莽山瑶族赛鼓的舞蹈创作研究

2023-05-10 06:55钱庆芬
戏剧之家 2023年12期
关键词:莽山木桶瑶族

钱庆芬

(湘南学院 湖南 郴州 423000)

2017 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华文化是我们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要繁荣文艺创作,加强现实题材创作。”湖南莽山瑶族赛鼓是瑶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中沉淀出来的独特民俗活动。着眼当下,我国大力支持和发展优秀民族文化,各级政府对莽山瑶族文化建设投入也不断加大。2013 年,宜章县选送的《赛鼓》小组唱荣获第四届中国民族声乐敦煌奖原生态组铜奖;2014 年,宜章县启动《大莽山旅游区总体规划策划方案》,特别提出莽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建设必须与莽山瑶族文化建设紧密联系、共同推进;2015 年,宜章县排演群舞《赛鼓》参加湖南省第四届少数民族文艺调演,并为建立莽山瑶族文化产业园做了大量的实质性工作,累计投入超过200 万元,这为莽山瑶族赛鼓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一、莽山瑶族赛鼓的历史渊源

莽山瑶族乡位于湖南与广东交界处的南岭山脉,属于湖南省宜章县辖区。全乡辖永安、西岭、黄家塝等6 个行政村,全乡总人口9752 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6103 人,约占总人口的63%。宋代初,莽山就有瑶民迁来居住,郴州《过山根图》记载过山瑶在湘南宜章、资兴等县拓土守边地的事迹。1951 年,中央民族访问团调查的《宜章县瑶族情况》记载赵邓等非土著,而系外地迁来,据说与赵金龙起义事件有关,衡州常宁事败后散兵余部藏身莽山定居。[4]由此可见,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勤劳勇敢的莽山瑶族先民,一部分为躲避瘟疫和土匪,刀耕火种,吃一山走一山,成为散居在大山深处塘坊、道洞村的过山瑶;而八排瑶因习惯聚族居住,房屋排排相叠,依山而居、逢水而聚,分居在西岭、钟家村的乐水河谷两岸,与广东、广西等地瑶族居民逐渐形成“南岭无山不有瑶”的分布局面。

古往今来,“瑶不离鼓”,这句俗语生动地说明了瑶族社会与鼓的关系,瑶族民间的珍贵文献《过山榜》详细记载了鼓舞的来历、传说。[5]但瑶族历史悠久且分支众多,受到自然、社会环境不同程度的影响,形成了不同含义、不同表现形式、不同动作、不同功能的鼓舞文化。较为典型的有广西过山瑶地区流传的“单人还愿长鼓舞”;湖南平地瑶地区流传的“羊角长鼓舞”;广东连南八排瑶流传的“黄泥长鼓舞”。[5]

“长鼓舞”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瑶族的标志性民间舞蹈,而莽山赛鼓作为郴州市唯一集歌、舞、鼓于一体的民族竞技类非遗项目,原始质朴。在实地调查中,赛鼓第六代传承人邓顺斌介绍:明末清初就有瑶族在莽山定居了,因为莽山古木参天、树木繁茂,是各类动物繁衍生息的栖息地。人们种的粮食还没有收割,就被山牛、野猪一扫而光,瑶民们就会自发拿起家中的水桶和竹竿敲打驱赶野兽。受此启发,莽山瑶民们用木桶和牛皮制作了更响亮的鼓,到了秋收时节,为防止野兽糟蹋粮食,各村寨以木桶鼓击鼓的形式共同驱赶野兽。随着时间推移,人口发展,荒地也改成了良田,野兽慢慢变少。木桶鼓渐渐成了小孩子的玩具,放在家里做置物桶。但到了传统节日,乡亲们还是会敲起木桶鼓,进行村与村之间的比赛,而后演变成了今天的赛鼓。(资料来源于2016 年11 月在莽山瑶族乡钟家村对邓顺斌的访谈)。

艺术来源于生活,从瑶族的地域迁徙、区域交流和文化形态来看,莽山瑶族赛鼓产生于瑶族开山辟岭的原始时期,是瑶族人民通过击打木桶鼓应对野兽侵扰,保卫生产劳动成果和生命财产安全的自觉行为,体现了瑶族人民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1]从赛鼓本身来看,其具有强烈的地域性特征,是莽山瑶族人民独特的情感和文化表达方式。

二、莽山赛鼓的艺术形态

赛鼓一般在“起春节”等重要节日举行,乡亲们齐聚赛场,以观赛为乐。表演时,村与村之间对决,表演人员以男性为主,人数不限但要相等。随着时间推移,除了瑶族盘王节、起春节、新年正月等传统节日,在莽山杜鹃花节、莽山生态旅游节、篝火晚会等活动中都能看到莽山瑶族赛鼓的精彩原生态演出。

