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模式健康教育对ICU早产儿母亲疾病不确定感的影响

2023-05-10 03:14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23年5期
关键词:格林早产儿条目

高 莹 段 玲

①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妇产科护理单元(成都) 610000 ②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儿科重症监护室护理单元 △通信作者 E-mail:278268400@qq.com

早产儿是指妊娠28~37周出生的活产儿,体重不足2.5 kg,在临床上发生率高达30%左右[1]。早产儿由于特殊的生理病理需求,出生后往往需要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室(ICU)接受综合监护、治疗、护理、康复,而ICU封闭式管理模式及严格的探视制度,使母婴被迫分离,无法第一时间得知患儿的病情,易导致母亲产生不确定感[2];加之ICU高昂的医疗费用、多数母亲缺乏对早产儿相关知识的了解、对患儿疾病状态、预后等情况的过度担忧,均会使母亲产生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3]。吴丽娟[4]等人通过调查住院早产儿母亲疾病不确定感水平,发现大多数住院早产儿母亲的疾病不确定感处于较高水平。王卫康[5]等人对92位住院早产儿家属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早产儿母亲的焦虑、抑郁程度显著高于全国水平,且明显高于其他亲属。钱小芳[6]等人通过对89例极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母亲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此类早产儿母亲普遍存在较为严重的焦虑、抑郁心理状态。时富枝[7]等人进一步对82名早产儿母亲进行问卷调查,对其疾病不确定感及心理状态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早产儿母亲存在明显的疾病不确定感和焦虑、抑郁情绪,且疾病不确定感与焦虑、抑郁情绪之间存在正相关。蒋盘华[8]等人研究发现ICU早产儿母亲存在较高程度的焦虑、抑郁心理,且母亲年龄越大、家庭月均收入越低、无法接受到相关信息支持,其焦虑程度越严重,且母婴分离时间越长、接受信息支持越少、疾病不确定感水平越高,早产儿母亲的抑郁程度越严重,提示医护人员在重视早产儿抢救与护理工作的同时应关注其母亲的心理反应。相关调查显示[9],ICU患者家属对疾病信息和患者病情信息有较高需求,对患者疾病相关知识的缺乏是导致其对疾病不确定感的重要来源。因此,对ICU早产儿母亲进行健康教育是改善ICU早产儿母亲负性情绪,降低其疾病不确定感的重要手段。传统的健康教育方法以口头宣教及发放健康教育手册为主,内容呈现形式单一,家属可接收信息有限,并不能满足所有ICU早产儿照护者的信息需求。既往研究发现[10],在传统健康教育基础上以更加直接、易于理解的形式将早产儿疾病状态、住院、出院相关注意事项及照护知识传递给早产儿母亲,对母亲照护知识和技能有明显的提高效果。格林模式健康教育是一种新型的健康教育模式,基于健康教育人员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重点关注健康知识的补充、信念和行为干预,已被广泛应用于慢性病的健康教育,并取得显著效果[11-12]。例如刘婷[13]等人研究证实,格林模式健康教育能够有效改善行永久性结肠造口术患者的心理情绪和自护能力。王彦鑫[14]等人研究表明,格林模式健康教育能提高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健康行为水平,降低自我感受负担。但目前格林模式健康教育在ICU早产儿母亲中的应用上无相关报道,故本研究致力于探究格林模式健康教育对ICU早产儿母亲心理状态、疾病不确定感的影响,基于此本文96名于本院接受住院治疗的ICU早产儿母亲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格林模式健康教育,并取得了较好的干预效果,以期证实格林模式健康教育干预的效果及为此类人群的干预提供新思路。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20年5月-2022年5月于某院接受住院治疗的ICU早产儿母亲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均为单胎阴道分娩;②早产儿胎龄小于37周,体重低于2500 g;③早产儿均入住ICU病房;④早产儿生命体征平稳;⑤早产儿母亲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早产儿母亲患有精神疾病;②早产儿母亲存在认知、沟通障碍;③早产儿母亲存在听、说、读、写障碍。依据上述纳入及排除标准,本研究共纳入96例ICU早产儿母亲,按照入院先后顺序的单双号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48例;年龄21~40(30.67±4.74)岁;受教育程度:大专及以上23例,大专以下25例。干预组48例,年龄23~41(31.13±4.52)岁;受教育程度:大专及以上25例,大专以下23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可进行比较。

1.2 方法

1.2.1 干预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教育:于早产儿入住ICU后由责任护士向其母亲口头介绍ICU病房的一般情况、病房日常流程、探视制度、早产儿的病情、喂养要求以及可能产生的费用等,同时向早产儿母亲发放健康教育手册,内容包括探视时的注意事项、ICU转普通病房前需要做的准备工作以及照护需求和注意事项等内容。

