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义时期的一颗明珠
——勃拉姆斯《四首钢琴小品》Op.119 演奏探究

2023-05-10 06:55张星宇
戏剧之家 2023年12期
关键词:勃拉姆斯声部线条

张星宇

(钦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广西 钦州 535000)

一、创作背景

(一)生平与音乐创作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1833—1897)是德国著名作曲家。从勃拉姆斯的一生来看,他有着悲惨的童年,幼年时期通过自修学会乐器,事业发展初期在小酒吧巡回演奏,以此满足基本生活需要,随后加入当地音乐家协会。1853 年,年仅20 岁的勃拉姆斯开始在欧洲不同国家巡回演出,随后结识李斯特、舒曼夫妇等人。1862 年以后,勃拉姆斯定居维也纳,成为维也纳声乐学院合唱团团长。1896 年,勃拉姆斯的好友克拉拉辞别人世,勃拉姆斯丢失最后的精神支柱,在悲痛中度过最后的时光,1897 年4 月,勃拉姆斯逝世。

勃拉姆斯一生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包括钢琴曲、艺术歌曲、交响曲、协奏曲等,代表作为《第一交响曲》《d 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降B 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f 小调钢琴五重奏》《学院节庆序曲》《德意志安魂曲》《海顿主题变奏曲》《匈牙利舞曲》等。勃拉姆斯在晚年时期致力于创作钢琴小品,这些作品虽形式短小但内容深刻,蕴藏着艺术内涵,记录着他一生的艺术追求和音乐足迹。

(二)作品背景

勃拉姆斯晚期的钢琴作品主要为钢琴特性曲,勃拉姆斯的创作变化受到了19 世纪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其作品有着随想曲、狂想曲、间奏曲的特性,也有舒伯特的音乐特点,舒曼钢琴小品的传统,表现手法新颖、富有情感,作品关注个人感情的表达。勃拉姆斯的作品Op.119 是为克拉拉而创作的,曲目共分为4 个部分,即三首间奏曲加一首狂想曲,作品在1893 年开始创作,1894 年1 月成功在伦敦演出。克拉拉看过手稿后,通过日记记录:“他所抒发的灵感实在令人惊奇,在最有限的空间里,同时展现热情和温柔,真是美妙,这套钢琴作品是珍珠似的作品”①。作品Op.119 尽管形式短小,形象传统单一,但音乐细致并且蕴含无限的艺术内涵,能让人感受到无穷的魅力。曲风偏向沉稳、含蓄,能表达勃拉姆斯思想性、技术性的高度统一,彰显了勃拉姆斯对音乐的执着和审美观念。

作品Op.119 表达了勃拉姆斯内心的孤独情感,蕴含着勃拉姆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亲情、友情的怀念。作品在诉说勃拉姆斯的心声和往事,彰显了勃拉姆斯个人和蔼可亲的气质特点。勃拉姆斯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曲风富有特色,创作手法新颖别致,作品含义深刻,值得回味和深思。

二、作品分析

勃拉姆斯崇尚古典音乐,又将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音乐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下文主要对勃拉姆斯《四首钢琴小品》Op.119 的和声语言、复调对位以及音乐旋律进行详细分析。

(一)和声语言

和声是音乐语言表达的重要手法之一,“和声衬托旋律,犹如绿叶衬托红花,可以使音响更充实、饱满,也增添了丰富的色彩”②。作品运用大量丰富的和声语言,增强了音响效果,作品的和声语言以半音化和声与低音织体为主。

在作品Op.119-1 乐段(见谱例一)内,从高声部a1 开始出现半音化表现,逐渐上升到b1。随后低声部半音化从G 开始,逐渐上升到c,体现了一种离调感。左手从单音逐步扩展为八度,低声部加厚织体,让旋律富有更强的层次感,使作品更生动形象。右手从单音逐步扩展为和弦,进行半音上、下行的推进,和声的色彩、音区、节奏、强弱力度等方面,与情感的表达相结合,增强推进作用,将音乐旋律推向高潮,以紧促的节奏配合连续的半音进行,烘托了强烈的情绪感受,表达了勃拉姆斯内心的激动起伏。半音和声是一种极具戏剧效果的和声连接方式,突出了和声色彩的对比,也丰富了音乐的情感表达。

(二)复调式对位

巴赫是勃拉姆斯相当喜爱的作曲家,勃拉姆斯在创作中也受到巴赫风格的影响,勃拉姆斯钢琴作品中反复使用复调的乐思,严谨的对位写作手法,展现了作曲家娴熟的创作技巧。

如谱例二所示,此部分三声部复调对位。三个声部的旋律线条区别较大,在音符时值上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三个声部之间的节奏错落有致,且各声部的独立性很强,同时,在纵向的和声方面,运用了七和弦,总体而言,横向各声部线条清晰,纵向和声丰富多彩,注重音响效果。高声部与中声部的旋律以往下进行为主,且同时出现,而低声部则多以上行为主,在第四小节出现,声部的出现错落有致,进行自然。高声部以三度小跳进为主,动机性较强,中声部节奏流畅,音域跨度也比较大,作加花式的处理,而低声部是最具独立性的一个旋律线条,经过高、中声部的处理,更衬托出低声部的旋律。在柔板的音乐中,三个声部共同体现出音乐的思想基调,优美而动听。