(一)赛鼓表演基本体态及动律

赛鼓表演时舞者体态以站姿为主,两脚与肩同宽,上半身微前倾,双膝微屈左手抱鼓身,右手执鼓棒。舞蹈动作集中于上半身,两肘微弯,手心向下,主要是右手执棒打击左边鼓面,两膝有节律地伸屈带动身体上下律动,这种基本体态和基本动律融会贯通于赛鼓的各式表演中。当木桶鼓的尺寸过大时,舞者会给木桶鼓加上背带,把鼓斜挂于腰间,这样既便于敲打又便于舞蹈(如图1 所示)。莽山赛鼓舞姿刚健、勇猛,风格独特,舞蹈中走、跑、跳、蹲、指等动作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再现了瑶族人民驱赶野兽的生活情形,生动反映莽山瑶族的历史文化与生产生活。

图1 莽山瑶族赛鼓场景(姚开洪摄于2016 年,此图仅用于该文章)

(二)赛鼓表演程式和队形

按表演程式分,莽山赛鼓包括“引鼓”“赛鼓”“收鼓”三个环节(如图2 所示)。“引鼓”又叫“挑战鼓”,由村寨间某一村民操起木桶鼓对邻村敲响,并大声吆喝“哟呵……哟呵……”,听到木桶鼓声和吆喝声,相邻村寨身强力壮的男性会迅速操鼓集结,追随本村红旗手,列队分为龙虎两队进行对赛。整体队形以乐水河为界或为横排或为斜排或聚集成型,时分时合,场面图形变化丰富多彩。“赛鼓”是表演的主体部分,其内容有展现瑶族人民果敢刚毅的“鼟鼓”;模拟驱兽的“追鼓”;表达欢乐情绪的“击鼓对歌”。其中,“鼟鼓”表演时会有队列表演或成两竖行或八字形,比赛双方各出相等人数,听号令单手举鼓,双方同时击鼓,没有力气先放下鼓的为输方。而“追鼓”表演时双方各出1 或2 人,其他人站成圆圈形或搭建障碍物“独木桥”,边击鼓边按照节奏追赶,先追到对方的人赢得比赛。另外,“击鼓对歌”是边击鼓边对山歌,按村站成两个方格,一唱一和,内容多为生活常识和爱情故事,演绎出瑶乡欣欣向荣的崭新面貌。最后,“收鼓”又叫“齐收鼓”,双方对战,几十面单面木桶鼓同时敲响,鼓声震耳欲聋,不分胜负,最后只好由双方共推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主持“齐收鼓”。长者一声令下,赛鼓双方同时停止,多敲一下都视为犯规,便重新“收鼓”,直到双方和观众满意为止,意在和谐美满,昭示兴旺,祈求吉祥。

图2 莽山瑶族鼟鼓与追鼓环节(姚开洪摄于2016 年,此图仅用于该文章)

(三)赛鼓表演道具及服饰

赛鼓的主要道具为牛角号和木桶鼓。牛角号用水牛角制成,音色悠远浑厚,作为赛鼓号令。木桶鼓尺寸不一,大小都可。现在多用泡桐木掏空心,单面蒙上水牛皮作鼓面,并用2—4根麻绳拉紧而成,造型原始、古朴,鼓身呈现木水桶形,故称“木桶鼓”。木桶鼓可敲打鼓面、鼓边和鼓身,鼓声有节奏感和穿透力,犹如瑶族的历史,带着与生俱来的野性和豪迈。参与赛鼓的男性均着瑶族传统服饰,颜色以黑色为主,身穿无领对襟坎肩,下着长裤,扎头巾,细微之处衣襟、袖口、裤脚镶边处都绣有红白色的图案花纹。

(四)赛鼓表演鼓舞鼓谱

莽山瑶族赛鼓以舞者击鼓发出的声音节拍作为整个表演过程中的伴奏,舞者手执鼓棒击打鼓面发出“咚”的声音,击打鼓边或鼓身发出“哒”声,再加上舞者即兴的鼓词,三种声音加以变化组合,便组成齐奏、一领众和、一呼一应三种击法。“引鼓”时一般是一人击鼓,即一人领先击鼓,舞蹈动作亦伴随鼓点进行。“赛鼓”时,有齐奏和一呼一应两种击法,“鼟鼓”齐奏即全体舞者的鼓点必须一致,舞蹈动作亦齐整;“追鼓”时鼓棒分别击打鼓面和鼓身时要一呼一应,即由一人领先半拍击鼓,余者跟后半拍和之,舞蹈动作亦伴随鼓点进行。由此可见,不论哪种击打,鼓点在赛鼓中都起着指挥作用,舞者击打鼓的力度不同,发出声音大小则不同,即使表演人数众多,也能令队列和动作整齐划一、变化有序。此外,莽山赛鼓时充满生活气息的鼓词也独具地域特色,主要表现在当地方言直接入歌,表演者见事说事、即兴编唱,生动、诙谐,极富表现力(如图3 所示)。