干预组予以格林模式健康教育:(1)首先对早产儿在ICU病房的病情严重程度、康复状况以及ICU入住时间进行评估,其次评估早产儿预出院日期、出院宣教内容、形式等,对早产儿母亲的照护能力、后续社会支持、医疗服务等进行评估;最后确定影响因素为倾向因素、促成因素、强化因素,结合影响因素制定健康教育干预计划并实施。(2)具体干预内容:①围绕倾向因素,从早产儿在ICU中的治疗、护理流程两个方面进行宣教,在科室会议室中以多媒体的方式进行集体健康教育,并利用实际病例分析及现场演示讲解早产儿的定义、并发症、ICU病房转归等相关知识;向母亲耐心介绍早产儿的病情状态,适当可播放ICU患儿治疗的视频;介绍早产儿转普通病房后的体温测量方法、保暖需求及环境管理、睡眠体位、衣着选择、脐部护理、新生儿洗澡及抚触相关知识、怀抱新生儿的正确体位、预防接种等注意事项。②围绕促成因素,在医院设立1间独立房间,内置1张婴儿床、1张成人床、母乳喂养等多种模拟教具、早产儿监护与抢救设施等,由专业人员对早产儿母亲实施健康教育培训,使早产儿母亲能够亲身感受并了解ICU的情况;评估早产儿母亲焦虑、抑郁情况,为其介绍早产儿ICU成功转归的案例,讲解早产儿不同并发症及防护措施、疾病后续进展及预后情况、科学育儿知识及母乳喂养的重要性,使母亲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向早产儿母亲介绍出院后照护方法及注意事项,确保母亲提前掌握各项早产儿照护内容,为早产儿转出普通病房及出院做好充分准备,增强母亲的照护自信心及育儿信任感。同时,每天通过微信聊天将ICU内早产儿的病情动态及照片发送给早产儿母亲,并对母亲的疑惑予以及时解答,减少母亲不必要的担忧,并促进亲子关系。③围绕强化因素,于早产儿出院前建立微信群或公众号,定期向微信群或公众号上发布早产儿的相关照护知识及视频,并通过微信聊天或语音与早产儿母亲进行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对早产儿母亲相关知识进行考核,并针对母亲照护的薄弱环节予以指导,反复强调并鼓励早产儿母亲间的沟通、交流以及互相监督的重要性,促进早产儿母亲积极的照护心态,缓解其育儿紧张、焦虑心理,提高其满意度。

1.2.2 观察指标 ①心理状态:于干预前后,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5]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16]评价两组早产儿母亲的心理状态。HAMD量表包好17个条目,其中10个条目以0~4级评分法计分,7个条目以1~2级评分法计分,总分54分;HAMA量表共包括14个条目,均以0~4级评分法计分,总分56分,得分越高表示早产儿母亲的心理状态越差。②疾病不确定感:于干预前后采用疾病不确定感家属量表[17](MUIS-FM)评价早产儿母亲的疾病不确定感,该量表包含4个维度,31个条目,分别为信息缺乏性5个条目、不明确性13个条目、复发性8个条目、不可预测性5个条目,所有条目均计为1~5分,总分31~155分,得分越高表示早产儿母亲的疾病不确定感越强。③积极感受水平:运用照顾者积极感受量表[18](PAC)评价干预前后早产儿母亲的积极感受水平,该量表包括2个维度,其中自我肯定5个条目、生活展望4个条目,均计为1~5分,总分9~45分,得分越高表示早产儿母亲的积极感受水平越高。④照护能力[19]:干预前后,对两组早产儿母亲的照护知识及照护技能进行评分,两个方面个包含10个问题,掌握为4分,了解为3分,不确定为2分,不知道为1分,总分40分,得分越高表示早产儿母亲的照护能力越强。⑤干预满意度评估:以纽卡斯尔护理满意度量表[20](NSNS)评价两组早产儿母亲对干预的满意度,该量表共19个条目,总分95分,得分76~95分为满意,得分57~75分为一般满意,得分57分以下为不满意。以满意、一般满意例数之和计算满意度。

1.3 统计处理

将研究数据导入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HAMD、HAMA、信息缺乏性、不明确性、复发性、不可预测性、自我肯定、生活展望、照护知识、照护技能评分均以平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干预满意度以[n(%)]表示,行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早产儿母亲心理状态比较

两组早产儿母亲干预前HAMD、HAMA评分比较差异不显著;两组干预后各评分均降低,且干预组显著低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两组早产儿母亲心理状态比较

2.2 两组早产儿母亲疾病不确定感比较

干预前,两组早产儿母亲信息缺乏性、不明确性、复发性、不可预测性评分比较差异不明显;干预后两组上述各评分均降低,且干预组各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见表2。

表2 两组早产儿母亲疾病不确定感比较

2.3 两组早产儿母亲积极感受水平比较

干预前,两组早产儿母亲自我肯定、生活展望评分比较差异不明显;干预后两组自我肯定、生活展望评分均升高,且干预组自我肯定、生活展望显著高于对照组,见表3。

表3 两组早产儿母亲积极感受水平比较

表4 两组早产儿母亲照护能力比较

2.4 两组早产儿母亲照护能力比较

干预前,两组早产儿母亲照护知识、照护技能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干预后两组照护知识、照护技能评分均升高,且干预组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见表4。