(三)音乐旋律

第二首《间奏曲》,稍微激动的小行板,整曲带有一种活跃、风趣的色彩。整首曲子都是围绕着一个主题动机来进行发展的,开头采用三度加六度音程为全曲的主要动机,运用十六分音符的音型并采用反复进行的创作手法,体现出音乐平静中的急促之感。此动机属于全曲的一个主旋律线条,而到了第36 小节,勃拉姆斯并没有采用一种新的主题旋律,而是在整曲开头的主题材料基础之上稍加改动变形,使相同主题材料的旋律具有不同主题音乐的风格。乐曲开始的节奏较为紧凑密集,表现出一种激动不安的旋律感,而后期节奏变化后,又体现出一种柔美抒情的旋律感。前后两段虽是相同的旋律素材,却展现出不同的风貌,在保持作品完整性的前提下不显得杂乱无章,并且丰富了全曲的音乐风格。

三、演奏诠释

(一)演奏技巧

在钢琴演奏中,演奏技巧作为音乐内涵的高度表达,是音乐表现力通过娴熟的技巧,表现出作品独到而丰富的艺术效果,是实现音乐作品价值内涵的艺术过程。

勃拉姆斯善于运用动机式旋律的展开来组织音乐线条,在此方面,他更贴近海顿和贝多芬。相比之前的作曲家,他更倾向于将旋律放在中声部与低声部中,因此,对层次更加重视。例如,作品Op.119-3,整首乐曲风格活泼欢快,乐曲开头部分作为全曲的主要动机来进行发展,并且这个动机又作为主旋律隐藏在中声部。如谱例三所示,左手声部是由稍大跨度的分解和弦所组成,右手声部在和声进行中,中声部藏了一条旋律线,因主题旋律都在中声部,不能常规性地以为旋律在高声部,而忽视其他声部的旋律,各声部都有独立的旋律线条,要处理好声部间力度、音色的关系。左手是较大跨度的分解和弦,因此应保持按键位置的准确性,通过左右手的配合,呈现良好的演奏效果。善于使用耳朵去聆听,注意多声部的旋律线条,使用手指控制弹奏音色,保持主题旋律、伴奏织体的对比度。弹奏时注意保持手指力度集中,并且区分中声部旋律线条的音色,注意和弦的整齐度,避免出现模糊、粘连的声音。

谱例一:

谱例二:

谱例三:

(二)风格诠释

要想演奏好整首作品,需要对乐曲整体的风格特征有深入的理解和把握,并将自身的理解融入钢琴演奏中,才能在演奏过程中更加准确地表现出该时期的音乐风格,把握作曲家的创作理念和风格特征。

在四首钢琴小品的练习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触键。勃拉姆斯的这套作品具有古典主义时期严格的对位,切分、交错等多变的节奏,还有细密的延留音,针对这种典型的复调手法,触键方式就显得非常重要。从乐曲第一个音开始,便要庄重、深沉,弹出的声音要有穿透力。在作品Op.119-1 中,音色要体现哀伤、柔和的感觉。在乐曲第45—48 小节中,旋律在右手的高声部,我们在弹奏时,手指要贴着琴键,触键要深,力量源源不断地向底部放下去,用指腹慢触键的方式来控制声音,音弹完后注意保持,此时,手臂的重量通过手指自然下沉,随后转移到下一个音节,注意手臂力量的横向移动,通过手指动作连接不同的音节,将外声部的旋律音稍微突出弹奏,将旋律线条串联起来,保持乐句连贯性。此时,旋律线条可以稍微突出,但不要过度,要关注整体的音响效果。尽管存在“f”“fp”的记号,即使强奏也不可敲击琴键,这会使敲击出来的声音呆、涩,既不集中,也无共鸣,而要靠手指与手臂相结合的带动,将旋律音连接起来,使旋律线条更加连贯,产生圆润、深厚的音色,有种贯穿整个演奏厅的感觉。

四、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勃拉姆斯音乐作品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层次地感受到他的音乐语言中所存在的逻辑性,感悟音乐中含蓄的情感。通过演奏作品可以感悟勃拉姆斯的情感路线,学习勃拉姆斯钢琴作品的艺术特色和音乐内涵,有利于提升自身对钢琴音乐的研究深度,改变审美观念。勃拉姆斯是一个强调民族性的作曲家,其作品富有民族特色和爱国情怀,这对中国的民族化钢琴作品创作和演绎有启发意义。勃拉姆斯钢琴作品具有很高的演奏与研究价值,值得每位演奏者学习。

注释:

①[英]保罗·霍尔姆斯:《勃拉姆斯》(王婉蓉译),江苏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第241 页。

②钱亦平编:《钱仁康音乐文选(下)》,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1997 年11 月第1 次印刷。

猜你喜欢
勃拉姆斯声部线条
梅花
——为混声四声部合唱而作
著名的勃拉姆斯摇篮曲 教学设计
小学中低段合唱中声部配合的有效教学
合唱的音响效果之我见
伟大的音乐家勃拉姆斯
大可:把线条玩到极致
多声部视唱训练研究——以《铃儿响叮当的变迁》为例
烧脑的线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