图3 莽山赛鼓鼓谱一览表

三、莽山赛鼓的舞蹈编创思路

莽山赛鼓作为优秀的传统文化,体现了瑶族人民勤劳、勇敢和向上的精神风貌,是促进当地民俗文化传播发展的宝贵资源。所以,要充分认识赛鼓文化的重要性,寻找新的发展支撑点,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再创作,使之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更加贴近当代人的审美和精神需求。[2]

(一)加强舞蹈动作的提炼

舞蹈不是一种机械动作,它具有表情达意和审美的人文性内在涵义。[6]而动作是舞蹈最具视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元素,也是舞蹈的核心本体。整体而言,莽山赛鼓的舞蹈动作粗犷且节奏明快、基本为日常劳作的身体语汇。因此,莽山赛鼓中的舞蹈动作提炼可考虑在保留传统动作的基础上,强化典型性动作的幅度与力度;在遵循原有步法的运动方式、空间向度的基础上,强化动律的显现;对动作进行复合组合,结合速度与力度、向度与力度等,丰富动作的美感与质感,突出力量感,增强视觉观赏性。具体而言,可以根据舞蹈编创的整体风格或者主题表现需要,分情况对莽山赛鼓舞蹈动作进行提炼运用。例如:所编舞蹈风格偏粗犷、勇猛、奔放的,可以考虑赛鼓舞中“鼟鼓”与“追鼓”中两两击鼓对抗、举鼓擂击的快节奏技巧动作;所编动作风格偏温和、舒展,展现抒情情绪,可以提炼“引鼓”中领击起舞,其他人对应相合或“击鼓对歌”中一击一和的舞蹈动作,配合质朴流畅的瑶歌,将莽山瑶族的文化属性和民族情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二)突出独特风格的体现

鼓文化是瑶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地域性差异是影响其发展最为深远的因素。史籍记载,瑶族多与汉族杂居相处,相互影响,彼此相融。[5]单面“木桶鼓”作为表演道具和伴奏乐器,极具代表性。具体来说,编创时利用“木桶鼓”增加舞蹈的层次感和立体性,烘托舞蹈的整体氛围,使舞蹈语言表达更加形象,以提升民族辨识度;舞蹈音乐编曲上,可创新运用瑶族音乐素材的同时,充分尊重瑶歌本身具有的民族特色、发展脉络等更深层次的内涵,使作品充分体现瑶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因此,编曲人员应该在思想上抓住瑶族文化的“根”和“魂”,借鉴其价值内涵,对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利用瑶歌与鼓点和鼓词的结合,提升音乐感召力的同时,激活舞蹈创作新的生命力。在队形调度和服装设计上,可以通过队形变化、位置走向,画面构图等来增强舞蹈的民族属性;有效区分瑶族传统的纹饰和配饰,和谐应用到色彩搭配和剪裁形式上,使舞蹈艺术与服饰形成完美统一,更具观赏性。

(三)强调民族与时代的融合

莽山赛鼓对于当地民族文化传承是非常关键的载体,舞蹈中的“传承性”是其历史文化继承和发展的体现,“群众性”则体现了瑶族同胞自强不息、团结奋斗的精神文明财富。从原始社会发展到现代化的今天,其厚重的岁月长河演变中,能清晰感受到时代赋予它的生机和活力。[3]因此,在顺应新时代要求的基础上,深入挖掘瑶族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让瑶族优秀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一方面,把握“传统”与“现代”的正确融合,尝试引入现代元素对舞蹈语言加以创新,采用现代化舞蹈结构和舞台调度,突出民族特色和现代的有效融合。另一方面,在舞蹈内容上可选择现实题材的素材,从更广的角度观察生活、反映社会,拔高作品的立意,赋予作品人物更多时代特质,真实反映当代瑶族人民的内心情感。

四、结语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民族文化必须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本文从提炼及创作视角,探讨莽山瑶族赛鼓舞的历史来源和发展现状,将莽山瑶族赛鼓置于生态环境中进行艺术形态解析,以传统艺术素材为创作依据,总结莽山瑶族赛鼓舞创作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将传统民族文化与舞蹈创作相结合,能在内容上体现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涵,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全民族的文化保护意识,促使民族文化进一步传承与发展。

猜你喜欢
莽山木桶瑶族
莽山黑豚绿色养殖技术带动经济成效
瑶族织锦
东南亚瑶族研究回顾
瑶族舞曲
莽山歌
木桶兄弟
读瑶族经典 为盘护正名