2.5 两组早产儿母亲干预满意度比较

干预组早产儿母亲的干预满意度为95.8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08%,见表5。

表5 两组早产儿母亲干预满意度比较[n(%)]

3 讨 论

早产儿由于各器官先天发育不成熟,且伴有多种并发症,所以出生后需入住ICU接受封闭式治疗和护理。由于ICU病房的特殊性,家属只有短暂的探视时间,容易导致早产儿的母亲产生疾病不确定感,最终表现出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21]。早产儿的母亲不同于其他家属,其疾病不确定感及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更加严重[22]。因此,对ICU早产儿母亲进行有效健康教育,提高其对ICU早产儿的治疗、病情及转归等认知水平至关重要。格林模式健康教育是一种以系统评估为基础,以倾向因素、促成因素、强化因素为主要内容的针对性健康教育手段,可有效提高被教育者的认知水平及健康行为[23-24]。李媛媛[25]等人对甲状腺癌手术患者应用格林模式的健康教育,结果表明患者的心理状态及遵医行为明显改善。王彦红[26]等人对早产儿母亲施于格林模式的健康教育,结果表明早产儿母亲的照护能力及育儿信任感明显提高。林琳[27]等人对接受保乳根治术治疗患者实施围术期格林模式健康教育,结果表明患者的负性情绪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尽管诸多研究证实格林模式健康教育在临床应用的显著效果,但格林模式在ICU早产儿母亲中的应用鲜少有报道。

本研究探讨了格林模式健康教育对ICU早产儿母亲心理状态及疾病不确定感的影响。结果显示,干预后干预组的HAMD、HAMA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提示格林模式健康教育能够明显改善ICU早产儿母亲的心理状态。原因可能在于,格林模式健康教育对早产儿在ICU中的治疗、护理流程进行宣教,以多媒体授课方式进行实际病例分析及现场演示,使早产儿母亲对早产儿的并发症、ICU病房转归等相关知识有正确的认知;同时医护人员向其耐心介绍早产儿的病情状态,并向其播放ICU患儿治疗的视频,使母亲获得关于患儿足够的信息,从而减轻其焦虑、抑郁情绪。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干预组的信息缺乏性、不明确性、复发性、不可预测性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提示格林模式健康教育能够改善ICU早产儿母亲的疾病不确定感。疾病不确定感主要来自新生儿入住ICU后不明确的疾病状态、复杂的治疗和护理、缺乏与疾病诊断和严重程度有关的信息、无法估计疾病的进展及预后等几个方面,良好的信息支持是增强早产儿母亲对早产儿病情相关刺激的理解,从而有助于减轻不确定感[28-29]。本研究中一方面,格林模式通过对新生儿病情严重程度、康复状况以及ICU入住时间、预出院日期等进行评估,从而制定满足早产儿母亲心理需求的干预方案,使母亲能够充分了解新生儿在ICU中的病请状况,获得关于新生儿足够的信息;另一方面对ICU早产儿病情转归、疾病后续进展及预后等情况的详细介绍使母亲能够对患儿的疾病做到心中有数,从而降低其对疾病的不确定感。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干预组的PAC各维度评分、照护知识、照护技能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格林模式的健康教育能够提高ICU早产儿母亲的积极感受水平及照护技能。可能因为干预过程中通过模拟ICU健康教育培训,以及ICU成功转归案例介绍,早产儿并发症及防护措施、科学育儿知识、照护方法、技能、注意事项的讲解,使母亲对早产儿病情做到心中有数,并提前做好育儿心理准备,从而增强母亲的照护自信心及照护能力,减轻其焦虑状态,促进其身心健康,从而提高其积极感受水平[30];同时每天通过微信将ICU内早产儿的病情动态及照片发送给早产儿母亲,对母亲的疑惑予以及时解答,也可以减少母亲不必要的担忧,提升其积极感受水平。研究结果表明,干预组中ICU早产儿母亲对干预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格林模式的健康教育较常规健康教育的临床满意度较高。因此,要改善ICU早产儿母亲的不良情绪,降低其疾病不确定感,则需要为他们提供及时全面的信息情况,并帮助其了解掌握接下来孩子的动态评估以及其所需照护能力,从而能有效减轻ICU早产儿母亲的焦虑感和对疾病的不确定感,并建立合理信念,从而获得更为合理的情绪和行为,保持良好健康的心理状态。

综上所述,格林模式健康教育能够有效改善ICU早产儿母亲的心理状态,降低其疾病不确定感,提高其就感受水平及照护技能,且满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格林早产儿条目
麻辣老师
我喜欢小狼格林
早产儿长途转诊的护理管理
《词诠》互见条目述略
晚期早产儿轻松哺喂全攻略
绿毛怪格林奇
Can we treat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by preventing an age-related decline in microRNA expression?
格林的遗憾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及诊治进展
对县级二轮修志采用结构体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