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围墙”开发“劳动+”实践育人场域

2023-05-06 22:21陈冬新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23年4期
关键词:汉阳区围墙教研组

以实践性为主导的劳动教育,其课程实施离不开劳动实践场域的支撑。各地各校开展劳动教育,必须结合当地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条件,充分挖掘家庭、企业、职业院校、社区等可利用资源,宜工则工、宜农则农,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劳动教育,避免“一刀切”。如何挖掘并整體规划劳动实践场域资源,是各地各校能否顺利实施劳动教育的关键要素之一。

劳动实践场域建设亟须打破校园“围墙”

劳动实践场域的建设完善,应根据新课标中三类劳动教育内容的育人目标,由家校社协同构建,即以家庭为核心构建日常生活劳动实践场域、以校园及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为核心构建生产劳动实践场域、以社区为中心构建服务性劳动实践场域。

2023年1月,教育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学校积极主导、家庭主动尽责、社会有效支持的协同育人机制:“学校要把统筹用好各类社会资源作为强化实践育人的重要途径,积极拓展校外教育空间,着力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主动加强同社会有关单位的联系沟通,建立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教育基地和资源目录清单,依据不同基地资源情况联合开发社会实践课程,有针对性地常态化开展共青团和少先队活动、劳动教育、实践教学、志愿服务、法治教育、安全教育和研学活动等。”

如何在区域层面、学校层面因地制宜地挖掘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劳动实践场域资源,把劳动教育与青少年活动、实践教学、研学旅行等资源有效整合?武汉市汉阳区在湖北省内率先做出了有益探索。

2020年以来,在华中师范大学劳动教育研究中心专家团队的指导下,汉阳区在区域层面组建家校社协同推进的实践教育教研组(以下简称“教研组”)。教研组打破校园“围墙”,主动与家庭、社区、各科研机构及各类社会劳动实践教育基地联系,研制完成了区域“劳动+”实践育人资源图谱,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方面,率先探索了大城市城区中小学“劳动+”实践育人模式。

汉阳区劳动实践场域资源现状调研

为了摸清汉阳区中小学劳动实践场域资源现状,教研组对区域内劳动实践场域资源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专题调研,充分调查了汉阳区58所学校校园及周边劳动实践场域资源建设现状。

校内劳动实践场域建设情况。区域内的楚才小学利用校内的一块空地,开发了“幸福种植园”,划分为25个区域,分包到班级,学生每周都会去种植园开展体验活动。晴川初级中学莲花湖校区、七里中学利用校内资源,就地取材,在校园里开辟农业种植园,种植蔬菜瓜果,水培土培绿植,打造“尚美空间”等。墨水湖小学利用校舍空间,打造校内劳动体验基地“魔幻厨房”,培养学生生活能力。

学校周边劳动实践场域开发现状。区域内的晴川实验小学紧邻具有300多年历史的叶开泰中医馆,学校与叶开泰中医馆紧密合作,签订长期校外实践基地合作协议,在校内开展课程指导,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基地实践活动。晴川初级中学莲花湖校区根据校园及周边资源,依托水务和湖泊局建立莲花湖劳动实践基地,打造了一支“童心清水伴荷香”志愿者团队,将劳动教育与志愿服务、水情教育有机结合,把劳动课堂搬到莲花湖开展实践探究活动。二桥中学与花博汇景区建立合作关系,巧妙利用景区建立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开展劳动教育教学。

教研组在调研中发现,区域内相关劳动实践场域资源比较分散,各校在三类劳动实践场域资源方面虽然各有特色,但集中拥有三类劳动实践场域资源的学校很少。如何打破校园壁垒,挖掘区域劳动教育可利用的实践场域资源,构建区域内中小学校共建共享劳动实践场域资源机制成为汉阳区推进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第一个突破口。

汉阳区研制“劳动+”实践育人资源图谱

教研组在华中师范大学劳动教育研究中心的专家指导下,打破固有思维,创新工作思路,从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角度出发,主动寻求琴台管理处、区文旅局、区园林局、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等单位协助,得到各方合力支持。打破校园“围墙”,汉阳区中小学“劳动+”实践育人资源图谱的研制活动开始全方位推进。教研组通过不断完善资源图谱,逐步建立形成区域内多方联动、资源共商共建共享共育的实践育人机制。

