训,加强校内教师的实践经验积累,实践经验的积累有助于教师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在实践的过程中;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引入知名体育企业和体育协会中的行业专家,作为高校社体专业的兼职教师担任实践课程的任课教师,将赛事策划、健身指导等实践经验引入课堂,同时,参与社体专业学生的教研活动,校内外教师互相学习,进一步提高校内教师的实践能力,如上海体育学院在对体育管理专业研究生培养时,采用双导师制,即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的联合培养,校外导师主要来自久事体育、五星体育等知名体育企业,校外导师重点参与学生的实习实践环节培养。

2.3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课程设置

社体专业人才是推进“健康中国2030”“体育强国”“全民健身”等国家战略实现的坚实基础与关键力量。但是,通过各大高校公布的社体专业就业率可以发现,其就业率并不理想,远远低于全國的平均水平。究其原因,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社体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与市场需求方向不符。社体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应结合企业市场需求,根据地域特色,建立“专业基础教育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提高学生专业素质课程+提高学生就业技能课程”四元一体的课程体系。(1)专业基础课程是与社会体育领域专业知识和技能直接联系基础课程,是学生快速适应社会体育市场需求的前提(体育概论、体育管理学、运动生理学等)。(2)专业核心课程包括理论类和技能类,使学生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拥有传授并指导大众科学健身的能力(体育市场营销、健美操、瑜伽、广场舞等)。(3)提高学生专业素质课程可以包括地域特色课程和专修课程,地域特色课程是根据当地自然资源(冰雪、滨海、山地等自然资源),为社体专业学生设置特色的拓展课程,利用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展现地方区位优势, 社体专业学生更容易得到市场的认可,有利于更好地服务全国的体育产业发展。(4)针对提高学生就业技能的课程,嵌入校企合作实习见习课程,通过学生亲自参与实践,将社体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与体育事业发展需求对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就业技能,防止实习“虚化”的问题再次发生。

2.4 完善配套体制机制,提升产教融合效能

政府完善的激励机制、高校健全的评价考核机制,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社体专业产教融合的效能。首先,对于大部分体育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投入不够深入的问题,政府针对体育企业可制定相应的税收减免、银行信贷支持、高新技术的认定等激励政策,对不同企业参与高校产教融合项目进行终极评估,针对社体专业人才培养做出巨大贡献的企业,给予“优秀产教融合企业代表”等荣誉称号,提高该类型企业的社会影响力与关注度,鼓励体育类企业深度参与社体专业校企合作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其次,很多高校的社体专业学生实习分为校内实习和校外实习两部分组成。但是,目前校内实习效果不佳、校外实习“敷衍了事”的问题严重,社体专业学生实习环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地位被弱化,归根到底是缺乏完善的实习评价考核体系。(1)校内。高校制定全面、科学、合理的综合评价考核体制,明确教师在校内实习过程中的角色,以及具体的教学任务,提升校内实习效果。(2)校外。企业制定《实习生岗位考核表》,其中包括适应性、工作能力、人际关系能力、工作效果等各种评价指标,并由校外指导老师给出评述意见,通过综合评价机制对社体专业学生的健身指导能力、体育活动的组织协调能力等各种实践能力考核评价,并及时反馈给学生,进一步提升产教融合的效能。

3 结语

近几年,社体专业的人才培养在“产教融合”政策的支持下,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在社体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校企合作不够深入、师资队伍结构有待优化、高校课程设置与体育企业需求不符等各种问题,要解决此类问题,必须要以体育事业发展的市场需求为关键点、以不断增强校企合作深度为着力点,突出社体专业自身的特色,完善师资队伍结构,优化课程设置,紧密结合企业需求培养特色社体人才,努力培养满足体育产业需求的复合型、全面型的社体专业人才,为产教融合视域下各高校社体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新的思路。

本文系郑州西亚斯学院校级课题青年项目“产教融合视域下社体专业多元协同人才培养模式建构与路径分析”(编号:2022-E111)。

通讯作者:屈钰丰

(作者单位:1.郑州西亚斯学院体育学院;2.郑州旅游职业学院体育教学部)

猜你喜欢
产教校企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融合菜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