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培育“法治观念”的作业设计策略

2023-05-06 22:21陈进张柳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23年4期
关键词:法治观念宪法法治

陈进 张柳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明确提出,“法治观念”为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教学中,作业设计是培育学生“法治观念”的重要环节,笔者在教学时,尝试从创新性、开放性、实践性、项目式四个维度进行作业设计,从而让学生形成法治信仰和依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意识。

命制创新性作业,促进学生对法治的知、信、行。书面作业是学生多元评价中的组成部分,但应改变传统作业形式单一、任务繁多的弊端,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创新。书面作业的设计要基于真实情境、源于生活、依据材料,做到融情境、知识、素养于一体,高度关注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培养学生“法治觀念”核心素养,教师应创设真实情境为命制作业的载体,让学生对法律现象有基本的感知,形成对法律问题的理性思考,进一步突破重难点,在思想情感上敬畏和尊重法律,将“法治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知(掌握法治知识)、信(形成法治认同)、行(践行法治精神)三者有机结合。

笔者在讲授《我们与法律同行》后,命制了开放性作业试题,让学生在“作业超市”中选择一道题来完成。作业内容如下:深夜广场舞噪音扰民,市民用高空抛物来表达不满。面对跳舞居民和抛物居民的矛盾,你支持谁?为什么?下面是城市管理执法者执法的两种情形:一是给小摊贩说明占道经营的危害,劝其离开;二是强制没收这些小摊贩的商品。你赞同哪种做法?为什么?该项作业的情境均源于社会生活,真实典型,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且通过设计可供选择的探究性任务,能有效考查学生的法治知识、法治思维、法治情感以及利用法律法规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创新的书面作业设计、有趣的真实问题情境、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使得这次作业的完成率和完成质量较高,学生的解答精彩纷呈。如跳舞居民享受自由应有边界,抛物居民维护权益应兼顾法理和人情;如“城市管理执法者执法应恪守‘法定职责必须为’和‘法无授权不可为’的原则,既不能乱作为,也不能不作为”,他们人性化执法表明对国家权力的恪守和对公民权利的敬畏,我要为他们点个大大的赞,他们的小举动体现中国法治的大进步。学生运用法律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让人大开眼界,啧啧称叹,法治教育实现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

布置开放性作业,激活学生法治发散思维。传统的作业设计注重学生的归纳思维和演绎思维,或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总结知识要点,或利用原理、概念去解释和分析社会现象,且会设置参考答案,“踩点给分”,学生必须在知识条框和桎梏中牢记要点。开放的作业设计侧重考查学生的发散思维,学生开展“头脑风暴”,多维度、全方位、发散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因而没有固定答案,言之有理即可,这鲜明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以学会学习为中心的学习目标。在现实中,法律现象是复杂的,也是千变万化的,培养法治发散性思维既是帮助学生树立法治思维的需要,更是厘清法律问题的需要,从而让学生真正具有高阶法治思维。

在学习《坚持宪法至上》单元后,基于大单元教学设计的考虑,为让学生对宪法地位、宪法实施、宪法监督、宪法践行等宪法的整体逻辑有完整的把握,笔者设计了一道作业:2022年是我国现行宪法颁布实施40周年,宪法的根基在于人民发自内心的拥护,宪法的伟力在于人民出自真诚的信仰。你所在的社区拟建一个人民公园,请你以“崇尚宪法,与法同行”为主题,在人民公园的设计建设中融入宪法文化,并以手抄报的形式呈现。该项作业的特点在于:具有开放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以主人翁姿态参与家乡建设,厚植家国情怀;坚持走群众路线,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践行宪法精神。学生对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很高,完成形式丰富多样。如其中比较典型的一个作业解答:公园大门采用书页展示宪法部分序言,彰显神圣,两边对称设计,采用法治漫画、法治典故、法治格言、法治对联等多种形式弘扬法治精神。书面作业仅是法治教育形式,但深入学生心中的却是深刻的法治认同与信仰,即“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