基于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定位,以资源图谱为蓝图,教研组编写出版了《爱上劳动》区本劳动教育指导手册,指导全区中小学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三类劳动教育教学的全方位开展。

日常生活劳动清单化。教研组研制了日常生活劳动清单。各中小学校利用劳动清单,通过家委会培训家长,挖掘适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劳动资源,辅助并督促学生参加日常生活技能劳动,在学会自我生存、自我服务必备劳动技能的同时,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实践场域图谱化。汉阳区紧扣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教育内容,整合研学实践教育、自然生态教育、红色教育等专题教育内容,创新构建“劳动+”实践育人四大实践场域。

科创蓝——“在劳动中创新”实践场域。打破校园“围墙”,架起创新劳动实践场域校际直通车。区域内21所中小学校建设了各具特色、规模不一的科创劳动教室,如武汉三中的钱学森科技馆、武汉市第三寄宿中学的少科院、玉龙小学的智慧玉龙创客馆、墨水湖小学的纸艺工坊,学校之间探索了课时打通、师资共用的科创劳动资源共享机制。

生态绿——“在劳动中创造美丽”实践场域。保护身边的美丽,与大自然交流的实践体验场域。区域内2所国际生态学校、2所水科技联盟校以及16所学校的生态园“连接”墨水湖、月湖、莲花湖、龙阳湖及长江、汉水,为开展护湖爱湖志愿者活动、长江大保护志愿者活动提供了实践体验场域。同时,各学校在墨水湖公园、汉阳江滩公园、莲花湖公园等8个生态公园开展自然笔记探索之旅,在劳动教育中与各学科渗透融合。

志愿红——“在劳动中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实践场域。学生在校园里的汉江文化体验馆、慧心成长空间、VR禁毒教育基地,校园外的张之洞与武汉博物馆、武汉桥梁博物馆、叶开泰中医馆、向警予烈士陵园,开展服务性劳动,在劳动中为汉阳历史、汉阳精神、汉阳故事做代言人。

果蔬橙——“在劳动中创造幸福生活”实践场域。回归田园生产,体验种植生长的生产劳动场域。校园内的耕读劳动实践场域包括七里小学的“天空农场”、楚才小学的“幸福种植园”、十里铺小学的“智慧种植园”、二桥中学的“阳光一米园”、晴川初级中学英才校区的“快乐辣椒园”、琴断口中学的“知音伯牙农耕苑”等。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也是开展劳动周教育、劳动日活动的重要实践场域,从播种、移栽、除草、浇水到收获,学生在出力流汗中真实参与劳动生产过程。

“栀子花很香,花瓣是白的,花蕊是黄的,外面有嫩嫩的叶子。它是有生命的,需要土,需要水,还需要阳光。”这是汉阳区墨水湖小学三年级学生写的《观察植物》日记。在汉阳区四大劳动实践场域中,中小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育人活动,“一书一天地、一校一课程、一域一世界”,正是汉阳区劳动育人特色的真实写照。

在“劳动+”实践育人资源图谱的基础上,教研组正紧锣密鼓地研制汉阳区实践教育课程体系,以科研为引领,以“劳动+”实践育人为突破口,推动汉阳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曹小飞

栏目主持:陈冬新

华中师范大学劳动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国家中小学(含中职)历史教材重点研究基地培训部主任、信息化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省部协同创新中心兼职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学生发展指导分会常务理事、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生活·实践”教育专委会副理事长、湖北省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研发专家组组长。

猜你喜欢
汉阳区围墙教研组
“巨型冰淇淋”
小雨滴
突然之间
舵稳当奋楫 风劲好扬帆 汉阳区住房保障与房屋管理局为建国70周年献礼
英语教研组的建设与发展
做驱散孩子健康阴霾的“贴心人”——汉阳区妇幼保健院“儿童早期综合发展”项目纪实
围墙的信念
基于课题研究的中小学教研组组织变革研究
夏天的围墙
给中学历史教研组长的五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