设计实践性作业,培养学生法治运用能力。思政课程具有实践性特点,需要为学生布置实践性学习任务,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课程内容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促进知行合一。新课标指出,学科内容要“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为基础,增强内容的针对性和现实性,突出问题导向”,从而促进学习回归生活。法律问题是实际生活问题,“法治观念”源于生活,但又要指导生活,设计实践性法治作业是践行“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融合的生动体现。

在学习《国家司法机关》一课后,为提高学生对法律知识的运用能力,笔者布置实践任务——模拟法庭。模拟法庭现场对一起“妨害传染病防治”的案件进行审判,该案原型源于真实故事,学生有真实的生活体验。学生在模拟法庭扮演审判员、公诉员、辩护人等。因此,学生从学习基本案情到了解诉讼知识,从角色分配到服装准备,从幕后准备到台前模拟,都能够保持学习的热情。有学生在作文中记录这次特别体验时说道:“别看法官很威严,当法官可真不容易啊,捍卫公平正义既需要热情、更需要智慧。”在实践作业中给学生带来的教育性比教师单纯的说教要更强大、更有用。

创设项目式作业,关注学生法治学习体验。“项目式学习”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教师将学生的学习任务项目化,指导学生基于真实情境提出问题,并利用相关知识与信息资料开展研究、设计和实践操作”,学生分组展示或汇报项目成果,实现获取知识、提升能力、丰富情感和解决问题的目的。创设项目式作业,需要破旧立新,解构以往教师传授法律知识为中心的传统学习方式,建构学生主动探究、亲身体验法律实际生活的新型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对学习法律的兴趣。学生在完成法治项目式作业过程中,不仅能深化对法治知识的认知,而且能实现搜集法律案例、分析法律现象、创新法律思维、阐释法律观点、解决法律问题等多方面能力的提升,在主动体验学习中感受并认同“法律的学习需要立足于实践”。

在学习《做守法的公民》一课后,笔者布置了一道具有挑战性的项目式作业“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该作业的具体要求是搜集现实生活中的法律案例,对该案例进行深入剖析,厘清《民法典》如何保障公民民事权利。学生分小组合作完成作业,全班分为“人身权组”“财产权组”“知识产权组”“见义勇为组”,分组完成项目式作业。在基于“项目”的作业分享中,各组展示搜集的案例:“超市保安搜身案”“合同违约纠纷案”“作品张冠李戴案”“做好事遭索赔案”。学生在现场生动表演法律案例后,展示各自制作的《民法典》条文卡片,有法、有理、有节寻找维权依据,分析案例中各法律主体的法律责任。“知识产权组”在作业展示中现场进行角色扮演“我来当法官”,在充分查阅《民法典》《民事诉讼法》的基础上,书写简洁的判决书。学生模拟的判决书分为三段:第一段——大前提(法律依据),第二段——小前提(案件事实),第三段——结论(判决结果)。“弱势群体组”深入分析《民法典》条款背后的立法目的,如有学生认为,《民法典》第184条“自愿救助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的立法目的之一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见义勇为的中华传统美德的必要保障,杜绝“英雄流血又流泪”的局面。在整个项目式作业展示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比对法律知识的掌握显得更突出,他们将法律知识灵活、生动、创造性地运用到实际案例中,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成为一群专业的“法律人”。

思政课教师在优化和创新作业设计上,应不断探索,编制和创造别具一格、吸引力强的作业,用做“加法”来帮学生实现做作业的“减法”,汇集具有典型性、创新性的课程作业资源,为培养学生“法治观念”学科核心素养注入不竭动力。

责任编辑/杨亮亮

猜你喜欢
法治观念宪法法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宪法伴我们成长
《宪法伴我们成长》
尊崇宪法 维护宪法 恪守宪法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
三十而立:“八二宪法”的回顾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